7月23日,我國將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中國首次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帶著14億中華兒女的期盼,駛向火星,駛向宇宙。
而在這樣的令人興奮的日子裡,這項國家重大使命和任務的「主帥」卻已經不在人間。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首席科學家萬衛星。
5月20日,為中國的空間探測,為中國的火星探測奉獻了一生的萬衛星,在火星探測器上天的2個月前,帶著遺憾與世長辭,年僅62歲。
萬衛星,1958年7月1日出生於湖北天門。他從1982年從武漢大學空間物理系畢業之後,在1984年、1989年先後獲得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研究所碩士、博士學位。是土生土長中國自己培養的「本土博士」。
萬衛星一直深耕在空間物理與深空探測領域,推著中國空間科學事業的發展。在他的帶領下,建成了中國第一個空間環境綜合觀測子午臺鏈。
他主持建設了三亞大型相控陣非相干散射雷達項目,立志為中國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的空間探測設備。
他建成的實驗室,是國際前列的研究平臺。
但萬衛星並不滿足,而是將目光看向了更遠,看向了火星。
美國、俄羅斯、歐洲、印度,日本都進行過火星探測。2天前,阿聯都藉助日本的火箭發射了火星探測器。
阿聯發射的火星探測器
中國也不該,更不能缺席火星探測。
2014年,萬衛星高瞻遠矚的建立中科院地球與行星物理重點實驗室,開始了對其他行星的探索和研究,他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首席科學家。
中國現在有了去火星的技術,可是為什麼要去火星了?天問一號到了火星,又該問些什麼了?
這就是萬衛星的責任。只有明確了有價值的科學目標,才能制定出可實施的有意義的火星探測計劃。
作為首席科學家,萬衛星不僅要做好自己擅長的領域的事,當好一個科學家。還要轉行做一個工程師,了解火星探測的技術優劣。更要成為一個領導者,統攬大局,將科學理論和工程技術這兩張皮緊密的結合起來,實實在在的將火星探測計劃落實。
終於,積勞成疾,2017年,萬衛星病了,查出了癌症。
4月26日,在病床的萬衛星收到了消息,火星探測項目有名字了,叫做「天問一號」。
在萬衛星逝世後,《Nature Astronomy》刊發了兩篇文章紀念他。其中一篇是其生前所寫的《China’s first mission to Mars》,向全世界詳細介紹了中國火星探測的內容和目標。
文章中寫到,天問一號帶著軌道飛行器和火星車,共有13個科學有效載荷,5項大科學任務,是目前對火星各方面調查最全面的探測任務,會將人類對火星大的認識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萬衛星的研究還不止是火星,而是中國的整個深空探測!
2017年,中國首個官方行星物理專業委員會成立,萬衛星擔任主任。
2019年,他在《中國科學院院刊》發表了一篇文章,《從深空探測大國邁向行星科學強國》。
在其中涉及到火星、水星、金星、木星、彗星/小行星等等,他闡明了中國深空探測與行星科學的發展方向,描繪了一幅放眼數十年的中國行星探索路線圖。
只是出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萬衛星院士是我國火星探測項目的首席負責人,也是我國行星科學的帶頭人。天問一號的順利發射,就是對他的最好紀念!
我是,地球科學在讀博士,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