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定製!長五預裝42條軌道,飛出中國火箭最快速度

2020-07-24 中國航天報

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與地球完成最後的告別,在一片紅色的火光和白色的水氣中拔地而起,邁出了中國人探索地外行星的第一步。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研製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起飛推力1000噸,作為我國目前推力最大的火箭,既能將大型衛星送上3.6萬公裡的地球同步軌道,能送嫦娥五號探測器前往38萬公裡外的月球取回月壤,還能送太空飛行器飛向更遙遠的火星。

火星定製!長五預裝42條軌道,飛出中國火箭最快速度

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

中國的火星探測器踏上徵途,它將在未來半年多的時間裡朝著火星奔去,讓中國航天的步伐邁向更遙遠的深空。

此次任務將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繞著巡」任務,對火星開展全球性、綜合性的環繞探測,並在火星表面開展區域巡視探測,向世界帶來中國人在火星上收穫的科學成果。

10分鐘窄窗口,預裝42條發射軌道

在世界各國首次探測火星的太空飛行器中,「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以5噸的體重位列第一,比「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重了一噸多,是目前我國發射的重量最重的深空探測太空飛行器

「依靠長徵五號強大的運載能力,我國行星探測之旅將站上一個新的起點,通過一次發射實現對火星的『繞著巡』三項目標,是起點很高、含金量十足的第一次,將使我國深空探測的腳步從月球邁向行星,正式開啟行星探測時代。」一院黨委書記、長徵五號火箭第一總指揮李明華說。

火星探測器與長五火箭二級分離時,將進入近地點高度200公裡的地火轉移軌道,速度(11.5公裡/秒~11.7公裡/秒)略超過第二宇宙速度(11.2公裡/秒),逃脫地球引力束縛。而以往長五發射的載荷基本在地球軌道範圍內,分離時達到第一宇宙速度7.9公裡/秒即可。

「此次發射火星探測器,是長徵五號火箭第一次飛出第二宇宙速度,創下了我國運載火箭的最快速度。」長徵五號火箭總設計師李東介紹。

火星定製!長五預裝42條軌道,飛出中國火箭最快速度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

雖然發射窗口選擇在火星與地球距離較近的時候,但它們的相對位置仍在時刻變化。從發射場到地火轉移軌道的近地點,這兩點之間的軌道也是一直變化的,這就不同於以往深空探測中只有固定的一條軌道。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副總設計師婁路亮介紹,火星處於不斷運行移動的狀態中,如果把發射比作打靶,那麼這次「打靶」打的是移動目標,因此沒有一個固定位置讓你瞄準,要隨著目標的移動來瞄準。

為了精確入軌,火箭研製團隊給火星探測器「私人訂製」了精細化的「窄窗口、多軌道」設計,將火箭每天30分鐘的發射窗口細分成3個10分鐘的窗口,每個窗口預裝1條發射軌道,7月23日到8月5日,14天的窗口期內一共設計了42條發射軌道,將軌道偏差控制在非常小的範圍內。婁路亮表示,這在中國航天的發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創造了單次發射軌道設計數量的新紀錄,並首次實現了發射軌道的自動切換。

火箭總體副主任設計師劉秉進一步解釋,火箭具備很強的自主能力,依據發射時間,對預裝好的軌道程序進行自動切換。「發射時間是幾點幾分,對應哪個窗口、該選擇哪條發射軌道,智能化的火箭都能自主完成,不需要人工操作。」

除此以外,長五火箭僅進行了整流罩操作口、透波口的例行更改

劉秉表示,長五火箭採用的是通用化設計,在前期研製、驗證過程中,已經把後續任務可能遇到的情況考慮進去,基本不需要根據某一個任務去專門做出大的改變。

以整流罩為例,在研製初期和前期試驗中,就把所有可能需要的功能都考慮到了。有的載荷需要整流罩上有透波窗口,如果等載荷提出需求再去更改、做試驗,不僅影響進度,還會增加研製成本。這次的「乘客」火星探測器就需要有透波口,在火箭發射時與地面保持無線電信號傳輸。

