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是解決氣候變化的靈丹妙藥?生態學家在科學評論中這樣說

2020-08-28 大眼識珠

對於那些認為種植1萬億棵樹可以扭轉氣候變化危害的人來說,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UC Santa Cruz)環境研究教授、森林恢復方面的權威專家霍爾說:「我們無法通過種植來擺脫氣候變化。」

在5月8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評論中,霍爾和合著者、聖保羅大學森林科學系教授佩德羅·布蘭卡利昂(Pedro Brancalion)贊同樹木的好處,但告誡人們不要把植樹簡單地看作是解決環境退化的靈丹妙藥

霍爾說:「種樹不是一個簡單的解決辦法,這很複雜,我們需要實事求是地看待我們能夠和不能實現的目標。我們需要深思熟慮,制定長遠計劃。」從正面看,植樹可以改善生物多樣性,改善水質,增加樹蔭。但是,植樹還可能損害當地的生態系統和物種,減少供水,剝奪當地土地所有者的權利,增加社會不平等,這取決於植樹的地點和方式。

霍爾和布蘭卡利昂在評論中提出了四項原則,這些原則應指導森林改良計劃:

  • 減少森林砍伐和退化:保護和維護完整的森林比植樹或栽植更有效率、更有生態效益、成本更低。
  • 將植樹視為多方面環境解決方案的一部分:擴大樹木覆蓋率是抵消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的最佳選擇之一,但它們僅佔所需碳減排量的一小部分,並且根據建模中使用的變量,估算值相差十倍以上。
  • 平衡生態和社會目標:承認競爭性的土地用途,並著重於具有潛在產生大規模利益的景觀,例如巴西的大西洋森林,在那裡,區域性的植樹計劃可以以一半的成本帶來三倍的保護收益。
  • 規劃、協調和監督:與當地利益相關者合作,解決土地利用目標衝突,確保長期有效。植樹並不能保證它們能存活下來。2004年海嘯後,斯裡蘭卡的紅樹林恢復工作所做的一項審查顯示,在75%的地方,不到10%的樹木得以倖存。

