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葉真的是極為普通、又有些神奇的東西了,是咱們中國人特別喜歡的草藥,早春的嫩葉可以食用,夏季花未開時採摘下葉子、除去雜質曬乾則入藥使用。艾葉,質柔軟、氣清香、味苦,在選擇的時候沒有經驗的小夥伴還是要多諮詢一下身邊的老年人,他們是最有經驗的,不要把醜艾之類的摘回來了。新鮮的早春艾葉,農貿市場也可以買到哦
食用艾葉,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傳統的,最常見的莫過於艾蒿饃饃,做法不同,叫法不同,華東地區叫青團、艾葉青團等等。在網絡上也有很多介紹各地艾葉食用做法的資料,大多在早春的時候摘下鮮嫩的艾葉,回家搗碎,一般與糯米粉糅合,餡料則非常豐富,鮮肉、臘肉等等都可以,然後做成糰子蒸熟了吃。
小時候生活中成都郊區農村,在清明前後最喜歡吃的莫過於媽媽親手做的艾蒿饃饃了(即便在成都,選擇艾葉方面也有不同,有些地方,比如龍泉驛地區則選擇一種叫棉花草來製作艾蒿饃饃)。小時候,七八十年代,缺衣少食,能吃上艾蒿饃饃是很幸福的事情;吃饃饃也有講究,艾蒿饃饃還得留著在清明的時候祭拜仙逝親人的。這裡就摘選百度上面介紹成都郊區自己小時候吃的艾蒿饃饃的做法給大家。
—————
1、摘新鮮艾蒿(當然直接從農貿市場買老奶奶採摘的更方便,大概不到10元一斤),清洗乾淨,不需要晾乾。剁碎煮熟後撈出,把水擠幹,煮菜的水備用。把菜切碎放入麵粉裡然後加入剛剛煮艾蒿的水揉勻即可使用。
2、鍋內倒入油,大火燒燙,放入花椒適量,烘出麻味之後撈出,這時油裡就有花椒的香麻味,但吃的時候又不會嚼到花椒。
3、關火,等油涼點點後,倒入碎肉,用鍋鏟不停的翻,把碎肉翻散。再次開火,中等大小。碎肉散仔發白後,加入冬菜,然後加醬油,鹽調味即可。餡料也做好了。
4、紅糖花生餡兒,花生是炒熟的。艾蒿與糯米粉攪拌均勻,比例隨意,喜歡艾蒿味兒重一點的可以多加一點,水要少許少許添加,揉面。
5、把肉餡像包湯圓一樣包好,然後下面用菜葉,本來是用玉米葉的,包好,全部包好後放入鍋中蒸熟即可。
6、成面後醒15分鐘,包餡兒,不要放太多,糖太多煎的時候會破,鍋內加菜籽油燒開,放饃饃煎,兩面煎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