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獵者下載鳥叫聲誘捕鳥兒 候鳥遷徒之路越發艱難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候鳥飛越廣西的主要遷徙通道之一。據相關部門統計,有20多種候鳥把大明山作為南飛的停歇地,包括此前發現的全國最大的冠斑犀鳥種群,以往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候鳥越過大明山飛往海邊。然而,隨著生態環境的改變,瘋狂的盜獵殺戮,候鳥的身影漸漸稀少,候鳥的遷徙之路越來越難

  研究

  13個監測點覆蓋保護區

  周丕寧是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學研究科的負責人。從2007年開始,他整天拿著相機進山對保護區內的鳥類進行拍攝,從一名「門外漢」變成了「認鳥達人」。鑽在山林裡的6年時間,他拍到了數十種鳥類,如今能分辨出哪些鳥兒是候鳥還是居留鳥。

  10月10日,周丕寧打開電腦,對著七八十張鳥類照片侃侃而談。「這個是牛背鷺,這個是黑卷尾,這個是紅肋藍尾鴝……」周說,他將自己拍到的數十張照片傳給研究鳥類的專家,經辨認候鳥有20多種,以鷺鳥和雀形鳥類為主。

  不過,在大明山保護區內,認識鳥類最多的還要數護林員黃廷遠。有20餘年護林經歷的黃廷遠,在每一個監測點都駐紮過。黃告訴南國早報記者,他和同事每天根據不同的路線進行巡護,出門前會帶上相機、望眼鏡、軌跡儀、經緯儀等工具,將途中看見的鳥類和其他野生動物的資料都記錄下來。

  據周丕寧介紹,大明山上目前有4個省級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13個監測點覆蓋整個保護區。在對候鳥疫源疫病監測的長期工作中,遷徙候鳥的保護也成為了90名護林員工作中的重要一環,護林監測員都能辨認出山上的多數鳥類。

  活動

  山林裡難見候鳥蹤影

  10日下午,記者跟著幾名護林員,從天枰監測站進入大明山北回歸線塔一帶的密林深處。走在上山公路的兩側,林內異常寧靜,偶爾傳來幾聲鳥叫。進入山林20多米後,四周不時傳來陣陣「嘰嘰喳喳」的鳥鳴。監測人員仔細觀察樹林,看地上和樹上是否有死鳥,鳥兒的活動是否異常。

  護林員當天監測巡邏的線路,是通往大明山峽谷的通道,除了40多種本地鳥和候鳥外,還有龜、蛇、獼猴等數十種野生動物。在山林中走了20多分鐘後,只見一個小山坳兩邊長滿大樹,在此能清晰地聽到鳥兒的鳴叫和它們在樹上的撲騰聲。「這裡是觀鳥的一個絕佳區域,等一下會看到很多鳥。」周丕寧說,在茂密的森林裡,鳥兒喜歡追逐陽光。果不其然,在原地靜靜地停留了幾分鐘後,幾棵樹上的鳥開始飛來飛去,在枝葉間歡快地跳躍。

  據介紹,出現在該保護區內的候鳥主要有黑鵯、牛背鷺、林沙錐、銅翅水雉等,遷徙季節不盡相同,而且多數不喜群居,想要與這些候鳥「不期而遇」還得看運氣。黃廷遠說,幾天前,他在一條小溪邊就觀測到了幾隻林沙錐,按照這種鳥的習性,估計它們停留半個月左右就會繼續遷徙之路。

  在山林裡行走了一個多小時,我們看到了不少鳥類,但基本上都是居留鳥。「有紅嘴相思鳥、綠翅短腳鵯、黃頰山雀、慄背短腳鵯……」周丕寧介紹,因為山林間很少有草坪、溼地,候鳥一般在山腳的農田周邊或水庫邊停歇、捕食。

  「以前我們只是負責巡邏護林,檢查是否有人進山偷獵、是否有人在林間用火等,而現在,一路上得小心觀察鳥類的活動是否異常。」周丕寧說,雖然在保護區內的候鳥數量不多,一旦有死去的候鳥還是會讓他們繃緊神經。

