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朋友在問上海機場。
那麼這家公司到底怎麼看?看什麼?又該怎麼買?這是很多人迷茫的點。
所以,我今天簡單說一下吧。
大家覺得現在的機場股看的是什麼?
有人說,看飛機航班多少,起架次數,吞吐量......等等等等。
但我覺得這不是最主要的。
什麼是主要的?
別急,聽我慢慢道來~。
在最最開始,我國的機場主要的盈利模式就是航空性的收入,簡單來說呢,就是飛機的起降收費呀,停場費、客橋費等等;或者按照旅客量收費的業務,如旅客服務費及安檢費等。
但這些航空性業務的收費標準實行的是政府指導價。
這東西就像你家買燃氣一樣,燃氣公司不可能自主提價,或者像高速路收費一樣,這些公司所做的生意雖然和人們息息相關,但因為受政府管制,價格不可能提的太高。
再加上機場這種生意本來就是需要不斷的資本開支擴建去維持的。
所以,老機場的生意模式一直不受人待見,本來賺錢就不多,還需要不斷地資本開支,這樣的生意模式並不是一個好的生意。
但是呢,從17年前後開始,不論是國家導向,還是公司自身,大家可以明顯的感覺到,國內的各大機場開始大力發展非航空性業務,大家說的免稅業務就是那個時候發展起來的。
這時候,機場的看點和屬性就變了,過去市場對機場的定義就單單為機場股,但後來因為各大機場後來發展免稅為主的非航空性業務,這些業務簡直太TM賺錢了,不光可以覆蓋航空性業務,甚至每年業績爆發性的增長。
所以,17年之前,機場的盈利模式主要還是在看老機場的航空業務,市場的估值也是按照這個來定義的,但是17年之後,公司發展非航業務業績大增,這時候市場也意識到不應該按機場股估值,而應該按消費股估值。
在這樣一個戴維斯雙擊之下,業績和估值都提升的基礎之上,才使得上海機場短短幾年內翻了好幾倍。
*****
根據上面的梳理,我們就知道,我們現在看機場股或者說上海機場,看什麼?進一步說就是看它的非航空性收入(免稅)
這是主要矛盾,也是主線。
我們先別的拋開不說,就目前大家了解到的知識,大家認為對於機場這種生意最核心的點在哪?
說白了就是,流量,流量,流量。
說三次。
你就把機場當成一個媒體,如果作為媒體來講,是不是流量越大賺錢越多呢?
流量大你收的廣告費也越高,像現在抖音帶貨,流量大的網紅帶貨也比你強。媒體不好理解,你想像一下你們城市的市中心最繁華的那些商店,那裡的商鋪肯定比6環7環貴。
你在北京,國貿,西單,前門租個門臉,肯定比在通州貴。
為什麼?表面看是地段,但實際上是人流。
好地段才能吸引大人流,人流多了,又進一步倒逼公司房租漲價,就是這個原因。
而機場的流量大的同時,也意味著錢來的也多,就是這個道理,這是盈利的主要源泉。
*****
那上海機場為何會成為龍頭?
其實就是因為其處於國內黃金的長三角位置,而上海又因為其特殊的地位,所以使得它的吞吐量是全國首位的。
這是其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上海機場的國際旅客吞吐量是全國最大也是佔比最高的。
為什麼我們強調,國際旅客吞吐量?
