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1萬億棵樹,就能逆轉全球變暖嗎?

2020-12-05 澎湃新聞

原創 星球科學評論

|科學| · |探索| · |好奇|

1, 000, 000, 000, 000 棵樹,會給世界帶來什麼改變?這是今年1月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給出的雄心勃勃的數字。美國總統也一反以往對變暖問題不置可否的態度,宣布將積極支持這個「一萬億棵樹」計劃[1]。

美國總統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宣布加入「一萬億棵樹」活動 | 圖源@觀察者網 / 嗶哩嗶哩視頻網站

這項雄心勃勃的超大型樹木種植計劃由來已久,早在2006年,聯合國環境署(UNEP)第一次提出「十億棵樹倡議」,要用一年的時間在世界範圍內種下10億棵樹,以緩解全球變暖。截至2011年,在該倡議的資助下,全球範圍內一共新種植了120億棵樹[2]。2018年3月,在聯合國環境署(UNEP)等國際組織的推動下,一些國際知名人士在摩納哥共同籤署了「一萬億棵樹宣言」,把種樹這件事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3]。

「一萬億棵樹宣言」 | 該宣言獲得了包括摩納哥阿爾伯特二世親王等國際知名人士的籤名。圖源@Plant-for-the-planet.org

2020年1月,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將「一萬億棵樹」的想法列為大會正式倡議,提交參會領袖們討論。最終,包括中國、美國和歐洲多國在內的許多政府官員,及300多家與會公司代表共同通過了該倡議[4]。隨後,世界各地成立了若干個基金會,它們將會在未來幾年開始推動這項規模浩大的植樹運動。

達沃斯經濟論壇後,一些基金會推出的「一萬億棵樹」計劃宣傳海報 | 「一萬億棵樹」計劃由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世界自然基金會英國分會(WWF-UK)和國際鳥類聯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共同發起。圖源@Trilliontrees.org

世人皆知,種樹可以改善生態環境,樹木也可以在生長中通過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所以種一萬億棵樹看起來確實是個誘人的計劃。只是,它可能並不是人們想要的「逆轉全球變暖問題的靈丹妙藥」,甚至可能會有很大的隱患。

這是為何?

01

森林如何固碳?能固多少?

光合作用通過水、陽光和二氧化碳在葉綠素上的微妙反應,將二氧化碳轉變為葡萄糖,參與植物正常生理活動,從而起到固碳作用。這是人盡皆知的基本常識,但除此以外,森林作為一個龐大系統,還有規模更大的儲碳「倉庫」——土壤。

森林的活木中儲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 圖源@VCG

土壤可以被視作「有生命的」整體,植物的地下部分、穴居生物、昆蟲和微生物等主導著它的各種生態過程。各種分解者能夠將有形的動植物遺骸轉變為零散的有機物碎片,沉澱在土壤中,起到維繫土壤透水、透氣性能和化學平衡的作用。研究表明,全球陸地生態系統所蘊含的所有碳元素中,有大約62%~78%蘊藏在森林這個複雜系統裡,其中又有近七成蘊藏在森林的土壤裡[5]。

鑽出森林土壤的小蘑菇 | 土壤中存在大量的昆蟲、蠕蟲、真菌、細菌、放線菌等生物,它們分解動植物遺骸,將碳元素歸還給土地。圖源@VCG

廣泛種樹一方面可以促進森林樹木量的增長,另一方面則可以產生大量動植物遺骸,豐富森林土壤中蘊含的有機質,進而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儲存在森林生態系統中,這也是人們普遍認為森林可以緩解溫室效應的原因所在。

一個簡單的邏輯是,當人們投入更多的資源種樹時,就可以將「大量」的二氧化碳儲存起來,為緩解大氣碳儲量做出貢獻。但是,模糊的定性難以作為指導人們行動的依據,定量化的計算顯然更有價值。

簡化全球碳循環示意圖 | 黑色數字和箭頭表示工業時代前的碳庫(儲存碳元素的「倉庫」)和碳通量(碳通量指通過該環境的碳元素總量),紅色數字和箭頭是人類活動造成的變化,其中年均數據是2000年至2009年的平均值。PgC解釋見下文圖源@文獻[6]