  盜獵

  有人下載鳥叫聲誘捕

  在上林縣境內的大明山,遷徙的候鳥比保護區內多一些。在白圩鎮覃排村毛塘莊的群山之間,有一片數百畝的水塘和溼地,周圍是大片的甘蔗林。多年來,這裡成為候鳥遷徙的停歇地。

  10月14日下午,南國早報記者看到,20多隻白鷺停歇在池塘邊的幾棵樹上,還有3種不知名的候鳥在魚塘上空盤旋,不時俯衝到水裡捕食。「候鳥最多時,飛過上空遮天蔽日。」上林縣林業局林政股工作人員韋先生說,多年前有大批候鳥從上林遷徙,那時捕殺候鳥的行為比現在更瘋狂。

  一名正在放牛的村民說,前些年捕殺候鳥的情況一度猖獗。根據鳥的種類、習性和遷徙時間,「有的用槍,有的用網,有人用籠子來抓鳥」。這名村民坦承,她家以前也有幾支鳥銃,每年到了白鷺、水鴨遷徙的季節,她的丈夫就會帶著孩子出去打鳥。不過,她認為這些鳥的味道也沒有多鮮美,「吃起來就像鴨肉一樣」。

  9月18日,上林縣林業局接到舉報,一名男子在市場上銷售池鷺,等執法人員趕到現場時,盜獵者已經聞風而逃,丟下一輛摩託車和4筐活體池鷺。當天,林業人員將這100多隻池鷺放生。

  在黃廷遠的印象中,從他當上護林員開始,與各種盜獵者的鬥爭就沒有停止過。早些年,山腳下的村民成群結隊的上山捕鳥,索套、機關、細網等各種工具紛紛登場。在巡護中,每次遇到這種捕鳥工具,他們都會毀掉或收繳。隨著時間的推移,盜獵者的手段也越來越先進:「有人從網上下載鳥叫聲來吸引鳥類,還有人用白紙紮出牛背鷺的模樣,在樹枝上塗滿膠水,讓『誤入歧途』的鳥難以逃脫。」

  黃廷遠說,盜獵者長期隱藏在山林中,雖然能看到他們布置在山上的陷阱,但很難抓到人。

  打擊

  「野味」不再明目張胆叫賣

  上林縣林業局副局長藍勇說,每年的候鳥遷徙季節,林業部門都會開展數次專項打擊行動,並通過多種渠道廣泛宣傳和教育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9月中旬,林業部門聯合其他相關部門對該縣的市場、餐館進行檢查,查到一批候鳥的活體和凍品,已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處理。10月10日,又開始了新一輪打擊行動。

  上林縣多家酒店一直以來以「野味」為招牌招攬食客,也曾多次被查處過。那麼,在如此高壓之下,是否還有餐館「頂風作案」?14日傍晚,南國早報記者以訂餐的名義走訪了多家曾涉案的酒店。

  在天×灣國際大酒店的餐飲部,兩名服務員取來菜單,單上難覓「野味」的菜名。記者表示「菜式太普通,想吃點鳥類」,服務員稱「現在抓得很嚴,很少採購進貨」。

  在×龍大酒店,服務員表示菜單上涉及「野鳥」的菜不一定有,稱「很難弄得到,有人送來才有貨」,但一聽「價錢不是問題」時,立馬改口為「如果真的想吃,可以想辦法找人拿貨」。

  一家餐館的老闆說,只要能賺錢,不管在任何時期,總會想辦法滿足食客的要求。記者的暗訪表明,跟之前明目張胆經營相比,經營「野味」的餐館如今已低調很多,一般不是熟客、不提前預定,餐館不會冒險提供。

  15日凌晨,記者同樣以食客的身份探訪南寧市園湖北路的多家粥店。多個粥店仍然還有麻雀、鷓鴣、斑鳩、原雞之類的雀鳥,顧客確定下單之後,服務員才會帶去隱藏在廚房或樓梯間的地方看貨。

  「現在查得那麼嚴,整條街都沒人敢賣。」一名店主說,有關部門經常突擊檢查,如果查到經營候鳥等野生動物,除了高額罰款外,還要被拘留。此外,捕鳥的人也頗為忌怕,沒什麼貨送來。

  聲音

  候鳥遷徒之路越發艱難

  根據自治區林業廳公布的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重點對象、重點區域、重點時期的通知,大瑤山、都陽山、大明山弧形山脈也是候鳥在廣西的主要遷徙通道之一。不過,記者在採訪中,當地林業部門均表示都陽山、大明山的候鳥數量並不多。那麼,是候鳥改變了路線還是其他原因?

