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本忠院士發表JACS:胞內溫度探測器!AIE多色調諧納米顆粒

2021-01-18 網易

  溫度可調節每個細胞內的生化反應,是細胞的關鍵物理參數。測試活細胞的溫度,特別是病變細胞非常重要,例如炎症細胞和腫瘤細胞,它可以提供關於病理學和生理學的意見,有助於精確診斷和治療。目前,許多方法可以檢測細胞內溫度,包括掃描探針顯微鏡,納米級測溫法,羅馬光譜法。但是,這些現有方法都有許多缺點,如靈敏度低、受化學環境和周圍介質的光學特性影響等。近期,唐本忠團隊在《JACS》上發表「Multicolor Tunable Polymeric Nanoparticle from Tetraphenylethylene-Cage for Temperature Sensing in Living Cells」.作者以聚集誘導發光分子四苯基乙烯(TPE)為引發劑,通過原子轉移自由基聚合(ATRP)合成兩親(N異丙基丙烯醯胺)(PNIPAM)聚合物(CNP)(流程1)。在水性介質中,兩親CNP自組裝成納米顆粒,並可以通過添加染色劑4-Dimethylamino 2'-butoxychalcone(DMBC,黃色發光)和尼羅河紅(NR,紅色發光)來調整其發射。基於螢光團之間的能量轉移(FRET),通過協調這些螢光團的質量比,系統發光顏色改變。由於PNIPAM中異丙基之間的疏水相互作用與醯胺和水的氫鍵作用,CNP上的PNIAM會根據溫度而收縮或延伸。因此,可逆的空間變化可調節螢光團的距離或苯環的分子內運動,FRET強度改變,最終實現熱致變色。這種生物兼容的熱響應材料可靈敏的探測細胞內溫度。

  

  流程1.PNIPAM聚合物(CNP)合成示意圖。

  1、TC1的結構

  如圖1 所示,TC1是兩個螺旋槳狀TPE,由四個三嗪單元固定,形成一個四方稜柱結構,體積約為9.4×7.0×5.6Å3。由於TPE單元由三嗪單元固定,TPE單元上苯環的旋轉和振動受空間效應的限制,這使輻射衰減過程變得更為重要,因此,溶液中TC1具有螢光性質。

  

  圖1.TC1的X射線晶體結構的化學結構(a),俯視圖(b)和側視圖(c)。

  2、PNIPAM聚合物組裝成溫敏納米顆粒

  PNIPAM是典型的溫敏聚合物(較低臨界溶液溫度(LCST)為32℃),用N-(2-氨基乙基)-2-溴-2-甲基丙醯胺修飾TC1來合成引發劑TC2。當TC2與800當量NIPAM在DMSO / i-PrOH中在室溫下合成兩親CNP,CNP可以在水中組裝成納米顆粒,其中疏水TPE聚集,而親水PNIPAM在室溫下延伸到水中。濃度為0.5mg / ml時,CNP納米顆粒在水中的流體動力學直徑(Dh)為153 nm(圖2a),TEM圖像中的尺寸為50-100 nm(圖2b)。CNP的臨界凝膠化濃度(CGC)為1.5 wt%(圖3c)。通過使用DLS和UV / vis光譜儀檢測,溶液濁點為33°C,這通常與其他PNIPAM衍生物的LCST相同(?32°C;圖2d)。

  

  圖 2.CNP DLS分布圖(a)和TEM圖像(b),(c)TPE-PNIPAM溶液在20°C及50°C的照片,(d)CNP透射率和粒徑與溫度的關係

  3、通過福斯特共振能量轉移(FRET)調整多色發光

  與一步能量轉移相比,由三個或更多的螢光團組成的供體和受體發色團之間的級聯FRET具有更強的Stokes 位移和顏色發光。根據受體的激發波長與供體的發射波長重疊原理,作者選擇黃色發色團4-Dimethylamino-2'-butoxychalcone(DMBC)和紅色發色團尼羅紅(NR)作為供體或受體。添加DMBC的變化後,CNP的螢光強度逐漸降低,添加NR的變化時,DMBC的強度也逐漸降低,這證實了從CNP到DMBA再到NR的有效兩步FERT。通過向CNP水溶液中加入不同劑量的DMBC和NR(0.5 mg / mL),可以將雜合納米顆粒的螢光色調整為全色(圖3)。當mCNP∶mDMBC∶mNR的質量比為1:6.40×10-3:2.24×10-3時,雜化納米粒子的螢光可調成白光。

  

