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轉向哲學的波蘭尼,如何理解知識和人?

2020-12-03 好奇心日報

《科學、信仰與社會》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波蘭尼的兩部代表作《科學、信仰與社會》與《人之研究》。

《科學、信仰與社會》是根據1946年波蘭尼在英國達勒姆大學(University of Durham)發表的路德紀念講座(Riddell Memorial Lectures)結成的集子,該書是波蘭尼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成名作,是波蘭尼第一部系統的科學哲學著作,概括地陳述了其科學觀。波蘭尼指出科學家的個人判斷和寄託是科學構序和進化的重要動因,一切科學的知識塑造都離不開科學家個人,他們擺脫不掉的個體熱情、價值等同樣也是科學的本質屬性。也是在該書中,他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科學與價值、科學家個人與科學理性權威的內在關係,以此成為科學歷史學派的重要思想先驅。

出版於 1959 年的《人之研究》是基于波蘭尼在基爾大學(Keele University)發表的林賽紀念講座(Lindsay Memorial Lectures)而完成的另一部作品,這三場講座為波蘭尼的「意會認知」理論提供了基礎知識,可以被視為波蘭尼最著名的作品《個人知識》(1958 年出版)的導言和擴充。

作者簡介

麥可·波蘭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 匈牙利裔英國哲學家,他原本是一個卓有建樹的物理化學家,後來轉向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在物理化學、經濟學和哲學等領域都做出了重要的理論貢獻。意會認知論是波蘭尼思想體系中的核心理論。他不但系統地探討了意會認識的結構、運行機制、地位和作用,還將這些分析應用於對科學、社會以及許多傳統哲學問題的思考。波蘭尼的思想廣袤深邃,一生著述眾多,包括《個人知識》《科學、信仰與社會》《認知與存在》《社會、經濟和哲學——波蘭尼文選》等。

書籍摘錄

《人之研究》第一講 理解自己(節選)

思考能力是人類最傑出的才能。因此,無論是誰,只要提及人類必定就得涉及當時的人類知識。這其實是個相當煩人的預期,它似乎使人之研究永無止境:一旦完成某項人之研究,我們的研究邊界就會被這方才取得的成果擴展開去,因為這項成果本身業已成為人類知識的一部分,納入了我們的研究範圍。由是,人們不得不一再反思自己先前剛剛完成的反省(reflection),在這種無盡的徒勞中試圖完全涵蓋人類的所有知識。

上述困境聽上去似乎有些牽強附會,但事實上,它正是人之本性和人類知識之本性最深刻的特徵。人類應當永遠致力於揭示那些客觀上經得起考驗的真理,可每每人們反思自己的知識時,卻總會發現自己正在支持這些知識,他正在確證自己的知識為真,而這種確證的行動和信念又使其知識體系的範圍得到拓展。因此,一旦我們獲取了某項新的知識,我們也就豐富了世界,用之前尚未為人類所掌握的知識豐富了人的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說,完全的人之知識是永遠無法企及的。

我將馬上提出解決這個邏輯難題的方法,其解決之道寓於下文所述的事實裡,從中,諸位可以了解我賦予這件邏輯怪事的重要意義。人類知識有兩種: 諸如書面文字、地圖或者數學公式裡所展示出來的,通常被人們描述為知識的東西僅是其中之一而已;另一些未被精確化的知識則是另一種形式的人類知識,比如我們在實施某種行動之時懷有的關於行動對象之知識。假如我們將前者謂為言傳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後者則稱作意會知識(tacit knowledge)的話,那我們就可以說人類始終意會地知道自己正在支持(holding)自己的言傳知識為真。因此,對於自身知識體系中的某個部分,如果我們只是滿足於意會地持有它,那種不斷反省我們方才擁有的反省的徒勞努力就將中止。問題是人類能否滿足於此。意會認知似乎只是我們自己的事情,它缺少了知識所具有的一些基本要素,比如它就不具備言傳知識之公開和客觀的特徵。

這項指控可能無法輕易駁倒,但我堅信它是錯的。我並不認為在塑造知識的過程中,認知者的任何個人參與都將使知識失效,儘管這可能會使知識的客觀性有所削弱。

今晚,我將竭力傳達一個信念,當然,或許我費盡周章也無法使你們完全信服它,不過我希望自己至少能令諸位熟知我的觀點。我想闡明的是: 意會認知其實正是所有知識的支配原則,因此,對意會知識的拒斥(rejection)就意味著對一切知識的拒斥。為此,我將首先證明認知者在塑造知識中的個人參與顯然主宰著認知的最低層級和人類知性的最高成就;然後,我會把這項證明推演到那些組成人類知識主體的中間地帶(intermediate zone),因為在這個地帶裡,意會協同的決定性角色很難把握。

