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破解大白鯊全基因組 發現抗癌進化機制

2021-01-14 中國青年網

  中新網2月20日電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導,日前,一個國際科研團隊破解了大白鯊的全基因組,發現其依靠在進化過程中產生的基因序列變化,獲得了一種抗癌能力,壽命可長達七十歲。

  資料圖:大白鯊。

  美國諾瓦東南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18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發表論文說,大白鯊體型龐大,身長五至六米,體重可超過三噸,壽命可能超過七十歲,而其基因組大小是人類的1.5倍。

  理論上說,壽命長久及體型大而造成的細胞數量增加,會在統計學上增加動物患癌的概率。但實際上,大體型動物患癌的概率並不比人類更高,這表明它們進化出了抗癌機制。

  研究人員發現,大白鯊體內許多和保持基因組穩定相關的基因的特定脫氧核糖核酸(DNA)序列發生了變化,這顯示了一種分子層面的適應性。

  這種適應性又被稱為正向選擇,是一種基因的防衛機制,可防止DNA損傷累積,從而防止人類患上癌症和各種老年性疾病。

  研究人員在其與DNA修復、損傷應激和耐受相關的基因上,都觀察到了這種基因序列的適應性。他們認為這種適應性有助於大白鯊形成高效的DNA損傷修復機制,並增加保持基因組穩定的基因豐度。