  圖3.添加DMBC和NR後,CNP的螢光譜圖(a),螢光顏色變化(b)和紫外燈下的照片(c)。

  由於CNP的可逆溫度敏感性,雜化納米粒子的螢光色具有可逆溫敏。加熱至45°C後,白色發光轉換為橙色發光,冷卻至室溫後發光可恢復至白色(圖4b和4c),37°C左右的溫度解析度至少為0.5°C。作者以兩個過程來描述螢光顏色變化現象:1)在LCST以下,雜化納米顆粒的螢光顏色略有變化。升溫加速苯環的旋轉和振動,螢光衰減,級聯FRET效應會間接降低DMBC(530 nm)和NR(620 nm)的螢光強度。2)當溫度達到LCST時,雜化納米粒子的螢光進一步明顯變為橙色。隨著PNIPAM收縮,螢光團TC1,DMBC和NR將距離變近,三種螢光團之間的級聯FRET效率提高。圖4a中,在490 nm處的峰是TC1(450 nm)和DMBC(530 nm)的疊加,紅色移至520 nm,這是因為更多的能量從螢光團TC1轉移到DMBC。在25和45°C下,TC1對DMBC的FRET效率分別為63%和79%;TC1和DMBC組合對NR的FRET效率分別為57%和85%。因此,在25°C和45°C下,該系統的整體FRET效率分別為36%和70%。

  

  圖4.(a)納米粒子在不同溫度下發射白光的螢光光譜,以及納米粒子可逆熱致變色的螢光光譜(b)和相關CIE圖(c)。

  4、通過顏色變化檢測細胞溫度

  作者將白光發射雜化納米顆粒(WCNP)作為細胞內溫度探針引入細胞中。WCNP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HeLa細胞中未檢測到細胞毒性(圖5a),且WCNP在整個細胞質中分布(圖5b)。25°C時重疊的圖像顯示出白光發射,與溶液中的WCNP相似,表明它們在細胞質中穩定組裝。隨著將溫度從25°C升高到45°C,450-530 nm之間的螢光強度降低,而620 nm處的螢光強度增加,螢光顏色從白色變為紅色。作者還用流式細胞儀定量分析細胞內螢光強度的變化。如圖5c所示,隨著溫度的升高,NR與CNP的螢光強度之比(ICNP / INR)及NR與DMBC的螢光強度之比(IDMBC / INR)均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加。這些結果都表明WCNPs是理想的細胞內溫度探針。

  

  圖5.(a)雜合納米顆粒在HeLa細胞中的MTT分析,(b)以及在不同溫度下的共聚焦顯微鏡圖像,(c)不同溫度下螢光變化

  結論

  作者提出了一種通過ATRP合成基於TPE的聚合物CNP的方法。通過級聯FRET將客體染料封裝到疏水域中,可調整CNP的螢光色,這為在水性溶液中構建全光譜發光雜化納米粒子提供了一種簡單的方法。此外,通過利用CNP的溫度敏感性,該雜化納米顆粒可以用作細胞溫度探針。該螢光探針不僅具有易讀取和高解析度的特點,還可避免繁瑣的合成,具有成本效益。

