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倍陽光強度下仿昆蟲機器人自由飛行

2021-01-08 環球網

RoboBee X-Wing機器人。圖片來源:哈佛微型機器人實驗室

科技日報北京6月26日電 (記者張夢然)《自然》雜誌26日發表了一項工程學研究:美國哈佛大學團隊研發出一款名為RoboBee X-Wing的仿飛行昆蟲無纜機器人。這個小型機器人長度不足5釐米,重量僅為259毫克,可用於在狹窄空間執行環境監測或導航任務。

飛行器的能耗一般較高,小型飛行器尤甚。所謂「昆蟲大小的飛行器」其實是很難實現的——對於像真實昆蟲那麼大的飛行器來說,鋰離子電池這類商用電源可能重達飛行器實際質量的數倍之多,因此這類機器人一般都需要纜繩連接外部電源。太陽能電池是一種備受矚目的替代電源,但對於先進的飛行器而言,無纜飛行所需的光照強度約為陽光強度的5—7倍,超出了實際範圍。

此次,哈佛大學的諾阿傑弗裡斯、福萊爾赫爾伯靈及其同事,在以前的研究基礎上設計了一款飛行器,成功解決了部分問題。研究人員提高了致動器效率,並用4個撲翼(此前為兩個)提升升力,從而無需過多增加對電源的需求,而飛行器的推進效率也與體形類似的昆蟲相當。為了延長飛行器壽命,研究人員使用了低電壓,飛行器能在該低壓狀態下維持短時間無纜飛行。

研究團隊指出,仍需進一步改進才能實現持續室外飛行;且飛行器需要強光才能為起飛提供足夠動力(陽光強度的3倍以上)。但他們表示,此次新問世的飛行器具有額外的載荷能力,可在今後的自主飛行實驗中搭載更大的電源。

總編輯圈點

早在1989年,世界上第一臺仿昆蟲機器人就出現了。數十年來,儘管仿生機器人越來越小,越來越輕量化,但模仿自然界飛行的昆蟲依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其需要空氣動力、高效電池、高科技材料等多方位的技術支持。不過,這種微型飛行機器人在實際應用中也會對人類起到極大幫助——它們可以在倒塌的建築物裡、微小狹窄的空間中飛行,搜尋倖存者,用於災區搜救行動和環境監測等。