那麼,我首先要回溯人類認知活動的最原始形式,那是人類與動物共有的知性形式,也是排除了語言功能的知性形式。人類較之於動物的顯著優越性幾乎全部拜語言功能所賜,因為動物沒有語言。其實, 18 個月大的嬰兒並不比同齡的大猩猩聰明許多,只有他們開始學習說話以後,才能在知性發展上迅速超越並遠遠甩開同齡的類人猿。由此可見,缺少語言的幫助,即使是成人,在知性程度上也並不比動物高明多少。可以說,如果缺失了語言線索,人類的視覺、聽覺、感覺、運動以及人類探索世界、尋找道路的行為都將與動物十分相似。

為了推導出這種意會知識的邏輯特徵,我們必須將之與言傳知識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比較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我們發現較之於一個受過教育的人,甚至僅相對於一個在正常環境中長大的成人所擁有的知識而言,我們與動物共同具有的那部分知識是多麼的微不足道!不過,雖然言傳知識的豐富與其內在的邏輯特徵密切相關,但這種豐富本身並不是邏輯的財富。兩種人類知識最本質的邏輯差異就在於: 人類可以批判地反省以言傳形式表達之事,卻無法同樣去批判地反思對某種經驗的意會知覺。

下面,我將以某項意會知識為例,並以言傳的形式表達同主題的知識,再拿二者來做個比較,以使上述邏輯差異更為顯明。我已經表明,人類具有意會地觀察和探究生活環境的本能,而在研究小鼠穿越迷陣的表現時,我們發現動物也具備同樣的能力。著名的鼠類行為研究專家託爾曼(E.C.Tolman)曾經詳細描述穿越迷陣的小鼠。他說,小鼠竟能奇妙地從迷陣中走出,好似胸中藏有迷陣的地圖。人們還觀察到: 當人類穿越同樣的迷陣時,如果不藉助任何語言和繪圖形式的符號標記,我們的表現並不比小鼠高明。當然,人類一定會親自或設法請他人留下標記來提醒自己,也可以預先準備行經路線的詳細地圖。地圖帶來的便利是顯而易見的,它不僅能傳達信息,更重要的是,根據地圖來設計行走路線顯然比在沒有地圖的情況下盲目計劃旅程要容易得多。不過,依圖旅行也可能面臨新的危險,因為地圖有可能失真,此時,對知識的批判性反思便有了用武之地。藉助於某種言傳知識而行事會面臨多少危險,我們相應地就會有同樣多的機會回頭批判性地反思這些言傳知識。比如,當我們出門旅行時,每到某個地圖標明的地方,即可依據實地觀測所見和面前的路標來檢驗地圖上呈現的信息是否準確。

人們之所以能對地圖進行這種批判性的檢驗,原因有二:地圖對我們來說乃是外在之物,且不是我們正在繪製和塑造之物,此其一;雖然它是外在之物,卻能向我們言語,此其二。地圖能夠向我們表達一些我們可以理解的信息,無論是自己繪製的地圖還是商店裡購買的地圖,都起一樣的作用。不過此刻我們感興趣的是前者,在使用自繪地圖時,我們其實是在向自己複述先前說過的話,所以我們才能以批判的態度傾聽它所傳達的信息。這種質疑的過程能夠持續若干小時,甚至幾個星期到幾個月。比如,寫作完成後,我或許會仔細檢查整部手稿,然後還將逐句審校數遍。

顯然,這種批判性反省在前語言(pre-articulate)層級就實現不了,因為批判只在行動中才能實現。比如,假若我們對某個地區相當熟悉,便會在胸中自成一幅該地的心靈地圖(mental map),可是只有當我們以這地圖指導實際行動時才能對它進行檢驗,一旦迷途,原先的錯誤認識就能得到修正。要改進非言傳(inarticulate)知識,除此之外別無他法。我每次都只能以一種方式視物,如果對自己的所見心懷疑竇,我只能再看一次,那樣或許能看到一些與前次不同的東西。只有在從對事物的某一種觀點跌跌撞撞轉向另一種觀點的過程中,非言傳的知識才能摸索前進,因此,以這種方式獲取和持有的知識可稱為非批判性(a-critical)的知識。

