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電磁驅動引擎的面紗:70天到達火星

2021-01-15 衛星與網絡

火箭(也稱運載器或運載工具)可以將衛星和其他太空飛行器送入不同的空間軌道,將人類送往月球,將空間探測器或宇宙飛船推向宇宙深處。除此之外,火箭在軍事上還可以用於彈道飛彈,讓它到達預定高度和速度後,其分離出的彈頭沿拋物線軌道飛向上萬公裡外的敵方目標;也可以用於巡航飛彈或高超音速武器,助推它們加速飛行並達到需要的速度,更有效地飛行和攻擊遠處的敵方目標。


一個EmDrive引擎原型機。有些人認為該引擎可以讓飛行器在10周內就能到達火星,但更多人認為該系統違反了物理學定律。



火箭推進技術對火箭的性能至關重要,其每一次進步,都預示著航天事業的巨大發展,促進著人類星際旅行的夢想變為現實,並不斷提升飛彈等武器裝備的水平。目前,太空飛行器和彈道飛彈上廣泛使用的火箭推進技術是化學推進技術,即將火箭自身攜帶的化學燃料(燃燒劑和氧化劑)在燃燒室內點燃產生高溫高壓氣體,並讓其通過火箭尾部噴嘴加速後噴出形成推力,不斷推動火箭加速運動。


至今,這種技術仍是太空飛行器和彈道飛彈發射所依賴的不二選擇,也是它們被發射後實施軌道轉移或變軌機動的主要技術。然而,化學推進技術也存在明顯的問題,譬如,化學燃料大多有毒、安全性不好、對環境有汙染、能量密度偏低、火箭飛行時自身要攜帶大量燃料,導致其有效載荷能力弱、推進效費比小、加速性或速度增量不足等。所以,即使是使用當今最有效的化學推進技術,也難以滿足目前某些航天與飛彈發射、深空探測以及星際旅行等任務的需求。



除了化學推進技術外,還有非化學推進技術。它們也均是通過不同方式將其他形式的能量轉換為動能,產生火箭的推力。譬如,已經達到一定實用化程度的電推動技術;正在研究和發展的雷射、離子、核聚變、電磁炮、太陽帆(光壓)、電動帆、微波電熱和核子脈衝等推進技術;曾經被提出但非常玄幻神秘、實現難度超大的反物質、時空扭曲、蟲洞利用和多維空間等推進技術。


在上述非化學推進技術中,微波推進技術最吸引公眾眼球。它雖然提出的時間不長,但卻被很多學者譽為是一項「真正伸手可及的革命性的推進技術」,可能給航天和軍事領域帶來巨大變革,無疑是非化學推進技術中的一匹「黑馬」。


微波推進技術是指利用電磁作用,讓產生的微波在容器或腔體內來回反射釋放能量,來獲得推力的一種推進技術。由於涉及電磁概念,因此,有時也稱為電磁驅動或電磁引擎技術,而其所支撐的引擎就是電磁引擎或微波引擎。

其作用原理是用電力首先通過磁控管的電磁作用,將產生的微波注入或輻射進推力裝置中一個封閉的錐形腔體內,然後帶有能量的微波就能在腔體內來回反射,在腔體的兩面形成推力差,從而為微波引擎匯集起前進的動力。實際使用時,太陽能可以作為維持腔體內微波運動的電力來源。


表面上看,微波推進技術沒有類似化學推進技術中的噴出氣體或工質,在不對外界產生任何作用力的情況下,「憑空」就能獲得推進力,似乎不符合牛頓第三定律和動量守恆定律等物理定律。有人形容說,這就像一個兩臂環繞自己的人,自己發力將自己抱起來,令人難以想像。正因為如此,微波推進技術自從在2000年左右被英國工程師羅傑·肖耶提出並測試驗證之後,飽受非議,甚至有人視之為是如永動機般痴人說夢的「偽科學」。



EmDrive引擎的發明者、英國科學家羅傑·索耶(Roger Shawyer)發布新設計,一塊平整的超導板位於引擎的一端,另一端是一塊形狀獨特的非超導板。超導板將最大限度減小都卜勒頻移,使引擎的動力更加強大。平坦的設計也可以降低超導板的製造成本。


EmDrive引擎的概念其實很簡單,就是通過微波在一個密閉容器裡的反彈來為太空飛行器提供推力。



但是,也有學者經過分析論證甚至試驗後,並不認為微波推進技術在本質上與牛頓第三定律和動量守恆定律等物理定律相悖。他們給出的觀點或解釋主要有四個方向:

一是微波是以光速在封閉體內運動,不能完全用化學推進技術中的工質和衝量概念來理解,況且微波應該也是一種特殊的工質,它運動時也是把自身能量轉換為動能,形成推力;