2019年7月,Science雜誌刊登了一篇定量計算森林固碳能力的論文。該文提出,當代世界上尚存大約9億公頃(合90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可以用來植樹,當這些林木在2050年長成,可以提供205GtC(1Gt=10^9噸,C表示碳元素)的固碳空間,相當於將當前大氣碳(約810GtC)的25%固定起來[7]。

若以上圖中大氣碳每年以4PgC(1Pg=10^15克=10^9噸=1Gt,C表示碳元素)的淨增長量計,大約相當於51年的碳增量。若以上圖中每年化石燃料及水泥工業產生的碳排為7.8±0.6PgC計算,約合25年的排放量。

此論文一出,一時間媒體震動,似乎是找到了化解全球變暖問題的靈丹妙藥一般,但事情並沒有如此簡單。

Science雜誌關於此論文報導的社交媒體截圖 | 圖源@某社交網站

批評者很快指出,該文在計算森林固碳能力時犯了諸多錯誤,例如使用了不當的森林潛在增加面積,其中包括了北半球高緯地區和非洲稀樹草原地區的潛在面積;忽略了土地本身的土壤碳儲存和土壤活動產生的碳釋放;未使用正確的人類歷史總排放量進行計算等[8-13]。

可供植樹的潛在土地分布圖 | 圖1是只考慮氣候和地形的理想植樹區域;圖2、3是分別依據不同方法去除人類農田和人類居住地的兩種情形。論文作者使用「樹冠覆蓋度」的概念,來模擬在這些土地儘可能種滿樹時的情況。圖源@文獻[7]

上圖情形1和情形2中的許多地區,並不太適合大規模人為種樹,它們包括北半球高緯度地區、一些半乾旱地區和非洲的稀樹草原地區等。

這是因為森林不僅能夠吸收二氧化碳,同樣可以降低地表的反射能力,吸收更多太陽輻射,起到升溫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半乾旱地區,森林反射陽光的能力比荒漠弱,會造成區域變暖,數十年後才會通過固碳起到抵消的效果[14]。而在北緯45~40度以北的高緯地區(西北太平洋區是例外),森林的反射能力比雪地弱,也會造成冬季氣溫的升高[15-16],展開大規模的人工種樹存在一定風險。

極光下的寒林景觀 | 「寒林帶」也叫北方針葉林帶,是分布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北緯50度以北)的針葉林帶,在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均有分布,是地球上規模最大的森林。在下雪以後,平坦的雪地能反射比林地更多的陽光,降低能量吸收。圖源@VCG

在稀樹草原,草類通過周期性的火災抑制樹木生長,這種天然抑制是維繫稀樹草原系統中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穩定性的重要自然因素,即便是降水量滿足森林生長需求的地方,也呈現出草原景觀[17]。若強行種樹,則是對稀樹草原生態系統的破壞。

非洲稀樹草原景觀 | 注意遠方火災釋放的濃煙,野火是維持稀樹草原景觀的重要自然因素。圖源@VCG

此外,批評者也認為該團隊運用了不合適的計算方法。根據改進算法,即便在可能的合適地區都種滿森林,在未來30年中能夠提供的最終固碳能力介於42GtC~108GtC之間,遠小於Bastin等人的計算結果(205GtC)[8-9,13,18]。

相比之下,2018年的全年二氧化碳排放為37.1Gt CO2(表示37.1Gt的CO2),換算為碳元素排放約為10.02GtC (1Gt CO2 = 0.27 GtC),即便在未來採取激進的植樹策略,將能夠植樹的環境全部種滿,也僅能提供4~10年的碳排空間。假若考慮到每年碳排仍在保持增長,能夠提供的預期空間將更小。

截至2018年的全球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變化圖 | 2018年,全球因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為37.1Gt。圖源@Global carbon project

總之,種樹不是逆轉全球變暖的靈丹妙藥,儘管它確實有一點效。

02

植樹光環背後的隱患

雖然效用有限,但植樹造林仍是執行難度和成本都較低的固碳方案,被廣泛寫入各種國際協議。但很多情況下,這些協議更強調土地的植被覆蓋水平,對森林為天然林或人造商業林、樹種為本地種或引進種、品種結構是否多樣,並無特別強調[19-20]。

