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翁全部著作將被譯成中文:腐國人怎麼看?

2020-12-05 新東方網

  The British Government has pledged £1.5 million to translate the complete works of Shakespeare into Chinese. The project will be delivered by the 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 who have also received government funding for a tour of China. The stated aim is to boost tourism and 『cultural links』.

  英國政府已決定要花150萬英鎊把莎翁的全部著作翻譯成中文。皇家莎士比亞公司(英國一家大型劇院公司)將負責此項目的運轉,為此,政府同時也資助他們來中國巡演。(大家可以開始存錢啦!)據稱,該項目的目的是刺激旅遊業及增強「文化紐帶」。

  ARE THE BRITS HAPPY?

  英國人開心嗎?

  The plays and poetry of William Shakespeare are arguably England’s greatest cultural treasure. Every school child studies his work, and he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greatest Englishman to ever wield a pen. Until the 20th century though, Shakespeare was almost unknown in China. The new translations and accompanying tour will bring Shakespeare to a wider audience in China. What, though, do those who hail from the land of The Bard’s birth feel about their government sponsoring this project? Are they glad to see Shakespeare shared more widely?

  莎士比亞的戲劇和詩歌可以說是英國最偉大的文化瑰寶。每個孩子在學校必學其作品,他也被評為英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家。但是莎翁的赫赫聲名直到20世紀才在中國漸漸流傳開來。這一批譯文和巡演將把他的作品引薦給更多的中國讀者。但是,莎翁家鄉的人民對他們政府資助這一項目有何看法呢?有更多人一起分享莎翁的傳世著作,他們對此感到欣慰嗎?

  I read through pages of comments at the bottom of several articles announcing the project. Only a very few resented this use of taxpayers』 money, with most expressing pride that 『their』 playwright was to be presented afresh in the world’s most spoken language. However, there are some huge challenges involved in translating Shakspeare into Chinese.

  我閱讀了幾篇新聞稿下面的多頁評論後發現,只有寥寥數人反對政府如此使用納稅人的錢,絕大多數人都對「英國人自己的」劇作家將通過世界上使用率最高的語言,以嶄新面貌示人而引以為豪。然而,把莎翁作品翻譯成中文可不是易事,可謂困難重重。

  A HISTORY OF CHINESE TRANSLATIONS

  誰是先行者?

  The first translations of Shakespeare into Mandarin were by Lin Shu (1852-1924) and entitled Strange Stories from across the Seas. They were not direct translations, but taken from a children’s book of prose adaptations of Shakespeare’s stories. The first Chinese encounters with Shakespeare were therefore not with the verse of his plays but the stories and characters in a simplified format.

  林紓(1852-1924)可謂是翻譯莎士比亞著作的第一人(編者註:事實上,由於林紓不諳外文,翻譯過程是由他的合作者魏易口述,再由林紓筆譯的),其翻譯的首本《吟邊燕語》原文並非作品本身,而是改編成散文的兒童讀物。所以中國讀者初遇莎翁作品,讀到的不是他的劇作,而是簡化後的故事及人物。

  COMPLEX LANGUAGE

  複雜的言語

  The influence of Shakespeare’s storylines has definitely been greater than that of his language. The first translation of a play didn’t come until 1922, courtesy of Tian Han and Shakespeare’s language does not easily submit to translation. Many of the words, figures of speech and references are too archaic to be understood even by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Much of the plays is written in verse limited by strictures on rhythm and rhyme. A translator must decide whether to replicate the meaning of a phrase and disregard the rhythm, or translate the meaning more loosely in order to replicate the flow of the verse. This is particularly difficult when translating into Mandarin, a predominately monosyllabic language, rather than into European languages that are constructed similarly to English.

  莎翁描寫的故事情節的影響遠遠大於他的語言。第一部莎翁戲劇的翻譯直到1922年才由田漢完成。莎翁的語言翻譯難度很大,原文中很多詞語、比喻和引用都屬於古英語,土生土長的英國人對其都摸不清頭腦。戲劇中的諸多部分使用韻文的形式寫成,受限於韻律和押韻。翻譯家必須在取意舍韻、還是注重流暢性而選擇點意中抉擇。特別在翻譯到漢語時難度最大,因為漢語是以單音節為主的語言,而不像與英文結構相似的歐語系語言。

  HOW TO TRANSFER HISTORY AND COMEDY?