二是真空中可能也有人們迄今還未知的粒子,它們不停地產生又迅速消失,微波運動時「推擠」這些粒子就可能產生前進的推力;

三是圓錐形腔體特定的設計,帶來其內部電磁場的不均勻分布,由此就讓微波產生了推力;

四是封閉的腔體內微波的電磁場中存在帶電粒子,它們在電磁力的作用下獲得了能量和動量,進而形成了推力。相比較而言,這些解釋是認真和嚴肅的,但仍有相當數量的學者還認為這一說法推測的成分多、論證的因素少,尚難以自圓其說。



迄今為止,來自學者的比較主流觀點是,雖然對微波推進技術形成推力的原因,暫時還不能找到令人滿意的解釋,雖然不能完全證明它符合牛頓第三定律和動量守恆定律等物理定律,但基本能肯定它並不違反這些定律,主要原因是微波推進技術不像有些非化學推進技術那樣可望而不可及,利用它既能製作成有形的、實實在在的裝置,還通過試驗驗證其確實有效,並在應用上已初顯「希望之光」。


雖然微波推進技術還無法很快在理論上找到普遍認可的合理解釋,但這並不妨礙大家先對它積極進行試驗,尋找它的特點,看看它的過人之處,並逐步把它在某些場合用起來。就像中國當初發明火藥一樣,使用了很長時間人們都並不完全明白它的機理,只是知道它十分有效,製成的熱兵器殺傷效能遠超冷兵器。隨著應用的不斷擴展,人們對火藥的研究逐步深入,才完全弄清了它的原理,從而不斷把它發揚光大,最終導致由火藥催生出的熱兵器完全取代了冷兵器,並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程。難道對微波推進技術就不能這樣嗎?


NASA的相關實驗


基於此,很多國家的工程師們對微波推進技術都開展了先行研究,還獲得了一定進展。美國這幾年對微波推進技術更是情有獨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據媒體披露,2013年8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就組裝了一臺類似微波推進技術概念的微波(電磁)引擎;2015年5月,NASA還悄悄地進行了進一步的微波引擎真空環境下的試驗;不久前,它又完成了全新的微波引擎的試驗測試,引起了世界範圍的極大關注。


這些研究和試驗釋放出的信息是,微波推進技術在沒有幹擾和擾動的真空條件下也能產生推力,表明它確實是有效的。而且相對於目前的化學推進技術,它不需要傳統意義上的工質,無高溫燃氣流燒蝕、傳熱和環境汙染等問題,推力振動小且不受工作環境影響,對發射場地的要求不高,能大幅簡化火箭等推進器的結構並縮小其體積和重量,延長壽命,降低成本,提高推進效能。


更重要的是,除非出現不為人知的某種故障和磨損,只要有電力提供,它就能永不停息地運轉並產生推力,使太空飛行器以無法想像的速度向空間行進——4小時抵達月球、70天駛往火星、18個月造訪冥王星、100年飛到4.3光年遠的半人馬星座阿爾法星系。而用目前的化學推進技術,太空飛行器要到達同樣的目的地,則分別需要花費3天、7個月、10年、數萬年的時間。


微波推進技術擁有如此大的能量和科幻般的性能,一旦應用,對人類航天發展無疑將會帶來脫胎換骨的改變。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微波引擎的推力就有望提高到工程推廣所需要的毫牛級甚至牛級,從而讓它先獲得應用的突破,開始在太空飛行器的姿態控制、軌道機動和空間變軌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那樣的話,或許人們對微波推進技術機理的認識也會隨之上升到新的高度。


來源 | 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 | 王群(國防科技大學)


