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補液常用的 11 種液體,你真的了解嗎?

2020-11-25 騰訊網

多年來,液體療法中長期存在著「晶膠之爭」,同時晶體和膠體中也存在各自細分類別的爭議。

從「求同存異」的視角來看,晶體與膠體在液體治療過程中各自發揮著重要作用,晶體液主要用於補充機體水分的丟失及維持電解質平衡,膠體液主要用於擴充血容量以維持有效的循環血量。

因此,本文討論各類液體的特點,以利臨床實踐中根據病人不同的疾病狀態從而合理選擇液體類型以及給予合適的劑量 [1–4]。

晶 體

晶體液的溶質是小分子物質,可自由通過大部分的毛細血管,使毛細血管內外具有相同的晶體滲透壓。晶體液對凝血、肝腎功能基本沒有影響,缺點是擴容效率低、效應短暫,輸注液體主要分布於細胞外液,僅約 20% 的輸液量保留在血 管內,大量輸注可致組織水腫、肺水腫等。以下介紹常用的電解質晶體液。

1. 生理鹽水

即 0.9% 氯化鈉溶液,是臨床上最早和最常用的一種等滲晶體液。

雖然名為生理鹽水,其實並不生理,與正常的血漿成分相差較大,其氯含量較血清高 50 mmol/L。另一方面,生理鹽水不含血漿中的鉀、鈣、鎂等電解質,也缺乏維持血漿正常 pH 值所需的緩衝劑。

因此,大量輸注生理鹽水後可引起高氯性代謝性酸中毒,減少腎臟血流,増加急性腎損傷的發生,引起電解質紊亂。總而言之,生理鹽水價格便宜,使用方便,一般用作 Na+ 的補充液或藥物輸入的載體。

若用於補液治療勿超出代償極限,建議控制其每日總量不超過 1000 mL,長期使用時注意監測血液中的氯離子和酸鹼平衡。

2. 林格氏液(複方氯化鈉林格液)

在生理鹽水中加入氯化鉀及氯化鈣,其比例組成為氯化鈉 0.85%、氯化鉀 0.03%、氯化鈣 0.033% 這增加了一定的生理功能,成為第一代平衡液。

林格氏液可代替生理鹽水使用,以調節體液、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其不足之處與生理鹽水基本相同。

3. 乳酸鈉林格液

在林格液的基礎上加入乳酸鈉,則成為乳酸鈉林格液,也稱哈特曼氏溶液。

作為第二代等滲平衡晶體液,其優點在於不僅含有生理濃度的 Cl-,還有乳酸鹽可代謝為碳酸氫鹽而增強體內的緩衝作用,尤其適用於酸中毒或有酸中毒傾向的脫水病人。然而,大量輸入含乳酸鹽的液體可能引起高乳酸血症,尤其是合併乳酸代謝障礙病人。

4. 醋酸林格液

使用醋酸鹽代替乳酸鹽,升級成第三代等滲平衡晶體液,其突出優點是 pH 值為 7.4,Cl- 和 Na+ 濃度接近血漿,K+ 和 Mg2+ 濃度接近細胞外液。

乳酸的代謝依賴肝臟和腎臟,而對醋酸的代謝主要通過三羧酸循環,受肝腎影響較小。因此,對於肝腎功能受損或高乳酸血症的病人,醋酸平衡鹽溶液治療優於乳酸林格液。

5. 複方醋酸鈉林格液

作為第四代等身平衡鹽晶體液,除具有採用醋酸作為緩衝體系的優點外,其電解質配較上一代更接近細胞外液,可有效維持內環境穩定。添加的鎂離子可調控鈣離子進入細胞並發揮正 常作用,是酶的主要激活物質,可以減少中樞系統易激惹、癲癇發作、反射亢進及骨骼肌痙攣等現象的產生。

此外,複方醋酸鈉林格注射液增加 1% 葡萄糖,對於非糖尿病患者而言,不會引起血糖升高,還可有效降低因術前禁食、手術時間較長出現的低血糖現象,可預防或減輕危重症患者應激狀態下出現的胰島素抵抗,同時還可降低酮體生成,抑制脂肪和蛋白質的代謝,利於術後康復。

6. 碳酸氫鈉林格液

碳酸氫鈉林格注射液是一種由多種電解質(含鈉、鉀、鎂、鈣離子)成份組成的複方製劑,作為最新的第五代平衡鹽晶體液,其採用獨特的 HCO3- 緩衝體系,代謝不經過肝腎,而是通過呼吸代謝,適用於肝腎功能不全患者的液體治療,優勢顯著。

