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在創作之後就飽受爭議,從其「含義」到「體裁」,再到創作背景,很多方面都存在爭議。
下面從分別對其「含義」、「體裁」、「創作背景」進行分析。
第一、「離騷」的含義至今尚未確認,很多學者對其進行探討
「離騷」是什麼意思,主要有三種說法。
離愁說: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說:
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王逸在《離騷》的註解當中講:
離,別也;騷,愁也。
兩人的差別在於,王逸認為「離騷」是離別的憂愁;而司馬遷將「離」作為動詞,通「罹」,意為遭受。但二人都認為「離騷」是屈原被放逐之後的憂愁。
這種說法流行最為廣泛,容易被人理解。
離別說:這種說法曾經流行過,但是在近代被朱季海先生在《楚辭解故》當中推翻了。
持此種觀點人,其依據來自於《離騷》原文:
餘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所以,離騷就是「離別」。但是朱季海就用了這一句同樣的素材對這個觀點進行了反駁。
他說,屈原既然「不難夫離別」,就說明屈子之愁有大於離別者。
這一論證十分精彩,一錘定音,自此「離別」說被淘汰。
牢騷說:有人認為「離」與「牢」其實是一個字,只不過是因為楚地方言的差異。所以,「離騷」就是「牢騷」,《離騷》的創作就是屈原所發的牢騷。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持此論,在《次子瞻見寄》中有句:
賈生作傳無封事,屈平憂世多離騷。
除此之外,《漢書》的作者班固也認為屈原「露才揚己,憤懟沉江」,其實是抒發「牢騷」的行為。
第二、「離騷」的體裁在漢代爭論嚴重,《文心雕龍》的說法最為可信
《文心雕龍·辨騷》一文當中稱《離騷》是:
軒翥詩人之後,奮飛辭家之前。
是說《離騷》的創作在《詩經》誕生之後,漢賦興起之前,是在北方為文學主流的情況下出現的南方文化代表。其韻律優美,篇幅較長,那麼到底應該歸屬於抒情詩歌還是經傳文章呢?這在漢代有很大的爭議。
漢武帝喜歡《離騷》,所以淮南王就為《離騷》作傳,他認為《離騷》繼承了《詩經》的傳統,有著「哀而不怨」的風格,所以應該是儒家經典。
但是班固反對,他認為屈原在《離騷》當中所寫的故事在《左傳》等儒學經典中都找不到依據,並且因為不受重視就沉江自殺的行為是為了彰顯楚王的昏庸,即所謂「露才揚己」、「憤懟沉江」,所以不是經傳,但文辭雅麗,是一篇優秀的詩歌作品。
除此之外,王逸認為《離騷》所記事件雖然找不到依據,但其精神確實是符合儒家精義的,所以應該是儒家經典,漢宣帝、揚雄等人也基本上持此觀點。所以漢代《離騷》又叫做《離騷經》。
這個問題在當時爭論很大,後來經過劉勰的辨析,認為《離騷》:
取熔經意,自鑄偉辭。
即他從作品的形式、內涵等等因素入手剖析,判斷《離騷》是一種創造性的詩歌,代表了南方文學的特徵,而不是儒家經典。
自此,《離騷》是詩人寫作的詩歌這一觀點逐漸被人接受,不再將其劃入儒家經典範疇。
第三、「離騷」作於何種情況,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離騷」的寫作有人認為是一氣呵成,也有人認為是分時段創作。從現今留存下來的版本來看,後者的可能性更大一點。
認為是一次性創作的觀點,其中有一點是出現了悖論。
持此論調的學者認為,屈原投江而死,這種想法是在寫作《離騷》的時候萌生的,所以付諸了實踐。其依據就在於《離騷》當中多次提及了「彭鹹」這個人名,表露出要向彭鹹學習的想法。
悖論就在於此!
「彭鹹」根據現有文獻,只能確認是上古不得志的先賢,但其如何死法沒有任何記錄。而其「投江自殺」的說法是根據《離騷》而來。
也就是說,因為屈原最終是投汨羅江自殺,而《離騷》當中多次提到「將從彭鹹之遺則」等話語,所以推斷彭鹹是投水而死。然後又通過「彭鹹是投水而死」的推斷,來論證屈原在寫作《離騷》時就已萌生死志,想要投汨羅。
這就是一個悖論,用「觀點」來論證「觀點」,是沒有科學性的。
所以,《離騷》是屈原在不斷貶謫過程中逐漸創作的可性能更大一點,其創作背景是一系列的不得志。
《離騷》的爭議到現在依然有很多,比如其內容當中提到過的很多植物、詞語等等,在當時都是楚地方言。即:
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
可惜的是,這些內容在漢代之後就完全失傳,所以很多內容到今天已經不可考證了,由此引發了很多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