  研究顯示,這種適應性的改進還使大白鯊傷口得以快速癒合和修復。

  論文作者之一、諾瓦東南大學海洋生物學教授斯夫傑說,基因組不穩定性與多種嚴重人類疾病有關,如今大自然進化出一種聰明的策略,讓體型巨大、長壽的鯊魚保持基因組穩定,解讀其背後的訊息有助於開發出新的抗癌、治療老年性疾病及加速傷口癒合的方法。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專家破解中藥黃芩合成抗癌物質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上海辰山植物園)藥用植物與健康組成功完成了唇形科植物黃芩全基因組測序,並分析了黃芩中活性成分的進化機制,進而完整闡明了抗癌活性物質漢黃芩素的合成機制。
  • 蕓薹屬植物基因組三維結構與進化機制有關—新聞—科學網
    白菜和甘藍全基因組染色質交互熱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油料所)種質資源團隊在蕓薹屬基因組進化方向取得重要研究進展,成功繪製白菜與甘藍的三維基因組圖譜,發現基因組三維結構與其同源基因保留機制存在密切聯繫,為蕓薹屬物種的功能基因組研究與分子育種提供了重要理論指導。
  • 科學家首次繪製大白鯊基因組
    不過科學家一直沒放棄,畢竟大白鯊身上有太多特性讓人類垂涎。如今,終於有一組科學家獲得了成果。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美國科學家展示了人類繪製的第1個大白鯊基因組。對於生物學家群體來說,這一成就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因為幾乎所有鯊魚種群都在急劇減少,取得科學突破機會已經所剩無幾。
  • 進化-系統發育基因組學(Phylogenomics)
    構建高置信度的系統發育關係不僅是生物分類的基礎,也是闡明物種起源、擴散、進化、揭示物種形成機制的前提。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早期的分子系統發育學研究常常基於單個或少量基因。因此,近年來學界逐漸出現一種將基因組學和系統發育結合的研究範式,旨在利用基因組級別的分子數據重建生物類群的系統進化關係、研究生物的起源與進化過程,系統發育學研究由此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系統發育基因組學(Phylogenomics)。並且,高通量測序技術和基因組學研究的快速發展為Phylogenomics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 科學網—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
    「祖先」小麥又是如何進化為現代小麥的?小麥遺傳學家不斷探索,試圖揭示小麥的「家世」。 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演化歷史。該研究同時挖掘了小麥的基因組多態性,為跨物種轉移適應性成功以進行作物改良奠定了基礎並提供了新視角。
  • 中國科學家首次構建高效節水穀物糜子全基因組精細圖譜—新聞...
    圖:未脫殼的糜子種子   全球水資源危機日益嚴重,為了人類未來的糧食安全保障,研究高效節水作物已經成為各國科學家們的一項重要任務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英國約翰英納斯研究中心揭示植物代謝基因簇分子進化的新機制!
    比如,黃瓜中的苦味物質葫蘆素C(Cucurbitacin C),罌粟中提煉的抗癌生物鹼諾斯卡品(Noscapine)等都是由基因簇參與編碼合成的。然而,關於植物基因簇的組裝與分化的分子機理一直知之甚少。
  • 近期全基因組測序研究進展一覽
    研究者發現,榴槤的基因組中含有大約4.6萬個基因,幾乎是人類基因數量的兩倍(2.3萬個基因),基於最新產生的基因組數據,隨後研究人員對榴槤的進化進行了研究,並且追溯到了6500萬年前與可可樹的關係(可可樹能夠產生巧克力)。隨後研究人員重點研究了到底是什麼讓榴槤問起來那麼「臭」?
  • 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新聞—科學網
    「祖先」小麥又是如何進化為現代小麥的?小麥遺傳學家們不斷探索,試圖揭示小麥的「家世」。 10月26日晚,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通過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的演化歷史。該研究同時挖掘了小麥的基因組多態性,為跨物種轉移適應性成功以進行作物改良奠定基礎並提供新視角。
  • 世界首個棗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原標題:世界首個棗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廉君)10月29日,國際權威科學雜誌《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以河北農業大學劉孟軍教授為第一和通訊作者的棗基因組測序重大研究成果《棗複雜基因組測序及其果樹生物學性狀解析》。
  • 魯非/焦雨鈴團隊合作通過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
    「祖先」小麥又是如何進化為現代小麥的?小麥遺傳學家們不斷探索,試圖揭示小麥的「家世」。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通過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的演化歷史。
  • 破解基因超進化《小小精靈》閃光覺醒形態全揭秘
    精靈超進化秘密破解,4399《小小精靈》準神獸閃光覺醒形態全揭秘!全屬性大幅提升,徹底突破基因束縛,更開啟獨有的覺醒系統,讓你打造擁有Mega之力的最強精靈!  4399《小小精靈》官方網站:http://web.4399.com/xxjl/  【新形態·閃光進化來襲】  六大世代的萌寵們齊聚4399《小小精靈》,其中閃光精靈因為與同類精靈有著不一樣的閃光顏色,成為各地訓練師夢寐以求的收集目標!
  • 南京地理所完成淡水超微真核藻全基因組測序
    Mychonastes homosphaera是長江中下遊富營養化湖泊(巢湖、鄱陽湖)常見的優勢超微真核藻,其對富營養化湖泊的適應及進化機制尚未得到闡明。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史小麗團隊基於流式細胞分選技術及劃線分離法獲得Mychonastes homosphaera藻株,並對分離自典型富營養化湖泊巢湖的超微真核藻Mychonastes homosphaera進行PacBio三代測序,首次完成湖泊超微真核藻全基因組測序工作,揭示Mychonastes homosphaera對富營養化湖泊的進化及適應機制。
  • 「偽裝者」枯葉蛺蝶的遺傳分子機制破解
    近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枯葉蛺蝶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了進展,破解了一系列難題。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學燕介紹,動物生存競爭中,一些物種可通過隱匿、偽裝或擬態,使其與所生存的環境相似,或模擬環境中的某些物體或其他物種,從而保護自己。「很多昆蟲,特別是蝴蝶,表現了各種各樣的保護性形態,成為達爾文和華萊士用作支持自然選擇理論的重要證據。」
  • 【中國科學報】功能基因組學渴盼技術突圍
    為此,功能基因組學應運而生。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馬潤林表示,功能基因組學就是要解析生物的遺傳信息,從基因組水平和層次上,對其內的各個基因或特定序列進行功能分析,揭示目標基因組的功能及調控機制。
  • 作科所從全基因組水平揭示了lncRNA調控水稻重要農藝性狀變異的...
    來源:經濟日報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創新團隊、作物基因組選擇育種創新團隊和華盛頓聖路易斯大學的肯·奧爾森(Ken Olsen)團隊合作完成了水稻(亞洲栽培稻)及其祖先種(普通野生稻)非編碼區長鏈非編碼
  • 研究揭示人類進化中「肥胖基因」的調控機制
    研究揭示人類進化中「肥胖基因」的調控機制(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報(任芳言):當古人還在打獵、為食物發愁時,他們的基因已經開始變化——總有一些人能囤積更多脂肪,或者更易於從牛奶中獲得營養
  • Nat Genet:破譯首個比目魚基因組 揭秘性染色體起源及底棲適應機制
    近日,迄今為止世界上首個比目魚基因組——半滑舌鰨全基因組精細圖譜在青島宣布完成。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陳松林表示,這是世界上首個測序完成的比目魚基因組圖譜,標誌著鮃鰈魚類養殖研究進入基因組時代。
  • 中外專家聯手破譯「木本經濟作物全基因組」
    一項由中外專家聯合主持的「木瓜全基因組測序計劃」近日正式啟動。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對木本經濟作物全基因組進行破譯。  這項由南開大學與美國夏威夷大學聯合主持的項目,也是我國科學界繼參與人類基因組和超級雜交水稻全基因組破譯後的第三個大型基因組破譯工作。
  • 尹玉新團隊發現抗癌基因 PTEN 家族新成員 PTENβ
    尹玉新團隊發現抗癌基因 PTEN 家族新成員 PTENβ 來源:生命科學聯合中心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3-27   今日/總瀏覽: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