火星定製!長五預裝42條軌道,飛出中國火箭最快速度

火箭芯二級-整流罩

在這次任務之前,長五系列火箭已完成4次飛行試驗,對後續探火、探月要用到的關鍵技術進行了重點考核,目的就是在正式執行國家重大任務時,儘量少出現新的技術狀態,提高可靠性,降低執行重大航天工程任務的風險。

例如,這枚火箭箭體上有7~8個大的部段在之前經過了「瘦身」,「瘦身」後的部段在長五B遙一火箭首飛時已經驗證過。而在本次發射中,火箭末子級在第二次點火前要經過長時間的滑行,這種長時間滑行的技術在長五遙三火箭發射任務中也通過了驗證。

一年之內4次起飛,密集發射的長五

長徵五號遙四火箭發射任務是我國第一次執行地外行星軌道探測器的發射任務,也是長徵五號火箭第一次執行正式的工程應用發射任務,需要直接將火星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

該型火箭已經先後完成了高軌大衛星、載人飛船試驗船以及深空探測器三類太空飛行器的發射,成為長徵火箭家族中唯一可以勝任三種任務類型的火箭。在一院院長王小軍看來,長徵五號火箭進入工程應用階段,將有力支撐國家重大航天工程的實施,對加快推進航天強國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此前,長徵五號遙三火箭和長徵五號B遙一火箭連續發射成功,標誌著長徵五號火箭關鍵技術瓶頸已經完全攻克,火箭各系統的正確性、協調性得到了充分驗證,火箭可靠性水平進一步提升。「此次執行應用性發射任務,意味著長徵五號火箭正式進入『服役』狀態。」長徵五號火箭總指揮王珏表示。

這一次發射,除了要求火箭發射成功,載荷也要成功完成使命才能算任務成功。如果說之前的發射是參加奧運會考核選拔的「預選賽」,那麼這次發射就是真正站在了奧運賽場上,以最成熟的技術和最強大的實力迎接考驗。

火星定製!長五預裝42條軌道,飛出中國火箭最快速度

長徵五號火箭出箱

但考驗仍不止於此。

這一次,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並通過一次任務實現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探測器發射後,大約需要七、八個月的時間才能飛抵火星。

預計今年年底前,長徵五號遙五火箭還將擇機發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將重達8噸多的「嫦娥五號」直接送入地月轉移軌道,「嫦娥五號」落月後將實現首次月面無人採樣返回。在更遠的深空探測和更重的探測器發射任務上,長徵五號火箭是不二之選。

算上2019年12月底長五遙三發射和今年5月初的長五B首飛,近一年的時間內長五系列火箭要完成4次發射任務。

此外,預計明年長徵五號B遙二火箭還將發射我國載人空間站的核心艙。作為我國空間站核心艙和實驗艙的「專屬列車」,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系出「長五」名門,是我國首個採用一級半構型的新一代大型液體運載火箭,專門為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建設而研製,將在未來兩到三年時間內,完成我國空間站艙段的發射。

婁路亮直言:「雖然長五是個新型號,但一下就進入了高密度的發射狀態」。對於長徵五號這樣規模龐大、系統複雜的大型火箭而言是極具挑戰的,在產品研製、總裝測試、技術管理和發射保障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接下來的任務,對團隊來說時間尤為緊張。

為了應對長五火箭的高密度發射任務,火箭研製團隊採取雙線作戰方式,一半人馬在發射場執行發射任務,另一半人馬在後方為下一發任務做好準備,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證任務進度。

這次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後,發射場的火箭團隊就要回到後方準備長五B遙二火箭的出廠,而後方的團隊則進入文昌發射場,準備執行下一發的「嫦娥五號」發射任務。