  中國鳥類學者、廣西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周放對此表示,候鳥的遷徙通道是長期形成的,不會在短期內輕易改變,但一個現實的問題是:「鳥類的數量在減少,這是全球趨勢,尤以亞洲最為突出。」

  周放說,從澳大利亞西海岸到我國的北部灣,這是一條洲際候鳥遷徙路線。雖然廣西不是候鳥的越冬地、繁殖地,卻是最重要的停歇地,數百萬的候鳥在廣西境內停歇,補充營養之後才能繼續遷飛。

  在周放看來,鳥類數量的減少主要因素是人類的大肆破壞。他認為,隨著北部灣的開發,一些地方不注重灘涂、溼地、紅樹林的保護,加上人為的捕殺,候鳥的遷徙之路越來越難。

  「一方面是政府部門要加強幹預與作為,一方面要充分調動民間力量。」周放說,跟前些年相比,捕殺候鳥的行為現在已日趨減少,但在一些地區還是很嚴重,仍然要加大候鳥保護的宣傳力度,向全民灌輸愛鳥意識,並盡力保護好鳥類的生存環境,「這樣才能還鳥類自由飛翔的天空」。

相關焦點

  • 播放鳥叫聲誘捕各類鳥兩萬多隻
    播放鳥叫聲誘捕各類鳥兩萬多隻 2013-04-26 11:07:30   來源:皖江晚報
  • 記者暗訪:南遷候鳥正遭殘忍捕殺販賣
    隨著候鳥南遷季節的到來,在候鳥遷徙的路線上,被人們豎起了一片片天羅地網。被捕捉的候鳥,叫聲好聽、模樣好看的會在鳥市上售賣;其他的或被送進餐館,或被賣給鳥販。遷徙,成了候鳥的一場生命搏鬥。公園總有人賣放生鳥周末的八大處公園門口,人頭攢動。
  • 候鳥北遷繁殖季,崇明東灘迎來「鴴鷸大軍」(多圖)
    「眼下是鴴鷸類候鳥的過境高峰,我每天都會捕獲幾十至上百隻不同品種的鳥兒。風信好的時候,一天有成千上萬隻鳥在這兒落腳!」時值四月,春意盎然,在南方度過了一整個冬天的鳥兒又開始了北遷繁殖之旅。這是崇明全域禁獵後的首個候鳥北遷繁殖季,工作人員預計,今年過境的鴴鷸類鳥類數量將達3萬餘只,大多數將停留到春末夏初。
  • 打擊非法捕鳥專項行動又抓獲兩人|解救40餘只松鴉、喜鵲等野生鳥
    保護候鳥聯防隊「上線」丨清查鳥類活動區及市場 收繳銷毀獵捕工具候鳥遷徙季誰也別打壞主意!舉報電話公布已有人被刑拘|哈市多部門嚴打非法捕鳥,「護航」候鳥南遷11日8時30分許,五常市森林公安局在五常市林業和草原局林政股執法人員的配合下,集中組織打擊非法捕鳥專項行動,當執法人員巡查至五常鎮萬寶山村時,在一處民宅的院子處發現有捕鳥用的粘網,且粘網上掛著兩隻已經死了的小鳥。
  • 不可思議的遷徒,它們的未來就是我們的未來
    鳥類是我們人類的朋友,候鳥遷徙是這顆星球上最為壯觀的現象之一,它們的偉大遷徒,既是地球生態平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大自然中最為激動人心的生命傳奇。僅僅在中國每年就有上百萬隻候鳥在各大棲息地之間輾轉飛行上千公裡。天鵝指雁族的鳥類,屬遊禽。
  • 南飛過冬的鳥兒抵達南京 罕見候鳥現身沿江溼地
    8月份,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都在驕陽的烘烤下,然而在遙遠的西伯利亞,冷空氣已經聚集,候鳥們早已感受到大自然微妙的變化,它們整裝待發,只待9月西北風吹響集結號,上百萬隻候鳥就開始離開繁殖地陸續往南遷移。眼下,不少冬候鳥已經飛抵南京,或是路過,或是留下越冬。因為對這些不遠萬裡辛苦遷徙的鳥兒來說,南京的冬天溫暖而慷慨。從即日起,本報開設南京冬候鳥系列欄目,讓我們一起欣賞這些大自然美麗的精靈吧。
