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一匯:近15年全球變暖減緩 海洋等自然因素是主因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永報導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10月23日舉行的中英氣候變化科學交流會上表示,海洋表層溫度上升的減弱和太陽活動的顯著減弱等自然因素是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減緩和停頓的主要原因。
-
世界氣象組織:2018年全球變暖趨勢仍在持續
2018年1月至10月全球溫度變化幅度示意圖。(來源:世界氣象組織官網)新華社日內瓦11月29日電(記者劉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開幕在即,世界氣象組織29日發布報告稱,2018年全球變暖趨勢仍在持續,海平面上升、海洋升溫和酸化、極端天氣等並無弱化跡象,要實現控制全球升溫的既定目標,必須做出前所未有的改變。
-
人類活動逆轉地球6500年自然冷卻期:後果嚴重
7月2日,據媒體報導,來自《自然》雜誌中的一項古氣候學研究發現,過去150年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暖中斷並逆轉了6500年的全球自然冷卻期。報導稱,該研究由93名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從全球679個地點收集了1319條數據記錄,數據時間跨度1.2萬年,包含了來自湖海洞穴沉積物、泥炭、珊瑚和冰川冰芯等樣本。研究人員據此繪製出過去1.2萬年地表空氣溫度變化圖,並將其與公元1800年至1900年間的世紀平均氣溫進行比較,以追蹤工業革命可能帶來的變化。
-
丁一匯:近15年全球變暖減緩 自然因素是主因—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10月23日舉行的中英氣候變化科學交流會上表示,海洋表層溫度上升的減弱和太陽活動的顯著減弱等自然因素是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減緩和停頓的主要原因
-
研究稱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扭轉了6500年的全球降溫趨勢
北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人員目前已經分析了超過12000年的氣候數據,發現人類活動引起的變暖中斷並逆轉了長期的全球自然冷卻期。地球以驚人的速度升溫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最近幾個月、幾年和幾十年都在打破溫度記錄。但這一數據只能追溯到19世紀80年代,當時的觀測數據開始被例行記錄。那麼,從長期來看,目前的趨勢如何呢?
-
研究顯示:氣候變暖扭轉了6500年的全球降溫趨勢
外媒稱,一項研究表明,過去150年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變暖已抵消此前6500年自然降溫過程的結果。據《今日美國報》網站7月1日報導,科學家重現了過去1.2萬年的全球平均氣溫,以此得出結論。他們通過研究來自世界各地的「古氣候」數據推斷歷史溫度變化。這些「古氣候」數據包括湖泊沉積物、海洋沉積物、泥炭和冰川冰等。
-
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減緩 專家稱自然因素是主因
中新網10月24日電 據中國氣象局網站消息,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10月23日舉行的中英氣候變化科學交流會上表示,海洋表層溫度上升的減弱和太陽活動的顯著減弱等自然因素是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減緩和停頓的主要原因。
-
赤道東太平洋冷卻導致「全球變暖間斷」—新聞—科學網
「間斷」是赤道東太平洋長達十年的氣候變冷所致。太平洋是揭開「全球變暖間斷」謎團的關鍵。圖片來源:Tim Graham 在神秘的「全球變暖間斷」現象持續了長達16年之後,科學家有望得出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這個氣候科學的最大謎團於1997年末開始出現,當時並沒有人發現這一點。
-
逆轉全球變暖會開啟冰河時代嗎?
從那時起,各國政府和環保組織一直在推動監管和改變公共能源消費,以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並幫助扭轉全球變暖。當我們爭先恐後地改變我們的能源消耗方式時,一些科學家在問,全球變暖是否真的起到了有用的作用。有沒有可能這種變暖的趨勢正在阻止我們進入另一個冰河時代?