我們可以將探討延伸到認知過程,那麼意會知識和言傳知識之間的差異也將隨之大大拓展和深化。諸位不妨回顧一下用三角板繪製地圖的過程: 我們先是從收集系統數據入手,依據嚴格的規則處理這些數據。根據清晰確定的推論規則,從這些可明確指認的前提中人們只能推導出規範的言傳知識。而批判性思想最重要的功能就在於通過重演推理之鏈,尋找其中的薄弱環節來檢驗推論的言傳過程(explicit processes of inference)。

至此,兩種知識之間的對比已經夠尖銳的了。前語言知識猶如廣闊黑暗圍罩著的一小塊光亮地帶,那是一塊因不加批判地接受由感覺得出的非理性結論而被照亮的地帶;言傳知識則好比宇宙全景(panorama)——在批判性反思之下建立起來的宇宙。

既然如此,我們還能說知識的個人意會部分主宰著人類思想嗎?是的,我們必須承認,人的思想總被一種傾向推動著,力圖跨越前語言階段的沉默,呈現重大言傳知識的公開紀錄。看起來,個人參與因素是個殘留的缺憾,我們必須將之從關於宇宙的科學表述中徹底剔除出去,因為建立一個完全通過精確且邏輯嚴密的表述構築起來的知識體系似乎才是我們的理想所在。

其實,這種抬高嚴密形式化(formalized)知識的價值的做法是自相矛盾的。誠然,一個裝備著精密地圖的旅人與一個初次踏進陌生區域的探險者相比,前者具有顯著的思維優越性,因為探險者只能在摸索中緩慢前行,可是,探險者在這個摸索過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卻要遠勝於那個裝備齊全的旅人。即便我們承認關於宇宙萬物的精確認識是人類最珍貴的精神財富,但隨之我們就將發現,人類最傑出的思想活動恰是創造這種知識的過程;人們將之前未能明知的領域納入人類知識掌控之下的那一刻,正是人類思想最偉大之時。這個過程重鑄了我們原有的言傳知識框架,因此必無法在舊的知識架構中進行,而只能依賴人與動物共有的知性形式來進行——那是一個在摸索中不斷重新定位的過程。其實,人類之所以能發現新的知識,靠的正是小鼠在認識迷陣時所用的意會能力。

人類思想的傑出作品中往往內嵌著意會成就(tacit performance),當然,我們無法精確衡量該成就的水平,也就無法將之與動物或嬰兒的成就進行精確比照。不過,我們可以重溫「聰明的漢斯」的故事,這匹叫作「漢斯」的馬兒的觀察力遠遠超過了一群科學工作者。當研究人員們以為漢斯正在思索如何解決黑板上列出的問題時,它卻正在觀察他們的手勢——研究人員在期待漢斯給出正確回應的心理狀態中不自覺地做出了一些手勢——漢斯以這些手勢為線索,做出了正確的回應。諸位請想想: 跟那些未受過教育的成年文盲相比,孩子們學起閱讀和書寫來該是多麼迅速啊,他們學得那麼的好!可見,一個成人最高的意會能力並不見得超過——有時甚至還不如動物或者嬰兒的意會能力呢。成人那無法比擬的巨大成就應歸功於他所接受的優越的文化教育,而天才之所以能成就偉業,似乎就是因為他能把青少年時期的原創能力融入成年以後的經驗中。