  • 候鳥遷徙之路亟待保駕護航
    胡欣紅每逢候鳥遷徙季節,「圍網捕鳥」現象都令人有揪心之痛。據新華社報導,因為地處世界候鳥遷徙通道之一的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大通道,京津冀地區境內的沿海地區、內陸溼地和燕山—太行山山脈,成為候鳥重要停歇地和集中活動區域。儘管今年初多部門出臺措施禁止獵捕、交易、運輸、食用野生動物,但利用捕鳥網等工具非法獵捕後販賣野生鳥類行為仍十分猖獗。網捕成風,野生鳥風化成「乾屍」,慘不忍睹。
  • 候鳥南遷 我們護航
    近日,隨著氣溫逐漸降低,位於鎮沅和平鎮的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鎮沅管護局金山埡口鳥類環志檢測點陸續迎來南遷候鳥,紅尾伯勞、藍歌鴝、小杜鵑、三寶鳥等幾十種鳥類在這裡停歇、覓食。
  • 普洱鎮沅為南遷候鳥護航
    近日,隨著氣溫逐漸降低,位於普洱市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和平鎮的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鎮沅管護局金山埡口鳥類環志檢測點陸續迎來南遷候鳥,紅尾伯勞、藍歌鴝、小杜鵑、三寶鳥等幾十種鳥類在這裡停歇、覓食。
  • 青島候鳥傳㉔:麻雀為啥不會走?小鳥唱歌會跑調嗎?
    每年4月初開始遷來東北繁殖地,秋季於10月下旬開始南遷,跟大多數候鳥一樣,春秋兩次路過青島。例如公雞打鳴,小公雞剛開始叫聲粗陋,如同把卡住脖子一樣難聽,長大後就會昂首挺胸、字正腔圓,偶爾跑偏能把自己嚇驚呆。在鳥類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鳴聲漂變(song drift)。鳥的鳴叫除了本能驅使,也需要後天的學習。而學習、或者說模仿的過程,必然是不夠精確的。
  • 鄭州讓鳥兒們慕名而來 這些鳥你估計沒見過
    是你,是我,也是它——鳥兒們。  作為火車拉來的城市,鄭州是移民城市的代表,而讓人想不到的是,這座城市的鳥類很多也不是原住民,而是近些年被鄭州之名「吸引」而來。  生態的改善成為跨物種的語言信號,向鳥兒們傳遞著這座城市的友善。夜鷺、崖沙燕相繼安家鄭州,遷徙的候鳥也願意旅居鄭州幾日,優美的水生態環境讓涉禽、水鳥多了起來。
  • 成群結隊的鳥兒飛過 是留廈過年or廈回再見
    「廈」過年,但這些鳥兒選擇展翅離去,期待來年再相見  「這是什麼鳥呀?」最近,市民常常拍到成群結隊的鳥兒,不知道它們是正準備動身離開,還是安居於鷺島,外出覓食;也有市民嚮導報記者反映,上個月還常看到的鳥類,這兩天怎麼卻不見蹤影了。  雁過留痕,哪些鳥兒來了鷺島呢?有些鳥兒選擇留「廈」過年,比如黑尾蠟嘴雀、鸕鷀、北灰鶲、北紅尾鴝等;而有些鳥兒選擇「廈」次再見,短暫停留後便飛走了,如白眉鶇、灰背鶇、燕隼、壽帶、黑腹濱鷸等。
  • 組圖:初春青島進入候鳥遷徙季 群鳥練飛欲北遷
    而在膠州灣畔,數以千計的礪鷸、濱鷸、杓鷸在陽光下飛翔。▲在沙子口灣拍攝的紅嘴鷗覓食場面。
  • 經停密雲水庫的候鳥從20多種增加到110多種