中國是人工林種植面積最大的國家[21],歷史上也曾發生過人造林樹種過於單一引起的生態失衡[22]。可喜的是,當代林業人員提出了「近自然林業」的人造林管理策略,因地制宜、因時制異地搭配不同品種、不同樹齡的樹木,既能最大限度保證木材供應,也能夠加速人造林向天然林的演替進程,增強森林的生態功能和穩定性[23-25]。此外,近年來也實施了一系列天然林保育工程,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人造林固碳效率較低、生態效益較低的弊端。

人工橡膠林景觀 | 天然橡膠是一種極其重要的化工原料,為了收穫天然橡膠,人們在熱帶地區開闢了許多人工橡膠林。在這樣的人工林中,林下植被受到嚴格管理,因此生態功能十分有限。注意橡膠樹幹上的刀痕和膠桶。圖源@VCG

此外,大規模種樹的價值需要數十年才能體現,但全球暖化的速度卻沒有下降趨勢。隨著暖化的加劇,野火和蟲害對森林的威脅也在增大[26-29]。而野火卻能在短期消耗大量木材,增加短期碳排放。在植樹造林的同時,更要做好森林防火,避免民眾違規用火引起火災顯得尤為重要。

森林大火的場景 | 儘管從地質尺度來看,森林大火會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參見我號文章「野火如何改變世界」,後臺回復「野火」獲取文章連結),但在人類可實際感知的短期時間尺度內,它又因燃燒生物質而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圖源@VCG

更大的隱患,在於使治理全球變暖的方法出現本末倒置。在全球種樹的大潮、經濟發展的需求和媒體的推波助瀾下,人們很容易陶醉於已經取得的植樹成就,而忽視真正的要害: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改變能源結構。這也是「一萬億棵樹」計劃批評者們最擔憂的事。

今年2月12日,美國共和黨眾議員Bruce Westerman正式向國會提出「一萬億棵樹」法案,並於2月26日舉行了眾議院聽證會[30-31]。儘管法案將種樹描繪成美國兩黨能夠通力合作的一次難得機遇,但外界仍存疑慮,認為這是共和黨試圖借植樹法案掩蓋其大力發展化石能源消費產業實質的舉措[32-33]。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Bakersfield市附近的大油田 | 密集分布的採油機(俗稱磕頭機),彰顯著人類的工業力量。圖源@VCG

正如評論人士指出:「他們希望使自己看起來關心氣候變化,但他們並未準備好採取任何有力措施來限制消費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所產生的的碳排放[34]。」

03

去種樹吧,為能源轉型爭取時間

能源結構如何轉型,是擺在全世界政治家和科學家面前的大難題。從工業革命以來,化石能源幫助了人類社會飛速發展,但人們也對化石能源產生了深厚的依賴。在當代,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提供了全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的85%左右,人類的一舉一動,都在燃燒著地球用億萬年積累下來的生物碳資源。

2018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結構圖 | 「一次能源」指自然界中天然存在、未經加工轉換的能量資源。「油當量」是按標準油的熱值計算各種能源量的換算指標。製圖@陳睿婷 | 星球科學評論

幾乎一切經濟活動都會帶來碳排放,這也讓世界各國在調整能源結構時舉步維艱。激進的能源轉型會傷害經濟,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甚至引發嚴重的社會動蕩,這也是為什麼瑞典少女Greta Thunberg的激進建議令「老人們」發笑的原因:達沃斯論壇上的世界領袖們,不可能在「現在立刻終止對化石燃料勘探和開採的所有投資、對化石燃料的所有補貼,並立即和完全停止使用化石燃料(註:Greta Thunberg原話譯文)」[35]。

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油砂開採與森林毀滅 | 油砂是一種特殊的油藏,它是地下含油砂巖地層抬升至地表後,遭受破壞形成的非常規石油資源。在加拿大的阿爾伯塔省,這些含油地層上常有厚度不一的覆土,長滿森林。當前使用的露天開採方法需要清除森林,然後剝去表土,將整個地層挖出後,使用高溫蒸汽和化學添加劑一起汲取原油,對生態環境、水資源、森林資源的破壞力巨大。圖源@VCG

