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美國「白撿」的一位中國天才!美籍獲諾獎,卻全程中文發言!

2020-12-04 鄉村教師看世界

前段時間筆者寫了一篇關於介紹高華建院士的文章,文章中反覆提及高華建院士擁有3個國家的5個院士頭銜!有讀者看了這篇文章,就私信筆者說,高華建院士的「3國5院士」還不算厲害,要說華人科學家院士頭銜最多的,還當屬丁肇中院士!有感而發,筆者今天就帶領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位被網友們稱為「院士頭銜最多」的華人科學家丁肇中院士的故事!

丁肇中院士的父母都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丁肇中院士的父親是一位工程學教授,而母親則是一位心理學教授!丁肇中院士的父母兩人,在1936年作為訪問學者前往美國學習訪問,而當時的丁肇中母親正有孕在身,腹中的孩子正是丁肇中院士!原本兩位教授已經算好預產期,這次訪美不會影響到孩子的出生,按預產期來算,腹中的丁肇中院士一定會在中國出生!

可是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丁肇中院士的母親到了美國之後,出現了「早產」徵兆,最終在美國生下了丁肇中院士!因為美國實行的「落地國籍」政策,這就意味著丁肇中院士在美國境內出生,及自動擁有了美國國籍,丁肇中院士就是這麼意外的成為了一名美國公民!在美國產子之後,丁肇中的父母在美國呆了2個月的時間,就選擇回到了國內!而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戰亂時期,都遲遲無法接受正規的傳統教育。

時間來到了1948年,因為各種原因,當年只有12歲的丁肇中院士跟隨父母來到了臺灣,來到臺灣之後,丁肇中院士才真正意義上開始接受正規的傳統教育。1956年,丁肇中院士以優異的學習成績,被美國密西根大學錄取,作為一名美國人,也終於返回了美國接受大學教育。在密西根大學,丁肇中院士先後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數學學士學位、物理學博士學位!而在結束密西根大學的學習之後,丁肇中院士投身於科研事業之中,接著在尋找新粒子和新的物理現象中,丁肇中院士取得了一些列重大科研成果!

就是憑藉著這一系列的重大科研成果,在1976年丁肇中院士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在當年的頒獎儀式上,丁肇中院士在發表獲獎感言時,全程使用的卻是中文演講,而丁肇中院士的這一舉動,也讓中文第一次響徹在諾貝爾獎的舞臺之上!

在接下來的科研生涯中,丁肇中院士持續輸出重大科研成果,這讓他的名字享譽整個世界物理學界,各國紛紛向丁肇中院士拋來橄欖枝,丁肇中院士也先後獲得多個國家的院士頭銜!

丁肇中院士因為一場「意外」,加入了美國國籍,成為了一名美國人!但是,丁肇中院士深知自己骨子裡流淌的是中國人的血液,新中國成立以來,丁肇中院士是第一位造訪中國的世界級頂尖科學家,而這些年以來,丁肇中院士也不遺餘力的以自己的影響力,幫助中國物理科學界的發展,促成各項中外國際合作!可以說雖然背負美國國籍,但丁肇中院士從來都沒有忘記自己的根在哪裡!

我是鄉村教師看世界,感謝各位讀者的閱讀,如果您覺得此文對您有所幫助,感謝您的關注、評論、轉發、收藏!

