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錯刀頻道
封面圖/視覺中國
因為疫情,一些原本「低調」的行業挺身而出。多虧了它們,很多人即使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生活也不至於窘迫。
生鮮電商、網際網路醫療、在線教育...無不是在最緊要的關頭,大大地出了一把力。
這其中,有一個行業的影響力,無人能出其右。
那就是在線視頻會議軟體行業。
春節過後,有超過1000萬的組織和2億的上班族在線開工,還有數千萬的學生通過在線課堂學習。在線視頻會議等遠程工具,解了無數人的燃眉之急。
隨著復工復產的推進,「在家辦公」、「遠程辦公」的浪潮逐漸平息。
但在線視頻會議軟體沒有歸於沉寂——還有一個企業大難題,同樣需要它。
1.一個提前爆發的市場
雖然平時不顯山不露水,但在線視頻會議軟體早已是個巨頭雲集的行業。在國內,有騰訊會議、企業微信、釘釘、飛書、華為Welink等。國外玩家,則有Webex和Zoom。
不過,直到今年之前,包括在線視頻會議軟體在內的遠程辦公行業,還未有絲毫要爆發的跡象。
Global Workplace Analytics的數據顯示,中國2014年遠程辦公人數為360萬,按照複合增長率為8%進行推斷,2018年遠程辦公人數也只有不到500萬人。而東北證券的研報援引IDC的數據,2017年中國雲視頻會議市場規模為9.66億元,滲透率僅為8.8%。
但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這一行業無法再「低調」。
2月3日,全國有近兩億人開啟了在家辦公模式。為了應對流量洪峰,在線視頻會議等遠程工具企業投入巨大,例如1月29日至2月6日,騰訊雲8天內緊急擴容超過10萬臺雲主機,投入了超過100萬核的計算資源,這在騰訊雲的歷史上尚屬首次,應該也是中國雲計算史上前所未有的記錄。面對流量的爆發性增長,騰訊會議能提供持續、穩定的服務,騰訊雲功不可沒。
在此之前,據中投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預計在2023年,國內軟體會議市場規模將達到5.4億美元。而經此一役,這個市場必將得到更快的增長。
當然,更重要的影響還在當下。
通過上個月的表現,在線視頻會議軟體的能量顯露無遺,這也為它接下來的戲份埋下伏筆。
如今,大多數人都回到了工作崗位。但是,企業的下一個難題隨即浮現——跨企業協作。
受疫情衝擊,有太多企業元氣大傷。所以也不難想像,市場將有多少饑渴的企業,競爭將如何激烈。為了恢復運營,也為了應對競爭,企業內的緊密協同和跨企業協作都必不可少。
如何與客戶、投資方、供應商、合作夥伴等等快速協同,找到一條能快人一步搶佔資源、搶佔市場先機的路徑?不論是對初創企業還是中大型企業而言,如果還想保持優勢甚至彎道超車,這個問題的答案都至關重要。
但是,市場情況原本就瞬息萬變,加上疫情影響,要想進行高效的溝通協作,難上加難!
這種情況下,在線視頻會議軟體的優勢鮮明。畢竟從一開始,它的存在意義就在於促進更高效的溝通。
事實上,各行各業已經在用在線視頻會議軟體踏上高速運轉的企業經營之路。
2月21日下午,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管理局和騰訊公司通過騰訊會議進行了「雲籤約」。
除了「雲籤約」,還有中國移動的「雲招標」,以及一些城市開展的「雲招商」。
更能凸顯高效的例子,發生在前陣子的「微盟刪庫」事件之後。
在「微盟刪庫」事件發生後,騰訊雲的工程師和微盟團隊立即搶救。在整個修復過程期中,他們的線上視頻會議處於7*24小時開啟狀態,從未間斷,各個業務團隊累計通過騰訊會議進行766次入會溝通,最終將微盟被刪除的數據全面找回!