火星定製!長五預裝42條軌道,飛出中國火箭最快速度

長徵五號火箭試驗隊員

未來,長徵五號火箭還將在發射高軌道大衛星方面迎來更大「舞臺」,與長徵三號甲系列火箭共同構成發射高軌道衛星的能力階梯。李東表示,我國未來高軌衛星重量可以達到8噸左右,只能通過長徵五號火箭實施發射。同時,在搭配合適的上面級後,長徵五號火箭也可以用一箭雙星的形式,同時發射兩顆5.5噸重的高軌衛星。

步履不停 書寫中國高度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取得的高光時刻,是一群不畏艱險、含淚奔跑、敢於勝利的人撐起來的。

這支團隊,歷經十年艱辛,從立項到研製,讓中國一步邁進大火箭國家俱樂部;這支團隊,陷入過至暗時刻,在908天中含淚奔跑,讓中國最強火箭浴火重生;還是這支團隊,和時間比速度,搭建中國人追求月球、火星和空間站的夢想天梯,不斷刷新中國人能夠抵達的「高度」。

2020年年初,一場新冠疫情席捲了全國。當時,中國航天兩次火箭發射失利,質量形勢陡然嚴峻起來……

全力防控疫情、保障任務的同時,航天人還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質疑,和「不能再失敗」的巨大壓力。誰來打贏這「觸底反彈」的第一槍?關鍵時刻,長五團隊挺身而出。

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戰告捷。這一戰,是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的「首戰」,更是中國航天扭轉被動局面的「首戰」和「最關鍵的一戰」。有史以來任務周期最長、面臨困難最多、承受壓力最大的一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長五團隊用實力回擊了一切對於中國航天的質疑,一掃陰霾。

當長五B任務團隊在前方酣戰的同時,長五研製團隊的另一半人馬正在後方克服疫情帶來的種種不便,全力以赴為長徵五號遙四火箭的按時出廠緊張忙碌。

5月5日,長五B火箭首飛成功,有史以來任務周期最長、面臨困難最多、承受壓力最大的一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長五團隊用實力回擊了一切對於中國航天的質疑,一掃陰霾。

「失敗了,我們沒時間悲傷,成功了,也只能高興兩個小時。」這是很多航天人掛在嘴邊的話。長五B首飛發射成功後,來不及慶祝,研製團隊立即投入到長徵五號遙四任務中——因為火星探測的發射窗口是固定的,後線不能推。

火星定製!長五預裝42條軌道,飛出中國火箭最快速度

5月的海南,平均氣溫高達32℃,溼度在80%以上,正值「桑拿天」。就算什麼事都不做,待在戶外也會大汗淋漓。地面設備恢復作業在沒有任何遮擋的戶外進行,烈日的炙烤下,火箭試驗隊員們衣服早已被汗水溼透,沒有人顧得上酷暑,都在爭分奪秒,和時間賽跑。

他們當中,有中暑後經過短暫休息和治療,又返回工作崗位接著幹的;有嚴重脫水,靠喝補鹽液堅持的;有突發腎結石,忍著鑽心疼痛完成工作才到醫院就診的;有時常加班到半夜,第二天一早醒來又接著幹的……

大部分人自長五B火箭首飛任務開始,就在發射場工作,已經連續奮戰了100多天,有試驗隊員春節之後就沒離開過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一直堅持到7月底。他們全力以赴,克服各種困難,提前完成了地面設備恢復任務,為探火任務創造了更加有利的發射條件。

