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隨筆:屋簷下有個麻雀窩

2021-01-15 原創文苑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作者簡介:於福明,山東乳山作協會員,喜歡讀書寫作,乘著文字的翅膀,用心飛翔,文字到達的地方就有遠方,心靈到達的地方就有生命的體香。發表文章百餘篇。各級徵文比賽多次獲獎。有多篇文章入選各級圖書。

屋簷下有個麻雀窩(散文)

晨光熹微,朝霞滿天。早晨起來,透過窗戶,我猛然發現,老屋東廂房屋簷下,有兩隻褐灰色的小麻雀鑽來飛去。細看,它們嘴裡都銜著軟草羽毛,看樣子它們是要在這裡安家落戶。

兩隻小麻雀一點都不怕人,可能是累了,它們索性站在院子的晾衣繩上,嘰嘰喳喳歡叫著,好像在暢談著美好的新生活。

我出神地望著這兩隻灰不溜秋的小不點,仿佛望見了童年的年少頑皮。

那個時期,麻雀還被列為「四害」之一。年少頑皮的我們常常以捕捉麻雀為樂。

不必說上樹掏鳥蛋,也不必說上山找鳥窩,單說玩彈弓打麻雀的糗事吧。那個時候鄉村男孩子有誰沒玩過彈弓呢。彈弓製作簡單,就是找到一個合適小樹杈或者用鉗子把鋼絲折成u字形狀,兩端系上有彈力的皮條(一般是用自行車舊內胎裁剪而成),然後在皮條中間系上一個包裹彈塊的皮兜,如此這般,彈弓便大功告成了。常常是,二三個小夥伴手拿彈弓,輕手輕腳來到樹下,屏息凝神,拉弓打雀,小麻雀卻是機靈得很,不是容易打到的。有時,它們會敏捷地在屋脊房坡上蹦來跳去,引逗你來打它,結果沒打著麻雀,卻遭到房屋主人的大聲責罵。

河邊小樹林是我們最愛去的地方。這裡,樹多,麻雀多。在這裡可以無所顧忌打麻雀,一頓亂射,居然可以打下幾隻麻雀來。打下來的麻雀,一般都是就地用火燒著吃了,常吃個大花臉,但這也是最開心的時刻。

夜晚,有些大一點男孩子還會拿著手燈,去屋簷下照麻雀。有人住的房屋,麻雀斷然是不敢來此築巢的,它們只在幾處閒置的房屋絮窩。反正我是不敢晚上照麻雀的,至多是一個小跟班。有一次,一個男孩子在屋簷下照麻雀,麻雀沒照著,卻被蝙蝠咬了手,生了瘡,讓人很是害怕。

我最喜歡的是用器物罩麻雀。至於說是不是因為讀了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才喜歡這種捕捉麻雀方式的,我也說不好,我只知道這種方式捉麻雀既文明,也有樂趣。這種方式捕捉麻雀正如《故鄉》裡寫的一樣:「須大雪下了才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有一次,我捉住了兩隻小麻雀,看它們可愛的樣子,我決定把它們放進籠裡養著玩,可它們卻不買帳,也許是自由慣了,任憑你千呼萬喚,送米送飯,它們就是不吃不喝,最後絕食而亡,心莫名的疼。這也讓我明白,麻雀雖小,卻也有著它的尊嚴。

那時候,由於麻雀不受待見,麻雀大量減少,它們大都選擇留守深山僻野。

如今,麻雀早已「平反」,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和人們環保意識的加強,沒有誰會對一隻小小麻雀過不去,鄉村麻雀急劇增多起來。它們迎著朝霞飛,伴著夕陽歸。麻雀已成為古樸村莊一道獨特風景。

在鄉村,常常可以見到這樣的和諧畫面:幾位老人坐在樹下聊天,幾隻小麻雀就在他們身前身後蹦來跳去,嘰嘰喳喳,好似在和老人們親密交談……

嘰嘰嘰,喳喳喳,小麻雀的歡叫聲把我的思緒拉了回來。

「爸,還是把麻雀趕走吧,咱不能讓它在自家院子裡絮窩。」我對父親說。

「它願意絮窩就隨它的便吧,它過它的,咱過咱的。」父親這樣說,我還能說什麼呢?

麻雀,從過去的不受人待見到如今和人親密有間,折射的不正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生活嗎?

這時,太陽升起來了,金燦燦的陽光灑滿農家小院。北面正房屋簷下,兩隻燕子翩然起舞,呢喃有歌;東面廂房屋簷下,兩隻麻雀歡呼雀躍。這是多麼生動有趣的畫面!