從在線復工到跨企業協作,在線視頻會議軟體行業面臨的挑戰很大。但與生鮮電商等在疫情中爆發的行業不同,在線視頻會議軟體的服務始終穩定,甚至穩定到惹來停課不停學的小學生發起「一星保護運動」。
所以回過頭看在線視頻會議軟體行業這一次的爆發,其實另有原因。
2.提前爆發的真正底氣:用戶驅動
在線視頻會議軟體行業的大火,疫情只是個直接因素,更根本的原因在於:
第一,企業的潛在剛性需求。在這個時代,不論是對內還是對外溝通,效率就是生命,提效已成企業剛需,這才催生了企業對線上會議等遠程工具的需求。疫情只是把這種需求進一步放大。
第二,產品夠尖叫,直擊痛點。誕生至今,在線視頻會議軟體已經過多次迭代,在使用成本,操作難度,溝通效率等方面優勢顯著。這一次,千萬企業的選擇,以及在線視頻會議軟體行業在壓力下的穩定服務,也說明了其部分產品的可靠性。
在刀哥看來,這些產品能得到企業認可,離不開一個關鍵詞:用戶驅動。
在跨企業協作中,這種設計理念同樣明顯。
1、極速連接
傳統的視頻會議,需要購買高昂的視頻會議設備,而且操作專業性強,所以很多企業望而卻步。像騰訊會議這樣的新興視頻會議軟體則不然,既不需企業購買硬體,也不用複雜的網絡部署和高昂的維護成本,只需微信/手機號一鍵登錄即可進行視頻會議,使用成本極低。
在便利性上,聯手了微信的騰訊會議可謂無可比擬。
以往的跨企業溝通中,不同企業採用不同的工具,彼此不是通訊錄好友,無法快速發起會議邀請。使用時,還需重新下載插件或軟體,由於操作不一致,需經過培訓才能使用,效率很低。
而僅僅在微信上語音通話,卻無法滿足多人及文件共享協作的需求。
騰訊會議恰恰解決了這個難題,靈活的入會方式,無需好友關係,即可通過手機/電腦客戶端、小程序或直接電話撥號快速入會。Windows、Mac OS、iOS、Android等系統,也都支持騰訊會議,兼容性極強。
尤其是騰訊會議打通微信後,快捷分享會議邀請,微信一鍵入會,極其便利。原先跨企業協作中存在的難題,迎刃而解。
2、性能強悍
能不能在多種場景落地,能不能隨時隨地確保服務質量,是衡量一個在線視頻會議產品性能是否強悍的絕對指標。
在過去一個多月,以騰訊會議為代表的在線視頻會議產品證明了自身實力。
2月15日,來伊份用騰訊會議完成了兩場200-300位成員參加的大型線上會議。這兩場會議,也是他們首次大規模的雲端經營大會和首次雲端表彰大會。
3月5日,重慶市中新示範項目管理局和新加坡貿工部,也通過騰訊會議進行了一場跨國視頻籤約。
此外,在企業招聘,地方政府招商,頂級學府教學、答辯中,都出現了騰訊會議的身影。
而其性能之強悍,在跨企業協作中更讓人深有體會。
值得一提的,是它對音視頻的處理。
在跨企業開會時,由於各方身處不同環境,經常會面臨網絡信號差而視頻大面積丟包的場景,會議效率大大降低。但是,騰訊會議所具備的帶內FEC+PLC關鍵技術,能做到音頻丟包80%的情況下,仍享自然流暢語音;視頻丟包70%的情況下,不花屏不卡頓。
再加上AI語音降噪功能,就算是在火車站也不影響開會。
除了對音視頻的高要求,跨企業協作中還有許多不可忽略的痛點,也能很好檢驗性能。
比如辦公協同。信息無法共享,勢必影響溝通效率和協作。騰訊會議不僅支持在線文檔協作,還支持屏幕共享和在線文字聊天,在會議中實現音頻,視頻,文字全方位溝通。
