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來,我們不斷收到來自中國西北地區的喜訊,植樹造林運動不斷取得了新的進展,一些荒漠地區正在變得綠意盎然。在一代又一代植樹人的努力下,一片又一片的林地被創造出來,有效抵禦沙塵的侵襲,同時還改善了很多地方的生態環境。
正當全球變暖愈演愈烈,世界各地的人們也在仿效中國的做法,發展植樹活動,期待更多的樹木能夠平衡碳循環,給地球「降降溫」。然而,最近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生態學家卡倫·霍爾卻說,我們無法通過種植樹木來擺脫氣候變化,這只是拼圖的一部分。就算我們種植一萬億棵新樹木,也無法扭轉全球變暖帶來的氣候變化,其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在5月8日出版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評論中,霍爾教授和來自聖保羅大學森林科學系教授佩德羅·布蘭卡利昂(Pedro Brancalion)贊同了種植樹木的好處,但同時也告誡人們,不要把植樹簡單地看作是解決環境退化的靈丹妙藥。
「樹木深深紮根於人類的心靈,」霍爾說,他為數百名學生準備了從事環境管理工作的機會:「到野外去把一棵樹栽在地上是一件很令人滿意的事,一件具體的、切實可行的事情。」但對於解決氣候變化,可以說只是圖一個心理安慰罷了。
「種樹不是一個簡單的解決辦法,」霍爾說這很複雜,我們需要實事求是地看待我們能不能實現的目標。我們需要深思熟慮,制定長遠計劃。另一方面,植樹確實可以改善生物多樣性,改善水質,增加植被覆蓋率。但是,植樹還可能損害當地的生態系統和物種,消耗水資源,剝奪當地土地所有者的權利,增加社會不平等,這取決於植樹的地點和方式。
關於植樹,霍爾教授還在評論文章中提出了4點倡議:
減少森林砍伐和退化:保護和維護完整的森林比植樹或再植更有效率、更有生態效益、成本更低。將植樹視為多方面環境解決方案的一部分:加強森林覆蓋率是抵消人類活動造成的一部分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最佳選擇之一,但它們僅代表所需碳減排量的一小部分,而且根據所使用的變量,估計數相差超過10倍在建模方面。平衡生態和社會目標:承認相互競爭的土地使用,並關注有可能產生大規模效益的景觀,例如巴西的大西洋森林,在那裡,區域性的植樹計劃可以以一半的成本帶來三倍的保護收益。規劃、協調和監督:與當地利益相關者合作,解決土地利用目標衝突,確保長期有效。植樹並不能保證它們能存活下來;2004年海嘯後對斯裡蘭卡紅樹林恢復工作的回顧顯示,在75%的地點,只有不到10%的樹木存活下來。
為了取得成功,植樹行動需要與當地利益相關者接觸,並面對土地利用方面相互衝突的目標。」霍爾說:「大部分被提議用於植樹的土地已經被用於種植農作物、收穫木材和其他維持生計的活動,因此植樹行動需要考慮土地所有者將如何賺取收入。」否則,農業或伐木等活動就會轉移到其他土地上。
「我們能做的第一件事是保持現有的森林,第二件事是允許樹木在以前是森林的地區再生,」專門研究熱帶森林恢復的霍爾說,在很多情況下,樹木會自行恢復,只要看看200年前被砍伐的整個美國東部就知道了。其中大部分都是在沒有積極植樹的情況下恢復的。是的,在一些高度退化的土地上,我們需要植樹,但這應該是最後的選擇,因為這是最昂貴的,而且往往不成功。
最關鍵的是,減緩氣候變化的步伐需要一個全面的戰略,從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開始。植樹只是廣泛戰略的一小部分,我們最好從一開始就不要排放溫室氣體,至少從現在開始,儘可能地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