7月23日,長五遙四火箭託舉火星探測器,邁上了探火之路,刷新中國深空探測紀錄,飛出全新的「中國高度」。


文/中國航天報記者 代振瑩 陳立

圖/王磊 史嘯 趙聰

編輯/胡藍月 劉巖

審核/李淑姮 陳立

監製/索阿娣

火星定製!長五預裝42條軌道,飛出中國火箭最快速度

相關焦點

  • 「胖五」飛出最快速度,開啟行星探測時代
    2020年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成功將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是「胖五」火箭首次執行工程應用任務,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它的精彩表現吧!
  • 中國探火出發!長五火箭成功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
    長五預裝42條軌道,飛出中國火箭最快速度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與地球完成最後的告別,在一片紅色的火光和白色的水氣中拔地而起,邁出了中國人探索地外行星的第一步。10分鐘窄窗口,預裝42條發射軌道在世界各國首次探測火星的太空飛行器中,「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以5噸的體重位列第一,比「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重了一噸多,是目前我國發射的重量最重的深空探測太空飛行器。
  • 設計42條軌道像打「移動靶」
    比如這次發射,整個箭體結構採用了減重狀態,包括芯一級,大概有7~8個大的部段,都是處於「瘦身」狀態,這種「瘦身」狀態在長五B遙一火箭發射時就已經驗證過了。另外,本次發射中,火箭二級將兩次點火,中間要經過長時間的滑行,這種長時間滑行的技術,在長五遙三火箭上也驗證過了。設計42條軌道像打「移動靶」廣州日報:這次發射與以往有什麼不同?
  • 天問·探路火星|五大亮點!最快「胖五」把探測器送入蒼穹
    本文圖片:國家航天局新聞宣傳中心張高翔;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速度最快的「胖五」提起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大家並不陌生。從2016年首飛到今年火星探測任務,長徵五號一直是大眾關注的焦點。長徵五號火箭副總設計師婁路亮介紹說,此次「天問一號」是長徵五號第一次執行地外行星軌道探測器的發射任務,也是長徵五號火箭第一次執行正式的工程應用發射任務,直接將火星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此次長徵五號遙四火箭發射火星探測器,有很多「亮點」值得關注。亮點一:飛出我國運載火箭最快速度。
  • 天問·探路火星|五大亮點!最快「胖五」把探測器送入蒼穹
    本文圖片:國家航天局新聞宣傳中心張高翔;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速度最快的「胖五」提起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大家並不陌生。從2016年首飛到今年火星探測任務,長徵五號一直是大眾關注的焦點。長徵五號火箭副總設計師婁路亮介紹說,此次「天問一號」是長徵五號第一次執行地外行星軌道探測器的發射任務,也是長徵五號火箭第一次執行正式的工程應用發射任務,直接將火星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此次長徵五號遙四火箭發射火星探測器,有很多「亮點」值得關注。亮點一:飛出我國運載火箭最快速度。
  • 火星見!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成功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胖五」成功發射天問一號探測器 中國邁出行星探測第一步
    中新社文昌7月23日電 題:「胖五」成功發射天問一號探測器 中國邁出行星探測第一步作者 郭超凱7月23日,伴隨著震耳欲聾的轟鳴聲,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經過2000多秒的飛行後,成功將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是長徵五號火箭首次應用性發射,亮點頗多。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成功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從清華博士到航天總師,為了長五的那些年
    時間回到2016年,這一年的中國航天因為有「長五首飛成功」而得到更大的社會熱度。從2017年7月2日長五遙二失利,到2019年12月27日長五遙三任務發射成功,長徵五號團隊也沒少面對外界的猜測和質疑,團隊從未過多解釋,始終保持著冷靜和樂觀,以一絲不苟的作風,將航天人的責任、嚴慎細實堅持到工作的最後一刻。
  • 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刷新速度、深空探測器重量紀錄
    7月23日下午,國家航天局舉行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布會,會上表示,執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的是長徵五號遙四火箭,發射任務取得了圓滿成功。在這次任務中,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刷新了我國運載火箭的速度、搭載深空探測器的重量兩項紀錄。
  • 發射「天問」,為何非「胖五」莫屬?
