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地理】臺灣海峽地理條件對登陸作戰的影響

2021-01-10 網易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知名地理科普平臺

  

  一、海峽海底地形

  臺灣海峽中間較窄,最窄處在海壇島與白沙岬之間,寬約70公裡;北口稍寬,約120公裡;南口最寬,約150公裡,平均寬約108裡,兩口相距約205裡。

  臺灣海峽海底地形比較複雜,丘、谷相間,起伏較大,這是由於在形成臺灣海峽時地殼變動和火山巖侵入而造成的。早在第四紀更新世(距今約2萬年)時,臺灣海峽和整個東海都是一片陸地,為一沿海大平原,平原上棲息著大陸陸地哺乳動物群。在臺灣海峽西側的浙閩沿海有一個北北東一南南西向的斷裂,在海峽東側的臺灣西海岸有一個東北一西南,北北東一南南西,西北一東南向的弧形斷裂,這兩個斷裂間的地殼在第四紀初期就開始下沉;到第四紀更新世末期(距今20000—15000年),海面上升,海水入侵,逐漸淹沒了這一沿海大平原,形成了現在的臺灣海峽。另外,在澎湖列島東側還有一東北一西南向的斷裂,該斷裂與臺灣西岸的西北一東南向斷裂,交匯於澎湖水道北口,由於這兩個斷裂間的地殼也下沉,因而形成了三角形谷地,這就是現在的澎湖水道。澎湖列島和臺灣淺灘是生成於發生了斷裂及形成了臺灣海峽之後,由沿裂縫溢出之巖漿冷卻而成,高出水面者就是現在的澎湖列島,不露出水面的就是現在的臺灣淺灘。

  

  臺灣海峽海底地形大體可分為四個部分:

  1、澎湖水道:介於澎湖列島與臺灣西岸之間,是由地塹式下沉而形成的海底谷地,南寬北窄,呈三角形,水較深約為150—160米,為臺灣海峽的最深處,水道兩側的海底坡度較大。

  2、臺灣海峽中部:由澎湖列島與臺灣淺灘並向西直至閩南沿岸,形成了一個弧形的海底隆起部,構成了一條橫貫臺灣海峽南口的淺水帶,成為臺灣海峽海底谷道的「分水嶺」。隆起部的東南側海底坡度較大,海底谷道向南伸向南道;隆起部的西北側海底坡度較小,海底谷道沿海峽中央與西部福建伸來的水下河谷匯合後向東北伸向東海,與東海海底盆地連成一體。

  澎湖列島位於隆起部的東北部,由許多玄武巖質的島礁組成。在列島北方有一淺灘,最小水深為9.6米。

  臺灣淺灘位於隆起部的西南部,東西長115裡,南北寬50裡,水深一般為10—20米,但海底地形起伏很大,丘谷相間,水深變化極不規則,其上約有6個水深小於10米的淺點,最淺者水深為8.6米。

  3、臺灣海峽西部:由於海峽西部與福建山區相連,海岸曲折,沿岸附近島嶼眾多、礁灘密布,因此海底起伏較大,水深變化很不規則,雖然除了東引島、烏丘嶼、兄弟嶼、南澎列島等孤立島嶼外,其他島礁多在20米等深線以內,但在海峽北口西側的50米等深線附近仍有幾個淺水點,其中最淺者水深僅9.1米。

  4、臺灣海峽東部:海峽東部與臺灣西岸相接,海岸平直,海底平緩,水深變化規則。北部沿岸水稍深;中部沿岸由於東接陸上平原,河流入海的沉積作用,水深較淺;南部沿岸水深最深,高雄至鵝鑾鼻一帶,200米等深線距岸僅1—2裡。另外,在東港泊地外方,有一條深200—500米、寬約1裡、長約10裡的海底谷地,由外海直插下淡水溪河口附近。

  二、西海岸、北海岸岸灘及登陸地段

  (一)西海岸

  1、岸灘及登陸地段,淡水河口至曾文溪口

  海岸長約373.5公裡,沿岸盡廣闊平直之沙灘,無半島、海角等障礙。陸上為連亙之平原,地形平曠。絕大部分岸灘可以登陸,便於登陸地段約佔海岸線全長30%,尚可登陸地段約佔海岸線全長69%。但西部海岸多海堤和防風林,對登陸行動有一定影響。

  淡水河口至頭前溪口:海岸長約69.5公裡,除下窯村至林投厝10公裡為尚可登陸地段外,其餘均便於登陸。沙灘或沙礫質灘,局部地段有磊石和岸礁。低潮時灘寬多在100-450米(僅淡水河口灘寬達900米),5米等深線距岸400-2000米。沿岸多植茂密的海岸林,個別地段有海堤,陸上為平原。該段大部分便於上陸,臺灣軍隊認為可同時登陸10個師。但是,許厝港至觀音淺海一帶斷續生長珊瑚礁,中型登陸艦不能艦行,許厝港至白沙屯近岸有沙丘群,大者高20-25米,小者高5-10米,影響上陸行動。

  頭前溪口至大安溪口:海岸長約71公裡,其中鹽水港至後龍、山邊至新埔、南勢至船頭埔共42公裡便於登陸,其餘地段尚可登陸。岸灘以沙質為主,低潮時灘寬多在200-1400米,5米等深線距岸700-2600米,沿岸普植防風林,局部地段築有海堤,陸上為低平丘陵。臺灣軍隊認為,該段可同時登陸6個師。

