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36氪
來源 | 36氪Pro(ID:Krtech36kr)
文 | 靜婷
圖片來源 | unsplash
「教育」已經成為了短視頻平臺必備的品類。
據央視網 4 月報導,過去一年有近 2000 萬人在B 站學習,學習人數相當於去年高考人數的 2 倍,B 站正在成為年輕人學習的首要陣地。
據抖音透露,截至今年 6 月,抖音平臺青少年教育類內容短視頻數量超過 547 萬,累計播放量超過 4752 億,青少年短視頻教育內容,已成為抖音內容生態重要組成部分。
據快手大數據研究院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快手教育短視頻作者超過 99 萬,累計生產量高達 2 億。在受眾端,作品日均播放總量超過 22 億,日均點讚量超過 6000 萬。
由這三大平臺發布的播放數據可知:教育內容與短視頻極度適配。設計劇情、卡節奏和重剪輯的內容設計緩衝了「學習」本身的枯燥,營造了「輕鬆學知識」的氛圍,所以收穫了播放量和傳播的雙重成功。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一批正被短視頻改造的教育新產品:英語短視頻平臺。
在教育產品在人群和功能越來越細分、精確的趨勢下,我們認為這是一類有機會成為英語學習者「底層入口」的產品。這個行業裡的某些產品或者設計可能曾受到抖音等平臺的啟發,但在使用感上完全不同於「在抖音上看英語短視頻」。
本文的核心提示:
英語短視頻產品有哪些、基本的使用邏輯和模式是怎樣的?
英語短視頻平臺會替代原有產品形態嗎?
英語短視頻的優勢和延展性在哪?
面臨的問題和未來可能的發展形態。
3個「抖音類」短視頻平臺 + 「3個短視頻 & 課程」
在產品上,目前這類短視頻教育平臺有兩類(建議大家先下載體驗後再繼續閱讀):
以 15 秒的短視頻流為主,有秒熊英語、鮮榨語感和秒學英語;
從看視頻切入,為課程導流/用課程變現的一點英語、湯圓英語和海鷗看世界,使用邏輯更傾向於長視頻平臺。
這六款產品代表的核心趨勢是:一批以「短視頻」作為英語學習載體的產品正在來襲,幫用戶練聽力、培養語感。具體來看 ——
1、秒熊英語
主打時長控制在 15 秒的「小視頻」,一個視頻會連播三遍,內容由 up 主上傳,品類包括影視、娛樂、人文社科等,除了視頻流外,用戶可以在發現頁找感興趣的相關話題。目前產品擁有「單詞查詢、字幕與倍速切換、字幕開關、視頻上傳」等功能。
2、鮮榨語感
視頻多在 15 秒以內,由 up 主自產自傳,所以內容以日常生活場景為主。用戶可以從「簡單-進階-真實世界」裡選擇難度等級;視頻會連續播放直到聽懂下滑為止,第一遍為「無字幕版本」,全程無中文,用戶如果漏聽了可以選擇「回到上一句」。
3、秒學英語
由「趣配音」團隊(杭州菲助科技有限公司)開發,有自由模式和學習模式兩種可選,自由模式裡可選倍速和字幕;而學習模式中則增加了「配音」一項,配完後由系統打分,承襲了趣配音的產品設計。
4、一點英語
由「深圳無覓科技有限公司」開發(與「無覓閱讀」同屬一家公司),產品邏輯更像長視頻平臺,視頻時長從一分鐘到十幾分鐘不等;商業模式上有會員(30元/月)、課程(聽力訓練營和口語訓練營 98元/30天)兩類。
5、湯圓英語
頭條孵化產品(由字節跳動子公司「北京比特智學科技有限公司」開發)。內容包括課程(單價98元)和短視頻學單詞(短視頻分了難度梯度)兩部分。目前上線了「MrYang楊家成英語」、輕課口語教師「克裡斯託」、雅思全球考官「大白外教英語」三門課程,老師均為抖音英語學習的大 IP,其課程由場景視頻+跟讀打分+視頻對話挑戰(挑戰完成/高分可獲課程紅包)三部分構成。
分別是視頻、課程列表和試聽課對話界面
6、海鷗看世界
由友鄰優課孵化,使用方式上類似長視頻平臺,後成為友鄰優課課程的銷售渠道之一;產品和公眾號在今年六月之後不再更新。
在逐個體驗之後,個人的結論是: 短是「低門檻」的核心。
對於英語學習者來說,聽力長度增加一部分,難度可能會翻倍;15 秒、1分鐘、10分鐘的不同時長對於使用者天差地別。
以 15 秒的內容為例,這個時長的承載量是 50 個左右的單詞 / 4 - 8 個短句;可能會出現幾個聽不懂的詞和語速過快的句子。而當視頻長度在 1 分鐘以上,沒聽懂的部分的累積會導致聽力難度陡然增加,同時消耗用戶的耐心和意志力。
英語短視頻平臺會替代誰?
