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頭條:吉利德回應「瑞德西韋中國臨床試驗失敗」,迄今最精確...

2021-01-15 前瞻網

新冠病毒與特異性抗體最長可共存50天 靠先天免疫也能完全清除

4月21日,中國科學家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新冠患者體內產生的特異性抗體可與病毒最長可共存50天;此外,即使不產生特異性抗體,患者憑藉自身的先天免疫也能完全清除病毒。研究人員對濟南26名COVID-19患者進行了抗體產生和體內病毒清除分析。這26名患者年齡在5-72歲,均為輕症患者。有趣的是,研究人員在 患者2號、8號、13號和16號產生IgG抗體的35天後,發現病毒核酸檢測結果仍呈陽性,其中抗體與病毒最長可共存50天。

美國最大規模新冠肺炎病例研究:有創機械通氣死亡率達88.1%

4月22日,美國權威醫學期刊JAMA在線發表美國最大規模新冠肺炎病例研究,總共納入了3月1日至4月4日期間在紐約市、長島和韋斯特切斯特縣的12家醫院5700例住院患者。在這一研究中,5700名在紐約地區住院的COVID-19患者,最常見的共病是高血壓、肥胖和糖尿病。在出院或死亡的患者中(n = 2634),14.2%在重症監護病房接受治療,12.2%接受有創機械通氣,3.2%接受腎臟替代治療,21%死亡。需要機械通氣的死亡率為88.1%。

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會攻擊特定類型的細胞,鼻腔和肺部是薄弱點

麻省理工學院(MIT)、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攜手合作,鑑定出了特定類型的細胞——這些細胞似乎是新冠病毒的「靶標」。利用在不同類型細胞中發現的有關RNA的現有數據,研究人員能夠搜索表達兩種蛋白的細胞,這些蛋白可以成為「橋梁」幫助新冠病毒進入人體細胞。他們發現肺、鼻腔和腸道中的細胞亞群比其他細胞更能表達這兩種蛋白質的RNA。

血氧飽和度極低卻無呼吸困難?「隱性缺氧」或致新冠患者死亡

醫生們注意到一個奇怪的趨勢:患者的血氧飽和度極低,但他們卻幾乎沒有表現出呼吸困難。這種被稱為「隱性缺氧」的表現讓人擔心的是,病人到醫院時身體狀況比他們意識到的還要糟糕。他們的肺顯然不能有效地為血液充氧,但這些病人很機警,感覺也相對較好。但根據紐約時報急診科醫生理察·萊維坦(Richard Levitan)的一篇專欄文章,或許有一種方法可以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

《細胞》:新冠免疫應答「獨特」 削弱病毒防禦的同時促進炎症

據《細胞》雜誌近期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科學家將新冠病毒與常見的呼吸道病毒進行了對比,發現了新冠病毒的大秘密。在體外研究、動物實驗和人類患者中,新冠病毒都表現出了一種奇特的、十分不平衡的免疫特徵——在1型幹擾素和3型幹擾素水平極低的同時,趨化因子和IL-6高表達。

《柳葉刀》子刊:妊娠早期羊水未檢測出新冠病毒

關於SARS-CoV-2是否能從感染新冠肺炎的母親的子宮內傳播給嬰兒,仍存在爭議。到目前為止,研究主要集中在懷孕後期的婦女。4月22日發表在《柳葉刀·傳染病》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了在妊娠早期兩名COVID-19確診孕婦的羊水中SARS-CoV-2檢測呈陰性。研究人員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婦產科曾萬江、馮玲等人。

美國梅奧診所:AI指出腹瀉是新冠病毒的主要早期症狀

近日,一份發表於 Arxiv 的預印本論文闡述了如何利用 AI 識別和分析冠狀病毒感染的臨床特徵。研究團隊成員來自於美國知名醫療機構 Mayo Clinic(梅奧診所)和醫療數據分析初創公司 Nference。論文指出,通過 AI 分析 800 多萬份臨床數據後發現,腹瀉是最值得關注的早期症狀之一。在測試 4-7 天前,絕大多數患者會同時出現咳嗽和腹瀉症狀,伴隨著味覺或嗅覺喪失和大量出汗。這些綜合起來組成了新冠肺炎最早期的症狀清單。

