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揭示在健康的肝臟中發現的DNA突變積累會導致慢性肝病和肝癌

2020-12-05 生物谷

2019年12月22日訊/

生物谷

BIOON/---慢性肝病是指包括肝硬化、脂肪肝和

肝癌

在內的疾病。自1970年以來,英國的慢性肝病已上升400%,並成為35~49歲人群中最大的死亡原因。在英國,慢性肝病的最常見原因是過量飲酒和肥胖。在2016~2017年度,英國有近1.5萬人死於肝病。

自1990年代以來,英國的肝癌病例增加了162%,每年約有5900例新病例,到2035年,預計病例數將增加38%(與2014年相比)。最常見的原發性

肝癌

類型稱為肝細胞癌(HCC)。HCC在肝功能正常的人中很少見,但通常在慢性肝病患者中產生。

DNA突變在許多形式的癌症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並且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

遺傳

因素和我們一生中接觸的東西,比如在食物或環境中發現的化學物。

肝癌

是由特定類型的DNA損傷引起的,這種損傷會導致特定的突變特徵。

人們之前就已知道與肝癌相關的常見

遺傳

事件和DNA突變模式,但是仍然不清楚這些事件按什麼順序發生,或者為什麼某些患有慢性肝病的人會患上

肝癌

,而另一些人會患上無法發揮正常功能的肝功能障礙。

圖片來自Nature, 2019, doi:10.1038/s41586-019-1670-9。

在一項新的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研究中,為了更好地了解肝病和HCC的產生,來自英國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研究所、英國癌症研究劍橋研究所、劍橋大學及其合作機構的研究人員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詳細記錄了我們的DNA隨時間的推移而積累的突變在慢性肝病和

肝癌

的產生過程中是如何演變的。他們發現這些DNA突變特徵存在於健康的和患病的肝臟中,正是這些突變特徵的不斷積累最終導致了嚴重的健康問題。這些發現有朝一日使得利用基因組數據預測慢性肝病患者在未來患上肝癌的風險成為可能。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omatic mutations and clonal dynamics in healthy and cirrhotic human liver」。

這項新的研究中使用的組織樣本來自從位於劍橋市的阿登布魯克醫院(Addenbrooke's hospital)收集的5例正常的肝臟和9例發生肝硬化的肝臟。利用這些組織樣本,這些研究人員構建出482個全基因組序列,因此就能夠分析它們的DNA。

他們觀察到與正常肝臟相比,慢性肝病中的突變數量顯著增加。肝硬化肝組織含有的突變數量大約為健康肝組織和HCC

腫瘤

組織含有的突變數量的兩倍。相比於健康肝組織,病變肝組織和癌變肝組織中突變類型的多樣性大得多,而且這些突變對DNA的整體完整性造成了更大的損害。

在患有慢性疾病的肝臟中僅發現了與HCC相關的少數突變,這表明發生

肝癌

的風險增加是因為在慢性肝病中觀察的大量DNA損傷促進了有潛力發生癌變的細胞出現。

這項新的研究還強調了我們的環境可以影響肝臟DNA損傷模式。比如,一些患者肝組織樣本中10%~20%的DNA突變表明接觸了麴黴菌產生的毒素。這些黴菌經常汙染農作物,在耕地的農民中很普遍。

這些研究人員指出,許多東西都可能導致與癌症有關的DNA突變,尤其是在肝臟中,這是因為肝臟會處理我們的飲食和環境中存在的許多化學物。也因此,在

肝癌

中發現了最豐富的DNA突變多樣性。(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Simon F. Brunner et al. Somatic mutations and clonal dynamics in healthy and cirrhotic human liver. Nature, 2019, doi:10.1038/s41586-019-1670-9.2.Accumulation of DNA mutations found in healthy liver leads to disease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19-10-accumulation-dna-mutations-healthy-liver.html

