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候鳥飛越廣西的主要遷徙通道之一。據相關部門統計,有20多種候鳥把大明山作為南飛的停歇地,包括此前發現的全國最大的冠斑犀鳥種群,以往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候鳥越過大明山飛往海邊。然而,隨著生態環境的改變,瘋狂的盜獵殺戮,候鳥的身影漸漸稀少,候鳥的遷徙之路越來越難
研究
13個監測點覆蓋保護區
周丕寧是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學研究科的負責人。從2007年開始,他整天拿著相機進山對保護區內的鳥類進行拍攝,從一名「門外漢」變成了「認鳥達人」。鑽在山林裡的6年時間,他拍到了數十種鳥類,如今能分辨出哪些鳥兒是候鳥還是居留鳥。
10月10日,周丕寧打開電腦,對著七八十張鳥類照片侃侃而談。「這個是牛背鷺,這個是黑卷尾,這個是紅肋藍尾鴝……」周說,他將自己拍到的數十張照片傳給研究鳥類的專家,經辨認候鳥有20多種,以鷺鳥和雀形鳥類為主。
不過,在大明山保護區內,認識鳥類最多的還要數護林員黃廷遠。有20餘年護林經歷的黃廷遠,在每一個監測點都駐紮過。黃告訴南國早報記者,他和同事每天根據不同的路線進行巡護,出門前會帶上相機、望眼鏡、軌跡儀、經緯儀等工具,將途中看見的鳥類和其他野生動物的資料都記錄下來。
據周丕寧介紹,大明山上目前有4個省級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13個監測點覆蓋整個保護區。在對候鳥疫源疫病監測的長期工作中,遷徙候鳥的保護也成為了90名護林員工作中的重要一環,護林監測員都能辨認出山上的多數鳥類。
活動
山林裡難見候鳥蹤影
10日下午,記者跟著幾名護林員,從天枰監測站進入大明山北回歸線塔一帶的密林深處。走在上山公路的兩側,林內異常寧靜,偶爾傳來幾聲鳥叫。進入山林20多米後,四周不時傳來陣陣「嘰嘰喳喳」的鳥鳴。監測人員仔細觀察樹林,看地上和樹上是否有死鳥,鳥兒的活動是否異常。
護林員當天監測巡邏的線路,是通往大明山峽谷的通道,除了40多種本地鳥和候鳥外,還有龜、蛇、獼猴等數十種野生動物。在山林中走了20多分鐘後,只見一個小山坳兩邊長滿大樹,在此能清晰地聽到鳥兒的鳴叫和它們在樹上的撲騰聲。「這裡是觀鳥的一個絕佳區域,等一下會看到很多鳥。」周丕寧說,在茂密的森林裡,鳥兒喜歡追逐陽光。果不其然,在原地靜靜地停留了幾分鐘後,幾棵樹上的鳥開始飛來飛去,在枝葉間歡快地跳躍。
據介紹,出現在該保護區內的候鳥主要有黑鵯、牛背鷺、林沙錐、銅翅水雉等,遷徙季節不盡相同,而且多數不喜群居,想要與這些候鳥「不期而遇」還得看運氣。黃廷遠說,幾天前,他在一條小溪邊就觀測到了幾隻林沙錐,按照這種鳥的習性,估計它們停留半個月左右就會繼續遷徙之路。
在山林裡行走了一個多小時,我們看到了不少鳥類,但基本上都是居留鳥。「有紅嘴相思鳥、綠翅短腳鵯、黃頰山雀、慄背短腳鵯……」周丕寧介紹,因為山林間很少有草坪、溼地,候鳥一般在山腳的農田周邊或水庫邊停歇、捕食。
「以前我們只是負責巡邏護林,檢查是否有人進山偷獵、是否有人在林間用火等,而現在,一路上得小心觀察鳥類的活動是否異常。」周丕寧說,雖然在保護區內的候鳥數量不多,一旦有死去的候鳥還是會讓他們繃緊神經。
盜獵
有人下載鳥叫聲誘捕
在上林縣境內的大明山,遷徙的候鳥比保護區內多一些。在白圩鎮覃排村毛塘莊的群山之間,有一片數百畝的水塘和溼地,周圍是大片的甘蔗林。多年來,這裡成為候鳥遷徙的停歇地。
10月14日下午,南國早報記者看到,20多隻白鷺停歇在池塘邊的幾棵樹上,還有3種不知名的候鳥在魚塘上空盤旋,不時俯衝到水裡捕食。「候鳥最多時,飛過上空遮天蔽日。」上林縣林業局林政股工作人員韋先生說,多年前有大批候鳥從上林遷徙,那時捕殺候鳥的行為比現在更瘋狂。
一名正在放牛的村民說,前些年捕殺候鳥的情況一度猖獗。根據鳥的種類、習性和遷徙時間,「有的用槍,有的用網,有人用籠子來抓鳥」。這名村民坦承,她家以前也有幾支鳥銃,每年到了白鷺、水鴨遷徙的季節,她的丈夫就會帶著孩子出去打鳥。不過,她認為這些鳥的味道也沒有多鮮美,「吃起來就像鴨肉一樣」。