吉利德回應「瑞德西韋中國臨床試驗失敗」:未定論,月底或公布結果

關於瑞德西韋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重症患者在中國的研究數據,吉利德發布聲明稱,WHO網站上過早地發布了中國第一個臨床研究的信息(目前這一信息已被刪除),該研究評估了瑞德西韋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重症患者中的使用,但研究的數據不足以支撐有統計意義的結論。吉利德聲明中透露,預期在本月底發布針對瑞德西韋用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重症患者的開放標籤研究的結果。

世衛組織報告:所有已知證據表明新冠病毒非人為操縱或合成

23日世衛組織報告在「重點關注」一欄詳細說明新冠病毒來源。報告稱,2019年12月武漢報告人類感染新冠病毒病例後,1月11日至12日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序列對外公布並共享。此後,來自早期感染病例的病毒全基因組序列以及世界其它地方獲得的病毒全基因組序列均表明,新冠病毒的進化可追溯至蝙蝠種群。

以色列研發出一種快速家用新冠病毒檢測方法

以色列理工大學23日宣布,該校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快速簡單、在家裡就能進行的新冠病毒檢測方法。據悉,這種檢測方法只需要唾液樣品、檢測試劑和保溫杯,就可在一個小時內得出結果,無需將樣本送至特定實驗室。研究團隊介紹,把採集的唾液樣品放入裝有試劑的試管中,然後將試管浸入裝有熱水的保溫杯內,如果顏色發生變化,就表明樣品中存在新冠病毒。對200份新冠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的生物樣品進行檢測的結果顯示,這一方法具有可靠性。

《細胞》:腦機接口幫癱瘓者重拾觸覺,準確率達到90%

據一項發表於《細胞》上的研究,一名脊髓受傷的男子通過腦機接口恢復了手部觸覺。此前的研究中,男子雖然能夠通過植入大腦的晶片繞過受傷的脊髓,直接將運動信號傳輸至肌肉來控制手臂運動,但這樣缺乏觸覺反饋信息,仍然對其操作造成了困難。新的進展中,科學家將刺激他皮膚時產生的微弱亞觸覺轉換為放大的觸覺信號反饋回大腦,使其能夠有意識地感知物體,控制拿握的壓力。這是首個通過腦機接口同時恢復運動和觸覺的系統,具有極大的應用潛力。

《自然》:兒童血液中發現一種天然瘧疾抗體 為研發新疫苗提供希望

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篩選了對嚴重瘧疾感染有天然免疫抵抗力的兒童的血液樣本。這項研究發現了針對一種名為PfGARP的特殊瘧疾蛋白質的抗體,這種抗體似乎可以保護有抵抗力的兒童免受嚴重疾病的侵害。實驗室測試表明,PfGARP抗體似乎激活了瘧疾的自毀機制,導致寄生在人體紅細胞內的寄生蟲細胞經歷一種程序化的細胞死亡。

《科學報告》:古代南極曾生活著現存蛙類 氣候與雨林相似

《科學報告》的一項研究在南極半島西摩島發現了一個髖骨和有紋飾顱骨的化石殘骸,這些化石樣本大概有4000萬年的歷史,來自始新世,全都屬於智利蟾科(Calyptocephalellidae),也被稱為「頭盔蛙」。現在,南美洲雨林是迄今仍能發現「頭盔蛙」全部五個現生種的唯一地點,這說明南極半島在中始新世晚期的氣候條件可能與今天南美洲雨林的潮溼溫帶氣候差不多。

國際淡水生物頂刊:氣候變化或將使娃娃魚適宜棲息地縮減過半

近日,中外科研人員合作利用物種分布模型預測大鯢未來栖息地變化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淡水生物學頂級期刊Freshwater Biology。基於2012-2018年野外調查發現的野生大鯢位點信息,研究團隊為大鯢物種構建了物種分布模型,顯示坡度、最暖月最高氣溫、最乾燥月份降雨量是影響大鯢分布的關鍵因素。同時,模型預測結果顯示未來氣候變化或將使大鯢適宜棲息地範圍縮減過半,且棲息地分布呈現出往高緯度、高海拔遷移的趨勢。