相關焦點

  • 深度解析 | 腸道菌群與慢性肝病,肝癌
    這些有可能是慢性肝病的信號,慢性肝病是一個主要的健康問題,它可以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癌。肝病按照病因劃分,常見的有如下幾大類: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研究人員發現糞便、血液和肝活檢中的致病菌(如腸桿菌科和大腸桿菌)的相對豐度增加。隨著病原菌數量的增加和厚壁菌門數量的減少,菌群失調。
  • 專家詳解:病毒性肝炎與肝癌有何關係?
    在「病毒性肝炎與肝癌」主題科普講座中,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肝病中心主任賈繼東表示,原發性肝癌(主要是肝細胞癌)在我國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已嚴重威脅到國民身體健康。他介紹,肝癌多發於中老年群體,因為致癌因子的作用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
  • 肝癌幹細胞是如何產生的?科學家有了重大發現!
    肝癌是最致命的癌症之一,隱匿性強,往往直到病情進展明顯才會出現症狀。這時的治療選擇很有限,生存機率較低。最常見的肝癌是肝細胞癌(HCC)。HCC最常見於患有慢性肝病(如B肝、C肝和肝硬化)的患者,他們在肝癌死亡率中佔最大份額。過去20年左右,關於肝癌和一般癌症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 2019國際肝臟大會研究進展之二:肝癌的診斷和治療-健康界
    肝臟惡性腫瘤(肝癌)是世界第五大腫瘤,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肝癌的致病因素並不明確,但病毒感染和飲食習慣等佔據主要地位。因此,及時的診斷和針對性治療對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質量大有裨益。今年的ILC在奧地利的維也納舉行,其中「肝癌的診斷和治療」部分共收錄了8篇摘要。這些摘要分享了在肝癌診斷和治療中的最新進展和研究。
  • 中國科學家揭示肝癌發生機制,為個性化診治及預後提供新策略
    論文提到,肝癌是全球第四大癌症殺手,其中肝細胞癌約佔原發性肝臟惡性腫瘤的85%-90%,最主要的病因是B肝病毒(HBV)和C肝病毒(HCV)的慢性感染,以及酗酒和代謝症候群。目前,直接抗病毒治療在治癒慢性HCV感染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在HBV方面,目前的抗病毒治療只能減少而不能消除。數據顯示,估計全球有2.92億人感染HBV。
  • B肝在研新藥治療性寡核苷酸,調節敏感分子靶點,慢性肝病新策略
    ,小番健康帶讀者先來了解一下,我國慢性B肝感染和藥物開發現實狀況。根據2019年統計數據,我國約有慢性B肝病毒感染者7000萬人,其中慢性B肝患者2000萬至3000萬左右。我國每年因慢性B肝新發肝細胞癌(HCC)佔全球比例約為59%,我國肝癌致病主要原因和其他發達國家有所不同,其他發達國家的肝癌致病原因更主要來源於非病毒性肝炎。 在我國多數肝癌患者,是由於B肝病毒或C肝病毒感染導致的。
  • 肝病的「剋星」被發現,這3種水果經常吃,肝臟越來越健康
    調查顯示,在全世界範圍之內,越來越多的人死於肝病,肝病已經成為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的一大重要因素,絕不可輕視。肝病作為一種臨床上常見的慢性進行性疾病,是由一種或多種原因所導致的瀰漫性肝損害。它的出現往往伴隨著各種併發症,給我們的身體健康帶來了很大的威脅。那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預防肝病呢?
  • 硒對人體的功效|硒與肝臟
    如2000年「廣東微量元素科學」報導,人體血硒濃度排列依次為:肝癌 肝臟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轉化食物中的硒成為人體可利用的硒蛋白。慢性肝病患者由於肝臟受損,難以充分利用食物的硒,從而造成缺硒症狀,而通過服用補硒劑可幫助患者迅速恢復體內硒水平,提高機體免疫力,這有益於預防病情惡化,加快身體康復。
  • 甲胎蛋白高不等於肝癌,說明檢查沒意義?肝病醫生分析真實病例!
    她是慢性B肝病毒感染者,大三陽,有一個兄弟是肝硬化,失代償期。兄弟診斷為肝硬化後,她也查了一下,B超意外肝上發現有2個結節,甲胎蛋白高。然後,又做了CT,也提示有結節。給我看的時候,她已經吃抗病毒藥好幾個月了,原來的醫生考慮是肝硬化結節,甲胎蛋白在肝硬化患者中,會輕度升高,也解釋得通。問題是,患者的甲胎蛋白,在治療後仍在小幅度升高。
  • 慢性肝病患者,需適量補充蛋白質,吃什麼補充好?醫生給你講一講
