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中國在天宮二號測試電磁驅動引擎,若成功可70天抵火星

2021-01-18 國之利刃


(想像中裝備EM引擎的太空飛船)


EM引擎是英文「Electromagnetic Drive」的簡稱,指的是一種全新的驅動方式——電磁驅動,由英國工程師羅傑·肖耶2000年左右提出。目前中國在此項研究上處於領先地位。


引擎原理大致是:用電力在密閉的錐形腔內產生微波,微波在腔內來回反射,在兩端產生的推力差即可作為飛行器前進的動力,太陽能提供電力來維持微波的運動。


這一次,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了經過同行評審的EM引擎(EM Drive)論文。評論稱,這表示其實驗結果以及整個論證過程都得到了同行專家們的認可,意義重大。這篇題為《真空中對來自閉合射頻腔的脈衝推力的測量》的論文已發表在美國航空航天學會(AIAA)期刊上,並於12月印刷出版。


「各國科研機構近幾年陸續開展了對EM引擎的一系列長期、反覆的試驗,這次NASA發表的試驗結果,可以說是再次確認了該技術。」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通信衛星事業部陳粵博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也首次披露了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科研人員在EM引擎研發上的最新進展。


2000年左右,英國工程師羅傑·肖耶提出EM引擎這一概念時就飽受質疑,因為它似乎違反了牛頓第三定律。火箭升空需要推進力,然而,EM引擎的外界沒有任何作用力,「憑空」產生了前進的推動力。


資料圖:由羅傑·肖開發測試的EM引擎


羅傑·肖耶等人試圖從不同角度解釋其產生推力的原理,但均未被廣泛認可。正因此,這一聽起來就很玄幻的技術很長時間沒有引起主流學術圈的注意。直到中國西北工業大學航天學院的楊涓教授開始跟蹤這一技術。公開資料顯示,從2008年開始,楊涓將該技術引入正規學術領域開展研究,發表了關於EM引擎及其相關試驗的論文。


此後,廣為人知的是NASA詹森航天中心專注於前沿推進技術的研究團隊「鷹工廠」的試驗結果。他們對兩臺推進器進行了為期8天的實驗,並於2014年6月4日將實驗結果以論文的形式在AIAA第50屆聯合推進大會上發表。實驗數據顯示,在28瓦微波功率的作用下,產生了30—50微牛(1毫牛=1000微牛)的推力。


因當時其試驗條件並非真空,這篇文章曾受到外界質疑。此次最新發表的論文,正是該團隊完善試驗後,在真空中完成的推力測試的結果。數據顯示,在最大80瓦的微波功率輸入時,最大測到推力約124微牛。相比之下,同樣是無工質的太陽帆,每千瓦只能產生6.67微牛的推力。


「除了NASA,國際上還有幾個團隊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如羅傑·肖耶本人,美國Cannae公司,以及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等,德國這個團隊2015年也發表了一篇會議論文,結論跟NASA的類似。」陳粵說。


陳粵團隊從2010年開始正式開展EM引擎研究。該團隊依靠經典電磁場理論分析和計算,開展了推力器腔體設計。通過分析計算,研究人員認為該推力的產生,來自電磁場在特定設計的諧振腔體裡產生的不均衡分布,因此該技術不需要傳統工質,實際上是使用了電磁場對物質的作用力,也符合經典力學定律。


「我們已研製成功幾種規格的多臺原理樣機,建立了實驗驗證平臺,完成了毫牛級微推力測量試驗,通過幾年來的重複試驗及相應的幹擾因素排查試驗,確認該類型推力器的推力存在。」陳粵介紹,他們已完成了可用於飛行試驗的試驗裝置研製,正在開展在軌驗證。


「這項技術目前處於原理驗證階段的後期,後繼目標是使該技術儘快在衛星工程領域實際應用,但還有很多攻關工作要做。」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通信衛星事業部總設計師李峰說,目前原理樣機體積大,推力較小,需要特殊的工程方法,優化腔體設計,提高腔體品質因數,減小損耗,將微波能量更有效用於產生推力。目前測到的推力是微牛級至毫牛級,至少要提高到百毫牛級甚至牛級才能用於衛星的姿控、變軌等工作。


他具體解釋道,從原理驗證到工程應用,還需解決目前原理樣機推力小、推功比低、推力器難以長時間穩定工作、推力器布局、應用策略等一系列工程問題,如果這些工程問題都得以解決,EM引擎的工程化應用將使航天推進技術產生跨代式飛躍。這些技術問題,雖然有很大難度,但是在工程上是可以解決的。