屏幕共享
還有會議管理。在騰訊會議的主持人管理機制下,主持人可對全體成員/單一成員進行靜音/請求發言操作,也可設置聯席主持人,共同管理秩序。
再比如對信息的保護。騰訊會議有三重保險:一是支持設置會議密碼;二是支持鎖定會議,鎖定之後新成員無法加入;三是支持設置屏幕共享水印,保障商業文件不被截圖洩露。
3、人性化的使用體驗
騰訊會議,還提供了美顏功能。
事實證明,這個看似與開會毫不相干的功能,還真不是可有可無。根據騰訊會議的數據,有一半以上的用戶都會在在線視頻會議中使用美顏。考慮到每個人習慣的美顏程度也有差別,騰訊會議甚至還支持多檔美顏。
那些「不務正業」的功能,其實正是在踐行「用戶驅動」這四個字。
因為用戶愛美或者沒時間打扮,所以要有美顏。
同理,因為有人所處背景較為私密,所以騰訊會議也設計了背景虛化功能,還可根據喜好設置虛擬背景,避免暴露隱私的同時,也讓職場形象更專業。
很多人喜愛表情包,所以表情彈幕功能也來了,四個表情分別表示OK、舉手、點讚、鼓掌,既有實際意義也能活躍氣氛,又何嘗不是用戶驅動?
這樣的人性化設計,在騰訊會議中還有不少——觀看人數不設上限的直播、語音激勵、導出參會成員列表...
不僅有能力解決痛點,還肯花心思照顧用戶癢點,這才是一款好產品。
所以說,在線視頻會議軟體行業能在今年爆發,以及接下來它在跨企業協作中將要扮演的角色,歸根結底是由於:用戶需要,產品給力。
3.在線視頻會議,會成為企業剛需嗎?
判斷一件產品會不會成為用戶的剛需,有個簡單測試:用完後,是不是就回不去了?
對於從未接觸過線上視頻會議的企業而言,或許會覺得通過電話、微信等工具進行的溝通已經足夠滿足需求,在線視頻會議只是一種可用可不用的新事物。
但刀哥相信,對於真正體驗過線上視頻會議的企業,在日後對內對外的溝通、協作中,應該就很難回到只利用電話、文字溝通,或是費勁調配硬體會議設備的日子了。
這背後,是高效率對低效率,以及極致體驗對普通體驗的絕殺。
隨著5G時代到來,企業對內對外的音視頻溝通,以及文檔協同等功能,對過去單純的語音、文字、圖片交流衝擊將更為明顯。屆時,就像網際網路來臨時,所有企業該思考的不是要不要擁抱網際網路,而是如何更好地擁抱網際網路,企業對待在線視頻會議的態度,也該是如此。
所以不難預測,在線視頻會議軟體行業的高潮還在後頭。
因此,相比現在「趁勝追擊」,刀哥認為在線視頻會議玩家更要緊的是「修煉內功」,為未來更大的需求增長做好準備。
雖然在這次抗疫中,可以看出在線視頻會議軟體的巨頭們實力不俗。例如騰訊會議,這次面對流量爆發,在短時間內持續擴容。即使未來需求增長巨大,通過騰訊雲的靈活快速調度能力,騰訊會議也能調度更多遍布全球的計算資源來應對。此外,它還能聯合騰訊產品的內外生態,產品體驗有著天然優勢。
但是,這不意味著巨頭們就能鬆一口氣。因為它們的對手,不是其他同行,而是不斷變換,標準一日高過一日的用戶需求。
如今,企業對在線視頻會議軟體的需求將越來越大,這是個機會,更是個考驗。
在線視頻會議軟體行業能走的路,唯有不斷升級,解決企業痛點,繼續深度滿足用戶需求。
不論是哪個行業,也只有做到立足用戶需求,持續做出令人尖叫的產品,才會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