9月18日,上林縣林業局接到舉報,一名男子在市場上銷售池鷺,等執法人員趕到現場時,盜獵者已經聞風而逃,丟下一輛摩託車和4筐活體池鷺。當天,林業人員將這100多隻池鷺放生。
在黃廷遠的印象中,從他當上護林員開始,與各種盜獵者的鬥爭就沒有停止過。早些年,山腳下的村民成群結隊的上山捕鳥,索套、機關、細網等各種工具紛紛登場。在巡護中,每次遇到這種捕鳥工具,他們都會毀掉或收繳。隨著時間的推移,盜獵者的手段也越來越先進:「有人從網上下載鳥叫聲來吸引鳥類,還有人用白紙紮出牛背鷺的模樣,在樹枝上塗滿膠水,讓『誤入歧途』的鳥難以逃脫。」
黃廷遠說,盜獵者長期隱藏在山林中,雖然能看到他們布置在山上的陷阱,但很難抓到人。
打擊
「野味」不再明目張胆叫賣
上林縣林業局副局長藍勇說,每年的候鳥遷徙季節,林業部門都會開展數次專項打擊行動,並通過多種渠道廣泛宣傳和教育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9月中旬,林業部門聯合其他相關部門對該縣的市場、餐館進行檢查,查到一批候鳥的活體和凍品,已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處理。10月10日,又開始了新一輪打擊行動。
上林縣多家酒店一直以來以「野味」為招牌招攬食客,也曾多次被查處過。那麼,在如此高壓之下,是否還有餐館「頂風作案」?14日傍晚,南國早報記者以訂餐的名義走訪了多家曾涉案的酒店。
在天×灣國際大酒店的餐飲部,兩名服務員取來菜單,單上難覓「野味」的菜名。記者表示「菜式太普通,想吃點鳥類」,服務員稱「現在抓得很嚴,很少採購進貨」。
在×龍大酒店,服務員表示菜單上涉及「野鳥」的菜不一定有,稱「很難弄得到,有人送來才有貨」,但一聽「價錢不是問題」時,立馬改口為「如果真的想吃,可以想辦法找人拿貨」。
一家餐館的老闆說,只要能賺錢,不管在任何時期,總會想辦法滿足食客的要求。記者的暗訪表明,跟之前明目張胆經營相比,經營「野味」的餐館如今已低調很多,一般不是熟客、不提前預定,餐館不會冒險提供。
15日凌晨,記者同樣以食客的身份探訪南寧市園湖北路的多家粥店。多個粥店仍然還有麻雀、鷓鴣、斑鳩、原雞之類的雀鳥,顧客確定下單之後,服務員才會帶去隱藏在廚房或樓梯間的地方看貨。
「現在查得那麼嚴,整條街都沒人敢賣。」一名店主說,有關部門經常突擊檢查,如果查到經營候鳥等野生動物,除了高額罰款外,還要被拘留。此外,捕鳥的人也頗為忌怕,沒什麼貨送來。
聲音
候鳥遷徒之路越發艱難
根據自治區林業廳公布的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重點對象、重點區域、重點時期的通知,大瑤山、都陽山、大明山弧形山脈也是候鳥在廣西的主要遷徙通道之一。不過,記者在採訪中,當地林業部門均表示都陽山、大明山的候鳥數量並不多。那麼,是候鳥改變了路線還是其他原因?
中國鳥類學者、廣西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周放對此表示,候鳥的遷徙通道是長期形成的,不會在短期內輕易改變,但一個現實的問題是:「鳥類的數量在減少,這是全球趨勢,尤以亞洲最為突出。」
周放說,從澳大利亞西海岸到我國的北部灣,這是一條洲際候鳥遷徙路線。雖然廣西不是候鳥的越冬地、繁殖地,卻是最重要的停歇地,數百萬的候鳥在廣西境內停歇,補充營養之後才能繼續遷飛。
在周放看來,鳥類數量的減少主要因素是人類的大肆破壞。他認為,隨著北部灣的開發,一些地方不注重灘涂、溼地、紅樹林的保護,加上人為的捕殺,候鳥的遷徙之路越來越難。
「一方面是政府部門要加強幹預與作為,一方面要充分調動民間力量。」周放說,跟前些年相比,捕殺候鳥的行為現在已日趨減少,但在一些地區還是很嚴重,仍然要加大候鳥保護的宣傳力度,向全民灌輸愛鳥意識,並盡力保護好鳥類的生存環境,「這樣才能還鳥類自由飛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