  歷史和幽默怎麼照搬?

  Shakespeare’s 『History Plays』 present a different challenge to the Chinese translator. As dramatisations of real historical events, these plays require the translator to have a thorough knowledge of British history. Meanwhile, Shakespeare’s comedic moments are often based on puns – clever word play to twist meaning in an unpredictable way. These are notoriously difficult to translate directly, as they often rely on phonetics – the sounds of the words – being similar whilst the meanings are different but in a foreign language, it is highly unlikely that the requisite terms will translate so neatly as to preserve the pun.

  莎士比亞的歷史劇還賦予其中文翻譯者另一不常見的挑戰。要翻譯這些史實的誇大版,作者必須具備全面的英國歷史知識。同時,莎士比亞的幽默經常包含在雙關語中--在人意料之外用文字遊戲來曲折意思。要直接翻譯是出了名的難,因為雙關語通常語音相近而意思大不相同;但在外語中,翻譯時要同時保留雙關和意思可不是件易事。

  THE MAGIC OF PERFORMANCE

  表演的魔力

  I was very glad to read that a new, cohesive translation of Shakespeare was being prepared for Chinese audiences, but was more excited about the announcement of a tour of China. Though the new translations will be expertly done, they will never be able to replicate the originals. It is, though,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Shakespeare is not to be read, but to be performed. I enjoy performances whilst not understanding every archaic term or historical reference, and I am sure that you would too.

  看到中國讀者馬上可以讀到全新連貫的莎士比亞作品譯文,我非常欣慰,但更讓我熱血沸騰的是巡演。因為即使新的翻譯作品是專家級別,他們也無法完全傳遞原著的精髓。要記住,莎翁的作品不是被讀出來的,而是被演出來的。看莎翁戲劇時,即使不是每個古英語表達或歷史典故我都能理解,我還是非常享受看戲的過程,你肯定也會像我一樣。

  There are many fantastic theatre companies in the UK that specialise in Shakespeare, the most famous being the 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 in Stratford-upon-Avon – the place of Shakspeare’s birth, and The Globe theatre in London, a replica of an Elizabethan theatre which stages open-air performances. When you visit the UK attend a play at one (or both) of these venues – like me you won’t understand every word, but by seeing the action you will understand the emotions of the play far better than you can in a library. This is why I’m so excited to hear that the RSC are going to tour China, because ultimately Shakespeare has to be seen and heard, not simply read.

  英國有很多優秀的戲劇公司都以起莎翁劇出名,最為聞名的當屬位於莎翁出生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Stratford-upon-Avon)的皇家莎士比亞公司了,還有位於倫敦,提供露天表演的仿伊莉莎白式劇院的全球戲院。如果你來英國,可以去其中一家劇院(或都去)看場戲——就像我,有些詞你可能聽不懂,但表演本身會讓你比在圖書館讀書要更能理解個中感情。所以我得知皇家莎士比亞公司要去中國巡演非常興奮,因為莎翁作品不僅僅是讀物,還應該是視覺和聽覺的享受。

  更多精彩內容 >> 新東方網英語頻道 

  全國新東方英語課程搜索


(編輯:何瑩瑩)