李峰透露,陳粵團隊依託國家相關項目支持,正在開展工程應用的關鍵技術攻關,爭取5年內實現工程應用,「我們已調集了微波、結構、熱控、電力電子、星載電子系統等相關專業力量,全力來做這件事,雖然難度很大,但我們有信心做成。」


據報導,NASA下一步也將開展太空實驗,記者就此相關問題發出採訪函,截至發稿時尚未收到回復。從與NASA關係密切的美國Cannae公司官網可以看到,該公司已經啟動了EM引擎技術的飛行試驗計劃,計劃於2018年發射一顆6U立方星驗證該技術。

謝|謝|參|閱

相關焦點

  • 英媒:中國在天宮二號測試電磁驅動引擎 若成功可70天抵火星
    資料圖:由羅傑·肖開發測試的EM引擎 EM引擎是英文「Electromagnetic Drive」的簡稱,指的是一種全新的驅動方式——電磁驅動,由英國工程師羅傑·肖耶2000年左右提出。相比傳統引擎,EM引擎有著脫胎換骨的進步。 此次中國在這項研究上的突破性進展引起了外媒極大的關注。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12月20日報導,中國已經開發出了低軌道太空測試設備,目前安裝在了天宮二號上進行測試。 《每日郵報》預計,如果EM引擎能夠成功投入實際運用,人類可以在10個星期內抵達火星。
  • 英媒稱中國在天宮二號測試電磁引擎 可70天抵火星
    資料圖:由羅傑·肖開發測試的EM引擎EM引擎是英文「Electromagnetic Drive」的簡稱,指的是一種全新的驅動方式——電磁驅動,由英國工程師羅傑·肖耶2000年左右提出。相比傳統引擎,EM引擎有著脫胎換骨的進步。此次中國在這項研究上的突破性進展引起了外媒極大的關注。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12月20日報導,中國已經開發出了低軌道太空測試設備,目前安裝在了天宮二號上進行測試。《每日郵報》預計,如果EM引擎能夠成功投入實際運用,人類可以在10個星期內抵達火星。
  • 外媒:中國天宮2號有神秘引擎 70天到火星
    中國的天宮系列空間實驗室項目進展順利,而英國《每日郵報》爆料稱,天宮二號還有個秘密任務,那就是測試全新的EM引擎。EM引擎即電磁引擎(Electromagnetic Drive),是一種全新的電磁驅動方式,由英國工程師羅傑·肖耶2000年左右提出,相比傳統引擎有著脫胎換骨的變化。
  • 中國在太空測試電磁引擎 若成功到火星只需10周
    參考消息網12月26日報導 外媒稱,中國科學家聲稱,他們已經製造出了「不可能的」無反作用力引擎的工作樣機,並且表示已經在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上對其進行軌道測試。英國《每日郵報》網站12月20日報導,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一個研究團隊發表的論文似乎證明他們已成功開發出電磁驅動引擎(EmDrive)技術後,這種革命性的無燃料引擎技術在最近引發了爭議。據稱,如果這種不符合物理學常識的概念成為現實,這一引擎可以讓人類在10周時間內到達火星。
  • 中國再曝黑科技:違反動量守恆定律的反物理引擎70天飛到火星
    俄媒稱,中國專家研製出違反動量守恆定律的電磁推進引擎(EmDrive)的工作樣品,據稱,若使用超大型的電磁驅動可以不消耗燃料就能在70天內飛抵火星。據俄羅斯衛星網9月12日報導,中國EmDrive的相關技術細節尚不清楚,不過,該引擎不久後或將在太空中進行測試。
  • 天宮二號測試無燃料EM引擎獲突破
    天宮二號測試無燃料EM引擎, 10周可達火星)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按:本文由知社學術圈原創編譯。
  • 揭開電磁驅動引擎的面紗:70天到達火星
    一個EmDrive引擎原型機。有些人認為該引擎可以讓飛行器在10周內就能到達火星,但更多人認為該系統違反了物理學定律。火箭推進技術對火箭的性能至關重要,其每一次進步,都預示著航天事業的巨大發展,促進著人類星際旅行的夢想變為現實,並不斷提升飛彈等武器裝備的水平。
  • 神舟與天宮成功對接 航天員已進入天宮二號
    從相繼成功發射到「天神之吻」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於9月15日晚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已在軌運行一個多月。天宮二號有效載荷進入太空後,陸續進行了加電自檢、在軌初始狀態設置和初步功能測試,各有效載荷和在軌支持設備運行正常,性能穩定,狀態良好。
  • 飛火星不是夢 中國離子引擎只需39天
    未來從地球飛到火星不必再花幾年時間,只需要39天。到火星旅行,將不再是夢想或電影情節。
  • 天宮二號,歡迎回家
    中新社發 孫浩 攝2016年9月15日搭載天宮二號的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成功進入預定軌道看視頻找答案↓↓↓視頻來源:新華社全媒報導平臺2016年10月23日7時31分,天宮二號成功釋放伴隨衛星。
  • 中國稱成功製造出「無燃料引擎」EmDrive 有望應用於衛星系統
    中國科學家稱他們已經製造出「無燃料引擎」的可用雛形,正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軌道中進行測試,他們計劃將其儘快用於衛星系統。       這種全新的名為EmDrive的引擎不需要燃料,而是通過在空腔內反射微波來獲得推力,這個機制引起了轟動,因為它與物理法則相悖。       EmDrive引擎最近引發了爭論,美國宇航局(NASA)的團隊發表的一篇論文表明他們可能成功掌握了這項技術。如果這種違背物理學法則的理論變成現實,那麼製造出的引擎只需10周就可以將人類帶到火星。