相關焦點

  • 昆蟲機器人你見過嗎?可模仿昆蟲快速飛行,時速可達11公裡
    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MAVLab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昆蟲飛行機器人,模仿昆蟲的快速飛行。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使用自由飛行和敏捷撲翼機器人的實驗可以提高對果蠅如何控制侵略性逃生機動的理解。
  • 全球最輕雙翼機器人來了!靈感來自獨角仙 最長可飛行9分鐘
    他們發現,低電壓操作可以防止驅動電機過熱,增強機器人的耐力。「我們機器人的另一個關鍵優勢是它重量輕。」參與這項研究的另一位研究員Hoang Vu Phan表示,「由於我們在之前的工作中報告的簡單而有效的控制機制,我們可以使用微小的伺服器來減輕重量。重量15.8克的KUBeetle-S是目前為止最輕的雙翼機器人,它可以在所有機載部件的情況下自由控制飛行。」
  • RoboFly:昆蟲大小的機器人,可以在水面上飛行、行走和漂移
    RoboFly,由研究人員創建的昆蟲大小的機器人。圖片:Chukewad等昆蟲大小的機器人可能具有許多有用的應用,比如,協助搜索和救援(SAR)任務、簡化基礎設施的檢查並加速農業過程。儘管它們具有尺寸方面的優勢,但這些機器人可能很難製造,因為它們的製造涉及組裝多個微小的組件。
  • FLIVVER:一種受昆蟲啟發的算法,可估算飛行機器人的速度
    對於研發新的機器人和計算技術的研究人員而言,自然是最有價值的靈感來源之一。例如,近年來,世界各地的研究團隊已嘗試在小型機器人中人工複製在昆蟲中觀察到的行為及其基礎的生物學機制。內華達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進行了最新的嘗試之一,他們開發了一種算法,該算法受果蠅和其他飛行昆蟲在周圍環境中移動時估計相對運動的機理的啟發。
  • 科學家發明一種柔軟的機器人昆蟲 被蒼蠅拍拍扁也不影響飛行
    科學家發明一種柔軟的機器人昆蟲 被蒼蠅拍拍扁也不影響飛行  Emma Chou • 2019-12-20 17:13:18 來源:前瞻網
  • 微型機器人RoboFly,僅有74毫克重,能像昆蟲一樣飛行
    現在機器人技術很火,但是人們印象中的機器人,往往是那些比較大型的,看起來很接近人類的機器人。其實,現在很多科學家在研究微型機器人,因為這些微型機器人的結構簡單,潛力巨大。最近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員就設計了一種名叫「RoboFly」的微型機器人,這個機器人只有74毫克重,能像昆蟲那樣靈活的飛行,而且它還可以在水上行走。在RoboFly之前,研究人員設計過能飛行的微型機器人RoboBee。不過RoboBee的製造過程非常困難,因為它的體型小,所以它的零部件是很小的,只能在顯微鏡下面建造。
  • 荷蘭研究者發明外形類似果蠅的可飛行機器人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9月13日報導,《科學》期刊最近發表了一篇研究,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研究者發明了一種外形像果蠅一樣的飛行機器人,目的是用於製造無人機。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研究者最近介紹了一款可以像昆蟲一樣在空中飛行的微型機器人,它的翅膀每秒震動17次,這樣就可以以每小時25千米的速度飛行,可以盤旋,可以飛左飛右,甚至還能翻筋鬥、做桶滾飛行。這項技術參照果蠅的翅膀的運動,科學家說它會革新人們對昆蟲飛行的理解。
  • 興仁坪寨村林下仿野生天麻試種成功了!
    沿著崎嶇的山路,記者來到興仁市屯腳鎮坪寨村,在重巒疊嶂、溝谷縱橫山林裡,去年試種林下仿野生天麻長勢喜人,為村民增收帶來了希望。近期,正是天麻種植的時節,在坪寨村,林下天麻種植工作正如火如荼的開展中,務工人員都是當地農戶,部分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韓國大學研發出世界最輕的兩翼機器人,可用於研究昆蟲飛行機制
    #極果播報#據外媒報導,韓國建國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發了一款名叫「KUBeetle-S」的飛行機器人,它們的形狀看上去和昆蟲極其相似,這款機器人的靈感來源於一種名為Allomyrina dichotoma的有角甲蟲,是地球上最大的昆蟲之一,重約5至10g,翅膀的負載能力達到40 N/m 2,遠遠高於昆蟲翼負載的平均值(通常約為8N / m2)。
  • BeeRotor:不依賴加速計的飛行機器人
    雖然有研究指出,飛行的昆蟲是通過重力來感知方向進行導航,實際上,這些研究也表明,這些昆蟲也大部分通過視覺控制飛行,即通過複眼視網膜感知周圍環境的光流信息。這種基於視覺的感知機制激發了研究者Fabien Expert和埃克斯·馬賽大學研究機構Institut des Sciences du Mouvement Etienne-Jules Marey的Franck Ruffier,他們共同打造了一款受到蜜蜂飛行啟發的飛行機器人BeeRotor。該機器人重80g,長47cm。