《科學》:億萬年來海洋生物多樣性並未大幅增加

以往的觀點認為,海洋動物的生物多樣性在過去的2億年中平穩增加,到現在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最近,《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提出了不同觀點。研究人員利用過去兩個世紀以來收集的化石數據和過去20年中由數百位研究者在古生物學資料庫中彙編的數據,發現寒武紀爆發以來,總的物種數量基本是穩定的,即使出現過一些生物滅絕事件,但滅絕的生物為其他種群爆炸式發展提供了空間,因此海洋生物的多樣性一直都保持著穩定。

迄今最精確銀河繫結構圖繪製成功:4條主旋臂美得像一顆「眼」

據南京大學消息,中美德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科研團隊繪製出了尺度為10萬x 10萬光年的全新銀河繫結構圖。該圖是迄今最精確的銀河繫結構圖,它清晰地展示銀河系是一個具有四條旋臂的棒旋星系。從2003年開始,研究團隊測量了銀盤上163個大質量恆星中脈澤源的距離和自行,結合國際上其他團組測量的37個脈澤源,共獲得了銀河系中近200個大質量恆星的距離和自行。這些大質量恆星在銀盤上的分布清晰地勾畫出4條主旋臂。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天問一號」

今天,國家航天局正式發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系列」,以「攬星九天」作為工程的圖形標識。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為「天問一號」。鍾南山院士也為中國航天送上祝福:「疫情擋不住航天豪情。」據悉,探索火星的火星車名稱也將面向全球徵集,相關徵集活動即將啟動。

科學家繪製首份月球綜合地質圖 為未來載人登月任務做準備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月球行星研究所(Lunar Planetary Institute)的科學家們利用衛星和阿波羅時代任務的數據,拼湊出了首份月球綜合地質圖。用最新的科學觀測結果刷新歷史地圖,使科學家們能夠對月球進行極為詳細的觀察,從而以1:50萬的比例顯示它的地質情況。科學家們表示,這張月球綜合地質圖可以作為未來載人登月任務的藍圖。

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 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凱旋

23日,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和「雪龍2」號兩艘極地科學考察船,返回位於上海浦東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這標誌著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歷時198天,兩艘極地科學考察船行程共7萬餘海裡,圓滿完成南極陸地科學考察、工程技術維護以及南極羅斯海、太空人海、阿蒙森海等相關海域調查,共完成62項既定任務。

首個國產宮頸癌疫苗正式進入市場 5月起預約接種

近日,首批共計93643支國產雙價人乳頭瘤病毒疫苗,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生物製品批籤發證明,這意味著首個國產宮頸癌疫苗正式進入市場流通環節,可以預約接種了!這是國產首個宮頸癌疫苗,也是世界第四個宮頸癌疫苗。據介紹,5月起,湖北、新疆、吉林、雲南、江蘇、山東等省份的大部分社區醫院可陸續預約接種。9到45歲女性都可接種這一國產疫苗,其中9-14歲人群只需打兩針。

谷歌AI造芯新突破!6小時設計AI晶片,質量超最先進算法

谷歌透露,代號為「Whitechaple」的自研處理器晶片取得了重大進展,明年就可能應用在下一代谷歌手機和筆記本上。」白教堂「晶片由谷歌和三星聯合開發。在昨日新發布的預印本論文中,谷歌團隊描述了一種深度強化學習方法,能在6小時內完成晶片布局設計,而完成相同設計步驟,人類專家往往要花費數周時間。晶片將會採用三星的5nm半導體工藝打造,搭載8個ARM核心。著力晶片的硬體優化,它能更好的支持谷歌的AI技術,比如提升谷歌助手的交互體驗和長時間保持激活的能力。

新研究發現HIV的弱點治療方向 有望加速消滅病毒

由於HIV基因容易迅速變異,因此藥物治療非常複雜、且容易產生耐藥性。但一項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揭示了一種有望治療HIV感染的新型藥物靶點。研究指出,受HIV感染的細胞會產生兩種不同形式的病毒RNA,這兩種形式的平衡對於HIV的生存很重要。而一些「單核苷酸突變」就能讓兩種RNA形式互相轉換,研究認為研製出能特異性改變HIV某些單核苷酸位點的藥物,那麼就有望讓感染細胞只能產生一種形式的RNA,最後消滅病毒。

華科回應百億元項目獲批:項目尚在申請中

近日有媒體報導,華中科技大學獲批包括P3實驗室建設在內的10項重大項目,這些項目均與提高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相關,總投資超過100億元。此消息引發了公眾的普遍關注。據回應,上所傳內容存在被誤解之處,目前相關項目依然處在申報階段。目前網上所披露的消息,僅是湖北省發改委對項目的批覆,後續還要再上報國家發改委,通過後相關項目才能具體實施。

