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會歷史研究資料將上網供開放獲取!為生物多樣性大數據做貢獻

2021-01-13 澎湃新聞
綠會歷史研究資料將上網供開放獲取!為生物多樣性大數據做貢獻

2021-01-13 11: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中國麋鹿基金會」。過去35年來,開展了大量的學術研究和政策報告。其中包括不少幾十年前基於大量調研積累的生物多樣性本底數據資料。

目前,歷史材料的電子化整理工作正在進行中。

未來,「綠會融媒」平臺將持續推出電子版本,供開放獲取。敬請關注。

綠會部分歷史上的研究資料

文/Littlejane 校/綠茵 編/Angel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綠會GBIF組更新兩組亞洲區蝴蝶生物多樣性數據 | 昆蟲生物多樣性
    9月30日,綠會GBIF工作組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信息網絡平臺更新並發布兩組亞洲區蝴蝶生物多樣性數據。這兩組數據是綠會震旦鴉雀保護地·連雲港野生動物保護志願者周翀先生的最新觀測記錄。昆蟲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維持健康的生態系統具有重要意義。現將相關訊息分享如下,供讀者參考。
  • 立足遙感數據共促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 | 中科院空天院專家到訪
    會上,中國綠髮會秘書長周晉峰博士就《生態文明:生物多樣性與植被病蟲害》作精彩報告,進一步闡述了維護各物種之間的平衡對保障整個生態系統的安全至關重要。遙感技術能及時快速大面積監測生態系統狀況,全面科學地認知生物多樣性在病蟲害防控領域的貢獻,對科學決策保障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十分關鍵,也是重要的技術手段。專家學者對此高度認可。
  • 史海鉤沉(序篇):2020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致敬中國綠髮會前輩
    綠會綜合部的同事,忍不住翻出了綠會成立之初的史料,也自此揭開了中國綠髮會「史海鉤沉」系列報導的序篇。歷史的積澱,為中國綠髮會當今各項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石,這一領域諸多前輩科學、嚴謹與孜孜以求,也是如今綠會人學習的榜樣。
  • 昆明COP15變更日期終敲定 綠會國際部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
    2020年7月14日,綠會國際部收到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UN CBD)執行秘書伊莉莎白·姆雷瑪致信,獲悉已延期至明年在昆明召開的《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BD COP15)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的會期終被敲定並公布。此前,綠會國際部已經了解到大會將在2021年第二季度召開。在COVID-19大流行和不確定性仍然存在的背景下,具體日期和相關計劃目前塵埃落定。
  • 綠會Sophia與臺灣荒野保護協會交流荒野及生物多樣性保護
    日前,綠會代表參觀臺灣博物館時,無意間在館內看到了荒野快報,了解到荒野保護協會的相關工作,就馬上聯繫去拜訪。綠會代表在臺灣拜訪 荒野保護協會荒野保護協會秘書長接待了綠會代表Sophia,並介紹了他們正在開展的一些工作。據介紹,荒野保護協會已經成立21年,在社區倡導和公眾動員這方面做的非常好。
  • 《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流行與重建更美好主題網絡研討大會將開
    2018年11月,綠會代表團赴沙姆沙伊赫參加了COP14,並成功舉辦了盛況空前的「志同道合的生物多樣性大國作為『生態一帶一路』倡議的領導者」和「連通性保護區(ACCs)——生態網絡的新保護命題」主題邊會。會間,多位大咖主旨嘉賓都談到了「一帶一路」倡議,表達了對「生態文明」思想的讚嘆。
  • ...2020「兩會」代表委員、上會記者&綠會夥伴怎麼說|致生物多樣性日
    在此,中國綠髮會邀請兩會代表委員參與光明日報社全媒體總編室視頻錄製,在生物多樣性日(月),一起為地球生物多樣性應援!新冠疫情大流行,改變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在雲南昆明召開的具體日期,卻強化了人們更加科學理性地對待野生動物,加強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認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中國綠髮會宣傳部還拉上了習慣埋頭工作不善屏幕出鏡的小夥伴們,一起為生物多樣性發聲。
  • 綠會GBIF組感謝野生動物保護者周翀貢獻琉璃蛺蝶等數據 | 公民科學
    綠會GBIF組感謝野生動物保護者周翀貢獻琉璃蛺蝶等數據 | 公民科學 2020-09-23 21: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綠會連雲港保護地工作人員走進雲臺山,做生物多樣性調查和巡護
    2020年7月,南京大學環境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綠髮會震旦雅雀保護地·連雲港人員共同在雲臺山做生物多樣性調查和巡護。雲臺山主要位於連雲港市區東北部的山嶺,在連雲港市區範圍內。主要由前雲臺山(南雲臺山)、中雲臺山、後雲臺山(北雲臺山)及鷹遊山、錦屏山等互不連續的斷塊山脈組成。
  • 中國綠髮會GBIF工作組發布葦鵐蒙古亞種數據