    「胖五」全長近57米,起飛重量約870噸,起飛推力超過1000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運載能力可達14噸,是目前我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在「胖五」出現之前,我國火箭在不同軌道的最大運載能力分別為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約5.5噸(長徵三號乙火箭)和近地軌道(LEO)約13.5噸(長徵七號火箭),長徵五號火箭的出現極大的提高了這些數字。
  • 中國為什麼非要去火星?
    在載人登月之後,火星也被公認為是人類登陸行星的首選目標。挑戰前所未有,如何確保萬無一失相較於之前「五戰五捷」的月球探測,中國的火星探測任務難度更大。由於火星相對地球距離較為遙遠,最遠時超過4億公裡,最近時也有5500萬公裡,探測器需要在地火轉移軌道上飛行近7個月,還將進行2至3個月的火星環繞飛行,所以對發射、軌道、控制、通信和電源等技術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發射方面,為了將5噸重的探測器一舉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這就需要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飛出超過11.2千米/秒的第二宇宙速度。
  • 「胖五」送「天問」,為何火星探測只能依靠長徵五號?
    長徵五號火箭起飛質量約870噸,具備近地軌道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4噸運載能力,把中國火箭送入包括美國和俄羅斯在內的世界主流火箭陣營。這是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的第五次發射任務,也是首次執行應用性發射任務。中國未來的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建設、探月工程三期以及火星探測任務,都將使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的四大看點
    看點二:「胖五」轉正後首次發射此次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是長徵五號火箭第一次工程應用發射,標誌著長徵五號火箭關鍵技術已逐漸成熟,具備執行國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務的能力和條件。在此次「探火」任務中,「胖五」表現亮眼,在飛出中國火箭最快速度的同時,將5噸重的「天問一號」送入地火轉移軌道。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的四大看點
    ▲看點二:「胖五」轉正後首次發射此次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是長徵五號火箭第一次工程應用發射,標誌著長徵五號火箭關鍵技術已逐漸成熟,具備執行國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務的能力和條件。在此次「探火」任務中,「胖五」表現亮眼,在飛出中國火箭最快速度的同時,將5噸重的「天問一號」送入地火轉移軌道。
  • 「胖五」為了「奔火」有多拼?一組數字告訴你
    姜哲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7月23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抓總研製的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將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從火箭起飛到探測器入軌,「胖五」的飛行過程約有2167秒。
  • 火星你好,中國來了
    在分離速度確定的條件下,重量越大的探測器,所需要的發射能量也越大。在長徵五號火箭出現之前,當時運載能力最強的長徵三號乙火箭,大約可以將兩噸左右的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而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地火轉移軌道發射能力,超過了5噸。因此,發射「天問一號」任務的大號探測器,只有「胖五」能夠勝任。
  • 火星你好,中國來了
    在分離速度確定的條件下,重量越大的探測器,所需要的發射能量也越大。在長徵五號火箭出現之前,當時運載能力最強的長徵三號乙火箭,大約可以將兩噸左右的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而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地火轉移軌道發射能力,超過了5噸。因此,發射「天問一號」任務的大號探測器,只有「胖五」能夠勝任。
  • 天問一號為什麼不是用最快最短的路徑去火星?
    拍攝:Tea-tia很多人直覺上會以為,這樣的「時機」特殊之處在於能讓探測器最快抵達火星,或者說用最短的時間、以最近的路程抵達火星。但恰恰相反,火星探測器優先選擇的是一條更加漫長和遙遠的旅途。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最省燃料還最短最快抵達?想得美!
  • 美國發出疑問:中國為什麼非要去火星?
    這位作者也在文章中,探討了為什麼中國要進行火星任務,並且給出了五點原因。首先,執行火星任務時候邁向太空強國的標準,很顯然中國已經邁入其中。其次,成功的火星任務不僅能夠將中國帶入太空精英俱樂部,還能夠增強中國的太空基礎設施。第三。登陸火星將增強提高中國的自動升空探索能力。第四,中國首次獨立嘗試火星任務就預備實現全部三大成就,將產生令人折服的效果,標誌中國空間科學領域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