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望道:《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的首譯者
陳望道,原名陳參一,1890年12月生於浙江義烏一個農民家裡。1915年留學日本,學習文學、哲學、法學等,並在課外努力鑽研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1919年5月陳回國,在杭州「浙江第一師範學校」任國文教員,並積極投身新文化運動。年底,他接到《星期評論》編輯部邀他翻譯的約稿信和一本日文版的《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肩負使命的他立即回到家鄉義烏縣城西的分水塘村,潛心進修馬克思主義,為翻譯《宣言》作準備。為安全起見,也為杜絕外界幹擾,他將老家一間多年失修的狹窄柴房收拾了一下,清理成寫作的「書房」,開始了他秘密譯書的「苦旅」。
1920年三四月間,他依據《宣言》日文版並參照陳獨秀通過李大釗從北京圖書館借到的英文版,完成了全書的翻譯。同年8月,第一本中文版《宣言》全譯本終於問世了。
這是一本用比小32開還稍小的白報紙印刷的小冊子,長18釐米,寬12釐米,平裝,封面除書名外,還自右至左橫排印有幾行小字:「社會主義研究小叢書第一種」、「馬格斯、安格爾斯合著」、「陳望道譯」。封面印有水紅色馬克思微側半身肖像,馬克思曲臂而坐,目視左前方。像下自右至左印有「馬格斯」三個字。全書無扉頁,無序言,無目錄,內文共56頁,每頁11行,每行36字,採用繁體字和新式標點,頁側印有「共產黨宣言」的頁邊字。全書基本以意譯為主,許多新名詞和專用術語以及部分章節標題如「貴族」、「平民」、「宗教」、「社會主義」、「貧困底哲學」等俱用英文原文加括號附註,因此書中隨處可見英文原文。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排版疏忽,封面書名《共產黨宣言》錯印成了《共黨產宣言》。書初版一千冊,全部送人,九月又加印一千冊,封面書名更正為《共產黨宣言》,馬克思肖像的底色也變成藍色的了。嚴格地說這只是一次重印,但封三的版權頁上仍印上「一千九百二十年九月再版」字樣。
華崗
華崗:以偽裝本形式翻譯出版《共產黨宣言》
華崗,1903年6月9日出生於浙江省龍遊縣廟下村一個農民家庭,1925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共青團上海滬西區委書記、浙江省委書記、江蘇省委書記和順直(河北)省委書記,一直在團的系統工作。1929年3月,華崗同志離開團中央,專門從事黨的宣傳和組織領導工作,先後擔任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長、中共中央組織局宣傳部長和華北巡視員。這期間,華崗還從事緊張的著述活動,撰寫了《1925?1927年中國大革命史》。早在1924年,華崗還在寧波四中讀書時,就聽過陳望道的課,後來成為第二個把《共產黨宣言》翻譯成中文的人。1930年,華崗翻譯的《共產黨宣言》中文完整譯本問世,由上海華興書局出版。
華崗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初版採取了偽裝本的形式,書名為「《宣言》」,出版社署名為「上海中外社會科學研究社」。內容包括:《共產黨宣言》、《1872年序言》、《1883年序言》、《1890年序言》及《共產黨宣言》的英文本。華崗翻譯的《共產黨宣言》開創了5個第一: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出版的第一個《共產黨宣言》全譯本;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第一個以共產黨員身份翻譯的《共產黨宣言》;該書附加的三個德文版序言第一次與我國讀者見面;該譯本附加的《共產黨宣言》的英文全文,採用的是恩格斯親自校閱的1888年英文版本,這也是我國第一次出版英文本《共產黨宣言》;第一次採用英漢對照形式出版。
總之,與陳望道譯本相比,因為華崗對《共產黨宣言》已有了很深的研究,對馬克思主義及其在中國革命中的運用有了充分的認識,所以華崗本譯本的用語更加準確,文字更為流暢。該譯本出版發行後銷路很好,很快又重版兩次,在30年代印刷多次,印數也很多。現今北京圖書館、國家博物館、中央編譯局圖書館等各大圖書館博物館均有珍藏本,但初版已為數不多。
成仿吾
徐冰
成仿吾、徐冰:直接從德文版翻譯《共產黨宣言》
成仿吾,1897年8月24日生於湖南省新化縣知方澧溪村(今琅瑭鄉), 1928年在巴黎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後,他先後在巴黎和柏林主持西歐中共支部機關刊《赤光》雜誌,擔任社長兼總編輯,他還隨德國共產黨的理論家海爾曼?冬克學習馬恩德文原著。1931年秋,成仿吾由歐洲回到上海,在長徵時,他擔任幹部團政治教員;1938年,成仿吾在延安陝北公學任校長,徐冰則在《解放日報》任編輯。這時候,中共中央宣傳部得到了一本《共產黨宣言》德文小冊子,要求他們二人利用業餘時間合作翻譯該書。於是,他們把該書分成兩部分,成仿吾翻譯前半部,徐冰翻譯後半部,當時條件很差,不僅資料缺乏,甚至連一本像樣的德文字典都找不到,譯完後,成仿吾只得把全部譯文又通讀一遍。1938年8月,成仿吾、徐冰二人合譯的《共產黨宣言》,在延安剛成立的解放社作為《馬恩叢書》第4種出版;9月,又在武漢和上海由我黨領導的中國出版社、新中國出版社、新文化書店等出版。
