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醫院血液科的主任醫師沈建平最近在寫一份申請,給一家治療排斥反應的藥商,希望他們能夠為一名病人減免15000元的藥費。
是怎樣的病患,讓他這麼上心?
說起來,有些惋惜。這名病患只有25歲,確診為白血病,在經歷了三次骨髓移植之後,他才得以存活。然而,這次卻因為吃了兩個粽子,導致感染,從而產生嚴重的排異反應。「目前只能依靠藥物,而且要用最好的藥,他才能活下來。」沈建平說。
據了解,通過三次骨髓移植活下來的病例,這在浙江是第一例,在全國來說也是少之又少的。
入職體檢時
25歲小夥被確診白血病
小夥子叫姚凱華,塘栖人,住在血液科十二病區29床。這是一間重症病房,我戴著口罩、穿上鞋套進了病房。
小姚戴著呼吸機,閉著眼。露出來的一條腿,皮包骨頭,皮膚上出現了很多紋路。那是皮疹,是排異反應的一種表現。
小姚的媽媽朱女士,很憔悴。她掏出手機,翻出兒子大學時做義工的照片,1.75米的個頭,130多斤,看上去很精神,而現在,兒子只有80多斤。
2013年,小姚從溫州大學甌江學院畢業後,應聘到杭鍋集團。入職體檢,被查出血小板低,後來確診為白血病。這個噩耗,讓父母感覺一下子掉入了地獄。
一直以來,小姚都獨立、堅強。10歲,父母離異,各自再婚,小姚跟著爸爸。姚爸爸說,兒子一直很乖,從來不給他添亂。
這個噩耗,讓小姚也陷入了絕境。「老媽,我不行了。」這是他經常說的話。後來,一邊化療,一邊等待骨髓配對。「醫生說,骨髓移植有80%的存活率,我一定會救他。」姚爸爸堅定地說。
經歷3次親人骨髓移植
終於活了下來
2014年7月,有3個人骨髓配對成功,這給全家人帶來了希望。但是,就在手術前夕,三個人又都反悔了,這是一次重重的打擊。
沈建平醫師建議,用父母的骨髓也可以。去年8月底,姚爸爸住進了醫院。小姚完成了第一次骨髓移植手術,可惜,姚爸爸的骨髓在小姚的身體裡並沒有成活。
姚爸爸不放棄。在他的堅持下,9月底,小姚做了第二次手術。然而,又一次失敗了。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家庭會放棄。不管對病人還是家屬,希望又失望,這種打擊實在太難接受。」沈建平說。沒想到,小姚的媽媽朱女士站了出來。
「只要有一點希望,我也要救我兒子。」朱女士本身上了年紀,身體又非常清瘦,不在捐獻骨髓的範圍內。在做了各方面檢查確認之後,10月,朱女士也躺在了手術臺上。
也許是這種信念打動了上天。第三次手術很成功,小姚終於活了下來。今年2月,小夥子出院了,肺部有些感染,吃藥控制就可以。
前前後後,醫藥費近100萬。姚爸爸拿出全部積蓄,還借了60多萬元。
吃了幾口粽子
出現嚴重的排異反應
今年8月,小姚再次入院,因為肺部嚴重感染。沈建平說,這是正常的情況,畢竟手術做了這麼多次。讓病情嚴重的原因是,沒有及時配治療感染的藥物。「藥是貴的,考慮到錢,才沒有及時吃藥。」
10月3日,姚爸爸在外面買了兩個粽子,小姚吃了幾口後,開始出現腹瀉、發燒,這是明顯的感染,最終出現了排異反應。「本身就感染的人,腸胃已經非常脆弱了,再吃些外面隨便買的不乾淨的東西,那肯定會出現更糟糕的情況。」沈建平也非常著急。
目前,小姚通過吃抗排異藥物和輸血來維持生命,情況非常危險。沈建平說,有足夠的錢買藥和治療,小姚有30-50%的存活率。當然,他也坦言,藥物一旦停掉,小姚的病就無法挽救了。
但是目前一天一萬多的花費,已經讓這個家庭無力承受。
沈建平作為主治醫生,也不放棄,四處尋找幫助。醫院為小姚做免費護理,並相應減免醫藥費。「好不容易救活的孩子,實在不甘心。」沈建平希望能夠發動社會力量,救救小姚。(本報記者 楊茜 本報通訊員 於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