    許多南遷的白天鵝選擇在密雲水庫溼地逗留。 作為天鵝等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北京密雲水庫溼地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到此棲息的候鳥數量逐年增加。   據密雲水庫候鳥監測站統計,過去10年間,密雲水庫過境候鳥的總量比2005年增加了2倍多,常見候鳥也從20多種增加到110多種,成為北京重要的候鳥中轉站和百鳥樂園。
  • 人類設羅網,候鳥「天地劫」
    繡眼鳥、普通朱雀、金翅雀、黃雀、白腰朱頂雀(蘇雀)……數十種野生鳥類陸續準備南遷過冬,北方的太平鳥、松雀則從密林或草原中飛到這裡,尋食種子和漿果。鳥類的遷徙季,也是捕鳥人非法獵捕的爆發期。這些捕鳥人在天蒙蒙亮就上山入林,為候鳥們架設密網。石家莊市野生動物救護站高瓊告訴記者,誘捕機是最常用的手段。「它們像小音箱一樣,可以遠程操控,定時播放鳥類的叫聲。
  • 這種鳥適合家養,它叫聲清脆並且聲音嘹亮
    那麼今天小耳朵就為大家好好普及一些黃鸝的知識吧,這種鳥身材算中等,而且它的喙長而粗壯,基本和頭的長度差不多,而且前端是微微下曲的樣子,上喙端有缺刻。它的鼻孔是裸露的,上面有一層薄膜。而且翅膀屬於那種尖尖的長長的。尾巴卻不是很長,是短短的。身體羽毛鮮亮,大多數都是以黑、紅、黃等顏色組成的。而且幼鳥或者雌性鳥都有條紋。它主要生活的環境是溫熱帶或熱帶地區,然後會在樹林中自由飛翔。
  • 候鳥遷徙季,上海市區常見的五種鳥你都發現了嗎?
    候鳥遷徙季,上海市區常見的五種鳥你都發現了嗎?,鳥兒們每年秋末時節飛臨上海,次年春季再往北飛。在上海植物園裡常見的冬候鳥有北紅尾鴝、紅脅藍尾鴝、灰背鶇、白腹鶇、懷氏虎鶇、黃雀、黃腰柳鶯、灰頭鵐等。截至目前,有超過百種鳥在園內棲息繁衍或過境,其中最常見的「五大金剛」深受遊客們的喜愛。快來看看這5種鳥,你都認識嗎?
  • 機場的鳥比紫金山還多(組圖)
    其中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鳥類就有13種,中日候鳥保護協定68種,中澳候鳥保護協定24種。  別看鳥兒有雙翅膀成天飛來飛去的,它的活動範圍其實很有規律。夏季成千上萬鷺鳥雲集  機場的鳥兒也有季節性。採訪時記者一直聽到悅耳的啾啾鳥鳴,潘隊長說,這是雲雀的聲音,它是冬候鳥,不久就要飛回北方了,機場裡還有一種同屬百靈科的鳥兒,叫小雲雀,是本地留鳥,四季都能聽到它的歌聲。  現在,機場裡的鳥還不算多。潘隊長說,鳥兒最多的就是每年的7~10月。
  • 央視直訪全國首例「候鳥班車」,呼籲保護生物多樣性
    中國綠髮會溼地保護地·松哈大主任宋永濱在採訪後表示,在冬季人工護送候鳥南下越冬地的做法,開創了中國野保護鳥南遷的先河,首次嘗試了人鳥結伴同行南遷之旅,密切了松哈大溼地夏候鳥棲息地與洞庭湖冬候鳥棲息地間的野保交流與合作,增進了哈爾濱、漢壽兩地文化旅遊的交流與合作,加深了公安機關與公益社團野保交流與合作,加強了兩地食藥環偵部門聯合打擊非法狩獵的交流與合作。
  • 高臺:候鳥變留鳥 人鳥更和諧
    記者在黑河沿岸採訪時看到,河道內活動的鳥兒非常多,其中不到1公裡的距離內就遇到了2群在水面遊戈的天鵝,最大的一群有三四十隻。  該縣合黎鎮五三村村民王漢生是一名溼地協管員,主要負責合黎鎮和巷道鎮境內黑河沿岸溼地的巡邏管護工作,從2018年開始他又有了一項新任務,入冬後每天定時給轄區內越冬的鳥兒投餵玉米粒,確保它們有充足的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