碳酸氫鈉林格液電解質配比與血漿比較接近,其主要用於循環血流量和組織間液減少時細胞外液的補充校正,以及代謝性酸中毒的糾正。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開展的 III 期臨床試驗中,51 例接受碳酸氫鈉林格注射液的患者中有 9 例(17.6%)發現不良反應,共計 16 件。所觀察到的不良反應主要是血中碳酸氫鹽升高,鹼剩餘升高,血液 pH 上升。

膠 體

膠體液的溶質是大分子物質,不能自由通過大部分毛細血管而在血管內產生較高的膠體滲透壓。膠體溶液的優點是維持血容量效率高、持續時間長。天然膠體液包括白蛋白和血漿。人工膠體液主要有羥乙基澱粉(HES)、琥珀醯明膠和右旋糖酐。

1. 白蛋白

人血白蛋白是人體血漿中含量最豐富的蛋白質,約佔血漿蛋白總量的 60%。輸注 4%~5% 的人血白蛋白將增加與輸注量相同的血容量,而 20%~25% 的濃縮溶液則會達到 4~5 倍輸注溶液體積的擴容效果。白蛋白可引起持久性血漿容量擴張,其血管內半衰期為 9.1 小時,故輸注時應小心確保蛋白質有足夠的水化作用。

蛋白量應受到監控以免循環超負荷或水分過多。在安全性方面,儘管白蛋白是人血製品,但其仍是所有膠體中最安全的,尤其適用於膿毒血症患者的液體復甦。但由於白蛋白為血製品,價格昂貴,所以大量使用受到限制。

2. 血漿

臨床上最常用的是新鮮冰凍血漿,含有單位原血中所含的全部凝血因子和其他蛋白。血漿製品不應作為蛋白質源或營養源,也不應用於擴充血容量,因為白蛋白和/或其它溶液可提供所需成分且不易引起血漿相關併發症。

3. 羥乙基澱粉(HES)

羥乙基澱粉是以玉米澱粉為原料,經羥基化而製成的人工膠體液。臨床上最常使用 6% HES(中分子 HES 130/0.4),其滲透濃度約為 300 mmol/L,輸注 1 L HES 能夠使循環容量增加 700~1000 mL,擴容效應能維持 4~8 小時。

羥乙基澱粉導致的過敏反應發生率很少,但是可引起急性腎損傷、凝血功能障礙,且其發生率隨著累積劑量的增加而升高,每日最大劑量按體重 50 mL/kg。因此,歐洲和北美限制了 HES 溶液的使用

4. 右旋糖酐

目前臨床上常用右旋糖苷 40 和右旋糖苷 70 兩種劑型,兩種液體的區別在於擴容效果和對微循環的影響不同。右旋糖苷 40 擴容效果較右旋糖苷 70 弱,但改善微循環作用比右旋糖苷 70 明顯。

右旋糖苷具有強抗原性,導致過敏反應的發生率較高,約為 0.03~4.7%。使用時開始幾毫升應緩慢靜滴,嚴密觀察 5~10 分鐘,出現所有不正常徵象(寒顫、皮疹等)都應馬上停藥。

過敏體質者用前應做皮試。本品可影響凝血功能且可從腎臟快速排洩,因此,嚴重血小板減少,凝血障礙等出血患者以及少尿或無尿者禁用。

5. 琥珀醯明膠

明膠是一種動物蛋白質,臨床上最常用的是 4% 琥珀醯明膠。明膠的擴容量即為輸注量,作用持續時間很短(2~3 小時),因其黏稠度與血漿相近,故有增加血容量、血液稀釋和改善微循環的效果。

明膠即使是大劑量輸入(作為大輸液的組分,24 小時輸入達 15 L),也不影響凝血功能和腎功能,但可導致嚴重過敏反應,發生率在 1/6000 和 1/13000 之間,需保持警惕。

總 結

單一理想的「萬能」治療液體並不存在,針對不同病因與不同病理生理狀態應該個體化地選擇相應的治療液體。對於脫水的液體治療,在補充水分的同時應矯正細胞外液的電解質及酸鹼失衡;

對於休克的液體治療則應儘可能使液體的成分接近於血漿和細胞外液。除大量失血所致的低血容量休克必須及時補充含有凝血因子的新鮮冰凍血漿及紅細胞等血液製品外,大部分休克治療中首選平衡鹽溶液,酌情補充膠體。

排版:劉海洋 ly

題圖:站酷海洛

參考文獻

[1] 吳國豪. 外科液體治療發展現狀 [J]. 中國實用外科雜誌, 2015, 35(02): 220–222.