能源轉型只能穩步推進,在軟著陸中逐漸調整能源結構。可喜的是,這個世界上的有識之士們正在這樣做著。縱然艱辛,但終歸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

以中國為例,近年來中的中國年均碳排放量進入低速增長通道,但經濟仍然保持著中高速增長。2018年,中國的單位GDP碳排放比2017年下降4%,比2005年下降45.8%,提前完成了原計劃2020年才能實現的指標。這些事實,意味著這個碳排放佔據全球25%的排放大國正在減排的道路上取得驚人成就[36]。

全球分區域的二氧化碳排放數據圖和中國近年來各種能源的消費結構圖 | 上圖可見,中國是當代世界最大的單一碳排經濟體,且近年來的碳排速率有所減緩;下圖可見,在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裡,煤炭佔據重要部分,近年來的煤炭消費量出現先降後升,增速明顯放緩,而其他能源的增長顯著。圖源@文獻[37]

成就的背後,是中國的「能源供給側改革」政策開始發揮作用。煤炭佔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的60%左右,增加非煤能源比重、提升燃煤效率、控制小煤爐和散煤燃燒,都在顯著改變中國的碳排放局面[38]。

截至2018年的中國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變化圖 | 近年來,中國燃燒煤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有所下降。圖源@Global carbon project

隨著「熊熊爐火」的數量減少,一些燃燒效率低下(達成特定能量供應需要燃燒更多的煤炭,造成更多碳排)、汙染物排放不達標的鍋爐逐漸完成歷史使命,減少了燃煤碳排放的同時,也減少了燃煤汙染物的排放,降低了灰霾顆粒物的重要來源[39-40]。灰霾漸散,藍天愈發晴朗,似乎也預示著中國式穩健減排的未來會更加明朗。

霧霾裡的北京 | 圖源@VCG

只有像這樣從能源結構著手,增加可再生能源比重,降低高排放能源比重,才是在未來有效緩解碳排放和全球變暖問題的主要措施。植樹造林能夠起到的作用,其實微不足道。

但我們仍然要堅持科學種樹,哪怕它們只能為減排爭取不足10年的短暫時間。

因為比起在固碳中的作用,植樹還可以帶來更多的價值。

它可以防風固沙(前提是選用正確植物品種、在降水條件滿足的地方,科學植樹),提升乾旱-半乾旱地區居民的生活質量。

甘肅武威民勤縣的梭梭種植 | 在靠近沙漠地區因地制宜選用省水耐旱的灌木進行植樹,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沙、阻沙作用。圖源@VCG

它可以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為丘陵和山區的人們守護寶貴的土地。

植被漸漸恢復的黃土高原 | 黃土高原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也是數千年來遭受砍伐極為嚴重的地區。近年來,該地區植樹造林效果顯著,黃土高原正在逐漸改變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圖源@VCG

它可以改善生態環境,提升物種多樣性,償還歷史長河中欠下的生態破壞債。

森林裡的生靈 | 人類歷史中的粗放式發展,不僅砍伐了大量森林,也使大量野生動物失去棲息地。保護森林、適度種樹,也可以保護以森林為棲息地的各種野生動物。圖源@VCG

它還可以改變人居環境,從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層面豐富整個社會的財富。

就在這個春季,一起去種一棵樹吧 | 圖源@VCG

那麼就在這個春季,去種一棵樹吧,無需在意微小的固碳作用,因為你能收穫更多其它的價值。

| END |

策劃撰稿 | 雲舞空城

視覺設計 | 陳睿婷

圖片編輯 | 謝禹涵

內容審校 | 周偉華

封面來源 | VCG

【本文參考文獻】

[1] 徐蕾. 川普達沃斯演講:種一萬億棵樹,我們加入. 觀察者網. 2020-01-21.(https://www.guancha.cn/internation/2020_01_21_532589.shtml)

[2] Billion Tree Campaign. In Celebration of Trees. (http://incelebrationoftrees.com/un-billion-tree-campaign/)

[3] https://www.plant-for-the-planet.org/en/about-us/aims-and-vision

[4] Lauren Hirsch. CNBC. Salesforce CEO Marc Benioff says it’s 『more than fair』 for him to get some credit for Trump’s support of Trillion Trees campaign. 2020-01-24. (https://www.cnbc.com/2020/01/24/davos-salesforce-ceo-benioff-claims-some-credit-for-trump-backing-trillion-trees.html)

[5] 黃玫, 侯晶, 唐旭利, et al. 中國成熟林植被和土壤固碳速率對氣候變化的響應[J]. 植物生態學報, 2016, 40(4).