  參考文獻:doi.org/10.1021/jacs.9b11544

  版權聲明:更多原創文章,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高分子材料科學」!「高分子材料科學」是由專業博士(後)創辦的非贏利性學術公眾號,旨在分享學習交流膠體類材料學的研究進展。上述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且作者水平有限,如有科學不妥之處,請予以下方留言更正。如有侵權或引文不當請聯繫作者修正。商業轉載請聯繫編輯或頂端註明出處。感謝各位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JACS》多色可調諧聚合物納米粒子,用於活細胞中的溫度傳感
    近期,唐本忠團隊在《JACS》上發表「Multicolor Tunable Polymeric Nanoparticle from Tetraphenylethylene-Cage for Temperature Sensing in Living Cells」.作者以聚集誘導發光分子四苯基乙烯(TPE)為引發劑,通過原子轉移自由基聚合(ATRP)合成兩親(N異丙基丙烯醯胺)(PNIPAM)聚合物(
  • 唐本忠院士2019年成果精選:引領「聚集誘導發光」領域閃耀頂刊
    Soc., 2019, DOI:10.1021/jacs.9b09239)2. J. Am. Chem. Soc.:來自四苯基乙烯籠的多色可調諧聚合物納米粒子,用於活細胞中的溫度傳感溫度是細胞的關鍵物理參數,因為溫度可以調節每個細胞內生化反應和生物過程。
  • 唐本忠院士/羅亮教授《AM》:穿透3釐米!AIE近紅外化學發光材料用於...
    工作內容:  近期,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團隊與華中科技大學羅亮教授團隊合作開發了具有聚集誘導發光(AIE)效應的近紅外化學發光材料TBL(圖1),其近紅外化學發光可以穿透3釐米厚度的生物組織,並且能夠區分腫瘤組織和正常組織
  • 唐本忠院士/羅亮教授《AM》:穿透3釐米!AIE近紅外化學發光材料用於深部組織成像
    工作內容:近期,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團隊與華中科技大學羅亮教授團隊合作開發了不同活性氧 (reactiveoxygen species, ROS) 氧化測試對比表明次氯酸根或單線態氧可以極大提高TBL納米顆粒的化學發光強度(圖2E),並且TBL納米顆粒可用於對單線態氧的定量檢測(圖2F),表明TBL納米顆粒在ROS的分析檢測和生物體內成像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
  • AIE之父唐本忠院士擔任主編,新刊Aggregate全新上線
    院士擔任主編,聚焦「聚集體」科學領域的新期刊 Aggregate《聚集體》今日正式上線!總體來說,「聚集」現象以及「聚集體」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中各個層次的生物組織中,利用精確的組裝,構成了我們看到的膜、細胞器、多細胞組織、器官等具有特定生物學功能的複雜系統。近年來人們對「聚集體」在多維度和多尺度水平上展開了細緻研究,發現材料的功能不僅取決於它們的化學結構,還取決於它們的「聚集」方式以及它們通過原子或分子生成的介觀「聚集體」。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近日,寶雞文理學院化學化工學院、陝西省植物化學重點實驗室、AIE(聚集誘導發光)研究中心馮海濤博士一個月內以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連發三篇重量級學術論文。)上,論文第一作者為馮海濤博士,寶雞文理學院是第一通訊單位,寶雞文理學院AIE中心名譽主任、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為論文通訊作者,這也是寶雞文理學院第一次以第一單位在高水平Nature子刊上發表學術論文。
  • 唐本忠院士團隊Adv.Funct.Mater.:苝二醯亞胺取代的三苯乙烯有機
    【成果簡介】近日,香港科技大學的唐本忠院士(通訊)和趙徵博士(第一)以及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高希珂教授 (共同通訊)等人在Ad. Funct.Mater., 17 January, 2018 , DOI: 10.1002/adfm.201705609)【課題組長及團隊介紹】唐本忠,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張鑑泉理學教授、化學系與生物醫學工程系講座教授,華南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聯合研究院院長。
  • 唐本忠院士團隊《JACS》:控制AIEgen晶體的分子運動,實現力致發光
    最近,唐本忠院士和王志明副教授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Motions in AIEgen Crystals: Turning on Photoluminescence by Force-Induced Filament Sliding」的文章,他們開發了兩種手性Au(I)配合物,在機械力的作用下
  • 【分析】測量單個自旋交叉納米顆粒的熱磁滯回曲線
    目前對自旋交叉材料的性能評估主要是測定毫克級粉末樣品的磁化率隨溫度的響應(熱磁滯回曲線),但是該結果反應的是數以萬計不同形狀、不同大小納米顆粒的整體平均行為。為了更準確的研究自旋交叉納米材料的性質及進一步探討其結構與性能之間的關係,近日南京大學王偉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基於表面等離激元共振顯微光學成像技術(SPRM)觀察單個SCO納米顆粒的自旋狀態,利用會聚光束的熱效應調製納米顆粒所在微區的溫度,對單個SCO納米顆粒的熱滯回性質進行了測量和研究。
  • 華南理工大學唐本忠院士/王志明研究員《Mater. Horiz.》:原位納米晶製備的新策略——光誘導結晶螢光增強
