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劉慈欣憑藉《三體1》獲得被公認為最具權威和影響的世界性科幻大獎——雨果獎,成為了獲得雨果獎的第一個亞洲人。
中國科幻作品開始俘獲海外粉絲。被譯為25種語言,在全球都受到科幻愛好者熱捧。
《三體》由《三體》、《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三部組成,講述了人類在地球毀滅之後向外太空尋求新生和保存文明的故事。
本次獲雨果獎的是該系列的第一部《三體》,外媒紛紛對此進行積極評價,稱《三體》為科幻小說賦予了新活力,是一部深奧的、充滿創新思維的史詩作品。
中國人從全人類的視角思考世界
《三體》英文版在美銷量幾乎是其他中國小說的數百倍。《三體》在國外收穫了很多粉絲,其中不乏著名人士。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在看完《三體1》後,曾以國家政府名義寫信催促劉慈欣更新後續作品,著名作家喬治·馬丁和Face 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等都對《三體》推崇有加。
《華爾街日報》援引劉慈欣本人的觀點,指出《三體》的出現,說明「中國人現在越來越多地從全人類的視角來思考世界,而不是僅從本民族的視角。」
也許這與中國社會的快速工業化有關,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關心人類從哪裡來、現在何處以及將往哪裡去等問題,開始關心人們居住的星球以及整個宇宙的命運。」
無論是單打獨鬥還是聯合,只要民族國家是唯一有能力匯聚開展大科技計劃所需資金、人力和知識的實體,民族沙文主義就必將成為這個組合中的一部分,但作家可以用筆和紙打破民族主義的桎梏。
劉慈欣作品的力量部分來自於一個無法迴避的結論:科技必將超越國界,即便人類將自身囚禁在熟悉的人為製造分組中。
美國《紐約客》刊登了美國科幻評論家喬舒亞·羅斯曼(Joshua Rothman)的評論文章,文章給予了劉慈欣極高的評價,稱其為「中國的阿瑟·克拉克爵士」。
NPR讀書頻道評論說,「這本書最大的懸念就在於這些困境,而這些困境已經遠遠超越國界,甚至是那些複雜、抽象的物理學知識。」《三體》並沒有停留在問題的表層,而是進一步追問,但劉慈欣沒有明確回答這些問題,但他卻讓問題融入到故事情節中。
《三體》具有某種超出一般科幻文學和純文學的高度
《三體》的魅力並不在於對人道主義持批評態度,小說最有魅力之處仍是在最殘酷的時刻和地方保有人性光輝」。
小說最後,程心離開了人類唯一可以生存的小宇宙,卻將小小的生態球留在了裡面。
在黑暗森林的宇宙中,人類是否可以繼續生存?一個新的宇宙是否還會誕生?
這已經不再是「人類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的問題,而是上升到了「宇宙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的終極問題。
這種人類體驗「已經明顯超越了通常以冒險和徵服為目的的太空漫遊的科幻小說的敘述模式」,讓《三體》「讀起來更像是諺語或寓言,而不是當代的科幻小說」,從而「具有了某種超出一般科幻文學和純文學的高度」。
我第一次看《三體》的時候,只能用震撼兩個字來形容,這不僅僅是閱讀所帶來的震撼,更是一種思考的震撼。
正如作者所說的,我們在忙碌之中,也應該給自己留下仰望天空的時間。
在工作生活之餘,讀一讀劉慈欣的《三體》,在《三體》中,仰望宇宙天空,思考宇宙人生,然後就會發現,地球只不過是宇宙中一顆微小的塵埃,我們的那些煩惱,真不是什麼。
原價195,現在只需要79元,就能對科幻史詩《三體》進行全新的解讀、解密和詮釋,帶你了解不一樣的世界!
點擊下方連結,立即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