[6] Bruhwiler, L., A. M. Michalak, R. Birdsey, J. B. Fisher, R. A. Houghton, D. N. Huntzinger, and J. B. Miller,

2018: Chapter 1: Overview of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In Second State of the Carbon Cycle Report (SOCCR2):

A Sustained Assessment Report [Cavallaro, N., G. Shrestha, R. Birdsey, M. A. Mayes, R. G. Najjar, S. C. Reed,

P. Romero-Lankao, and Z. Zhu (eds.)]. U.S. Global Change Research Program, Washington, DC, USA,

pp. 42-70, https://doi.org/10.7930/SOCCR2.2018.Ch1.

[7] Bastin J, Finegold Y, Garcia C, et al. The global tree restoration potential[J]. Science, 2019, 365(6448): 76-79.

[8] Veldman J W, Aleman J C, Alvarado S T, et al. Comment on 「The global tree restoration potential」[J]. Science, 2019, 366(6463): eaay7976.

[9] Lewis S L, Mitchard E T A, Prentice C, et al. Comment on 「The global tree restoration potential」[J]. Science, 2019, 366(6463): eaaz0388.

[10] Friedlingstein P, Allen M, Canadell J G, et al. Comment on 「The global tree restoration potential」[J]. Science, 2019, 366(6463): eaay8060.

[11] Skidmore A K, Wang T, de Bie K, et al. Comment on 「The global tree restoration potential」[J]. Science, 2019, 366(6469).

[12] Grainger A, Iverson L R, Marland G H, et al. Comment on 「The global tree restoration potential」[J]. Science, 2019, 366(6463): eaay8334.

[13] Krause A, Arneth A, Bayer A, et al. Pitfalls in estimating the global carbon removal via forest expansion–a comment on Bastin et al.(2019)[J]. BioRxiv, 2019: 788026.

[14] Rotenberg E, Yakir D. Contribution of semi-arid forests to the climate system[J]. Science, 2010, 327(5964): 451-454.

[15] Li Y, Zhao M, Motesharrei S, et al. Local cooling and warming effects of forests based on satellite observation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5, 6: 6603.

[16] Mykleby P M, Snyder P K, Twine T E. Quantifying the trade‐off between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albedo in midlatitude and high‐latitude North American forests[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7, 44(5): 2493-2501.

[17] Belcher, C. M., Collinson, M. E., & Scott, A. C. (2013). A 450-Million-Year History of Fire. Fire Phenomena and the Earth System, 229–249.

[18] Taylor S D, Marconi S. Rethinking global carbon storage potential of trees. A comment on Bastin et al. 2019[J]. BioRxiv, 2019: 730325.

[19] Neeff, T., Heiner von Luepke, H. V. & Schoene, D. Choosing a Forest Definition for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Forests and Climate Change Working Paper 4 (FAO, 2006); available via http://go.nature.com/Kl6NQh

[20] Sasaki, N. & Putz, F. E. Critical need for new definitions of 「forest」 and 「forest degradation」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 agreements. Conserv. Lett. 2, 226–232 (2009).

[21] 國家林業局. 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J]. 林業資源管理, 2014(1):1-2.

[22] 蔡燕, 楊燦朝, 梁偉. 人工林對海南鸚哥嶺鳥類多樣性的影響[J]. 四川動物, 2009(05):130-133.

[23] 陸元昌, 張守攻, 雷相東, et al. 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的理論基礎和實施技術[J]. 世界林業研究, 2009, 22(1):20-27.