相關焦點

  • 豐子愷先生的《緣緣堂隨筆》,終於有了全本
    他的一生始終未離開「緣緣堂」三個字,為此他創作了大量以「緣緣堂」命名的散文集。《緣緣堂隨筆》是豐子愷的代表作,1931年1月開明書店出版,收文20篇,影響深遠。1937年,開明書店出版《緣緣堂再筆》,收文20篇。1956-1963年期間,豐子愷又發表了大量的散文作品,並於1962年應人民文學出版社上海分社之約編成《緣緣堂新筆》,收文32篇,因故未能出版。
  • 楊友全||麻雀窩
    麻雀窩文/楊友全上世紀九十年代,家裡翻蓋新房建築二層小樓,不知是建築師傅有心還是落水管處凹凸不平,無意中留下一個鵝卵狀大小的洞穴。過個一周十天的,小小雀卵就會破殼而出,隨著幼小雛雀啾啾的叫聲,成年雌麻雀和雄麻雀自是擔當重任,爭先恐後地捕捉各種昆蟲。它們好像是一對天生的獵手,不足半個時辰,保準把自己的幼兒餵得滾瓜溜圓,酒足飯飽,不再嘈雜啼鳴。夜裡,喧囂忙碌一天的麻雀開始寧靜下來,它們一定和人類一樣,在自己溫馨的巢穴裡竊竊私語,卿卿我我。或傾吐一天裡的辛酸往事,或在私密的空間下打情罵俏,情意綿綿。
  • 湖北隨州的秋天 人文地理旅遊散文隨筆
    湖北隨州的秋天 人文地理旅遊散文隨筆隨州隨縣曾都的秋天 醇厚清冽動人 是一壺黃酒湖北隨州的秋天,天有點高,雲有些淡。農人也好、莊稼都收穫了。田園裡是金黃或者是收穫,隨棗平原也好、大洪山也好、桐柏山也好,基調是黃。
  • 散文隨筆:與普羅米修斯相遇
    想用個什麼詞語抒發一下季節的節奏,沉吟半天找不到隻言片語,那藍藍的霧靄,渾圓的月兒,盡情揮灑他的磁性和魅力,月光輕柔如水,照見了誰的緇衣。看這春後的雨,陽光和輕風的歡喜,盡情呼吸,整個林子潮溼的氣息,樹葉溼漉漉的,翠色慾滴,枝葉間閃動,一線又一線的金絲。
  • 受「麻雀窩」啟發整合警力服務群眾
    南昌市公安局高新分局麻丘派出所結合轄區實際情況,利用微信等新型媒介,借鑑「麻雀窩」帶來的啟發推進隊伍建設和各項業務建設,為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治安環境。  警務室架設警民「連心橋」  1月3日上午,麻丘鎮寶塔村。
  • 受「麻雀窩」啟發整合警力服務群眾 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南昌市公安局高新分局麻丘派出所結合轄區實際情況,利用微信等新型媒介,借鑑「麻雀窩」帶來的啟發推進隊伍建設和各項業務建設,為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治安環境。  警務室架設警民「連心橋」  1月3日上午,麻丘鎮寶塔村。
  • 麻雀窩青旅,你旅途中的家
    現在,我在實現著接下來的夢想,做一名音樂教師,學英語,還有開一家青旅。如果你有疑問如何同時做這麼多事的話,我會告訴你千萬別忽略人的潛力。只要想去做的事情,總能擠出時間去做,並且我認為目前的狀態還是不飽和的,仍然有精力做其他的想做的事。
  • 散文情感質量的高低取決於什麼呢?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鑑於學養的差距和知識背景的不同,新時期的散文整體上也許少了些「幽默」的品質,但卻增強了「體驗性」「內向性」品格和特徵。所以,囿於本人見識,感覺散文越來越多的是女性作家,似乎散文,特別是小散文,更能與女性的那種「柔美」相互共鳴。而大散文,多是男性的天下,要麼是大情懷的家國天下,要麼是走向式微。
  • 50平溫馨小戶型 雜而不亂的麻雀窩(組圖)
    50平溫馨小戶型 雜而不亂的麻雀窩(組圖) 房天下論壇
  • 各類人才在煙臺馬家溝村大展才華 「麻雀窩」變「鳳凰巢」
    企業家、退休幹部,大學生村官……各類人才在煙臺馬家溝村大展才華  能人回村,「麻雀窩」變「鳳凰巢」    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馬家溝村,離大海只有2.5公裡,卻是個地地道道的山村。  就是這樣一個「麻雀窩」,近幾年卻成了遠近聞名的「鳳凰巢」:2017年,村裡接待中外遊客3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000多萬元。  「麻雀窩」變「鳳凰巢」,馬家溝村有何秘訣?「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這兩年俺村能有這麼大變化,離不開紮根俺村的優秀人才。」記者見到的很多馬家溝村民,都有這樣的心聲。
