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 吳越 劉平英 通訊員 付雲惠
和北方大地不同,11月中旬,北回歸線穿越而過的雲南普洱依舊陽光明媚,溫暖如春。
汽車在山路間蜿蜒行駛,放眼望去,滿目綠色,若是要再仔細看去,在這綠色之中已有紅色的點綴,正是一串串紅彤彤掛滿枝頭的咖啡果。也許,普洱茶早已聞名天下,但是,人們可能不知道的是,中國95%以上的咖啡來自雲南,而雲南的咖啡6成以上就來自普洱。截至2015年底,普洱咖啡種植面積已達75.57萬畝,產量達5.79萬噸,並出口到美洲、歐洲、亞洲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有著239戶800餘人的思茅區南屏鎮大開河村,黨支部書記華紅林說,自開始種植咖啡以來,村裡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年人均純收入達到了一萬多元。
氣象服務專家記錄咖啡種植區觀測數據。
咖啡種植,正在改變著普洱的現在與未來。
敏銳地捕捉到這一切的還有普洱氣象工作者。2013年12月,經普洱市編辦批覆,在普洱市氣象局成立了咖啡氣象服務中心;次年1月,雲南省氣象局又批准在市氣象局成立滇南咖啡氣象服務示範中心(以下統稱咖啡中心),承擔起普洱、紅河、文山、西雙版納、玉溪5個州市咖啡氣象服務。此後,普洱市氣象局的「咖啡經」正式起筆。工作人員深入基層調研了解咖啡種植氣象服務需求,建立起專業的氣象觀測系統和以「咖啡施肥氣象適宜度指標、咖啡採摘晾曬氣象適宜度指標、咖啡種植氣候適宜度指標、咖啡低溫災害預警指標」為主的咖啡氣象指標體系以及內容更加豐富、方式更加便捷的基於網站和手機APP的滇南咖啡氣象服務平臺。如今,普洱的咖啡氣象服務體系已初步建立,並發揮出顯著效益。
建設在南島河咖啡種植基地的自動氣象觀測站。吳越 攝
「今年咖啡肯定增產,謝謝你們提供的服務!」在雲南思茅北歸咖啡有限公司的南島河種植基地,廠長周志燕高興地拉起普洱市氣象局局長羅慶仙的手,讓她看掛在樹枝上顆粒飽滿的咖啡果。在茂盛的咖啡樹旁,普洱市氣象局建立的咖啡專業氣象觀測站和實景觀測站,正在有條不紊地運轉著,不但氣溫、溼度、降水、光合有效輻射等多種要素可以實時獲取,而且咖啡生育期的監測圖也能通過遠程清晰可見,隨時根據天氣變化採取防範與應對措施。
周志燕告訴記者,種植咖啡最怕的就是低溫冷害。她至今還記得1999年那一次恐怖的低溫過程。「我們廠是1997年剛開始建立基地,沒想到小樹長了兩年便遭遇低溫,基本顆粒無收,可算得上是滅頂之災。」所以,在2013年12月中旬和今年1月下旬的大範圍強寒潮天氣過程中,當收到氣象部門提前發來的氣象預報提示信息時,周志燕立刻警覺,馬上行動起來。
專家向咖啡生產廠家解說農業氣象知識。
準確的預報和及時的預警服務也讓普洱市茶葉和咖啡產業局局長盧寒印象深刻:2013年那一次低溫過程,在接到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後,全市各級黨委、政府領導第一時間站在咖啡種植的山頭上指揮,通過煙燻、澆水、覆蓋等方法進行有效防禦,效果十分明顯,1999年的悲劇沒有再重演。「氣象服務至少幫我們減少了上億元的經濟損失。」截至目前,包括稅務登記的咖啡種植公司和農民專業合作社276家、各縣區咖啡辦公室和咖啡協會10家以及從事咖啡管理、銷售、咖啡愛好者等在內的近兩萬人,能夠每天兩次收到具有針對性的專業氣象服務信息。
種植戶正在採摘咖啡果。吳越 攝
盧寒告訴記者:「氣象對咖啡種植的作用太大了,所以,現在新的咖啡種植地的建立必須要經過咖啡中心的氣候可行性論證。有氣象局的認可,我們才放心。」
據羅慶仙介紹,目前,市政府採取購買專項服務的方式對氣象部門給予大力支持,並組織咖啡種植戶「數字咖啡」信息庫的收集整理和應用開發,氣象部門提供的咖啡精細化區劃為當地咖啡種植區區域科學調整提供依據,重大氣象災害防災減災決策服務已被納入到「十三五」咖啡產業發展專項規劃。此外,咖啡中心與雲南思茅北歸咖啡有限公司、雲南愛伲農牧(集團)有限公司等籤訂合作協議,開展咖啡相關科研工作,提供精細化咖啡氣象指數預報,以及種植區產量預報和氣候品質分析,為未來咖啡銷售和質量追溯築牢科學支撐。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6年11月28日二版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