    其中,光激活材料由於其在超解析度成像、生物傳感和光學開關相關領域中的潛在應用,得到越來越多研究團隊的關注。聚集誘導發光(AIE)是唐本忠院士團隊於2001年報導的一類「反常」光物理行為,相對於傳統發光材料聚集導致螢光淬滅(ACQ)效應,從根本上解決了長期限制聚集態發光效率提高的瓶頸,在光電器件、生物成像和疾病診療中展現了巨大的應用前景。
  • 唐本忠院士、王均教授當選2020年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Fellow
    華南理工大學唐本忠院士、王均教授當選2020年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Fellow,此次中國生物材料學會共有17人當選本屆Fellow。世界生物材料大會匯聚了全球生物材料領域的頂尖科學家,不僅為從事生物材料領域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共同探討前沿研究的機會和互動交流的平臺,而且對促進全球生物材料科學與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 「高被引科學家」從反常現象發現AIE
    唐本忠院士團隊成員在做實驗。    2016年,AIE (「聚集誘導發光」)納米粒子被《自然》列為支撐和驅動「未來納米光革命」的四大納米材料之一,這也是唯一一種由中國科學家原創的新材料。這一新材料的發現者正是唐本忠院士團隊。    從2001年首次發現至今,18年來,唐本忠院士團隊聚焦AIE研究。從基礎科研到技術應用,AIE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如今,AIE已成為學術上的一個研究熱點分支。
  • 多倫多《JACS》:DNA控制的蛋白質納米顆粒小分子封裝
    【科研摘要】納米顆粒可以容納多種類型的治療劑和顯像劑,用於疾病的治療和診斷。然而,控制分子在納米顆粒中的存儲是具有挑戰性的,因為非特異性分子間相互作用被用於封裝。最近,多倫多大學陳志和教授團隊使用特定的DNA相互作用將分子存儲在納米顆粒中。
  • 于吉紅院士新任JACS執行主編,遊書力研究員新任JACS副主編
    ▌于吉紅院士簡介    于吉紅,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是國際無機合成、納米科學及固態化學領域的傑出學者。于吉紅教授一直致力於無機合成與製備化學研究,在分子篩納米孔功能材料的結構設計與定向合成方面取得了創新性研究成果。迄今,在Science,Nat. Commun.,Sci. Adv., JACS,Angew Chem. Int. Ed., Chem 等學術期刊發表SCI檢索論文370餘篇。曾獲得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化學化工傑出女性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榮譽。
  • NIH陳小元JACS:過氧化銅納米點實現過氧化氫自給型化學動力學治療
    最近,有報導證實過氧化鐵可在下地幔環境中被合成(壓強:76 GPa,溫度:1800 K),但是當壓強小於 31G Pa 時過氧化鐵不能穩定存在。目前關於芬頓金屬過氧化物納米材料的報導甚少。被腫瘤細胞內吞後,過氧化銅納米點在酸性的胞內體/溶酶體中分解,形成的 OH 引起溶酶體脂質過氧化(LPO)和膜通透化(LMP),從而造成細胞殺傷。細胞和小鼠實驗均很好地證實了過氧化銅納米點的腫瘤化學動力學治療效果。作為特異性響應的增強型化學動力學治療製劑,過氧化銅納米點在癌症治療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 深圳大學在基於AIE分子對腫瘤光熱治療及抗菌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影響因子:25.809),Biomaterials(2篇,影響因子:10.27)期刊上以通訊作者發表7篇影響因子大於10的論文。1. 【綜述】AIE超分子發光材料發光納米材料在光學器件、傳感器以及診斷治療和材料的基礎性能研究方面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 多倫多大學鄭志和《JACS》:DNA控制蛋白質納米顆粒小分子封裝
    【科研摘要】納米顆粒可以容納多種類型的治療劑和顯像劑,用於疾病的治療和診斷。然而,控制分子在納米顆粒中的存儲是具有挑戰性的,因為非特異性分子間相互作用被用於封裝。最近,多倫多大學陳志和教授團隊使用特定的DNA相互作用將分子存儲在納米顆粒中。製作了包含DNA錨的納米顆粒,以捕獲與DNA結合的小分子。
  • 深圳先進院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蔡林濤研究員、張鵬飛副研究員、龔萍研究員、鄧冠軍博士等與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及湘潭大學陳華傑教授合作,經過長時間努力,成功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的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於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靶向診療。
  • 寧波材料所陳濤研究員/唐本忠院士「綜述」螢光高分子水凝膠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陳濤研究員課題組和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課題組基於近年來在螢光高分子水凝膠方面的研究進展(Adv. Mater., 2020, 32, 1906493;Angew. Chem. Int.
  • 吳再生教授課題組在JACS和ANGEW CHEM INT EDIT期刊連續發表高水平...
    新聞中心訊/為了構建在體穩定、高效載藥與精準治療的抗癌藥物載體,福州大學吳再生教授團隊近期研發了抗降解的核酸納米線、核酸精準靶嚮導彈以及金納米顆粒表面核酸納米條紋帶多種靶向藥物載體,在JACS和ANGEW CHEM INT EDIT連續發表3項高水平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