相關焦點

  • 英媒:中國在天宮二號測試電磁驅動引擎 若成功可70天抵火星
    資料圖:由羅傑·肖開發測試的EM引擎 EM引擎是英文「Electromagnetic Drive」的簡稱,指的是一種全新的驅動方式——電磁驅動,由英國工程師羅傑·肖耶2000年左右提出。相比傳統引擎,EM引擎有著脫胎換骨的進步。 此次中國在這項研究上的突破性進展引起了外媒極大的關注。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12月20日報導,中國已經開發出了低軌道太空測試設備,目前安裝在了天宮二號上進行測試。 《每日郵報》預計,如果EM引擎能夠成功投入實際運用,人類可以在10個星期內抵達火星。
  • 中國再曝黑科技:違反動量守恆定律的反物理引擎70天飛到火星
    俄媒稱,中國專家研製出違反動量守恆定律的電磁推進引擎(EmDrive)的工作樣品,據稱,若使用超大型的電磁驅動可以不消耗燃料就能在70天內飛抵火星。據俄羅斯衛星網9月12日報導,中國EmDrive的相關技術細節尚不清楚,不過,該引擎不久後或將在太空中進行測試。
  • 英媒稱中國在天宮二號測試電磁引擎 可70天抵火星
    資料圖:由羅傑·肖開發測試的EM引擎EM引擎是英文「Electromagnetic Drive」的簡稱,指的是一種全新的驅動方式——電磁驅動,由英國工程師羅傑·肖耶2000年左右提出。相比傳統引擎,EM引擎有著脫胎換骨的進步。此次中國在這項研究上的突破性進展引起了外媒極大的關注。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12月20日報導,中國已經開發出了低軌道太空測試設備,目前安裝在了天宮二號上進行測試。《每日郵報》預計,如果EM引擎能夠成功投入實際運用,人類可以在10個星期內抵達火星。
  • 英媒:中國在天宮二號測試電磁驅動引擎,若成功可70天抵火星
    (想像中裝備EM引擎的太空飛船)EM引擎是英文「Electromagnetic Drive」的簡稱,指的是一種全新的驅動方式——電磁驅動,由英國工程師羅傑·肖耶2000年左右提出。「各國科研機構近幾年陸續開展了對EM引擎的一系列長期、反覆的試驗,這次NASA發表的試驗結果,可以說是再次確認了該技術。」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通信衛星事業部陳粵博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也首次披露了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科研人員在EM引擎研發上的最新進展。
  • 中國在太空測試電磁引擎 若成功到火星只需10周
    英國《每日郵報》網站12月20日報導,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一個研究團隊發表的論文似乎證明他們已成功開發出電磁驅動引擎(EmDrive)技術後,這種革命性的無燃料引擎技術在最近引發了爭議。據稱,如果這種不符合物理學常識的概念成為現實,這一引擎可以讓人類在10周時間內到達火星。
  • 外媒:中國天宮2號有神秘引擎 70天到火星
    中國的天宮系列空間實驗室項目進展順利,而英國《每日郵報》爆料稱,天宮二號還有個秘密任務,那就是測試全新的EM引擎。EM引擎即電磁引擎(Electromagnetic Drive),是一種全新的電磁驅動方式,由英國工程師羅傑·肖耶2000年左右提出,相比傳統引擎有著脫胎換骨的變化。
  • 電磁驅動引擎的推力可能來自地球磁場
    然而,最近的進一步測試表明,這種引擎很可能無法實現。這種無工質的電磁驅動引擎是由電磁波驅動的火箭發動機,它一直被奉為是一種無需燃料來進行深空探索的方法。這個想法是由發明家Roger Shawyer提出的,他的電磁驅動引擎使用錐形腔內的微波來產生推力。在美國宇航局(NASA)之前的測試中,從引擎壁上反彈的微波似乎產生了足夠的力量,把這個腔推向一個方向。
  • 前沿丨NASA:無燃料電磁引擎打破物理基本定律
    若用於飛船,其速度之快可在10周內達到火星。據英國《每日郵報》近日報導,航空航天局經過多次試驗、排除一些誤差,驗證EM引擎(也稱電磁引擎)確實可以做到不使用常規的火箭燃料,而能產生推力。而這種非常規動力機制卻無法用現在的物理學定律解釋。
  • 75天到火星!美國電磁飛船或打破牛頓第三定律
    這一名為「電磁驅動引擎」(EmDrive)的推進系統是由英國工程師傑·肖耶在世紀之交構想出來的。據稱該引擎可以通過在一個密閉容器內來回反射微波來製造推動力。根據經典物理學理論,這應該是不可能的,因為動量守恆定律說,朝著一個方向的動量必然會產生相等的反向動量。比如,一枚靠燃料驅動的火箭可以通過從尾部向外噴射推進劑來生成動能,從而向前進。
  • 「洞察號」一年:揭開火星神秘面紗的一角