  •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成功 將與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對接
    約585秒後,天宮二號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是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備份產品的基礎上改進研製而成,全長10.4米,採用實驗艙和資源艙兩艙構型,設計在軌壽命不小於2年,主要任務是接受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訪問,開展空間科學實驗,驗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相關關鍵技術。
  • 境外媒體:中國天宮二號將飛天 2020前後建成空間站
    參考消息網3月1日報導 美媒稱,中國28日宣布將於今年晚些時候把第二個空間實驗室送入軌道,隨後發射載人飛船與其對接。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月28日報導,天宮二號將是中國五年內發射的第二個太空實驗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說,如果發射成功,神舟十一號飛船將搭載兩名航天員與天宮二號對接。報導稱,但在此之前,中國將試射長徵七號運載火箭。中國正在研製的長徵七號火箭將於2017年上半年搭載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對接。
  • 光帆二號成功揚帆首航,距離星際遠航還有多遠?
    最近,光帆二號成功演示了太陽帆推進技術。6月25日由SpaceX重鷹火箭發射,7月24日成功展開32平方米太陽帆,一周後資助該項目的美國行星協會宣布:光帆二號成為首個採用光帆動力在地球軌道飛行的太空飛行器;這是繼日本2010年發射伊卡洛斯號光帆後,史上第二艘光帆太空飛行器。
  • 天宮二號再入成功!中國正式進入空間站時代
    天宮二號:中國空間站的探路者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是我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也是目前我國載人飛行時間最長的太空飛行器,它從軌道設計到任務要求都為我國未來空間站的建設打下了基礎。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自2016年9月15日發射入軌以來,先後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和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完成4次交會對接,成功支持2名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30天,突破掌握航天員中期駐留
  • 天宮二號成功發射 預計2020年完成空間站建造
    中央軍委委員、天宮二號發射任務指揮長張又俠宣布,天宮二號發射成功。天宮二號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設計在軌壽命兩年,為滿足中期駐留需要,對載人宜居環境進行了重大改善,具備支持兩名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30天的能力。據介紹,按照發射傾角42.5度計算,在徐州至青島一線的地面可以肉眼觀看到,當然要取決於飛行路線的天氣狀況。
  • 神舟天宮對接成功-神舟十一號成功牽手天宮二號
    在凌晨,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經多次變軌,成功尋找到了天宮二號,並在自主導引控制下來到距離天宮二號5公裡的地方。
  • 中國聲稱已開發出低軌道電磁引擎-10周內可到達火星
    中國的科學家們聲稱他們已經做出了一個「不可能的」無反作用引擎,並且他們聲稱已經在低軌道的天宮2號空間實驗室上進行了測試。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個研發團隊最近發表的一篇關於他們成功研究出這個徹底無需燃料的電磁引擎相關技術的論文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如果這個反物理學的理論成為現實,那麼使用這個引擎將可以將人類在10周內送到火星。
  • 美媒關注中國太空站計劃:2022年前完成天宮三號發射
    美媒稱,在沒有太多宣傳的情況下,中國在2011年將自己的太空站——重達8噸的天宮一號送入軌道,它堅持了兩年,為中國建造和發射8.6噸重的天宮二號提供了實踐經驗。  據美國戰略之頁網站5月30日報導,天宮二號在2016年底發射升空,預計它能堅持更長時間。2017年4月,中國的一艘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實現了自動交會對接。
  • 科技|天宮二號發射成功!「天宮」到底是座什麼「宮」?
    9月15日22時04分,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    「天宮二號」究竟是座什麼「宮」?在人類探索宇宙的星際之途上有何作用?新華社記者九問有關專家,帶您一起揭開「天二」的神秘面紗!    一問:天宮二號長啥樣,住在裡面舒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