[2] 安友仲, 趙慧穎. 液體治療中不同晶體液合理選擇 [J]. 中國實用外科雜誌, 2015, 35(02): 145–148.

[3] 蔡常潔. 圍手術期液體治療液體種類及時機選擇 [J]. 中國實用外科雜誌, 2015, 35(02): 230–233.

[4] 趙玉沛, 楊尹默, 樓文暉, et al. 外科病人圍手術期液體治療專家共識 (2015)[J]. 中國實用外科雜誌, 2015, 35(09): 960–966.

相關焦點

  • 臨床補液,這3點你不容忽略
    臨床上,補液是非常重要的治療手段,但這個「技術活」,需要考慮到多方面的問題。補液怎麼補?補液的給藥途徑有哪些?補液順序和速率又該怎麼選擇?這篇補液精華,帶你熟知補液一二三,只需幾分鐘,補液知識全帶走。
  • 臨床補液總結,簡明扼要!
    補液,臨床上每天都會遇到的一件事兒,但卻是一件技術活兒,一份簡明扼要的總結,一定是醫生藥師和護士都想要的。   來源 | 醫學之聲   補液的量和質   對於標準50 kg病人,除外其他所有因素,一般禁食情況下,每天生理需要水量為2500~3000 ml。
  • 哪些患者要補液?燒傷、重症怎麼補?這份補液攻略請收好!
    常用的平衡鹽溶液有乳酸鈉和複方氯化鈉溶液(1/6M乳酸鈉溶液1/3+複方氯化鈉溶液2/3)、碳酸氫鈉和等滲鹽水溶液(1.25%碳酸氫鈉溶液1/3和等滲鹽水2/3)。 二.補液的液體有哪些?
  • 補液時換算液體張力和濃度總頭疼?這 2 點補液技巧請收好!
    眾所周知,兒科補液向來精細,不同濃度和低張的液體是應用主體。那麼,天天都在開液體的你,知道如何快速換算液體的張力和濃度嗎? 丁香公開課《兒科必備:臨床補液全解析》中,總結出以下 2 個技巧: 一、如何搞定張力計算? 臨床溶液的張力,是指溶液溶質的微粒對水的吸引力,溶液的濃度越大,對水的吸引力越大。
  • 2020山東醫療招聘考試臨床學資料:燒傷補液知識點的總結
    2020山東醫療招聘考試臨床學資料:燒傷補液知識點的總結 2020山東醫療衛生招聘已火熱開啟,現山東中公衛生人才網為大家整理了醫療招聘臨床學資料,跟小編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 這份補液攻略請收好
    補液攻略,建議收藏!  低鈉血症、低鉀血症是臨床常遇到水鹽失衡類型,是臨床上最容易忽視的問題之一。其中,補鈉公式在臨床上廣泛地被應用,但由於大家對它的看法不同而算法各異。  對於不能進食的人,一表讓你了解江湖上流傳最廣的「補鉀3 6 9」傳說。  表1 不同程度低鉀血症所需額外補鉀量
  • 關於運動飲料,你真的了解嗎?
    原標題:關於運動飲料,你真的了解嗎? 在市面上,我們可以將運動人群攝入的液體分為純水、功能飲料(能量飲料)、運動飲料、營養飲料等等。首先你需要知道市面上哪些飲料是真正的運動飲料,能夠在訓練或比賽中對你有所幫助。 在這裡,我們簡單的將市面上比較常見的幾款飲料拿來區分。
  • 兒童急性感染性腹瀉病的補液治療,最新診療規範這樣說!
    每次稀便後補充一定量的液體(<6月50ml,6月~2歲100ml,2~10歲150ml,10歲以上兒童按需隨意飲用),直至腹瀉停止。輕至中度脫水:口服補液用量(ml)=體重(kg)×(50~75),4h內分次服完。4h後再次評估脫水情況。
  • 多了水腫 少了衰竭:心衰患者如何補液?
    然而,急性心衰多以急性肺水腫、心源性休克為主要臨床表現,對補液的要求就更加苛刻:因為,過度補液會加重肺水腫,補液量不足則引起組織氧合障礙,進而引起腎血管收縮(保障重要臟器灌注)從而導致腎功能損傷。那麼,心衰患者補液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 休克:液體復甦的原則和層次|液體|患者|休克|反應性|-健康界
    中國教科書的定義是:有效循環血容量不足、組織灌注不足所導致的細胞缺氧和功能受損的臨床症候群。休克不是一個具體疾病,而是機體出現循環功能紊亂而導致的代謝障礙,從而出現一系列臨床表現,是多種致病因素觸發的病理生理過程。總結來講,我們可以這樣看待休克:各種原因引起的全身灌注流量改變,導致組織氧輸送不足與氧代謝異常的急性循環症候群。
  • 膿毒血症時復甦液體的選擇_膿毒血症_復甦液體_醫脈通