[24] 柴宗政, 王得祥, 郝亞中, et al. Succession Dynamics of 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Plantation in Intermediate Section of Qinling Mountains%秦嶺中段華北落葉松人工林演替動態[J]. 林業科學, 2014, 050(002):14-21.

[25] 寧金魁, 陸元昌, 趙浩彥, et al. 北京西山地區油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效果評價[J].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2009, 37(7):42-44.

[26] 趙鐵良, 耿海東, 張旭東, et al.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change on forest pests in China%氣溫變化對我國森林病蟲害的影響[J]. 中國森林病蟲, 2003, 022(003):29-32.

[27] Logan J A, Régnière J, Powell J A. 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global warming on forest pest dynamics[J].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03, 1(3): 130-137.

[28] Oris F, Asselin H, Ali A A, et al. Effect of increased fire activity on global warming in the boreal forest[J]. Environmental Reviews, 2014, 22(3): 206-219.

[29] Harvey B J. Human-caused climate change is now a key driver of forest fire activity in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6, 113(42): 11649-11650.

[30] WESTERMAN INTRODUCES TRILLION TREES ACT. 2020-02-12. (https://westerman.house.gov/media-center/press-releases/westerman-introduces-trillion-trees-act)

[31] 「Trllion trees」法案全文. (https://www.congress.gov/bill/116th-congress/house-bill/5859/text?q=%7B%22search%22%3A%5B%22trillion+trees%22%5D%7D&r=1&s=1)

[32] Elvina Nawaguna. A trillion trees not enough to fix climate crisis, critics say. Phys.org. 2020-02-27. (https://phys.org/news/2020-02-trillion-trees-climate-crisis-critics.html)

[33] Faye Flam. Planting Trees Is Good, But Cutting Emissions Is Better. 彭博社. 2020-02-15. (https://www.bloomberg.com/opinion/articles/2020-02-15/planting-a-trillion-trees-isn-t-enough-to-stop-climate-change)

[34] Peter Zampa and Tyler Smith. Republicans go out on a limb with 1 trillion tree pitch in Congress. ABC12新聞網. 2020-02-21. (https://www.abc12.com/content/news/568084302.html)

[35] Greta Thunberg在2020年達沃斯論壇的發言稿. (https://www.rev.com/blog/transcripts/greta-thunberg-davos-forum-speech-transcript)

[36]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2018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2019-05. (http://www.mee.gov.cn/hjzl/zghjzkgb/lnzghjzkgb/)

[37] Jackson R B, Friedlingstein P, Andrew R M, et al. Persistent fossil fuel growth threatens the Paris Agreement and planetary health[J].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2019, 14(12): 121001.

[38]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 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18.

[39] 常清, 楊復沫, 李興華, et al. 北京冬季霧霾天氣下顆粒物及其化學組分的粒徑分布特徵研究[J]. 環境科學學報, 2015(2):363-370.

[40] 陳航宇, 王京剛, 董樹屏, et al. 北京夏冬季霧霾天氣大氣單顆粒物特徵[J]. 環境工程學報, 2016, 10(9):5023-5029.