因為你免稅業務的收入,不就是靠國際旅客帶來的嗎,現在機場的商業模式主要看非航收入,而非航又主要看免稅,而免稅主要看這些國際旅客。
所以,你也不要在問我,為啥白雲機場,深圳機場不如上海機場了。機場最大的競爭力說白了就是流量,而流量是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城市地位來決定的,這些都是先天優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就是護城河。
一句話,上海機場的命脈在非航,非航的命脈在免稅。
*****
你理解了這個,你就找到了上海機場股價漲跌的「G」點。
今年因為疫情全球大爆發,國際航班基本停滯,國際航班停滯,也就意味著免稅業務停滯。
臥槽,免稅可是各大機場尤其是上海機場來說是個大頭啊,要是機場不靠免稅賺錢,就憑國內航班那點起駕費,安檢費等等,能賺幾個錢啊。
一家公司現在的估值本來反應的就是未來賺錢的能力,這下可好,最賺錢的業務直接停擺,你說它股價怎麼能好嘛?這是上海機場股價一直被壓制的最最重要的原因。
至少,我們從今年公布的最新的國際旅客吞吐量來看,國際旅客基本和沒有沒啥區別了。
所以,未來上海機場的關注點,反而是外圍疫情的好轉程度,很有意思吧,本來研究機場股呢,現在一下把主要矛盾轉化到對外圍控制的疫情工作上面了。
這才是上海機場當前的主要矛盾,也是應該我們重點關注的,
別和我說什麼市內免稅店可能的開放政策導致機場股不漲,這不過是市場對當前股價低迷找到的一個似乎合理的理由罷了。
現在的機場股,更像是商業地產性質的模式,市內免稅店對其次自身免稅業務的影響微乎其微,機場的免稅業務主要靠的是國際旅客,有意思的一點是,就算是市內免稅店顧客提貨也是去機場提貨,
另一方面,機場的稀缺性在於高質量的客流,每年那麼多旅客出入境,面對免稅的誘惑,再加上坐飛機的人普遍不差錢,難免剁手買買買。相對來說,市內免稅店的客流質量低很多,這也是其租金價格(特許經營權)價格比機場店低的原因。
中免願意付出高昂的代價來租用上海機場的場地從側面也反應出它的稀缺性。
從另一個角度說,香港整個城市本身免稅,但香港機場依然業績出色,這是為啥?
所以,我認為就算市內免稅店有影響,那也是微乎其微的影響,當下最關鍵的影響還是國際航班啥時候恢復的問題。
*****
對於上海機場的投資邏輯,到這裡就已經很清晰,說到底就是,你願意花多少錢來博國外疫情是否好轉的可能。
它的確定性就在於,只要外圍好轉,國際航班恢復,業績立馬就起來了,這是很多行業不可比擬的。
但最大的風險也在於此,外圍一年不好咱們還能接受,但是如果2年,3年一直沒有好裝,那麼它業績恢復的預期就會邊際遞減。
就像一個病人,病了半年和病了2年,恢復起來的程度肯定不一樣,上海機場如果在年底外圍好轉,國際航班恢復,那麼公司可以迅速把疫情帶來的業績低點的坑給填了,但是如果1,2年呢?填坑的速度和恢復的效果肯定會遞減的。
換句話說,這公司股價啥時候漲,取決於外圍的情況恢復情況,如果短時間內可以恢復,那麼現在絕對是低點,如果時間比較長,那麼未來的估值就會被壓縮,從而股價下跌。
而現在就是因為對未來有著極大的不確定性,市場也不知道外圍到底啥時候好,理論上快好了,但是數據上又沒有很好的表現,所以那就索性橫盤震蕩吧,這時候你就會發現上海機場最近一直在震蕩,漲漲跌跌,其實說白了,市場它不傻,它也在等,它在等那個確定的信號。
*****
至於估值,我覺得你要把我上面的都理解了,看估值就沒意義了,任何估值都是站在對公司的理解基礎上說的,估值也是一個動態的結果,如果下個月國際航班恢復,那麼現在上海機場就很便宜,如果10年後才恢復,現在的估值就相當的貴了,當然這個例子有點極端,但其實就是想告訴大家,估值它是個動態變化的過程。
同時希望大家不要直接看它的歷史估值分位點,這個沒有參考意義,因為我們說了,17年之前市場給機場的估值定價就是按機場股估值的,17年之後完全是按消費股估值的,這時候如果你拿現在的估值,去看歷史肯定不便宜,但是如果你拿它現在的估值,對比消費股就會是另一翻景象了。
我更希望大家要理解其背後的原理。
如果只為求一個結果,直接去上面的連結觀看即可,但現在的關鍵不是我認為公司值多少錢,而是外圍的情況啥時候能好轉,國際航班啥時候恢復?
如果你認為今年下半年國際航班會有所恢復,那麼現在的股價就是窪地,而且對於上海機場來說,國際航班的恢復可迅速把坑填掉,但是如果外圍託的時間更長的話,這個投資邏輯就會弱化。
這也是投資有意思的地方,投資從來沒有百分百確定的事,關鍵是你願意花多少的倉位和多大的耐心去博弈投資它,這是每個人需要想明白的。
全文完。
更多乾貨,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價值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