相關焦點

  • 較早把《共產黨宣言》譯成中文的五個中國人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的中國正在醞釀成立中國共產黨,陳獨秀、李大釗兩位共產黨的創始人在北京讀過此書的英文版,深為讚嘆,二人都認為應當儘快將此書譯成中文。戴季陶在日本留學時,曾買到一本日文版《共產黨宣言》,亦打算譯成中文,那時的戴季陶思想頗為激進,傾向於共產主義。但他細細看了一下後,就放了下來,因為翻譯此書太難了,要求譯者不僅要諳熟馬克思主義理論,而且要有相當高的中文文學修養。
  • 讓莎翁在漢語語境中還魂重生——從傅光明莎劇新譯說起
    像莎士比亞這樣的西方經典作家,國人對他作品的譯介已有百餘年之久,朱生豪、梁實秋、方平、卞之琳、孫大雨、曹未風等先賢勞績卓著,他們的譯本不僅使莎翁作品在中國得以廣泛傳播,而且對中國現當代文學語言的發展產生著持久的影響。莎劇的中文全譯本已有好幾個,在此情形下,要想重起爐灶,在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礎上,系統地推出莎劇的新譯,不能不說是一項極富挑戰性的工作。
  • 《莎翁的情書》全英文上演 把脈都市愛情症候群
    如果莎翁從英國文藝復興「穿越」至21世紀中國,會怎麼診斷大都市裡各種愛情疑難雜症?以莎士比亞戲劇為元素改編的音樂劇《莎翁的情書》將於5月25日從廣州星海音樂廳開始全國巡演,再現莎翁「愛情的道路從來都不平坦」的愛情觀。
  • 翻譯讓人「頭禿」
    圖/ 肖振鐸翻譯讓人「比如將Firenze 譯為翡冷翠,Champs-élysées譯成香榭麗舍,Fontainebleau譯成楓丹白露,這都是經典。再比如卡布奇諾(Cappuccino),有一次喝咖啡時,有位長輩跟我說,Cappuccino聽起來不就是「看不起我」嗎(可以嘗試用四川話念出來)?音譯最常見的用處就是在翻譯人名上,這時擇字還是要審慎。
  • 翻譯界泰鬥許淵衝:100歲前譯完莎翁全集
    1939年7月12日,他將林徽因的《別丟掉》、徐志摩的《偶然》兩首譯詩及一封英文信投進了女生宿舍信箱。但無奈周顏玉已經訂婚,他只能作罷。50年後,當許淵衝獲得國際大獎的消息傳出後,這位遠在臺灣的女同學寄來了信。早在1942年,他從西南聯合大學畢業時,就翻譯了自己的第一本著作,英國劇作家約翰·德萊頓的《一切為了愛情》。
  • 美國萬佛聖城的佛經為何仍是中文而非英文?宣化上人也是無可奈何
    他們都是將梵文或巴利文翻譯成中文佛經。但是,從沒有中國人將漢文大乘佛經翻譯成外文經典向外傳播,這是為什麼?般若是梵文,譯成中文是智慧的意思。這五種般若都不是現實中學來的,而是在禪定中獲得的智慧,又稱一切智。若不具備這五種智慧,則不能翻譯佛經。
  • 莎翁少兒英語315當天宣布破產,北上廣深上千名家長已報警
    全年40節課程左右,費用為1人班為32899元/人,2人拼班為17899元/人,3人拼班為12899元/人,4人拼班為10899元/人,5人拼班為9599元/人。更有家長發現,莎翁少兒英語外教全部來自美國和英國的承諾也系造假。「我們了解到,外教除個別是美國、英國留學生外,大部分來自北歐。我家的家教就來自烏克蘭。但他們都被要求說是來自英美國家。」一名上海家長說。事件發生後,因學校負責人失聯,家長們紛紛找到莎翁少兒英語當地的加盟商討要說法,但加盟商們卻表示自己也是受害者。
  • 英文著作能使用中文書名號嗎?
    書名號「《》」是大家都很熟悉,是使用非常廣泛的中文標點符號,它的基本作用是對著作,如文章、歌曲、書籍等進行標識。書名號是漢語特有的標點符號。但是在實際使用時,也有很多同學把它用於英文著作,其中不乏主流媒體。
  • 英漢互譯導航--怎麼把「會上提出了很多建議」譯成英語
    英漢互譯導航--怎麼把「會上提出了很多建議」譯成英語安徽省蚌埠市蚌埠二中——朱正軍在將漢語譯成英語時,我們首先分析一下漢語的句子結構,再根據英語的句式要求將其翻譯過來。那麼如果我們把「建議」當作主語的話,它與「提出」之間就是被動關係,所以我們只要找出用作及物動詞,表示「提出」的動詞(raise, put forward),將其譯成被動句就行了。Many suggestions were raised/put forward at the meeting.
  • 遠古入侵:腐國科學家與史前怪獸的羅曼司
    在這部人氣劇集中,一群來自腐國大不列顛的科學家與一群史前的兇猛而又呆萌的大怪獸們,演繹出了一幕幕感人肺腑的不科學的神奇故事。科幻劇編劇的小心理逆潮流而動的腐國大作《遠古入侵》是由英國電視臺ITV和Impossible Pictures公司聯手打造的科幻電視劇。