    在急重症患者中,容量不足可導致組織灌注不足,有器官衰竭(尤其是急性腎衰竭)的風險,但液體過多可導致水腫(尤其是肺水腫)。因此,持續、動態評估患者的液體需求對這些患者的管理至關重要。 膿毒血症患者的補液策略取決於幾個因素,包括流失液體的類型、當前水腫的程度、每種液體可能的不良反應、每種液體的可獲取性和費用。
  • 爭議不斷的目標導向液體治療:過時的是理論還是我們?
    客觀而言,這些指標的建立對於臨床醫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情況,提出更合理的液體治療方案是有很大的幫助的。因而,在我查閱多篇近期相關的薈萃分析和系統評價的報導中,GDHT在危重症患者中的收益基本是值得肯定的(圖3)。
  • 淺談目標導向液體治療
    儘管如此,液體治療仍然存在很大爭議,臨床醫生的實踐也存在很大差異。 目前,臨床中推薦使用目標導向液體治療(GDFT),GDFT是根據圍手術期不斷變化的液體需求量進行個體化補液,優化患者圍手術期血流動力學,可預防圍手術期患者潛在的循環容量不足或過量,降低術後併發症和病死率。WHO頒布的最新預防手術部位感染的指南中指出,術中使用GDFT可以降低手術部位感染的發生率。
  • 貓真的是「液體」嗎?這些貓咪可以證明,它們真的是「液體」
    導語:貓真的是「液體」嗎?這些貓咪可以證明,它們真的是「液體」很多人養了貓之後,都會覺得自己對於自己的貓咪是非常了解的。但是其實不然,很多時候,身為鏟屎官,並不知道貓咪下一秒會做出什麼動作,就像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的貓咪下一秒會變成什麼形態一樣。
  • 實用臨床手冊:水和電解質補充量的計算
    補液量的計算   1.燒傷病人補液量的計算   Ⅱ°、Ⅲ° 燒傷的補液量的計算      (4)第 3 個 24 h,補液量根據病情而定。一般燒傷總面積 < 50% 的,不必再進行液體治療。> 50% 的可給相當於第一個 24 h 的 1/4 量的膠體溶液和電解質溶液。   4. 擴容時右旋糖酐-40 用量估算
  • 寶寶腹瀉之後,補液鹽怎麼用?最靠譜的攻略和評測來啦!
    秋天感染了腹瀉的寶寶比較多,而一般來說,腹瀉的時候,都建議給寶寶用「補液鹽」。很多寶媽在後臺詢問補液鹽的使用問題,今天口袋育兒就聊聊這個:01 | 為什麼要用補液鹽?什麼時候用腹瀉疾病本身不會對寶寶造成嚴重傷害,而由此引發的嚴重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可能造成死亡。
  • 你真的了解「水」嗎?這些關於水的秘密將顛覆你的認知!
    但你真的了解水嗎?有一些關於水的現象至今都無法解釋。一、水結成冰體積會變大通常氣體變成液體,液體變成固體體積會不斷減小密度不斷增大,但液態水結成固態的冰體積反而增大了,而且密度也變小,所以冰會浮在水面上。
  • 重症病人液體管理要點_重症病人_液體復甦_醫脈通
    低血容量的評估主要依靠病史、臨床症狀、體格檢查、有創和無創的血流動力學指標。1.病史和體格檢查病史對於低血容量的診斷是有幫助的,但其作用甚微。低血容量後期表現主要有少尿、心動過速和低血壓。大多數臨床醫師將血壓、心率和尿量作為判斷灌注是否充 分的證據。
  • 碳14呼氣試驗,你了解嗎?
    臨床發現,有部分患者是由幽門螺桿菌(Hp)引起的,下面就帶您了解一下幽門螺桿菌吧。1983年,Marshall(馬歇爾)等從人的胃黏膜組織中培養出了幽門螺桿菌,證實該細菌是引起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致病菌,並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第一類致癌因子。
  • 選擇白蛋白進行液體復甦,我們知道多少?
    眾所周知,當臨床上有休克發生,則意味著患者的病情已經發展為重症或危重症。在重症監護病房中,膿毒性休克是最常見的死亡原因1。大量科學研究顯示,在膿毒性休克和膿毒症的重症患者中,血容量不足是造成損傷的最重要原因之一2。患者需要早期及時進行液體復甦,保證正常的心輸出量和器官血流灌注,保護臟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