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授權,轉載自頭條號「歡否」
「我在讀《三體》的時候,猜不到故事的走向,不像是有很多作品,我看了第一章就猜得到結局是什麼了。」
喬老爺子,也就是《冰與火之歌》的原作者喬治馬丁,在讀到小說《三體》時如此說道。
不得不說,自從老劉的《三體》英文版面世以來,在國外就收穫了不少粉絲,他們對有人竟還能這樣寫科幻小說驚嘆萬分。
下面便是他們在亞馬遜圖書推薦榜上的評價。
Larry Park:
不要去讀!
不要去讀!
不要去讀!
William Regan:
這是我讀過的最好的科幻小說之一。背景深深基於物理學,使其非常吸引人。
作者非常棒地將真實情節編入他的小說。如果你喜歡物理學,本書必讀。
Krishna Verma:
如果你對科學沒什麼興趣,本書也許不適合你;如果你喜歡科學含量超標的科幻小說,你肯定會享受閱讀本書。
而且,欣賞本書無需對科學的深度了解。閱讀本書花的時間比我預期的要少的多。我很喜歡本書,肯定會在另外兩本出版的時候購買。
khan Irshad:
在我記憶裡,從未有其他小說或讀物能像《三體》一樣給我如此的規模感。
尼採的「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的名句浮現在我腦海,他把我們人類稱為「地球上的渺小住客」,將我們比作自視甚高的螞蟻。
閱讀《三體》一直讓我對人類以及我本人在宇宙的位置有著明確的感觸。
Robin Daverman:
這本書絕壁是玩概念的那種。當我走開的時候我不會特別的去喜歡羅輯,北海或者大史。
但那種預見到必然失敗的壓倒一切的絕望感,看著面壁者工作的奇怪的戰慄感還有黑暗戰役投射在整個故事上的感覺。
這些點子和感覺是宇宙級的。
Igor Markov:
第一天買的,第三天看完。從頭爽到尾啊。
驚喜不斷,那些豬腳們然並卵的選擇和決定一次次的讓我找不到下巴。
絕對意想不到的情節和場景一次次的擊穿你的腦洞,點燃你的神經。
Paul Denlinger:
一些概念很巨大-比如說對費米悖論的解釋(為什麼旅行者2號@NASA 可能不是一個好主意)或者說猜疑鏈,他用了那個句子三次但還是每次都取得更大的效果。
把這些思維過程捋順真的需要特別多邏輯推理能力,更需要特別多寫作能力。
Dimitri Vallette:
今天大多的科幻小說都成了太空戲劇,堪稱科幻垃圾食品。雖然都覺得他們不健康,但大家還是沒啥可吃湊合吃吃。
《三體》這本書是迄今為止我見過的最棒的科幻小說了,簡直就是一場科幻深度遊。
Robin Frunto:
故事主要是:中國科學家豎起巨大的衛星天線向太空發送信息,希望能與外星人接觸。
他們做到了而且徹底讓地球在銀河系裡引人矚目。然後有親外星人的派系,也有反外星人的派系,當然還有外星人。但因為距離遙遠,實際接觸還得花上那麼一小段時間。
不能再多說了,會劇透的,已經說太多了。
Burak Ates:
作為一個超20年的傳統風格科幻粉,我仍然更喜歡經典,羅伯特·海因萊因(代表作《星際迷航》,壹讀君注,下同),亞瑟·克拉克(代表作《2001太空漫遊》),和阿西莫夫(代表作《基地》)。
《三體》再次把我拉回到那些經典的時代。
Julio Sudrias:
這本書是史詩級別的,
達到了沙丘與基地系列的水平,
在硬科幻方面與人物情節的平衡掌控中遊刃有餘,
行文如清風般生動活沷,
從沒有將自己的水準降至枯燥的說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