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 河南大學王超傑團隊由於眾多圖片重複使用,文章被撤稿

2021-02-24 Retraction


2021年2月3日,Apoptosis 撤回了河南大學王超傑團隊發表的題為」NPC-16, a novel naphthalimide–polyamine conjugate, induced apoptosis and autophagy in human hepatoma HepG2 cells and Bel-7402 cells「的研究論文,主要原因是文章內部存在圖片重複使用,以及與先前發表的文章存在圖片重複。

主編總編輯撤回了本文[1]。有人對許多圖像提出了關注,特別是:圖2b(胱天蛋白酶3)似乎與圖4g(細胞色素C(線粒體))部分重疊。圖2b(胱天蛋白酶9)似乎與圖4g(細胞色素C(胞質溶膠))部分重疊。圖3a(經NPC-16處理的HepG2細胞)似乎與文章[2]的圖3a(Hela細胞的對照圖像)部分重疊。圖4d(14-3-3)似乎與文章[3]的圖7(p27Kip1)重疊。另外,該文章與文章[2]有相當多的文本重疊。因此,本文中報告的數據不可靠。Chao-jie Wang 及 Song-qiang Xie不同意這種撤稿。編輯者無法獲得其他作者的當前電子郵件地址。

所提到文章

1.Xie S, Li Q, Zhang Y et al (2011) NPC-16, a novel naphthalimide–polyamine conjugate, induced apoptosis and autophagy in human hepatoma HepG2 cells and Bel-7402 cells. Apoptosis 16:27–34

2.Wang J, Chen Z, Xie S, Zhao J, Wang C (2010) Synthesis and bioevaluation of aryl-guanidino polyamine conjugates targeting the polyamine transporter. Bioorg Med Chem Lett 20(22):6421–6425.

3.Tian Z, Xie S, Mei Z, Zhao J, Gao W, Wang C (2009) Conjugation of substituted naphthalimides to polyamines as cytotoxic agents targeting the Akt/mTOR signal pathway. Org Biomol Chem 7(22):4651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495-010-0537-1