為了取得成功,植樹計劃需要吸引當地利益相關者參與,化解土地利用方面的相互衝突。否則,難以阻止諸如農業或伐木之類的活動。

相關焦點

  • 美國科學家:種樹並不是解決全球變暖的靈丹妙藥
    正當全球變暖愈演愈烈,世界各地的人們也在仿效中國的做法,發展植樹活動,期待更多的樹木能夠平衡碳循環,給地球「降降溫」。然而,最近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生態學家卡倫·霍爾卻說,我們無法通過種植樹木來擺脫氣候變化,這只是拼圖的一部分。就算我們種植一萬億棵新樹木,也無法扭轉全球變暖帶來的氣候變化,其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 美媒:植樹是對抗全球變暖最好方法
    他們在7月4日出版的美國《科學》周刊上說,即使保持現有的城市和農田面積,也有足夠的空間種新樹,面積可達900萬平方公裡。這大致相當於美國國土面積。研究結果預測,這些新樹在幾十年裡可以從大氣中吸收近7500億噸導致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這大致相當於人類在過去25年排放的碳汙染。
  • 中國科學家首獲「惠特克傑出生態學家獎」
    方精雲長期從事全球變化生態學、植被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態遙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先後發表論著420餘篇,其中在《科學》、《自然》和《美國科學院院刊》等期刊發表論文17篇,國內外引用超過3.5萬次。
  • 城環方精雲院士獲美國生態學會惠特克傑出生態學家獎
    惠特克傑出生態學家獎由美國生態學會設立,旨在紀念享譽國際的傑出生態學家羅伯特·惠特克(Robert Harding Whittaker)。該獎授予對生態學作出傑出貢獻的非美籍生態學家,每年僅有一位生態學家入選,是國際生態學界最具影響的獎項之一。這是我國科學家首次獲得這一重要獎項。
  • TNC: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在應對氣候變化中不可或缺
    COP25期間,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國際氣候政策主任約翰威爾迪克(John Verdieck)受邀參加了由中國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主辦,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承辦的以「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為主題的中國角邊會。
  • 雲大校長方精雲獲頒惠特克傑出生態學家獎,系首位得獎中國人
    該獎項由美國生態學會主席頒發,旨在紀念享譽世界的傑出生態學家羅伯特·惠特克。它被授予對生態學作出突出貢獻的非美籍生態學家,每年僅有一人入選,是國際生態學界最具影響的獎項之一。雲南大學新聞網介紹,美國生態學會是生態學領域人數最多、國際影響最大的學會。評選委員會認為,方精雲的工作「發展了惠特克所開拓的多個概念,建立了許多科學嚴謹的新標準——這是在惠特克時代無法達到的」。
  • 應對氣候變化的十種解決方案
    一個人甚至一個國家,能夠各自做些什麼來減緩和扭轉氣候變化呢? 但正如普林斯頓大學的生態學家Stephen Pacala和物理學家Robert Socolow提出的15個各國可用來實現上述目標的所謂的「楔子」,。每一個都具挑戰性但又切實可行,在某種程度上能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控制在安全水平。他們還認為通過生活方式的改變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減少個人對環境帶來的碳影響。當然,這些方法並非適合所有人。
  • 迄今最廉價有效的解決方案——種上萬億棵樹或能緩解全球變暖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瑞士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周刊上撰文指出,對抗全球變暖最有效的方法是:種植大量樹木——1萬億棵甚至更多。當然,與此同時,世界仍需擺脫對燃燒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的依賴。  研究人員使用「谷歌地球」來查看哪些區域可以種植更多樹木,並同時為人類和農作物留出空間。
  • 氣候變化都已經說了三十年,為什麼我們還沒解決這個問題?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也有一些零散的新聞報導,其中包括1956年《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上一篇非常清晰的文章,報導了從能源生產中累積的溫室氣體排放將如何導致長期的環境變化。這篇文章在結尾中預見了解決有害排放的主要障礙:豐富的化石燃料。「煤炭和石油在世界許多地方仍然充足且廉價,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值得,這兩種能源都會繼續被工業消耗。」
  • 專訪:中國行動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寶貴經驗——訪哥斯大黎加前環境...
    古鐵雷斯在哥斯大黎加首都聖何塞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說,中國近年來利用有效科技手段應對和減輕氣候變化影響的做法,為世界其他國家提供了寶貴經驗。古鐵雷斯將作為《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特別代表參加12月2日在西班牙馬德裡開幕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他說,中國在減少汙染和防治土地荒漠化方面取得的成果表明,中國正通過自己的行動努力應對氣候變化。古鐵雷斯說,最好的例子之一就是中國為防治荒漠化所進行的大型防護林工程。
  • 氣候變化下一個「犧牲品」,小頭鼠海豚只剩10頭,即將滅絕
    作者:文/虞子期 地球的生命體如今在氣候的改變之下,可以說是處於「面目全非」的模式,不少的生物都面臨滅絕和消失的情況,氣候的問題已經成為科學界最為嚴峻的問題。
  • 陳志:技術創新,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最終途徑(圖)
    「氣候變化問題最終需要創新來解決。」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陳志博士近日在接受《科學時報》專訪時發表了上述觀點。技術創新:  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最終途徑  「氣候變化問題很複雜,但無論多複雜的問題都有解決的可能性。」陳志對《科學時報》表示。  目前,人類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途徑至少有三種:一是減少能源利用,特別是工業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二是新能源利用;三是鼓勵消費方式的轉化,減少對傳統碳氫能源的需求。
  • 中林聯合綠色公益行:植樹固碳,綠色減排
    -- 中林聯合綠色公益行 倡導「植樹固碳」理念 「植樹固碳,綠色減排」公益活動,吸引了眾多環保人士的熱情參與,包括中林聯合員工及客戶代表、上海綠洲公益項目官員,以及環保志願者等各界人士,大家滿懷激情,迎接中國第32個植樹節 -- 與大樹在一起。
  • 造成氣候變化的原因
    氣候變化是指由改變全球大氣組成的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造成的氣候變化,且經過相當時間的觀察,這種變化屬於自然氣候變化之外。只顧亂砍亂伐,而不植樹植林也會造成更大量的二氧化碳釋放。 同時,大規模家畜飼養、稻田和垃圾場都有甲烷排放。使用化肥會產生氧化亞氮。壽命長、用於空調製冷的氣體,如含氯氟烴、氫氟碳化合物和全氟化碳,經過工業加工最終被排放到大氣中。許多此類溫室氣體的排放活動目前對全球經濟至關重要,並已經成為現代生活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
  • 生態學家警告:受殺蟲劑等威脅,昆蟲正加速滅絕
    西班牙昆蟲學協會和非營利組織「生態學家在行動」聯合發起了「沒有昆蟲,就沒有生命」運動,呼籲對昆蟲進行更多的研究和保護,強調昆蟲在地球生命中的重要性。根據研究人員提供的數據,地球上已知昆蟲有約100萬種,佔地球生物多樣性的80%。
  •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有承諾、中國在行動!
    正如習主席所說,氣候變化是全球性挑戰,任何一國都無法置身事外。在今年的G20利雅得峰會上,習主席強調,地球是我們的共同家園,我們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攜手應對氣候環境領域挑戰,守護好這顆藍色星球。發達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多作表率,並幫助發展中國家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習主席還多次強調,中國願承擔與自身發展水平相稱的國際責任。就像習主席所說的,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如果抱著功利主義的思維,希望多佔點便宜、少承擔點責任,最終將是損人不利己。
  • 2003氣候變化國際科學討論會在中國舉行
    與此同時,科學評估還表明,未來50-100年全球的氣候還將繼續向變暖的方向發展。針對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氣候變化這一國際熱點和焦點問題,近日,在中國北京舉辦了2003年氣候變化國際科學討論會。來自全球61個國家和地區的460餘名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
  • 國際研究探討利用森林減緩氣候變化面臨的風險
    文章指出,鑑於森林具有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的巨大潛力,一些國家政府期望人工林可以抵消溫室氣體的排放,但是這種氣候投資方式存在風險。如果森林遭到破壞,大部分儲存的碳會被釋放到大氣中。森林具有巨大的潛力,可以幫助減緩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並為社會提供廣泛的協同效益。
  • 生態學家記錄氣候變暖背景下美加州鳥類和哺乳動物種群數量
    Patton是一名退休哺乳動物學家,他通過陷阱捕捉一些沙漠野生動物,並在隨後將其釋放,這是一項雄心勃勃的研究項目的一部分。這項研究的目的是再次展開由著名生態學家Joseph Grinnell從1908年到1939年所做的調查。Grinnell被稱為「野外記錄之父」,他曾駕駛著小汽車穿越美國加州記錄鳥類和哺乳動物的數量。
  • 地球氣候變化對生物能造成什麼影響?
    他指出,生物學家傾向於在某一特定地區做研究,而這些地區的氣候變化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此外,是否所有的研究結果都能公開發表,比如相反的研究結果和沒有結果的研究。這些因素都決定著人們對研究結果的評估和認同。另外,美國康乃狄克州的威斯萊恩大學的生態學家加裡·約埃也認為,上述分析得出的高可信度是不可信的,因為分析只是表明氣候與生物變化有相互關係,但不是因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