  • 3D列印類昆蟲「柔性機器人」面世
    利用這一方法,可以僅使用3D印表機,便能實現製造類似昆蟲的柔性機器人。其中,最重要的技術突破就是3D列印出柔性骨架。柔性骨架與傳統的柔性機器人很不同,會像昆蟲的結構一樣在特定區域增強剛度,而傳統的柔性機器人一般只在實體上黏附柔性材料。據悉,一個完整組裝的類昆蟲柔性機器人,由幾個柔性骨架組成。
  • Actrobee自由飛行機器人裝上「壁虎吸盤」
    能夠在太空自主飛行的機器人(自由飛行機器人,FFR)很快就能造福人類。然而,目前大多數FFR的物體抓取能力還比較有限,這對其大規模應用造成了阻礙。美國史丹福大學的仿生與靈巧操作實驗室(BDML)和自主系統實驗室(ASL)長期致力於壁虎仿生技術的開發,他們希望藉此增強FFR的操縱能力。
  • 雖然它看起來像一個小型昆蟲,但是它是一款新型的飛行機器人
    你能想像的出一款重量僅僅和牙籤相當的飛行機器人,會是什麼樣子的嗎?這種小型機器人的出現,是科技上的一大進步,這不僅僅只是因為它的小巧,而是能源上的一種改革。現在還是人類肉眼可以看得到的形狀,如果再深入發展,會不會出現肉眼看不到的,像科幻片中一樣的納米大小的飛行器呢?
  • 昆蟲機器人即將成為現實,小小昆蟲作用可真大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是在全球都非常有名氣的一家研究學院,最近他們研發出了一種很有意思的機器人昆蟲,這種昆蟲的體長只有僅僅0.5釐米,然而這卻是一種軟體機器人。目前軟體機器人有兩個版本,第1個版本有一根超細的線來束縛與操控,第2個版本是完全自主的,無線與不受控制的這個模型能夠讓它更加自由。這種機器人昆蟲可以經受一腳踩下去,以及一個蒼蠅拍拍下去的打擊,儘管被壓扁依舊可以自主行動,這就是軟體機器人的優勢以及韌性。
  • 師承果蠅,能懸浮、傾斜和轉彎,機器人飛行大師來了
    飛行類昆蟲,比如蜜蜂、蜻蜓和果蠅,都有高超的飛行技術。這些技術往往在逃避天敵或者躲避人類襲擊的時大展身手。近日,荷蘭科學家製作了一個擁有類似機動性能的飛行機器「昆蟲」。儘管體積比昆蟲大多了,它還是幫助人類了解了這些自然界的高手是如何飛行的。
  • 甲醇燃料使小甲蟲機器人能夠自由移動,發展前景無限
    一隻重達三粒米的機器人甲蟲在不束縛電源的情況下爬行,攜帶和爬升。甲蟲依靠甲醇為燃料的微肌肉自行行走。科學家設想,機器人昆蟲會協助搜尋和營救行動。但是對於必須束縛在能源上的機器人來說,狹窄的空間是遙不可及的。這款新的機器人在8月19日的《科學機器人》雜誌上進行了描述,並將其液體燃料攜帶到體內。
  • 昆蟲機器人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如果根據昆蟲微小的腦結構,發明一種在複雜條件下,依舊運動自如的機器人,該有多好呢。想像一下,這個機器人不僅能夠完成定向動作,還可以像昆蟲一樣,具備超強的導航和生存能力,這將會是多麼完美的一件事。最近,大量來自昆蟲神經學的數據,為構建完整的昆蟲大腦模型提供了可能性,這誘人的成果如果運用到機器人技術上,將會迎來機器人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大腦大約有860億個神經元,相比之下,昆蟲的大腦絕對是控制複雜行為的微小腦結構。
  • 能夠自行翻轉的飛行機器人是如何設計出來的?
    ,為此他們參照了蟑螂的生理結構,為這些飛行機器人設計了用於穿越障礙物的外殼。在2016年的 IROS 上,Chen Li 發表了自己的一篇論文,闡述要如何使用新的方法設計一款「帶腳又帶殼」的飛行機器人——基於動態自適應原理,參照昆蟲的結構設計出可以自己翻轉的飛行機器人。之所以採用這種設計方式,是因為僅僅具備類似蟑螂外殼設計的機器人並不能很好地做到獨立進行翻轉運動,如果在飛行過程中它們不小心被翻轉過來,就會無法動彈。
  • 發現昆蟲利用自然的機翼振動來穩定飛行
    盤旋動物(蜂鳥)的縱向飛行示意圖圖片來源:Taha等,《科學機器人》。5,eabb1502(2020)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和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昆蟲利用自然振蕩來穩定其飛行。在發表在《科學機器人》雜誌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了他們所描述的「一種演算學」(按時間順序演算),以更好地理解導致飛動的昆蟲飛揚的因素。
  • 第一個無線飛行的機器人蒼蠅起飛了
    昆蟲大小的飛行機器人可以幫助完成耗時的任務,比如測量大型農場的作物生長情況,或者嗅出氣體洩漏。這些機器人因為太小而不能使用螺旋槳,因為它們太小而不能使用螺旋槳,就像它們在大型無人機上看到的那樣。小尺寸是有利的:這些機器人的製造成本很低,而且可以很容易地滑進大型無人機無法進入的狹小空間。但是現在的飛行機器昆蟲仍然被拴在地面上。他們需要的電子設備和控制翅膀的電子設備太重了,這些微型機器人無法攜帶。現在,華盛頓大學的工程師們第一次剪斷臍帶並增加了一個大腦,讓他們的「機器人蒼蠅」(RoboFly)第一次獨立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