  • 一首英文詩譯成中文變多種版本 神奇翻譯引發思考
    原標題:文言版、文藝版、詩經版、離騷版、七律版……一首英文詩譯成中文變出這麼多版本導讀:《另尋滄海》這個翻譯版本體現了譯者深厚的中文功底:「已聞君,諸事安康。遇佳人,不久婚嫁。已聞君,得償所想。料得是,卿識君望。」言辭簡潔,句式整齊,節奏鮮明,韻律優美。
  • 藍鯨315 | 數千家長維權莎翁英語無門,晨暉創投牽涉其中
    部分外籍教師無教學資質 莎翁少兒英語虛假承諾事實上,準備維權的不只是家長,還有眾多的加盟商以及外籍教師。據天眼查,莎翁少兒家庭英語是一家外教英語培訓服務提供商,主要為3-12歲的孩子提供上門外教服務,採用5-6人的小班教學模式。除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是直營外,其餘地方都是以加盟的形式開展業務。
  • 從中文書名的英譯談起(1)
    把一份中文稿件譯成外文, 再製成一本完整的書,工序繁雜,要求很多。僅就如何翻譯好一本書的書名、介紹文字等談談外文出版社 的常見做法,以期得到同行們的指點。一、書名的翻譯 據了解,在出書生產環節上,英美發達國家的出版社 在封面上花的工夫極大。一個書名往往在全書定稿之 後仍然遲遲確定不下來,可見書名的重要性。確實,翻譯一本書,翻好書名是關鍵的一環。
  • 他是近代化學的啟蒙者,首創一套化學元素的中文名稱法,影響至今
    學過化學的人,都知道元素周期表。那麼,你知道是誰最早把一個個化學元素符號翻譯成漢字的?今天,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1881年3月10日,徐壽在國際知名的科學雜誌《自然》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聲學在中國》的論文,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在國外刊物上發表論文。
  • 這部中國最知名的武俠小說,被譯成英文出版了……
    她有個好聽的中文名字:郝玉青。2月22日,農曆大年初七,英國麥克萊霍斯出版社面向全球發行由她翻譯的《射鵰英雄傳》第一卷。這是這部金庸經典作品首次被譯成英文出版。以「謙卑的心」翻譯金庸因原著情節豐滿、篇幅很長,出版商決定將《射鵰英雄傳》(The 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oes)分為4卷陸續翻譯出版。
  • 藍鯨315 | 家長維權莎翁英語無門,晨暉創投牽涉其中
    部分家長前去維權發現,目前莎翁英語在上海的辦公室已經人去樓空。藍鯨教育第一時間聯繫莎翁少兒英語創始人,截止發稿均未得到回應。一位家長向藍鯨教育表示:「我們綜合了多方信息發現包括家長、莎翁職員、外教,都處於被誆騙狀態。」
  • 外國電影名譯成中文的時候,有哪些講究?
    觀眾在理解中文電影名時不會存在很大的障礙,能夠直接捕捉到名字所傳遞的關鍵信息,而外文電影名字就不得不穿上中文的外衣,脫胎成中國觀眾熟悉的模樣。多年以來,外文電影在電影公司和譯者的共同努力下,越發靠近中國觀眾。這其中當然不乏一些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它們的名字令人耳熟能詳,甚至拍手叫好。
  • 金庸的小說被譯成...
    但他不分地域、貫穿時代的影響力,將永遠為後人留下寶貴的財富。今年2月22日,英國麥克萊霍斯出版社面向全球發行由安娜霍姆伍德翻譯的《射鵰英雄傳》第一卷《英雄誕生》,這是這部金庸經典作品首次被譯成英文出版。「九陰白骨爪、懶驢打滾、降龍十八掌」……武俠小說大師金庸筆下的這些招數,用英文怎麼說?
  • 海倫凱勒:禮讚生命,將身殘志堅的全部潛能發揮到極致的人
    如果說,拿破崙是以他超凡出眾的智慧、堅韌不拔的意志、無所畏懼的勇氣,開闢了歐洲歷史的-一個新紀元,而將一個身體健全的人所具有的全部潛能發揮到了極致;那麼,海倫.凱勒,一位身患盲、聾、啞三重殘疾的女性,則是以她那驚人的毅力、不懈的努力、頑強的拼搏,最後戰勝了殘疾,徵服了黑暗,為全世界所有身受殘疾折磨的人樹立了不朽的典範,同樣也將一個身殘志堅的人所具有的全部潛能發揮到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