原標題:《種1萬億棵樹,就能逆轉全球變暖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種1萬億棵樹,就能逆轉全球變暖嗎?-虎嗅網
    1, 000, 000, 000, 000 棵樹,會給世界帶來什麼改變?這是今年1月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給出的雄心勃勃的數字。美國總統也一反以往對變暖問題不置可否的態度,宣布將積極支持這個「一萬億棵樹」計劃。
  • 迄今最廉價有效的解決方案——種上萬億棵樹或能緩解全球變暖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瑞士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周刊上撰文指出,對抗全球變暖最有效的方法是:種植大量樹木——1萬億棵甚至更多。當然,與此同時,世界仍需擺脫對燃燒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的依賴。  研究人員使用「谷歌地球」來查看哪些區域可以種植更多樹木,並同時為人類和農作物留出空間。
  • 一萬億棵樹助人類擺脫氣候變暖?
    那麼就剛好與科學家的研究結果吻合了——2018年,全球氣溫上升了1.16℃,這一年是有記錄以來的第四熱年份。氣候變暖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體現出來了,如果不加以遏制,那麼變暖的趨勢不會自動停止,預計到2030年,全球氣溫將上升1.5℃,屆時,地球上的冰川和冰山大面積消融,海平面將大幅升高。
  • 人類將面臨重大挑戰,種1萬億棵樹才能抵禦,美科學家:在中國種
    這不僅與全球逐漸變暖有關,更與地球水循環系統紊亂,脫不了關係。那便是在地球上再加重1萬億棵樹但現如今要一下子在地球上種植1萬億棵樹,對於全世界的人民來說,這都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一方面來講,種樹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另一方面來講1萬億棵樹所佔的面積必定不小,種樹的地點該去哪兒找呢?
  • 鯨魚是對抗全球變暖的小能手?科學家:一鯨相當於20億棵樹!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達,人類對地球上的資源需求越來越大,從而也導致了地球變得傷痕累累,例如海洋汙染、白色汙染、全球氣候變暖等等嚴重問題,而最嚴重的就是全球變暖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各國都在努力挽救
  • TED 演講 | 想要扭轉全球變暖,這裡有100種解決方案
    這個表上列的是前 20 種能逆轉全球暖化的方法。之後我會解釋一下細節,但是先花幾秒鐘來看一下這個列表。這個表五花八門,我知道。從陸上風力發電到女性教育,從以植物為主的飲食到屋頂太陽能技術。我們把它們分解一下,在幻燈片的右邊,你會看到以 10 億噸為單位的數字。它代表只要我們能在 30 年內在全球實行這些方法,我們就能從大氣中減少這麼多二氧化碳量。
  • TED:解決全球變暖的100種方法
    一個有可能逆轉全球變暖的未來。我們如何開始逆轉全球變暖?100種扭逆轉全球變暖的 解決方案。我們如何開始逆轉全球變暖?100種扭逆轉全球變暖的 解決方案。
  • 植樹造林,能遏制全球變暖嗎?
    氣候變化究竟會怎樣影響我們的生態,增加綠地面積能緩解當下之急嗎?在10月13日的「國際減災日」特別直播中,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劉曉東、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魏科、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呂振綱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
  • 美媒:植樹是對抗全球變暖最好方法
    參考消息網7月6日報導美媒稱,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對抗全球變暖的最有效方法是大量植樹。種1萬億棵,或許更多。據美聯社7月4日報導,瑞士科學家說,世上也有足夠的植樹空間。他們在7月4日出版的美國《科學》周刊上說,即使保持現有的城市和農田面積,也有足夠的空間種新樹,面積可達900萬平方公裡。這大致相當於美國國土面積。研究結果預測,這些新樹在幾十年裡可以從大氣中吸收近7500億噸導致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這大致相當於人類在過去25年排放的碳汙染。
  • 如果每個人都種下一棵樹,會發生什麼?