相關焦點

  • 最具爭議科學家,獲諾獎後入美籍,晚年改回中國籍,82歲娶嬌妻
    但是中國有位科學家,獲諾獎後入美籍,晚年改回中國籍,82歲娶嬌妻,堪稱最具爭議的科學家。有人說他愛國,他是世界上最先獲得諾獎的中國人,為中國爭了光;但也有人說他不愛國,因為他獲得諾獎後,在中國最需要他做貢獻的時候,卻加入了美國國籍,為美國人服務了。
  • 14年前,中國奧數少年擊敗德國天才,現今1人獲諾獎,1人成和尚
    14年前,中國奧數少年擊敗德國天才,現今1人獲諾獎,1人成和尚 1959年7月,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首次在羅馬尼亞舉辦,最初這種數學競賽是匈牙利數學界為紀念數理學家厄特沃什·羅蘭而組織,後發展到了全球參與競賽,每年都會舉辦。
  • 錢永健:諾獎的顏色
    ■來源:《科學新聞》雜誌  記者 徐治國 文/圖  與錢永健(Roger Y Tsien)的對話緣於近日在德國南部小鎮——林道(Lindau)舉行的第59屆諾獎得主論壇。作為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國人會自覺不自覺地把他與中國聯繫在一起。
  • 華裔科學家錢永健獲諾獎,公開表示:我是美國人
    黃巢在《題菊花》中的一句「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充分展現了其想要推翻腐敗唐王朝的自信;陸遊在《書憤五首·其二》中也寫道「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表達了他相信宋朝可以收復失地的自信。 2008年,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憑藉對綠色螢光蛋白的研究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此消息一經公布,全中國人們都為此感到高興,以他為榮。
  • 目標諾獎!學渣逆襲全攻略
    在18歲時,他奮力考進名校東北大學。在後來的採訪中,田中耕一謙虛地說:「這已經是他在獲諾獎前的40年裡,少有的光輝歲月之一。」田中在大學裡仍舊默默無聞,德語考了三次還沒有通過,甚至還留級一年才畢業。畢業後找工作也屢屢受挫,在畢業論文導師的介紹下,才在島津謀得一個研究崗位。
  • 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獲諾獎 他的作品你讀過幾部?
    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獲諾獎 他的作品你讀過幾部?知名評論家白燁表示,該作家主要作品在2011年前後就陸續譯成中文在國內相繼出版,但在文學圈和讀者中都影響不大,「我們對他較為陌生,還需要好好閱讀他的作品再發表看法」。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去世,他發明了「雷射鑷子」,曾抱怨被諾獎遺忘
    他的故事十分傳奇,參與過美國核武器研究、諾獎靈感來自無意聽到的對話,後來卻被同組華人科學家「搶」走了諾獎……這位為廣大科研人員提供「生產工具」的Arthur Ashkin,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放棄核武器,轉投雷射研究1922年9月2日,Arthur Ashkin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區。Ashkin家是來自烏克蘭的猶太裔移民。
  • 天才科學家張首晟去世!師從楊振寧 最有望獲諾獎!
    早在2014年就預測張首晟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有力人選,楊振寧也曾表示張首晟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   張首晟多次獲得物理界重量級獎項,包括歐洲物理獎、美國物理學會巴克萊獎、國際理論物理學中心狄拉克獎、尤裡基礎物理學獎等。   據斯坦福校友告知,「從9樓還是19樓跳下來的。前一天周五還在和丹華的律所fund組開會。」
  • 諾獎故事:一個從未得獎的天才
    【一】一個從未獲得諾獎的天才今天,小編要介紹的是一位從未獲過諾貝爾獎的天才——貝爾納。英國學者貝爾納是一位非常有趣的科學天才,據說,他在飯桌上的一席話所迸濺出的思想火花,就是足夠別人幹一輩子的研究課題然而,他一生中最高的榮譽不過是獲得英國皇家學會勳章和國外院士之職。既是天才,為什麼貝爾納卻從未獲過諾貝爾獎?【二】是什麼阻礙了他的諾獎之路?
  • 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解讀諾獎"最年輕"獎項
    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解讀諾獎"最年輕"獎項 原標題: 這一被後人稱為「天才般」的公關創意,瑞典國家銀行在其後數十年間在國際經濟政治的話語權不斷提升。  諾貝爾經濟學獎可以頒發給單個人,也可以最多由3人分享,其主要目的是表彰有關人員在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新的經濟分析方法等領域所作的貢獻。其中,有24次諾貝爾經濟學獎只授予了一位經濟學家,17次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兩位經濟學家,有6次諾貝爾經濟學獎由三位經濟學家共同分享。