-
《自然》雜誌:赤道東太平洋冷卻導致「全球變暖間斷」
在此之後,全球變暖停止。 全球變暖間斷 目前,科學家正全力探究「全球變暖間斷」現象背後的深層次原因。一些人認為太陽、火山甚至汙染可能是罪魁禍首,但最新研究指出,解釋這種異常現象的關鍵是海洋。最大「嫌疑對象」是1997~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其將大量來自海洋的熱量輸送至大氣中——這已足夠使赤道太平洋進入一個持續很久的低溫狀態,也抑制了全球變暖的速度。 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氣候學家Kevin Trenberth說:「1997~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引發了太平洋地區的一系列變化,我認為這很有可能是『間斷』的開始。」
-
發現溫室效應掩蓋火山活動冷卻作用
一項日前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雜誌的研究表明,在工業革命前約1800年間,全球海洋表層水溫曾持續變冷
-
全球海洋熱量曲線圖:全球變暖仍在繼續
據英國《衛報》近日報導,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最新公布的上層海洋(0-2000米)熱含量曲線圖顯示,2014年全球海洋繼續變暖。 人類活動引發了氣候變化,但是仍有許多人否認這一事實,且他們宣稱2014年並不會是太熱的一年。但是近期一系列地表氣溫報告卻給了他們當頭一棒——2014的平均氣溫已創歷史記錄。
-
研究發現:全球海洋溫度創新高 變暖趨勢將持續不減
據英國《獨立報》網站1月28日報導,一組中國專家的研究發現,2017年海洋上層2000米的水溫遠遠超過此前最熱的2015年。這一發表在中國《大氣科學進展》期刊的研究表明,海洋2017年比2015年升溫的熱量是中國年均發電量的699倍。研究作者成裡京和朱江寫道:「人類活動所導致的長期變暖趨勢將持續不減。」
-
專家稱全球變暖趨勢未逆轉 寒冷天氣被誇大
如果看北美的天氣,恐怕人們只會想到全球氣候變暖。 全球氣溫總體增暖的趨勢沒有改變 記者:最近幾年,「冰期」的說法經常出現,全球不少地方遭遇寒流低溫侵襲,但總體增暖的趨勢依然沒有改變嗎?按照文章的介紹,這種持續20—30年的冷期,實際上是氣候中的一類年代際變化。在最近100年全球氣溫總體變暖的趨勢裡,我們也曾經歷過這種20—30年尺度的氣候波動。上世紀20至40年代是一個相對顯著偏暖的階段,之後的50至70年代,就經歷了一個相對冷期。但之後的80年代開始,全球又進入一個變暖的時期。
-
全球變暖引發海洋「災難」—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IMAGEBROKER/ALAMY STOCK PHOTO 自前工業化時代以來,全球氣候不斷變暖,世界各地的海洋平均溫度已上升1°C。近日,兩項研究分別探討了全球氣候變暖對大西洋洋流和海洋生物的影響。
-
全球變暖與太陽「冷卻」有什麼聯繫?
但是,這個「冷卻窗口」對全球變暖的趨勢有什麼影響?什麼是太陽能的最低限度?據專家介紹,這種最低限度現象應該在二十一世紀中期出現。一些學者認為,最低限度,將在2020年開始,並將持續到2070年。最小值的周期標記為較小的磁性,並減少了太陽帆布上的斑點數量。此外,在這個時候,地球升溫較少,但全球變暖的速度不會放慢。
-
科學家發現減排使北大西洋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成為海洋吸熱的中心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和氣溶膠,造成地球系統能量收支不平衡,全球正在加速變暖。地貌由綠變黃、森林大火蔓延、冰雪融化導致海平面高度升高……大多數進入地球系統的總能量通過海氣界面熱通量形式被海洋表層吸收,進而被海洋環流運輸、遷移並存儲在海洋內部。海表吸熱是影響區域和全球氣候的關鍵因子,其變化對地球各圈層均有影響,能夠調節全球變暖速率。
-
大氣所等發現減排使北大西洋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成為海洋吸熱的中心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和氣溶膠,造成地球系統能量收支不平衡,全球正在加速變暖。地貌由綠變黃、森林大火蔓延、冰雪融化導致海平面高度升高……大多數進入地球系統的總能量通過海氣界面熱通量形式被海洋表層吸收,進而被海洋環流運輸、遷移並存儲在海洋內部。海表吸熱是影響區域和全球氣候的關鍵因子,其變化對地球各圈層均有影響,能夠調節全球變暖速率。
-
全球變暖引發古印度洋厄爾尼諾現象,百年內造成全球毀滅性災難
全球變暖可能引發古代印度洋厄爾尼諾式氣候模式,到2100年將在全球造成毀滅性的洪水、風暴和乾旱。計算機模擬顯示,這種現象可能在2100年出現,但如果氣候變暖趨勢繼續下去,最早可能在2050年出現,科學家們也發出了這一嚴厲警告。氣候模型模擬了如果人類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下半個世紀的氣候變化將是什麼樣子。在加入全球變暖趨勢後,分析顯示印度洋表面溫度出現了巨大的波動——與20000年前的情況類似。
-
全球科學家發出氣候變暖預警後,川普稱氣候可能自行逆轉
我們在討論的是數百萬年的事情。」川普在節目上的一系列說法與主流觀點截然不同。近年來的多項研究結果表明,全球氣溫自2000年以來多年創下新高,幾乎肯定是人為因素導致全球變暖的跡象,單靠自然氣候變量沒法解釋這些全球變暖記錄。氣候自行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