成仿吾、徐冰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全譯本有5個特點:第一,這是由中共公開組織翻譯的第一個《共產黨宣言》全譯本;第二,它是首次根據德文原文譯出的新本子,因而更準確地傳達了《宣言》的思想;第三,第一次在書前刊登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大幅照片,也就是今天常見的馬、恩標準像,對人們直觀地了解馬克思和恩格斯具有重大意義;第四,這個譯本不僅語言更接近於現代漢語,而且除豎排版外,還採用橫排版,開始向現代書籍形式過渡;第五,這個譯本還首次在香港的「中國出版社」出版。在抗戰期間,成、徐譯本不僅在各抗日根據地廣為傳播,而且在國民黨統治區也傳播很廣,甚至還傳到敵佔區。成、徐譯本還曾作為當時陝北公學馬列主義課的教材,也是當時中共幹部的必讀書籍,對提高中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起了巨大作用。
1945年,成仿吾從晉察冀邊區阜平縣回延安參加中共「七大」,他又抽出時間對《共產黨宣言》譯稿作了較大的修訂,定稿後交給了解放社,但不久國民黨軍隊進攻延安,可惜這譯稿也沒有下落了。1952年,成仿吾在中國人民大學又抽空對延安版的《宣言》中譯本稍加校正,校正由成仿吾一人完成。成仿吾在重校後記中說,他對譯文是很難滿意的,就以此譯文紀念《共產黨宣言》出版105周年及馬克思誕辰135周年。1975年,已78歲高齡的成仿吾,在毛澤東的關懷下,再次對《共產黨宣言》進行了嚴格的校正工作,於1976年在中央黨校印出試用,並呈報了中央政治局。5月18日,成仿吾將重新翻譯的《共產黨宣言》轉送給朱德委員長,朱委員長看了很高興。5月21日,朱委員長不顧90高齡親自來到中央黨校成仿吾的住處來看望他,對新譯的《宣言》高度稱讚,並說「做好這個工作有世界意義。」
陳瘦石:非共產黨人翻譯《共產黨宣言》
1949年前,陳瘦石翻譯出版了《共產黨宣言》全譯本,這個譯本為非共產黨人翻譯、在國民黨統治區合法出版的唯一版本,封底上印有「重慶市圖書雜誌審查處,審查證世圖字第3400號」。陳瘦石的《共產黨宣言》譯本長期以來鮮為人知,即使在學術專著、學術文章中也幾乎沒有提到過它。
陳瘦石,1908年2月生於江蘇無錫東港鎮南陳巷村,1926年畢業於江蘇省立第三師範,隨後在宜興、無錫等地的小學校任教,1929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英國語言文學系,同年還出版了小說《秋收》,1933年畢業後在南京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任秘書,他還利用業餘時間與其弟陳瘦竹二人合譯了羅素著作《自由與組織》一書,於1932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其弟陳瘦竹曾任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1949年後,他先後在上海、北京中國銀行總行國外局任科員、副股長,工作之餘,他自學俄語、法語,外語水平較高,並翻譯了蘇聯的小說《迦爾洵》。1976年3月,陳瘦石病逝,享年68歲。
在國家博物館、北京圖書館均有陳瘦石翻譯的《共產黨宣言》譯本,陳瘦石譯本的特點是:64開本豎排版,封面中央是書名《共產黨宣言》,左上部有紅星,紅星下邊是中國共產黨黨徽,右部是「陳瘦石譯」字樣;全書用鉛字印刷,紙質很差。但該譯本沒有註明出版的時間、地點等。
博古
博古:從俄文版翻譯《共產黨宣言》第一人
1942年10月,為配合延安整風運動,中宣部成立了翻譯校閱委員會,因為博古精通俄文,所以他也是成員之一,他根據俄文版《共產黨宣言》對成、徐譯本作了重新校譯,並增譯了該書1882年俄文版序言。博古譯本出版後,被中共中央指定為五本(《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左派幼稚病》、《兩個策略》、《國家與革命》)「幹部必讀書」之一。今天,在國家博物館還珍藏有當年周恩來讀過的《共產黨宣言》,書上留有周恩來的籤字:「周恩來,一九四三、十二、卅延安。」
博古從俄文版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全譯本有三個特點:第一,增加了一篇序言,共有四篇序言;第二,譯法更接近於現代漢語;第三,是1949年前流傳最廣、印行最多、影響最大的一個版本,不僅廣泛流傳於解放區,而且還流傳於白區、敵佔區,其發行量估計有幾百萬冊。所以,這個譯本現在在我國許多圖書館、博物館有大量珍藏本。
(《新湘評論》雜誌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萬世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