教育部公示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擬推薦對象

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中國科協 科技部 國務院國資委關於評選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的通知》(人社部函〔2020〕27號)要求,現將教育部擬推薦對象予以公示。公示期為2020年4月24-26日。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對公示擬推薦對象持有異議的,可以書面形式提出。

疫情期間回國 中科院外籍院士孫立成全職加盟西湖大學

4月24日獲悉,孫立成已全職加入西湖大學理學院,成為2020年該校入職的首位講席教授。孫立成,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瑞典國家傑出教授(VR Rådsprofessor)、瑞典皇家工學院講席教授、國際知名化學家、人工光合作用領域專家、「全球高被引科學家」。他研究的領域為——人工光合作用。目前,孫立成實驗室以及西湖大學人工光合作用與太陽能燃料中心的籌備工作均已啟動,正在面向全球進行人才招引。

2019年全國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論文統計分析公布

2019年,全國高校共有374所在上述14家期刊上發表了高等教育科研論文,佔院校總數的12.65%。其中,公辦本科高校315所,佔同類高校總數的38.32%,公辦高職高專院校37所,佔同類高校總數的3.37%,民辦高校(包括獨立學院與民辦高職高專)22所,佔同類院校總數的2.91%。2019年315所公辦本科高校在14家期刊發表高等教育科研論文1849篇,佔國內高校統計論文總數的95.41%。

浙江省紮實推進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引進培育計劃

浙江省出臺《關於推進浙江省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引進培育計劃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更大力度支持帶技術、帶項目、帶資金來浙創新創業的一流團隊。浙江省將堅持高端引領,著力補齊短板,緊扣數字經濟「一號工程」,聚焦打造「網際網路+」和生命健康兩大科創高地,依託高新技術企業、高校院所,引育一批高水平的基礎研究和產業團隊。

加強基礎科學研究 上海財政科技投入呈增長趨勢

《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主要從三個方面強化對基礎研究的支持:一是加大財政科技投入特別是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二是加快培育戰略性科技力量。一方面,加大對國家實驗室的培育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支持相關新型研發機構發展,創新經費支持和管理方式,並在申請登記、項目申報、職稱評審、人才培養等方面探索相應的支持措施。三是優化重大項目的組織實施機制。