    8月31日,中國綠髮會GBIF工作組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信息網絡」(GBIF)平臺更新了最新葦鵐蒙古亞種數據。綠會GBIF工作組真誠感謝該組數據貢獻者——綠會崖沙燕保護地負責人邢世傑先生、綠會中華白鶴保護地白洋澱負責人王曉曄先生及黃胸鵐保護地負責人劉懿丹女士,以及國際友人、著名觀鳥人士Paul Holt先生。這組葦鵐蒙古亞種數據,進一步豐富了全球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尤其是亞洲地區的生物多樣性資料庫,推動了公民科學應對生物多樣性危機、推動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的進程。
  • 最新: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資料已上線,須待正式發布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UN CBD)科學、技術和工藝諮詢附屬機構第二十四會議(SBSTTA-24)與執行問題附屬機構第三次會議(SBI-3)的系列網絡預備會議將於下周即9月15日至18日舉行,其中舉世矚目的一項重磅發布,是在9月15日發生的聯合國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GBO-5)的最終出爐
  • 綠會融媒攜手塗們、邢佳棟、王學兵啟動522生物多樣性月
    綠會融媒攜手塗們、邢佳棟、王學兵啟動522生物多樣性月 2020-05-12 09: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獵問題依然嚴重|綠會研究室同專家、志願者南苑溼地生物多樣性...
    10月25日,中國綠髮會研究室工作人員同讓候鳥飛團隊及生物多樣性專家,前往南苑森林溼地公園進行第四次調查活動。北京豐臺南苑大泡子區域在秋季9、10月份為遷徙南飛越冬的候鳥提供必要的停歇落腳空間。志願者在候鳥遷徙期對該區域野生鳥類數量進行初步觀測統計,近50種!
  • 為什麼要做羅布泊生物多樣性十年調查與監測?周道生態文明(第49講)
    為什麼要做羅布泊生物多樣性十年調查與監測?2019年初,由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和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聯合組成的卓乃湖科考隊來到卓乃湖,親眼見證了正在進行時的沙漠化。衛星數據顯示,從2011-2018年,衛星影像已經總共統計到了113次沙塵暴。考察當時周晉峰就提出來:卓乃湖未來會不會成為下一個羅布泊?卓乃湖流域的荒漠化將對生態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未來如何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
  • 綠會獲邀出席GBIF網站發布暨報告會|與中科院節點合作翻譯的簡體...
    這是因為在全球化的氣候下,GBIF作為旨在為所有人提供有關地球上所有類型生命相關數據之開放式訪問的國際網絡和研究基礎設施,其官方網站平臺設有世界多個語種,這絕對是很有益於地球和人類健康的一種操作。GBIF平臺上有關中國的數據達到360萬條,綠會發布的數據躋身於其中的180萬條由中國貢獻的數據中。Miller博士在演示中提到,對比2013年版的中國生物物種名錄,GBIF當下還很缺少中國物種的數據。當日的發布會由GBIF中科院節點負責人、中科院植物所馬克平研究員主持。
  • 植物大數據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變化監測等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的植物大數據研究成果已經應用於三峽水淹區多樣性調查、瀕危物種評估、保護區的有效性評估、入侵種預測、國家重點野生植物分布、中醫藥植物分析等多個領域,支撐著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項目、國家環保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等多個項目 大數據與移動網際網路正在讓人們與「植物王國」的距離變得更近。
  • 綠會標準中心向ISO/TC331提交「制訂生物多樣性評估國際標準」提案...
    為推進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標準的國際化,綠會標準中心在發布實施《生物多樣性評估標準》的基礎上,向國際標準化組織生物多樣性技術委員會
  • 綠會英國利茲大學實習生淺談生物多樣性抵消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譯者:第一次聽說「生物多樣性抵消(biodiversity offset)」這個概念是在一個多月前,Sophia說有位來自英國某大學的碩士生為完成畢業論文,來採訪綠會,探討「生物多樣性抵消」在中國實施的可行性。
  • IPBES徵集專家提名將截止|商業和生物多樣性評估
    #生態文明建設#繼綠會國際部於2020年11月收到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與政策平臺(IPBES)執行秘書Anne Larigauderie博士的致信,獲邀參與協助確定商業和生物多樣性方法學評估範圍的專家提名之後,在近日又獲博士來信,信中重申提示本次提名的提名人(政府或組織
  • 糧農組織ITPGRFA秘書肯特·納多齊發表年終致辭|綠會健康與生物...
    他曾反覆表示,在綠會的建議下構建之於可能的對話與合作平臺非常重要,按照所建議的組織這樣的研討會非常有用。他和同事們認為,中國加入《國際條約》併合作推動其宗旨很重要。在不久前綠會承辦的「公眾科學素質與生態文明建設」專題論壇之「農業遺傳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的食物體系」分論壇上,納多齊先生也帶來一場遠程主旨分享,主題為「後COVID-19時代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以糧食和農業遺傳資源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