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報導:罕見的室間隔脂肪瘤

2021-01-15 丁香園

近期,來自義大利米蘭大學的 Lorenzo Monti 等分享了一則病例,旨在與讀者探討室間隔脂肪瘤的診療方案。

病史簡介

患者,男,49 歲,既往無心血管風險因素,且無心血管疾病病史,因超聲偶然發現室間隔中部有一強回聲物體而收入院進一步診療(見圖 A)。

心臟磁共振成像(CMR)結果顯示,在室間隔中部可見一邊界清楚的卵圓形物體,直徑為 29 X 17 mm。T1 加權像也顯示其為高密度影(見圖 B),脂肪抑制後該信號完全消失(見圖 C)。脂肪抑制水腫成像技術(T2)顯示物體為低信號,進一步確認該物體為低血供的固體。延遲釓劑增強未發現纖維化相關信號(見圖 D)。以上發現都將診斷指向心肌脂肪瘤。

心臟脂肪瘤是一種良性的包膜性腫瘤,由成熟的脂肪細胞組成,通常位於房間隔的位置,佔心臟腫瘤的 5%。室間隔的脂肪瘤及其少見,1000 個良性心臟腫瘤中發病不到 1 個。臨床的室間隔脂肪瘤病例大多是偶然發現的,因為心臟脂肪瘤的臨床症狀並無特異性,通常無症狀,主要與其所在的位置和大小相關。

對於有臨床症狀的患者(如頑固性心率失常或心臟流出道阻塞),建議手術切除。但對於無症狀的患者,治療方案就有些為難,也沒有現成的指南可以借鑑。所以,最後該患者被植入了植入性心律失常記錄器,以監測室性心律失常的發作頻率。