在聽、讀類英語學習進階到視頻之前,「聽力產品」佔據了一大類市場。
此前聽力學習的產品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面向考培的專業聽力產品,如可可英語等,相當於一個聽力材料的「多啦A夢口袋」,海量真題、廣播、影視原聲多到聽不完,且產品做了很多專業練聽力的設計:如精聽需要的調倍速、跟讀、單句/全篇循環、聽寫、字幕查詞等。這裡每個功能的每次使用,都是一次用戶數據學習數據的積累。
但即使有足夠豐富的用戶數據,很多聽力還是一款「資料庫」產品,用戶需要自己去找應該聽什麼、適合聽什麼、自己設計學習路徑。而且這類產品本身也存在使用場景受限(集中在考試前的複習)、用戶群受限的短板。
可可英語產品界面及功能
另一個這類聽力產品的問題在於:盲聽時需要精神高度集中,不然很容易「一句聽不懂後面全走神」(想想你的大學六級聽力考試)。但我們換到另一個畫面裡:當你在看一個無字幕電影片段的時候,即使你並不能完全聽懂他在說什麼,但在那個場景下,他的動作、神態都可以幫你理解他的表達,而且你無需強打精神集中注意力。
所以,「短視頻」是目前更符合場景需求的產品形態,給用戶的場景感更強、更能聚焦學習注意力。
第二類是針對某一類精準人群的英語聽力產品/課程,如面向成人的「輕課程」,通常會聚焦在某個主題上,如旅行英語聽力等,中英混合地講述一個場景或者知識點,細化到語法、例句和用詞,每天大概學習 20 分鐘。這類產品的問題在於:1)人群細分受眾窄;2)內容多是標品,難以做到真正的個性化。
優勢:產品的使用門檻更低、用戶群體更大、產品的延展性更強
相比於前兩者,這一批教育平臺選擇了「短視頻」作為呈現形式,其優勢在於:
1)內容為生活場景/影視劇片段/國外視頻材料,材料普適,用戶範圍是泛英語學習者;
2)視頻本身就更接近真實語言使用的環境,降低了「盲聽學習」的難度,同時也降低了學習者面對「學習」時的心理壓力;
3)短視頻的形式沉浸感更強;
4)承襲了專業聽力工具裡的核心功能,如調倍速、設置字幕、循環播放、字幕查詞、視頻切片等;這些功能也是這類教育產品區別於「用抖音看英語視頻」的核心。(建議看不懂這一條的用戶親自下載上述的幾個APP體驗一下~)
除了上述優勢之外,這類產品在「聽」的基礎上,正在試著融「跟讀」or「對話」、「記單詞」於一體,融合更多的學英語的環節進來。目前秒學英語和湯圓英語已經上線了跟讀or對話、再由系統打分的設計。
但這裡存在一個 bug:秒學英語裡有很多視頻都是英文原聲,過快的語速並不適合初、中級學習者直接學習跟讀,所以這部分還需要做一個內容的篩選。除了內容不適合外,另一個疑惑是「聽」和「跟讀揪音」完全是兩個學習體系,後者想要做的好還需要語音測評體系、矯正方案、甚至追溯到重教發音規則上(參考流利說)。「聽」和「讀」看起來似乎是語言的輸入和輸出,但實際我們會覺得這一步設計在產品初期是南轅北轍。
在單詞上做延展是我們更看好的一步,因為單詞本來就是基礎。這裡引入一個記單詞的理論是:一個單詞在短時間內被「看見」七次才能被人記住。上述的很多產品都設計了字幕查詞的功能,而本身查詞又是一個標記行為。所以後面可能延伸的設計是,推送「含有被查詢過的詞的相關視頻」給用戶,幫他們在語境裡記單詞,這個形態是不是有點像「金山詞霸」+「扇貝」?
教育工具難盈利,但或許社區會是新思路?
教育工具難變現的窘境已經持續了很久。
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是:國內用戶更願意為一個普通的真人老師 / 課程付費,而在產品會員上的付費意願大打折扣。所以國內大部分工具/內容產品的邏輯是:在原有內容和功能的基礎上,增加課程導流廣告/自研課程。
在變現之前,繞不過去的指標是用戶的留存。前面我們已經花了大篇幅介紹了這類產品低門檻、受眾廣的邏輯。但與之相對的,當這款產品內容相對輕量化、不與任何考培掛鈎、沒有學習上顯性的直接反饋的時候,就更依賴完善的留存和召回體系。
上述的一部分產品會在個人主頁展示出學習天數、時長等,之後可能會做打卡、勳章、返利、誘導分享等常規設計;個人認為另一個可能行之有效的思路是:怎麼把學習的內容和進步系統化、顯性化,讓用戶在學習時長等信息之外,看得到明確的收穫?
除了視頻+課程的常規體系,這類產品另一個想像空間在於,會誕生一個「英語的抖音」嗎?
以鮮榨語感為例:從產品形態來看,鮮榨語感的內容並不是搬運剪輯國外影視劇而來,而是請了一批英語為母語的 up 主上傳生活視頻,所以視頻都是基於第一人稱的真實場景。
在這種內容平臺裡,用戶更容易基於真人和真實場景而產生「點讚」、「評論」和「關注」行為,這些互動行為是社區內產生情感連結的基礎,也是提高雙邊粘性的利器:up主 因為「關注」和「回聲」有持續做優質內容的動力;而學習者因為欣賞和交流更願意在社區內活躍和留存。
雖然現在去想像他們未來的形態還為時尚早,但我們非常期待「英文版抖音」出現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