題圖為波蘭尼,來自:eighthdayinstitute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分析哲學的「分析」?
    在廣義上,它包括這樣一些學派和哲學,它們的傾向雖可各不相同,但有許多觀點仍是近似、彼此一致和相互聯繫的。在狹義上,「分析哲學」也可以更嚴格地用來指某些思想家和思想流派中的某些人或某些觀點。分析哲學反對傳統哲學那種抽象思辨的研究方式,試圖通過某種「精確的分析」清除哲學論爭中的混亂。  那麼,究竟怎樣才是「分析的」?
  • 如何理解康德的「先驗哲學」?
    也許有人會質疑,兩百多年前的哲學,與現代的電腦科學技術有什麼聯繫,這不是什麼胡扯吧?如果我們仔細研究,檢討康德的哲學,你會發現,康德的哲學,確實是電腦如何成為可能的理論基礎。下面我們就康德的先驗論進行分析,看是否與電腦的程式理論技術有關,是不是電腦軟體成為可能的理論基礎?什麼是先驗哲學?
  • 科學和哲學有什麼不同?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先區分開近代科學和古代科學,其次,則是要弄明白哲學的旨趣。近代科學和古代科學首先,古代科學包含於古代哲學之中。哲學外延大,科學外延小。但是,近代科學有自己整體的學術框架,這個框架是隨著近代技術的變革而興盛起來的,在這技術突飛猛進並推動科學迅速發展的近代世界,清王朝卻只將西方科學知識壟斷在貴族手中,而禁止民間和官方學習,以致於最終和世界差距越來越大。
  • 為什麼現代哲學誕生以後出現認識論轉向?這與哲學的發展密切相關
    認識論的轉向等於是把哲學家觀察世界的方法,從古代哲學的「本體論」,轉向了近代的「認識論」。認識論問題說到底就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就是主觀精神如何實現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問題。哲學史的要求。在古希臘和中世紀時期,哲學家們認識世界時,都是在追求事物的本質,古代哲學默認了思維與存在的一致性,認為我們所看所感的,都是客觀世界真實存在的。它所要解決是:世界萬物的統一性根據究竟是什麼?如何理解和把握多種多樣、變化無常的現象後面起支配作用的最為根本的原理與原因?但在實際過程中卻導致了可感世界與可知世界的分裂,這就對哲學的發展造成了困難。
  • 淺議哲學的認識論轉向
    早期哲學研究大都把精力集中在世界起源和萬物本性上,試圖搞清楚構成萬物元素、宇宙發展動力、世界因何存在,以及究竟有沒有至善等等,也就是說,存在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核心在於因何而存在,以及依何形式而存在。古代所謂水火和原子及虛空等元素本體論,都是基於猜測的獨斷論,用宗教話講,所謂哲學本體論,就是論證上帝存在的理論,神學可以借哲學來發揮,但不是必不可少,只是借用哲學來講義理和闡述教義。
  • 讓西方哲學發生歷史轉向的三個牛人,個個思想深遠,影響廣博!
    西方哲學史乃是不同歷史時期的西方哲學家連續性思考並共同關注的哲學問題的結果。不管哲學家們對哲學問題的理解如何引申出迥然各異的結論,他們思考的對象卻是共同的。蘇格拉底自己也承認,他早年曾學習研究過自然哲學,後來對自然知識不感興趣了,轉而研究人,儘管他還是尊重自然知識的。因此,西方哲學主流常把蘇格拉底看作西方哲學的轉折性人物。2,笛卡爾把哲學轉入了主觀性領域,轉入確定的東西。
  • 南哲思享|劉鵬:科學實踐哲學:內涵、根源與意義
    從主客二元論到人與物的「集體」既然知識與實在的二元論被消解了, 那麼更為一般的主客之間的二元論該何去何從呢?在此, 兩個前後相繼的問題是比較關鍵的:第一, 實踐哲學如何消解這一二元論;第二, 如果二元論被消解, 那麼, 人與物之間的差異又該如何理解?
  • 哲學是什麼,知識是什麼,哲學和知識的關係
    編者按:哲學的定義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有些人說哲學就是研究世界本源,有些人說哲學就是哲學史,有些人說哲學就是世界觀和方法論,有些人說哲學是認知論,有些人說哲學是科學和神學之間的研究,形形色色尚無定論,也有人說哲學就等同於知識,本文從哲學的發源及發展過程去分析總結歸納,解析哲學是不是就是知識
  • 外國史:19世紀的哲學轉向,出現了非理性主義的哲學思想
    19世紀出現了實證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的哲學思想,成為現代西方哲學的思想源頭,20世紀出現的形形色色的哲學流派都同這兩個哲學派別有著直接和間接的淵源關係。實證主義反對作為世界觀意義的形上學,強調哲學應以自然科學為基礎和典範,追求知識的可靠性和確定性。實證主義開創了現代西方哲學中的科學主義思潮。
  • 大數據主義的科學哲學反思
    陳仕偉(1979-),男,江西於都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大數據哲學和科學社會學研究。原文出處:《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摘要]大數據主義就是過於相信和過於迷戀數據的產物,其極端化就是數據獨裁。
  • 錢學森如何看待科學、哲學、藝術