內容為【Retraction】公眾號原創,歡迎轉載

白名單回復後臺「轉載」

Retraction,專注於學術不端報導。

投稿事宜ilovehainan@foxmail.com

覺得本文好看,請點這裡↓

相關焦點

  • 關注 | 華中科技大學董曉榮團隊由於眾多圖片重複使用,高水平的文章被撤回
    2017年6月19日,華中科技大學董曉榮團隊在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 (IF=11)在線發表題為「MicroRNA-330-3p promotes cell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through GRIA3 by activating
  • 同濟大學SCI文章,因圖片重複使用,作者主動撤稿
    2020年8月24日,同濟大學附屬上海第十人民醫院骨科在《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雜誌(IF:3.171)在線發表題為"Role of miR-132/methyl-CpG-binding protein 2 in the regulation of neural
  • 撤稿!BMC植物生物學因期刊文章圖片重複使用!
    提示:歡迎點擊上方「PaperRss」↑關注我們!BMC植物生物學的編輯撤回了這篇文章[1],對文章圖片的擔憂。,重複使用2 TaGAPCp3P-3/TaMyb of Fig. 9B appears to overlap with the TaGAPC1P-3/TaWRKY40 panel in Fig. 6C of another paper by some of the same authors [3]; ——圖片在不同發表期刊,重複使用3 Fig. 5A (OE-2 and
  • 連撤2篇 | 上海交通大學蔡威團隊由於眾多一圖多用,同時無法提供原始數據,文章被撤回
    2018年9月,上海交通大學蔡威團隊在EBioMedicine 在線發表題為「Neurotensin contributes to pediatric intestinal failure-associated liver disease via regulating intestinal bile acids uptake」的研究論文
  • 被撤稿 | 怎麼也想不到!SCI論文中圖片存在大量雷同
    紀方想糾正文章圖8的圖片重複使用問題,後面牽出了該文章與其他3篇文章存在圖片使用的情況,該文章於近期被撤稿。通訊作者紀方通過電子郵件聯繫了該期刊,並要求對圖8A進行更正,並指出:「我最近整理該項目的結果時,我發現在免疫螢光實驗中,因為我使用了幾個文件夾用於存儲圖片,但命名不規範,因此濫用了圖8A scramble組,hmega2 siRNA組,mir-106a-5p + hmega2組的圖片。
  • 關注 | 蘭州大學高嵐團隊文章撤回,主要原因是文章有眾多圖片與先前發表的一樣
    2019年12月19日,蘭州大學高嵐團隊在Nanoscale
  • 15個月,韓春雨撤稿了
    文章指出:「我們現在確信,韓春雨和同事的撤稿決定是維護已發表科研記錄完整性的最好做法。」然而,撤稿聲明和期刊方的社論都沒有明確給出原論文數據在眾多同行研究組中都得不到重複的原因。實際上,由於韓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學並沒有對其論文結果的可重複性問題公開啟動調查,原論文數據的問題來源一直未有確切說法。
  • 複製以前論文中的圖片和文本,幹細胞研究小組被撤稿19篇
    近日,日本Aichi Gakuin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又因為學術不端而被撤稿,因為他們複製以前論文中的圖片和文本,至此他們的撤稿數量已達到19篇,被標記為需要特別關注的文章1篇。撤稿通知如下:應作者要求,經主編同意,本文已被撤回。文章的一位作者最早聯繫了該期刊,表示文章的原始數據無法獲得,文章結果不可靠。此外,文章還重複使用了作者們之前發表在《Experimental Cell Research》上的一篇論文的大量內容。
  • 中國學界首次被Science撤稿,團隊稱疫情溝通不暢導致錯誤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團隊昨日宣布撤稿——撤回7月10日在Science上發表的論文。論文中圖片使用錯誤乃是因疫情下的溝通不暢導致。而對於S9b圖片的問題,該團隊表示是繪製圖片時「張冠李戴」。後來,團隊重複實驗來復現數據,發現兩個NaxCoO2/CeO2(x <0.6)電池的新輸出在520°C時高於550 mW cm-2,與圖S9中的數據一致。
  • 被 Science 撤稿,團隊稱因疫情溝通不暢導致數據誤用
    雜誌發出 「編輯關切」(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一個月後,東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團隊昨日宣布撤稿 —— 撤回 7 月 10 日在 Science 上發表的論文
  • 首篇中國被撤稿的Science論文後續: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
    (武漢)宋懷兵及東南大學朱斌為該文章的通訊作者。作者稱這是一個「意外錯誤」,因為出稿時間正值新冠流行期間,作者們被隔離導致交接不暢,使用了錯誤圖片。據悉,這是第一篇中國被撤稿的Science論文。>同意撤稿的8位作者在「撤稿聲明」中指出,研究報告中的兩處「圖片錯誤」和當時的地域位置與人員變動相關。
  • 河北科技大學公布韓春雨團隊撤稿論文的調查和處理結果
    新華社石家莊9月1日電(記者 齊雷傑)8月31日,河北科技大學公布了備受輿論關注的韓春雨團隊撤稿論文相關情況的調查處理結果,稱河北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成立調查組,認真核查了該論文涉及的全部原始實驗資料,並委託第三方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重複驗證實驗,認為撤稿論文已不再具備重新發表的基礎,
  • PS技術用得好 | 香港中文大學姜裡文團隊由於數據造假,文章撤回
    香港中文大學姜裡文團隊在Plant Cell 發表的題為「Arabidopsis
  • 危機 | 35000篇論文或因圖像重複不當而撤稿
    判斷「不恰當的圖片重複使用」的標準有三條:① 同一篇文章中,不同的實驗使用了相同的配圖(例如:Western免疫印跡、細胞的照片)② 將圖片改動後再次使用(例如:部分重疊的兩張照片、一條移動或旋轉過的on patterns),隨後其他作者再對她篩出來的問題圖片進行確認,判斷算不算「不恰當地重複使用」。
  • 中國學者《科學》論文首被撤稿 舉報者:可以重做研究再提交
    這篇撤稿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副教授吳豔,共同通訊作者分別是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聯合儲能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朱斌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副教授宋懷兵。團隊稱,在該研究收尾階段(2019年12月中旬至2020年3月),遇上武漢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封城」,作者們當時也分隔在不同的城市、國家,無法使用武漢的實驗室計算機或資料庫資源,以至於作者之間「溝通有誤」,出現圖片使用不當。
  • 香港中文大學姜裡文團隊因數據造假被撤稿
    2019年5月23日, 香港中文大學姜裡文團隊發表在
  • 【韓春雨撤稿】數據已經說話,生物學家們怎麼說?
    圖片來源:nature.com同一天,《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一篇題為《是該數據說話的時候了》(Time for the data to speak)的社論[2]。文章指出:「我們現在確信,韓春雨和同事的撤稿決定是維護已發表科研記錄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 圖片來源存疑,中國工程院院士範上達9年前發表的論文被撤稿
    圖片來源存疑,中國工程院院士範上達9年前發表的論文被撤稿 澎湃新聞記者 吳躍偉 實習生 朱周晨 瞿依賢 2015-10-27 20:10 來源:澎湃新聞
  • 「韓春雨事件」始末:「諾獎級研究」為何走向了撤稿
    圖片來源:Nature Biotechnology關於可重複性,韓春雨等人在撤稿聲明中表示:「我們會繼續調查缺乏可重複性的原因,希望提供一個優化的實驗方案。」河北科技大學校方則稱,韓春雨團隊同意「按學校安排選擇一家第三方實驗室,在同行專家支持下開展實驗」。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撤稿數量創歷史最高!需引發關注
    這三座城市都擁有數量龐大的科研機構和大學。因為論文發表「壓力山大」,所以很多人為了發文章不擇手段。在撤回的稿件中,大部分來自許多知名醫學院的附院是因為這些附院晉職稱都需要SCI 。而對於普通醫院或基層醫院來說中文的核心文章就夠了,無需偽造 SCI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