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0元一支,一天用四支,花掉幾十萬藥費也救不回命……抗菌藥物的耐藥問題已超出普通人的認知,新藥研發速度遠遠趕不上細菌耐藥的速度。本周是「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周」,藥學專家和藥監部門提醒,濫用這類藥物的最終後果將是無藥可用。
自治區人民醫院義診現場。
很多藥物正在失效
11月20日,自治區人民醫院舉行「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周」宣傳義診活動。「抗微生物藥物」聽起來很陌生,實際上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類藥。
該院臨床藥學科副主任楊周生介紹,「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周」並不是個新事物,它曾經叫做「世界提高抗生素認識周」。今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合、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決定將範圍進一步擴大為抗微生物藥物,包括了抗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等藥物,旨在提高公眾對這類藥物耐藥性的認識。
市民向藥學專家諮詢用藥問題。
當天上午,市民姚先生帶著1歲多的女兒到該院看病,特地到義診現場諮詢用藥問題。他說,家裡兩個孩子沒少生病,吃了不少抗生素,「現在吃頭孢一代、二代已經沒效了,三代也不知道還能吃多久。」因此,他對耐藥問題比較關心,擔心耐藥、不良反應等問題對孩子身體有影響,可是似乎又沒有其他藥可以替代。
「老將出山」實屬無奈
細菌耐藥的問題跟每個人息息相關,再不重視,醫生就無藥可用了,因為新藥研發的速度遠遠趕不上細菌耐藥的速度。
楊周生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無藥可用」的困境。一種名為多粘菌素的藥,是目前治療某種嚴重感染的最後一道防線。這種藥其實是上世紀50年代出現的一種抗菌藥物,因為毒性較大,很快被其他的新藥替代。然而,隨著耐藥問題越來越嚴重,大量新藥迅速失效,這個曾經被棄用的「老將」又被請出山,儘管毒性較大,但由於耐藥尚不嚴重,還能發揮一些作用。
重新出山後,該藥如今價格非常貴,2900元一支,60公斤體重的病人,一天起碼要用4支。該院此前遇到一個病人,幾乎對所有抗菌藥物都耐藥,用上了多粘菌素等藥物聯合治療,光是藥費就花掉了三四十萬元,最終還是沒能救回來。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病人並非個例。耐藥的直接後果擺在眼前——醫療費用增加,死亡率上升。
楊周生認為,耐藥並不是病人一個人的責任,是整個社會環境多種因素共同導致的結果,比如養殖業中濫用抗生素,也是導致人體耐藥的一個原因。
牢記「是藥三分毒」
此外,濫用帶來的藥品不良反應問題也需要引起重視。記者從自治區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了解到,2019年全區共收到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病例報告3.7萬多份,其中一個主要類別就是抗菌藥物,相關的不良反應輕則為皮疹、胃腸道反應,重則出現肝、腎損傷。
藥監專家表示,說到藥品不良反應,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藥品質量有問題,才會發生不良反應。實際上,藥品不良反應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也就是說,合格的藥品,用量用法都正確,仍然可能出現不良反應,這正說明了「是藥三分毒」。
專家們提醒,對於抗微生物藥物,公眾應該做到的是「不自己買藥,不隨意吃藥,不隨意停藥」,該不該吃,該吃哪種,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在醫學、藥學專業人員的指導下用藥。
本文由南國早報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