    科學與哲學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貫穿於錢學森科學研究的一生。  錢學森在書信和論著中多次闡述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深刻理解。他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理論,都是一層一層地概括的,到了最高層次就是哲學,就是人認識世界、改造客觀世界總結出來的最高的原理、最有普遍性的原理。這種最有普遍性的原理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就是辯證唯物主義。」
  • 權威與良心:影響科學的驅動
    科學發現和藝術創造有潛在相通,因為猜測和靈感有相似的心理機制,它有自由發揮的餘地。問題在於,如何確保科學家不會隨意濫用這種自由?20世紀英國科學家、哲學家麥可·波蘭尼的《科學、信仰與社會》,就從良心和權威兩種驅動因素界定了科學自由的限度,值得信任的來源。它側重闡述科學家主體心靈、個人判斷與良心信仰對科學傳統的建構力量。
  • 如何理解中國特色哲學
    2017年5月19日 星期五農曆四月廿四【本期導讀】>如何理解中國特色哲學>理論之妙在於撥雲見日>對熱點勿急於價值判斷>政府網站亦當積極作為>中國開放的大門永不關>科技工作者別急功近利【理論速遞】>《人民日報》刊發李捷文章
  • 德國科學哲學的發展與現狀
    譬如法國哲學中就展開過關於生命活力問題的討論;迪昂(PierreDuhem, 1861~1916)、彭加勒等人都對經驗主義提出過質疑與批判。18世紀末精神科學的興起(主要指把文化和歷史作為科學來對待或理解)導致了語言學的興起,語言學又提出了如何對待精神科學的問題,這可追溯到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提出的一個問題是,如何理解宗教中的文本。這是一個新的認識論方面的問題。
  • 質疑真理、現實、科學和哲學的作用
    博科園-科學科普在這個時代,不可檢測的思想諸如像多元宇宙那樣搖擺不定。米歇拉·馬西米極力地捍衛著科學,儘管有些人認為科學無法擺脫現實的束縛。這是一個為科學哲學舉例的有趣時代。著名的物理學家們認為哲學要麼是無用的智力活動,要麼就是不能進步,無法與物理學相提並論。這似乎是源於一種錯誤的假設,即哲學必須為科學家所用,否則它根本就沒有用處。但重要的是它一定有用處,我們不會根據羅馬人自己對羅馬歷史的有用程度來評估羅馬歷史的知識價值。考古學和人類學也一樣,那為什麼科學哲學就要被區別對待?那麼,如果不是對科學家本身而言,科學哲學又有什麼用呢?
  • 哲學與科學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哲學的對象大都是虛無縹緲的,不同哲學家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得出的結果也不會令所有人都信服。科學更加青睞一個問題得出的結果,而哲學更加注重問題的提出,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一、研究對象的不同科學是確定性的(確切的研究對象,方法,結果);哲學是不確定性的科學起初以自然之物為研究對象,探索自然的規律,後來社會科學也逐漸興起。
  • 一份讓你更好理解人類演化、社會運行邏輯的書單(下)
    所採用的經典書目綜合起來可以用「新政治經濟學」來概括,它圍繞的核心主題是——由理性(且遵循規則)個體互動如何形成合作秩序?主要涉及經濟秩序、制度與合作秩序的湧現、合作秩序中的政府、集體行動與公共選擇、財政稅收與公共支出、基因-文化共同演化等主要議題。這份書目區分初級水平、中級水平和高級水平三個專輯,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背景和理解能力循序漸進選擇閱讀。
  • 《網際網路世界觀》讓我改變了對物理,對哲學的理解
    老實說,這本《網際網路世界觀》讓我改變了對物理,對哲學的理解。可能之前上學時學習這些學科都是建立上應試的基礎上,所以會覺得枯燥無味,晦澀難懂。將傳統工商管理知識架構全部界定為牛頓力學世界觀下的產物,而將網際網路思維鎖定為量子力學世界觀下的新知識,新體系。讀完這本書後,頗有種隔層窗戶紙,相隔兩重天的感覺。一般的科學管理的思想至少有三點:第一,計劃。基於數據和預測;第二,控制。
  • 科學哲學
    我:什麼是科學?科學是一種多元性的活動,就算是去問科學家,可能也無法給出明確的定義。與宗教相類似,科學是試圖理解、解釋和預言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它們的本質區別在於所採用的研究方法的不同。科學具有兩個特徵——科學家探索世界的特殊方法(主要是實驗法,天文學除外)和科學理論的建構。什麼是科學哲學?
  • 如何讀懂哲學?六:從不理解到理解的四個階段
    關於「如何讀懂哲學」這個問題,這裡說得有些過多了,此篇為此系列的最後一篇。在第三篇中,我們找到了讀不懂哲學著作的原因,那就是沒有看到與著作中所論述問題相關的事情本身,而解決方法是不藉助文字,預先對實情有所觀看。在第四篇中,我們就此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向何處看才能發現與著述中所論述問題相關的實情?二是:在不理解與理解之間是否有著不同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