    慢性肝病是多種疾病的總稱,它們的發病原因以及症狀、治療的方法都各不相同,但是它們都與肝臟的健康息息相關,如果不及時的進行治療,最後都很可能發展成為肝硬化,甚至是肝癌。我國的慢性肝病患者是很多的,大多數的肝病患者醫生都會建議他在生活中注意忌口,適當補充蛋白質,注意營養的均衡,充足的蛋白質是肝臟修復的關鍵。慢性肝病患者,需適量補充蛋白質,吃什麼補充好?醫生給你講一講為什麼慢性肝病患者要補充蛋白質?蛋白質是維持生命的基礎物質,人體的所有細胞、組織、器官都離不開蛋白質的參與,沒有蛋白質人體就不能存活。
  • 體檢說肝臟佔位性病變,是不是肝癌?很多人分不清楚
    隨著全民生活水平不斷上漲,大家對健康管理也越來越重視,體檢是很多單位和個人每年都會做的事情。通過定期體檢能儘早發現身體異常,但由於我們對醫療知識並不了解,所以當看到檢查報告上提示的異常時,總是心有戚戚焉,比如「肝臟異常佔位」就是其中一種。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內質網蛋白Nogo-B促進肝臟炎-癌轉化新機制
    該論文揭示了一種內質網定位蛋白Nogo-B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向肝癌轉化過程中通過調節氧化修飾低密度脂蛋白(oxLDL)代謝重編程促進肝癌的發生發展,闡明了一種新的肝臟炎-癌轉化機制,為肝癌患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和防治策略。  肝臟是機體代謝的重要器官,在脂肪代謝中具有重要而獨特的作用。
  • 四川華西肝病醫院靠譜嗎?是否能夠治療好C肝
    核心提示:四川華西肝病研究所,肝病患者可申請82.2元補助檢查。針對人群為肝臟體檢人群或肝病複查患者,檢查項目包括血常規、B肝前s1抗原檢查、B肝兩對半、彩超、C肝抗體、肝功能、B肝病毒dna、甲胎蛋白。
  • 「老藥」新用途:他汀類藥物治療慢性肝病|專家視角
    不過,由於他汀類藥物對肝功能受損患者的安全性仍有爭議,直到近幾年,一些研究才將其作為一種治療慢性肝病的潛在選擇。 多項肝臟疾病動物模型的實驗研究表明,他汀類藥物可改善肝臟炎症、纖維形成和門靜脈壓力。此外,對大量肝硬化和肝硬化前期患者的回顧性隊列研究表明,以降低高膽固醇水平為目的的他汀類藥物可降低疾病進展、肝失代償、肝細胞癌發展和死亡的風險。
  • 繪製肝臟單細胞圖譜開啟肝臟疾病的精準治療-解讀Nature最新研究
    近年來,HBV和HCV相關的終末期肝病,如肝硬化、慢性LF和HCC,有所增加,是導致中國肝臟疾病的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4]。Nadim Aizarani等繪製的首張人類的肝臟單細胞圖譜,將會我們提高對上述肝臟疾病的理解[2]。以下,我們以肝癌為例探討單細胞測序的意義。
  • 身上長了小紅點,是肝病的表現嗎?3個潛藏病因,了解一下
    肝掌:肝掌多與肝功能減退,雌激素代謝受到影響有關,一般是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的特異性表現。 肝硬化使得肝功能減退,阻礙了患者體內雌激素的代謝功能,雌激素長期得不到滅活,不斷累積,便會刺激毛細動脈充血、擴張,導致肝掌形成。
  • 《細胞》:揭示NASH病理機制 有望帶來創新療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由於在肝細胞中脂肪堆積而導致的慢性肝病。這一疾病影響到世界上25%的人口,隨著疾病的進展可轉變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導致肝纖維化、肝硬化和肝癌的產生。目前還沒有獲得批准治療這一疾病的方法。
  • 上海交大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韓澤廣科研團隊在馬兜鈴酸導致肝癌...
    7月20日,肝病領域國際權威期刊Hepatology《肝臟病學》在線發表上海交大韓澤廣團隊最新研究成果The Mutational Features of Aristolochic Acid–Induced Mouse and Human Liver Cancers,該研究進一步深層揭示了馬兜鈴酸暴露可以導致肝癌的發生,是人類肝癌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
  • 每年新增70萬肝癌患者一半在中國?這幾個因素是真兇,都很常見
    那麼問題來了,肝癌為什麼偏愛中國,到底是哪些原因促發了肝癌呢? 1、慢性肝臟疾病 數據調查顯示,我國慢性肝病總患病人數達到了近4.5億人,這其中包括了病毒性肝炎、酒精和非酒精性肝病、肝硬化等。
  • 馬兜鈴酸「可直接導致肝癌」!這些中藥應注意……
    7月20日,肝病領域國際權威期刊《肝臟病學》(Hepatology)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韓澤廣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馬兜鈴酸誘導的小鼠和人類肝癌的突變特徵》(TheMutationalFeaturesofAristolochicAcid–InducedMouseandHumanLiverCanc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