    自人類文明誕生以來,我們幾乎已經砍掉了地球上一半的樹木,如果我們所有人,也就是大約77億人中的每一個人都種下一棵樹,那將會發生什麼呢?如果每個人都種下一棵樹?地球上大概有77億人口,但目前地球上有大約超過3萬億棵樹,增加77億棵樹對保護環境而言很有價值。但想要對環境產生真正的實質性影響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事實上, 我們是可以做到的, 據估計如果我們種植1.2萬億棵樹,當樹木長大時,就能夠消耗掉約1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我們人均種植160棵樹。
  • 全球變暖逆轉海洋1800年冷卻趨勢
    【英國《獨立報》網站8月18日報導】研究表明,人為原因造成的全球變暖已逆轉了過去1800年來的海洋自然冷卻過程。科研人員表示,在地球表面溫度隨著連續火山爆發而冷卻的影響下,海洋溫度在過去2000年中大幅下降。
  • 逆轉全球變暖會開啟冰河時代嗎?
    從那時起,各國政府和環保組織一直在推動監管和改變公共能源消費,以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並幫助扭轉全球變暖。當我們爭先恐後地改變我們的能源消耗方式時,一些科學家在問,全球變暖是否真的起到了有用的作用。有沒有可能這種變暖的趨勢正在阻止我們進入另一個冰河時代?
  • 28萬億噸冰從地球上蒸發 疫情加減排也難阻全球變暖
    按理來說受新冠疫情影響,上半年人類主要工業國家都採取了封鎖隔離的防疫措施,工業產能與溫室氣體排放是這幾年裡最少的,為什麼仍然沒有逆轉全球變暖的趨勢其實全球變暖這個問題已經不僅僅是減排那麼簡單了,地球上冰川的大量減少正在讓變暖的速度加快。
  • 冰川消融與全球變暖互相加速,《巴黎協定》價值不止600萬億美元
    全球氣候變化給全人類帶來的總的經濟損失是可以計算的,計算結果有助於人們理解全球變暖如何影響世界經濟,也有助於各國權衡該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如果世界各國共同努力,完成《巴黎協定》約定的目標,嚴格控制全球氣溫升高的幅度,使全球氣溫比工業化前的水平升高1.5°C或2°C以內,那麼氣候變化對全球經濟造成的損失將控制在600萬億美元左右。相對而言最壞的情況,也就是世界各國撕毀《巴黎協定》,放任溫室效應,那麼,全球氣溫將比工業化之前的水平上升4°C,帶來的經濟損失將會達到大約2000萬億美元。
  • 全球變暖背景下,為什麼「極寒」天氣也變多了?
    夏天變得一年比一年熱,兩極冰川面積不斷減少,世界各地森林火災越來越頻繁,地球氣候變暖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可是,許多人仍然在懷疑,地球的溫度確實在升高嗎?那為什麼極寒天氣也增多了?地球升溫就因為二氧化碳嗎?
  • 全球變暖背景下,為什麼「極寒」天氣反而變多了?
    夏天變得一年比一年熱,兩極冰川面積不斷減少,世界各地森林火災越來越頻繁,地球氣候變暖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可是,許多人仍然在懷疑,地球的溫度真的在升高嗎?那為什麼極寒天氣也增多了?地球升溫就是因為二氧化碳嗎?氣候危機下人類的前景到底怎麼樣?
  • 怎麼應對全球變暖?科學家:還是得種樹 中國的綠植增速世界第一
    瑞士科學家在美國《科學》周刊上發文,表示對抗全球變暖的方式出乎我們意料地簡單,那就是——種樹,種特別多的樹,種超過一萬億棵樹或者比這更多的樹。當然,在種樹的過程中,世界依然要學習擺脫對化石燃料,也就是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依賴。種那麼多的樹,有足夠的空間嗎?科學家肯定地表示:有!
  • 全球科學家發出氣候變暖預警後,川普稱氣候可能自行逆轉
    近年來的多項研究結果表明,全球氣溫自2000年以來多年創下新高,幾乎肯定是人為因素導致全球變暖的跡象,單靠自然氣候變量沒法解釋這些全球變暖記錄。氣候自行逆轉?12年後全球溫升或突破1.5攝氏度川普發表上述言論之際,正值史上最強颶風「麥可」(Michael)重創美國佛羅裡達州之時。全球氣候科學家們認為,在海洋變暖的情況下,颶風可能會變得更強。
  • 俄稱到2050年全球變暖對北極造成的損失將達2-9萬億盧布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消息 俄羅斯遠東和北極發展部第一副部長亞歷山大克魯季科夫表示,根據預測,到2050年全球氣候變暖對北極造成的直接損失將達2億至9萬億盧布(約264億至1188億美元)。克魯季科夫在俄聯邦委員會會議上指出:「據最樂觀預測,即以最低的變暖速度,到2050年直接損失將達到2萬億盧布。而最大損失,即如果變暖強度增大的話,到2050年將達到9萬億盧布。」科學家們相信,這項研究結果能夠提高人們對地球氣候變化的認識,有助於制定應對全球變暖的最佳方案。
  • 全球變暖的危害及措施 全球變暖人類會滅亡嗎
    談到全球變暖這個話題,與人類息息相關,卻被很多人忽略,但其實全球變暖的危害已經逐步逼近人類了。了解了具體內情的人們甚至擔心,全球變暖人類會滅亡嗎?若是再不實行強有力的控制措施去補救,人類滅亡只是時間問題。要知道網上有很多消息稱全球變暖接近臨界點,挽救地球的行動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