  • 散文隨筆:林間的鳥自在於鳥的世界或呼朋引伴或自吟自樂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青春詩刊,ID:qcsk2005】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文章原來題目是:散文隨筆:林間的鳥,自在於鳥的世界,或呼朋引伴,或自吟自樂,幸福快樂於它們的世界叢林深處(外一篇)文
  • 【三秦文學】袁勝民:【審美感知之魅】(隨筆兩則)
    隨筆兩則作者杜明芬的散文《柴門清歡》多層次細膩的把握了作品的懷舊特性,誠如斯達爾夫人所說:「寫作的首要條件是強烈而主動的感知方式。」
  • 各類人才馬家溝村展才華 "麻雀窩"變"鳳凰巢"
    企業家、退休幹部,大學生村官……各類人才在煙臺馬家溝村大展才華  能人回村,「麻雀窩」變「鳳凰巢」      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馬家溝村,離大海只有2.5公裡,卻是個地地道道的山村。村子就坐落在幾條山溝的交會處,雖然坐擁近6000畝土地,人口卻越來越少,不少人舉家搬遷,發誓再也不回這窮山溝。
  • 把「麻雀窩」變成「鳳凰巢」
    1969年出生於雲臺鎮龍尾村的蔡方儒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就到西安闖蕩,一直幹著建築裝修行業,「想改變自己和後代的生活,不再靠肩挑背磨度日。」說起當年幾乎是空著口袋走出大山的原因,蔡方儒說,「無奈之下的選擇。」  在建築裝修行業一幹就是20年,蔡方儒也從一無所有的打工仔成為了擁有資產數百萬的小老闆。
  • 歇後語「屋簷下的麻雀——」後半句是什麼?
    與雀為友(隨筆).大禮堂很高很大,屋頂也沒釘天花板,梁上棲滿了麻雀,從下面望上去,就像是木頭裡長出的無數小蘑菇。早晨,他們剛剛醒過來,就嘰嘰喳喳地吵個不停。麻雀真是一種令人討厭的鳥,絕不像黃鶯、畫眉那樣討人喜歡。更令人氣憤的是,它們實在太不講衛生,白屁股一翹,一顆白色的糞彈就從天而降,不管它屁股下面,還堆著正收割回來的稻穀。
  • 老教授:陽臺喜見麻雀窩(組圖)
    宋嶠攝四個喜鵲窩排在一起,成了鄰居。  「我來講麻雀住到我家的故事吧。」昨天起,本報在4月20日-26日我省愛鳥周到來之前,徵集愛鳥護鳥的故事。沒想到,第一個講述自己與鳥兒和諧相處故事的就是南京林業大學德高望重的鳥類專家周世鍔教授,他家的陽臺上曾經有三窩麻雀築巢,他女兒家的空調洞裡,這兩天也發現了一窩小麻雀!
  • 民國名家隨筆散文:赤道上的馬達山遊蹤
    然而赤道上卻也例外的有秋天的地方:在爪哇,萬隆是熱帶的樂土;在英屬殖民地,檳榔嶼被稱為南國的花園;在蘇門答臘,馬達山算是避暑的勝地……在這些地方,人是感到秋天般涼爽的氣候,人是會忘記置身在悶熱的赤道國土裡的。馬達山是人們在一個假期中,在長久的炎熱的苦悶的壓迫裡,想去的地方。從日裡的首府棉蘭到馬達山,每天有幾次的長途汽車開行著。
  • 中國散文發展史
    先秦散文的發展:先秦的散文著作大多不是一人所作,而是經過許多人的潤飾和加工,所用時間長短不一,我們可以將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一)第一個階段是從殷商到西周:這是屬於先秦散文的初級階段。作品主要有甲骨卜辭、殷周的銅器銘文、《周易》中的《卦辭》、《爻辭》它們的文字清晰,句意明顯,敘述完整周到,可以說是記敘散文的胚芽。《尚書》中的《商書》、《周書》等,其中《尚書》是中國第一部散文集。
  • 朱義海:難忘鄉村露天電影|散文
    #文學天空散文隨筆#當我們乘坐信息動車在高速路上飛馳時,經過一個個歲月年輪穿過時間的隧道後,迴轉到物是人非的過往歲月中,好多往事被淡忘而所剩無幾了,唯有留下那昔日在鄉村的露天看電影往事仍是歷歷在目,至今沒有忘卻且還記憶猶新。四十多年前的每個年年歲歲,生在鄉村的人一年四季想要看場電影,可以說是西邊出太陽的稀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