5月6日起 川內高校分期分批、錯時錯峰返校開學

4月24日,四川省教育廳發布了《關於高等學校2020年春季學期開學有關事項的通知》。5月6日起,各高校可根據生源特點、學生規模、疫情防控條件等情況,安排學生分期分批、錯時錯峰返校開學,原則上畢業年級、醫學類、有科研要求的學生可先返校開學;承擔研究生培養任務的其他單位(除高校以外),需報主管部門並經屬地市(州)政府同意後,確定本單位研究生具體開學時間。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德回應「瑞德西韋中國臨床試驗失敗」,迄今最精確銀河繫結構圖
    論文指出,通過 AI 分析 800 多萬份臨床數據後發現,腹瀉是最值得關注的早期症狀之一。在測試 4-7 天前,絕大多數患者會同時出現咳嗽和腹瀉症狀,伴隨著味覺或嗅覺喪失和大量出汗。這些綜合起來組成了新冠肺炎最早期的症狀清單。
  • 瑞德西韋雙盲臨床試驗啟動,就在武漢金銀潭
    該所在1月21日對瑞德西韋申報了中國發明專利(抗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用途)。761例病患雙盲試驗科技部2月4日信息顯示,瑞德西韋已經於當日下午抵達國內。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孫燕榮表示,這是在國外已經應用於治療伊波拉病毒感染的藥物,目前在國外還沒有完成全部的臨床試驗。該藥物在國內相關科研單位進行的體外病毒篩選過程中展示出了很好的體外活性。
  • 瑞德西韋雙盲臨床試驗啟動, 就在武漢金銀潭
    文中稱,研究表明,瑞德西韋(Remdesivir)、磷酸氯喹(Chloroquine)在細胞水平上能有效抑制2019-nCoV的感染,其在人體上的作用還有待臨床驗證。該所在1月21日對瑞德西韋申報了中國發明專利(抗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用途)。761例病患雙盲試驗科技部2月4日信息顯示,瑞德西韋已經於當日下午抵達國內。
  • 瑞德西韋未呈現明顯治療效果,吉利德:數據無統計學意義
    數據來自中國臨床試驗據美國醫療新聞網站 STAT 報導,WHO 公開的數據為瑞德西韋在中國的臨床試驗成果。同時,吉利德在 4 月 16 日回應第一財經時表示:我們被告知,由於入組人數低,由中國研究機構牽頭的瑞德西韋(remdesivir)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重症患者和輕中症患者的兩項臨床研究已提前終止。
  • 瑞德西韋臨床試驗結果4月揭曉 中國三項專利已獲批
    針對吉利德公司倍受關注的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在中國臨床試驗的進展以及相關的專利申請授權情況,2月25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何志敏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臨床試驗目前正在進行,4月27日公布初步結果。
  • 3項「瑞德西韋」試驗結果刷屏,中美結論相反?
    自從美國第1例接受同情用藥的新冠確診患者被治癒出院,瑞德西韋一直被全世界人民關注,在中國根據其譯音,更是被稱為「人民的希望」。遵循從個例到普遍的科學原則,全世界範圍內多個更大規模的臨床試驗紛紛展開。今天4月30日,中國曹彬教授科研團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美國吉利德公司3個科研團隊幾乎同時發布了各自的研究結果。01 中國曹彬教授團隊瑞德西韋治療重症COVID-19患者隨機雙盲試驗結論:未能觀察到顯著的臨床受益,不具有結論性意義。
  • 人民的希望:瑞德西韋臨床試驗結果出來了!
    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最新發表重磅文章報導瑞德西韋治療新冠肺炎的療效,這是瑞德西韋第一個臨床試驗結果:吉利德(Gilead)董事長兼執行長Daniel O』Day表示,瑞德西韋現有的供應量共計為150萬劑,根據在臨床試驗中正在研究的最佳治療時間來計算,這一供應量可以滿足超過14萬個療程的患者治療
  • 瑞德西韋有效嗎?全球7項臨床試驗尚未公布結果,中國臨床研究入組...
    同時,瑞德西韋在中國的新冠肺炎成人輕症和中度症狀組的臨床試驗狀態也已更新為「暫停」,原因顯示為:「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已得到良好控制,沒有符合條件的患者入組。」4月16日,吉利德方面向紅星新聞確認,由於入組人數低,由中國研究機構牽頭的瑞德西韋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重症患者和輕中症患者的兩項臨床研究已提前終止。
  • WHO意外洩露中國試驗手稿,「人民的希望」瑞德西韋...
    瑞德西韋是一種廣譜抗病毒藥物,也是最早被證實有潛力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的藥物之一。目前,全世界都在等待該藥臨床試驗結果的公布。本月中旬,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洩露了部分早期臨床數據,引發了行業轟動:125例患者參與吉利德2項臨床試驗,其中113例重症,接受瑞德西韋治療後,幾乎全部患者在一周內出院,僅2例死亡。
  • 瑞德西韋有效嗎?全球7項臨床試驗尚未公布結果
    同時,瑞德西韋在中國的新冠肺炎成人輕症和中度症狀組的臨床試驗狀態也已更新為「暫停」,原因顯示為:「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已得到良好控制,沒有符合條件的患者入組。」4月16日,吉利德方面向紅星新聞確認,由於入組人數低,由中國研究機構牽頭的瑞德西韋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重症患者和輕中症患者的兩項臨床研究已提前終止。