  • 諾獎最遺憾的華裔陪跑者
    更值得關注的是,諾貝爾物理學獎也擁有最多的華人獲獎者。據統計,自1901年首次頒發諾貝爾獎以來,已有12位華人獲此殊榮,其中一半均來自物理學獎,可謂是華人學者「中獎率」最高的獎項。早在1957年,生於中國、赴美研究的楊振寧和李政道,就憑藉「宇稱不守恆定律」的重大發現,成為有史以來首兩位獲得諾獎的華人科學家。
  • 他未能兌現「扛個諾獎回來」,卻成為三位諾獎得主的投資人
    CUSBEA項目由已故著名美籍華裔生物學家吳瑞發起,先後向美國輸送了400多名優秀學子,如今他們中的很多人已是全球知名院校的教授、企業高管或投資人。為中國生命科學事業的發展,積累了一筆寶貴的財富,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31歲獲諾貝爾物理學獎,35歲成美國院士李政道先生現狀如何?
    中國人作為世界上最勤勞的種族,無論是高考還是學科競賽,出現的天才年輕人都很多,但在諾貝爾獎獲得數量方面一直讓人感覺遺憾。其實中國這片土地上走出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並不少,除了屠呦呦、楊振寧是中國籍的諾獎獲得者外,世界上還有7位華人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了諾貝爾獎,只不過後來都轉了國籍留在了國外,那麼這7位留在國外的諾獎華人得主現狀如何?
  • 發現「腦中GPS」 三科學家共獲諾獎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記者 高美  ■ 獲獎反應  諾獎得主:下飛機看到120個未接來電  按照慣例,諾獎委員會會打電話通知諾獎得主,並記錄下他們第一時間的反應。  接到電話時,奧基夫正在倫敦的家中伏案工作,他說自己「簡直是欣喜若狂」。  而梅·布裡特·莫澤當時正在實驗室開會。
  • 12年前,錢學森侄子拿下諾獎後,為何當眾強調自己是美國科學家
    「我有中國血統,但我是一位美國科學家。」這句話曾經在12年前引起熱議,因為它出自錢學森侄子錢永健之口。對中國人而言,錢學森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國士無雙,他所做出的貢獻,值得每一個中國人永遠銘記。拿到博士學位的錢學榘一直在美國進行航空研究,他發明多項專利,獲波音公司青睞。1949年,錢學森勸錢學榘回國,錢學榘有些顧慮,沒答應。兄弟二人自此天各一方,錢學榘與夫人在美國生下三子,最小的就是錢永健。因為父親喜歡畫畫,錢永健也受到了很大影響,他小時候就經常拿著顏料擺弄,尤其擅長用化學物質調配不同顏色。
  • 他是精神分裂病患,亦是拿了諾獎的數學家,凡人能從天才的人生故事...
    他就在這樣時而清醒時而迷失的掙扎遊移中,度過了人生大半的光景。在經歷了非人的痛苦和磨難後,找到一生摯愛,最終拿到諾獎。印象很深的一個細節,剛進普林斯頓大學,剛剛20多歲的納什不分寒暑晝夜的在宿舍演算博弈論。鏡頭定格在宿舍的窗外,樹枝從堆滿厚厚的積雪轉而為春日繁華香,又到了盛夏鳥鳴鳴。
  • 「中國諾獎」揭曉:清華薛其坤、港中文盧煜明獲獎
    9月19日,被稱為中國民間諾獎的「未來科學大獎」揭曉:生命科學獎花落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物質科學獎花落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獲獎者每人將獲得100萬美元獎金。據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了解,獲獎者是從收到的700份提名中不斷縮短名單選出的。
  • 非洲文學家阿契貝去世 生前多次獲諾獎提名
    非洲文學家阿契貝去世 生前多次獲諾獎提名   (記者姜妍 實習生吳月)被譽為「現代非洲文學之父」的奈及利亞作家欽努阿·阿契貝21日在美國波士頓去世,享年82歲。
  • 諾獎得主 探秘未來科學「黑洞」 揭秘他的發明「前傳」
    共話未來科學  兩位諾獎得主和多位兩院院士將在論壇發言  記者了解到,世界未來科技論壇主辦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從這樣的架構,就能窺見此次「未來科技」的前沿性、權威性、專業性。而此次來蓉參會嘉賓也是各領域的科學研究「泰鬥」,其中,曾摘得諾獎的科學家就有兩位,他們是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國家工程院(NAE)院士、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學院材料系教授中村修二,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加拿大物理學家、加拿大皇后大學研究主席、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SNO)主任阿瑟·麥克唐納。
  • ​吳忠超 | 從彭羅斯獲諾獎說起
    後來的一些傳記電影更不用提了,天才的靈感畢竟是演不出來的。長期以來,對授予彭羅斯和霍金諾貝爾獎,學界,尤其引力學界早有期盼和呼聲。他們兩位於1988年共同獲得沃爾夫物理獎。記得1980年霍金在劍橋西路5號的家中舉行酒會,歡迎錢德拉塞卡來訪。霍金的妻子簡忙裡忙外招待客人。我當場請教馬丁·裡斯,為何相對論的理論研究,無論是狹義還是廣義,都未獲頒諾獎。他也百思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