相關焦點

  • 罕見病例:心臟核磁共振輔助診斷左室心尖發育不良一例
    本文為European Heart Journal雜誌近期報導一例心臟核磁共振輔助診斷左室心尖發育不良病例報告,介紹了一種診斷該類罕見的新思路。
  • 經胸封堵術與直視修補術治療室間隔缺損的系統評價與Meta分析
    第三軍醫大學附屬新橋醫院 心血管外科(重慶  400030)關鍵詞:室間隔缺損;經胸封堵術;直視修補術;併發症;Meta 分析引用本文:周洋, 劉凌曦, 趙飛, 唐仕海, 彭華利, 肖穎彬. 經胸封堵術與直視修補術治療室間隔缺損的系統評價與 Meta 分析.
  • 窄QRS波室速,這些鑑別診斷方法不可不知!
    特發性左室分支性室速臨床上以左後分支型室速最多見(約90%),左前分支型室速較少見(約10%),左上部間隔型室速很少(約1%),而左上部間隔性室速則多為窄QRS波室速,少部分近端左後分支或左前分支室速也可表現為窄QRS波室速。
  • 與死神的對抗:Takotsubo症候群致室間隔破裂,該如何處理?
    室間隔破裂(VSR)是Takotsubo症候群的一種罕見併發症,通常需要進行積極治療。發生VSR後,應在具有心臟及外科專業治療的中心進行救治,以改善患者預後。本文介紹了2例Takotsubo症候群並發VSR的患者,一起來看一下吧。
  • 「首兒e科普」室間隔缺損一定要治療嗎?有什麼危害?
    家長如何發現孩子室間隔缺損?小的室間隔缺損對孩子影響不大,病人通常沒有特殊表現,與正常孩子差不多。發現孩子室間隔缺損怎麼辦?如果發現寶寶有室間隔缺損,家長先不必要恐慌。室間隔缺損是治療效果最好的先天性心臟病之一,只要不是晚期,治癒後可達到與正常人一樣的效果。其次,很多小的缺損,特別是膜部或肌部的直徑小於5毫米的缺損,自愈率是很高的,3歲以內大約60%左右的孩子都可以自愈。對於比較大的缺損,只要是及時治療,孩子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的。
  • 急性心梗後室間隔穿孔並室壁瘤形成,多學科聯合一次完成多種高...
    紅網時刻 通訊員 鄒琴 記者 譚倩 衡陽報導在區域醫聯體和胸痛中心協同救治網絡下,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心血管外科聯合多學科於8月18日成功為一名56歲急性心肌梗死後室間隔穿孔並室壁瘤形成的患者施行了室壁瘤切除+室間隔穿孔修補+冠脈搭橋術,
  • JTCVS丨肺動脈閉鎖合併室間隔缺損和主-肺側支血管(PA/VSD/MAPCAs...
    我們不做室間隔缺損修補後留孔手術,也不做不處理室間隔缺損的單純右室流出道重建術,因為我們認為,通過中心分流來控制肺血流量更為可靠。我們的經驗還發現,當肺血管承受體循環壓力衝擊後,管道縫合處會出現假性動脈瘤(因此不做帶管道的中心分流,而是做無管道的主-肺窗分流術)。這些一期進行單源化和分流術的患者,需要在術後4到6個月進行再評估,其中80%的患者可通過二次手術得到根治。
  • 常見+良性+基本不發生惡變 脂肪瘤直徑1釐米內無須處理
    脂肪瘤主要在皮下,稱為淺表脂肪瘤;也可見於肢體深部和肌腹之間,稱為深部脂肪瘤。患者年齡多較大,多見於40~60歲的中老年人,兒童較少見。深部脂肪瘤多沿肌肉生長,可深達骨膜,但很少侵犯鄰近骨骼。脂肪瘤很少惡變,手術易切除。
  • 急性心梗後室間隔穿孔並室壁瘤形成,南華附一醫院多學科聯合一次...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9月10日訊(通訊員 鄒琴)近日,在區域醫聯體和胸痛中心協同救治網絡下,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心血管外科聯合多學科成功為一名56歲急性心肌梗死後室間隔穿孔並室壁瘤形成的患者施行了室壁瘤切除+室間隔穿孔修補+冠脈搭橋術。目前,患者恢復良好。
  • Andersen-Tawil症候群的臨床回顧性分析(附1例病例報導)
    1 病例報導患者女,25歲,主因「四肢無力2 d」之主訴於2018年11月13日入我院診療。患者入院前3 d受涼後出現發熱,伴咳嗽、流涕,體溫最高為37.2℃。2.2 結果文獻報導的7例患者均具有發育畸形,其中4例患者眼距寬,其餘表現為小下頜、耳垂畸形、手指(足趾)彎曲、頸蹼;8例患者均有周期性麻痺發作,其中3例為四肢無力,5例為雙下肢無力;正常鉀型3例,低鉀型5例;心電圖提示心律失常的有6例,均表現為室性心律失常,其中QT間期延長3例,室性心動過速4例,頻發多源室性期前收縮1例,2例心電圖正常;8例患者中有5例行超聲心動檢查,
  • 萬伏電流擊穿胸口照樣活 病例國內外罕見(附圖)
    據悉,這樣的病例死亡率幾乎為100%,成功救治在全國都是極其罕見的。  萬伏電流擊穿胸口  據了解,現年22歲的滿軍在增城的一個建築工地打工。今年6月26日,他抬著一捆鋼筋進工地,鋼筋碰到了在半空中的1萬伏高壓線,強大的電流把滿軍頓時擊倒在地不省人事,被鋼筋壓住動彈不得,電流擊穿了他的胸口和背部。
  • 【才俊講堂】楊穎:左室肥厚病例解析(三)
    本期分享「心血管醫生學超聲系列培訓班」課程講座之《心肌肥厚超聲心動圖鑑別診斷》的第八節《左室肥厚病例解析(三)》。 左室肥厚病例解析(三) 本節課同步字幕: 44歲男性患者,間斷胸悶、後背痛伴雙下肢水腫11天。
  • 雖然少見,但後果嚴重,認識雙房室結非折返性心動過速
    雙房室結非折返性心動過速(DAVNNT)相對少見,表現類似於常見的心律失常,如房早、房顫、室速等。由於DAVNNT經常被誤診,常常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因此,臨床醫生了解DAVNNT這種心律失常非常重要。先來看一則病例。
  • 阿叔腹痛半年,電擊形成皮下脂肪瘤
    正值壯年的賴叔(化名)就因反覆腹痛半年不見好就診,結果發現腸道被一脂肪瘤梗阻。而脂肪瘤的生成,正是因為半年前的一次電擊傷。經過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普外二科手術治療後,賴叔已經康復出院。反覆出現腹痛、腹脹、嘔吐等症狀賴叔正值壯年,平時身體健康,是工地上的一名能手。可是近半年來,賴叔總是反覆出現腹痛、腹脹、嘔吐等症狀。
  • 美國出現罕見感染病例!食腦變形蟲汙染水源,入侵人體一周內致死
    據BBC報導,佛羅裡達州衛生官員稱,佛羅裡達州希爾斯堡縣有一人感染了福氏耐格裡菌。這種病是一種罕見的食腦變形蟲導致的,這種顯微鏡下可見的單細胞變形蟲會導致大腦感染,而且通常是致命的。衛生部沒有說明這例感染是在哪裡發生的,也沒有說明病人的情況。
  • 兒子猝死、父親室速,這是怎麼回事?
    生命過於珍貴,連帶著我們對死亡也充滿了敬畏,相比和大家傳遞著悲傷的情緒,我更加希望我們能從這個病例獲得一些啟發,來避免類似悲劇的發生。如果從這個病例開始,提高了大家對於肥厚型心肌病的認識,我想這個患者和他在天堂的兒子,也會感到欣慰。1什麼是肥厚型心肌病?
  • 深圳市三醫院確診鸚鵡熱罕見病例
    記者今日從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以下簡稱「市三醫院」)獲悉,該院11月27日確診吳先生得的是罕見的鸚鵡熱衣原體感染病例。這是迄今深圳市三醫院第二例確診鸚鵡熱的患者。目前,吳先生身體情況明顯好轉,正在該院感染三科住院治療。
  • 室速6小時、多次除顫無用!這個患者怎麼治?
    別慌,先找病因……雙向性室速是一種特殊的室速類型,臨床上相當少見,很多人對此都會比較陌生,對其具體的診療流程也都不大熟悉。今天就讓我們從一個病例入手,來揭開雙向性室速的神秘面紗!病例摘要患者33歲男性,主因「心悸、心前區不適及乏力6小時「就診。既往體健,否認高血壓、糖尿病病史,否認酒精及藥物濫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