    本報駐美國記者 劉海英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登陸火星已有一年,在這一年多時間裡,它不斷地幫助科學家刷新著對這顆紅色星球的認知。  24日,《自然·地球科學》和《自然·通訊》雜誌刊發了6篇論文(其中《自然·地球科學》刊發了5篇),詳細介紹了科學家們的新發現,為我們揭開了這顆行星神秘面紗的一角。
  • 中國聲稱已開發出低軌道電磁引擎-10周內可到達火星
    電磁引擎通過在密閉空間發射並發射微波來產生推動力5.中國的科學家們聲稱他們已經做出了一個「不可能的」無反作用引擎,並且他們聲稱已經在低軌道的天宮2號空間實驗室上進行了測試。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個研發團隊最近發表的一篇關於他們成功研究出這個徹底無需燃料的電磁引擎相關技術的論文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如果這個反物理學的理論成為現實,那麼使用這個引擎將可以將人類在10周內送到火星。
  • 如果人類擁有曲速引擎驅動技術,人類會怎樣?
    如果人類某一天在曲速引擎驅動技術上有所突破,我們又會做什麼呢?按科學家們設想,擁有曲速引擎的飛船會被一個強大的保護裝置包圍,引導裝置會壓縮飛船前面的時空,並將時空瞬間移動到飛船的後方。這就是曲速引擎技術的通俗原理。一旦人類擁有這種推進方法,人類將會開啟全新宇宙旅程。如果曲速引擎驅動器能使我們的飛船加速到比光速快10倍的速度,那麼我們到達火星僅需75秒。從地球到太陽邊緣所需的時間更少,大約是50秒。
  • 10周到火星:反物理的EmDrive引擎是個什麼神器?
    首先,用動力強大的火箭把飛行器送上天,給它一個初始速度↓ 飛行器利用自己的初速度和其他行星的引力進一步調整速率和方向(俗稱「引力彈弓」)↓調整完畢後,依靠慣性在太空中移動(勻速),直到到達目的地(中間和到達目的地是可能會噴出少量氣體進行微調)↓
  • 飛火星不是夢 中國離子引擎只需39天
    未來從地球飛到火星不必再花幾年時間,只需要39天。到火星旅行,將不再是夢想或電影情節。
  • 美未來飛船或打破物理學定律 75天到火星(圖)
    美未來飛船或打破物理學定律 75天到火星(圖) 2015-05-06 10:29:43  這一名為「電磁驅動引擎」(EmDrive)的推進系統是由英國工程師傑·肖耶在世紀之交構想出來的。據稱該引擎可以通過在一個密閉容器內來回反射微波來製造推動力。根據經典物理學理論,這應該是不可能的,因為動量守恆定律說,朝著一個方向的動量必然會產生相等的反向動量。比如,一枚靠燃料驅動的火箭可以通過從尾部向外噴射推進劑來生成動能,從而向前進。
  • 曲率驅動引擎——人類突破光速的新方案?
    1994年,墨西哥物理學家明戈·阿爾庫貝利提出了一種方案,或將解決光速限制的問題,那就是曲率驅動引擎,又叫曲率引擎。所謂的空間,是三維立體的,有長、寬、高三個維度,看起來是均勻分布的——這個看起來是沒錯的,如果空間不均勻,豈不是我們走到某個地方,就會被拉長或者壓扁?
  • 揭開雷電神秘面紗
    長期以來,人類用科學的方法研究雷電,經過不斷探索,目前揭開了雷電的神秘面紗。雷電具有多物理效應,主要以電磁場形式表現,在放電瞬間,電壓可達到幾億伏特,峰值電流高達數數幾十萬安培,整個過程產生很強的電磁幹擾。電荷來自哪兒在物理學中,自然界的電荷只有正負極性兩種,在一個與外界沒有電荷交換的系統中,正負電荷的代數和在任何物理過程中始終保持不變,也就是正負電荷相等。
  • 中國領先世界的「反重力引擎」究竟有多科幻?7周就能送你上火星
    其實嚴格來說,目前的"反重力引擎"並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反重力技術",它真正的名字叫"EmDrive",直譯為中文應該叫"電磁驅動",有時也被稱為"電磁噴射引擎"、"無燃料EM引擎"或「無工質微波推力器
  • 「不可的」無燃料電磁引擎EMDrive或許已得到合理解釋
    「不可的」無燃料電磁引擎EMDrive或許已得到合理解釋。EMdrive或許能夠得到工程應用,無工質推進的電磁引擎EMDrive,並沒有違反物理定律。  關於Roger Shawyer的EMDrive,電磁引擎EMDrive千真萬確的存在推力,但原理上卻解釋不通,也無法通過可靠可信原理途徑提升推力,更無法定量地控制推力大小。其實可以用一種很簡單的方式解釋,這樣的解釋符合牛頓定律。就如同冰箱、空調看似違反了熱力學第二定律,實際卻是遵守了,只是人們的對規律認識不到位。
  • 神奇的四氧化三鐵,揭開奇異現象的神秘面紗
    雖然故事眾說紛紜、誇大離奇,充滿了恐怖色彩,但我們用科學揭開奇異故事的神秘面紗,真像不僅讓我們領略了科學的魅力,而且對我們的現代生在活也有積極意義。大家可能聽說過1992年故宮的靈異事件:那是一個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的下午,遊客們突然看到故宮的紅牆邊出現了行走的宮女,並用相機拍下了這靈異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