  • 從瑞德西韋的三期臨床實驗來看,吉利德不愧是世界500強的公司!
    4月16日,芝加哥大學兩項三期臨床試驗的部分洩露結果,113例Covid-19重症患者中的大多數在每天接受瑞德西韋注射治療後,一周內出院,只有兩人死亡!受此消息影響,吉利德科學4月17日開盤跳空高開大漲11%至85美元!
  • 曹彬談瑞德西韋試驗:堅持對照組設盲
    4月11日,吉利德方面宣稱,根據他們獲得的情況,瑞德西韋在中國的重症組因入組停滯,臨床研究被迫停止。對此,第一財經記者向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曹彬教授求證,未獲得明確的肯定或否定回應。
  • 瑞德西韋在華臨床試驗停止:疫情已受控,無符合條件患者入組
    2020.04.16 13:21【瑞德西韋在華臨床試驗停止:疫情已受控,無符合條件患者入組】美國吉利德公司研發的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已經停止了在中國的兩項臨床試驗。查詢臨床實驗網站ClinicalTrials.gov顯示,根據4月15日的最新更新,瑞德西韋在中國的新冠肺炎成人重症試驗狀態為「終止」,原因顯示為:「中國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得到良好控制,當前沒有符合條件的患者入組。」同時,瑞德西韋在中國的新冠肺炎成人輕症和中度症狀組的臨床試驗狀態也已更新為「暫停」,原因顯示為:「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已得到良好控制,沒有符合條件的患者入組。」
  • 曹彬談瑞德西韋: 未宣稱重症試驗終止與否 堅持對照組設盲
    因負責中國瑞德西韋藥物臨床試驗而倍受關注的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曹彬教授,4月12日晚間在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精準醫學專業委員會組織的一場學術分享中,重申了其對瑞德西韋藥物嚴格的臨床試驗設計的立場。第一財經記者就瑞德西韋中國臨床試驗的進展向曹彬教授提問。曹彬教授表示:「正在對瑞德西韋重症組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
  • 世衛組織不推薦使用瑞德西韋進行治療?吉利德科學回應來了
    11月20日,世界衛生組織公布新的新冠肺炎治療指引,指出不推薦使用瑞德西韋進行治療。吉利德科學發表回應,表示對世衛組織的指引表示失望,尤其是目前全球病例急劇增加的情況下。吉利德表示,瑞德西韋在許多國家及相關組織中都被認為是治療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標配藥物。對瑞德西韋的推薦是基於發表在同行評審期刊上的多份隨機對照研究結果而得出的。
  • 美國藥管局將為抗新冠病毒藥物瑞德西韋開綠燈:臨床5天見效
    當天早些時候,白宮健康顧問安東尼-福奇(Anthony Fuci)博士表示,一項抗新冠病毒藥物的臨床試驗顯示,吉利德的藥物瑞德西韋臨床見效,這是「相當好的消息」,並為冠狀病毒患者設定了一個新的護理標準。 福奇博士在白宮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被告知試驗數據顯示,瑞德西韋「在縮短患者康復時間方面有明顯的積極效果」。
  • 新冠肺炎臨床試驗中國立項近600個?鍾南山:多做一些研究是對的
    延伸閱讀:瑞德西韋在中國的重症臨床試驗已停止4月11日,美國吉利德公司公布了瑞德西韋治療新冠肺炎的臨床試驗的最新進展。目前正有7項相關試驗正在全球展開。吉利德方面提到,由於入組人數不足,最早在中國啟動的重症新冠患者的臨床試驗已經停止,另一項針對中症患者的研究還在繼續進行。
  • 轟轟烈烈的「找藥」行動:新冠臨床試驗已近250項,病人不夠用了
    中國的臨床試驗火速過審並開展,吉利德方面稱,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在迅速審評後批准吉利德啟動此次新的臨床試驗。吉利德的說法是:新的臨床研究擴展了正在進行中的針對瑞德西韋的研究,這其中包括在中國湖北省開展的由中日友好醫院負責的兩項臨床試驗,以及最近在美國由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主導的一項臨床試驗。
  • 「特效藥」不止一種,為何獨寵瑞德西韋?吉利德市盈率僅16倍,A股...
    而最受關注的,是有美國患者治癒案例「背書」的瑞德西韋。瑞德西韋也是抗愛滋病藥物,其主要通過阻止病毒在細胞內進行RNA(核糖核酸)的複製,產生作用。目前正處於三期臨床試驗中,療效和副作用仍有待證實。「特效藥」不止一種,為何尚未上市的瑞德西韋被率先投入人體臨床試驗中?同阿比朵爾不同,原本研發用於對抗伊波拉病毒的瑞德西韋,屬於在研藥,並未在全球任何國家獲批上市。
  • 瑞德西韋三項試驗結論不同 專家:或與樣本量、研究終點有關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瑞德西韋三項試驗結論不同,專家:或與樣本量、研究終點有關過去24小時內,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和美國製藥企業吉利德(Gilead)以及國際頂級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先後發布了三項關於目前最受關注的新冠肺炎治療藥物之一瑞德西韋的不同臨床試驗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