  大安溪口至西螺溪口:海岸長約94公裡,尚可登陸。大肚溪口以北岸灘為沙質,以南為泥沙質,低潮時灘寬500-5000米,5米等深線距岸1300-6500米,沿岸普植防風林。臺灣軍隊認為,該段沙灘寬闊,登陸較困難,但如登陸工具好或艦炮火力強,可同時登陸3-5個師。目前沿岸大部分地段築有海堤,給部隊登陸造成了一定困難。

  西螺溪口至曾文溪口:海岸長約139公裡,尚可登陸。泥沙質灘,低潮時灘寬多在1000-6000米,東石附近最寬達14公裡,該段海灘寬為臺灣最寬,灘外有一連串沙州與海岸平行,灘內多潮溝、瀉湖及海堤圍成的海浦新生地。沿岸鹽田、養魚池密布。臺灣軍隊認為,不便大部隊登陸。

  2、海區地形

  臺灣島西部為一淺水區,一般水深50-80米,海底地形比較平坦,北淺南深,可分三段。大安港至芳苑泊地一段較淺,50米等深線向西延伸至臺灣海峽中央,並有一淺灘,最淺水深9.6米,芳苑泊地至安平港一段為澎湖水道,一般水深大於100米;水道西側的澎湖列島,海底地形比較複雜,期間有許多小水道;列島西南方的臺灣淺灘,海底地形更加複雜,最淺水深8.6米。安平港至左營港一段則比較陡深,100米等深線距岸僅6裡。

  3、港灣錨地

  臺灣島西部主要有臺中港、東石港、布袋港、安平港、左營港、馬公港等。其中臺中港是人工港。左營港及馬公港是主要軍港;東石、布袋、安平為小商港。還有塗葛掘港、鹿港泊地、芳苑泊地、海口泊地、布袋泊地、國聖港、澎湖港等錨地,其中澎湖港是臺灣地區最大的避東北風錨地。澎湖列島中一些島嶼的小灣澳,也可供小船避風。

  4、潮汐潮流

  臺灣島西部沿海的潮汐從北到南由半日潮變為不規則半日潮到不規則日潮。海口泊地以北及澎湖列島北半部為半日潮。布袋泊地至安平港及澎湖列島南半部為不規則半日潮,布袋泊地至安平港及澎湖列島南半部為不規則半日潮,左營港及以南為不規則日潮。潮波從南向北傳播,從左營港傳到大安港約需3小時。潮差南部小北部大,例如大潮差在安平港為0.6米,布袋泊地為1.6米,芳苑泊地為3.4米,大安港為4.4米,澎湖列島的潮差也是南部小北部大。

  沿岸漲潮流向北流,落潮流向南流,由於北向海流的影響,漲潮流大於落潮流,有時甚至出現終日北向流的「單潮」。

  臺灣島西岸有一股臺灣暖流的支流,流向向北,南部較強,到北部減弱,在西南季風時較強,東北季風時較弱。

  

  (二)北海岸

  1、海區、陸上地形及交通

  臺灣島北部面臨三個海區,東岸三貂角以南臨太平洋,北岸三貂角至富貴角臨東海,西岸富貴角以南臨臺灣海峽。三個海區的海底地形很不一致,東岸為一陡深海區,岸下即為深於200米的海區,其中在宜蘭東方有一淺於100米的淺灘向東延伸18裡,岸外有一龜山島。北岸海底地形比較複雜,海區水深淺於200米,其中三貂角至鼻頭角東北方,棉花嶼與花瓶嶼南方,分別有兩條深於200米的海溝向西楔入,在海區東北方20裡附近散列著澎佳嶼、棉花嶼、花瓶嶼三個小島,在海區東北方100裡附近,散列著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等小島。西岸為淺於100米海區,等深線基本上與海岸平行,岸外無島嶼。

  臺灣島北部的陸地地形以山地為主,丘陵為次,並有若干小塊平原和盆地。山地以雪山為骨幹,雪山東側隔宜蘭濁水溪河谷為中央山的北端,雪山北側與西側的山麓地帶,為廣闊的基隆竹南丘陵區,臺灣島的最北端為大屯火山區。在這些山地之間,間布著宜蘭平原、臺北盆地和新竹平原,但這些平原盆地均不大。

  臺灣島北部的主要城鎮有臺北市、基隆市、宜蘭市、板橋市、三重市、桃園市、中壢市、新竹市、苗慄縣等。臺北市是臺灣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基隆市是臺灣第五大城市,第二大海港。

  臺灣島北部交通比較方便。鐵路、公路均以臺北市為中心,東經基隆到宜蘭、蘇澳;西南經桃園、新竹、苗慄可抵達臺中、臺南、高雄等城市;西北有支線通過淡水。此外,從基隆經臺北、新竹、苗慄有一條高速公路,向南直達高雄。

  2、岸灘及登陸地段

  臺灣島北部海岸總長375公裡。東岸除宜蘭沿岸及蘇澳港為沙岸可以登陸外,其餘均為巖石陡岸,岸上為山地,岸下無灘,不宜登陸。北岸海岸曲折,岬灣相間,一些灣底可以登陸。西岸大部分為沙岸或礫岸,除少數地段外均可登陸。西岸大部分為沙岸或礫岸,除少數地段外均可登陸。其中淡水河口兩側與新竹附近岸灘,接近臺北,是臺灣北部較好的登陸地段。

  南圖廓至蘇澳港北角:長43公裡,沿岸山陡壁峻。並有礁石,大部分地區不可登陸,僅南澳(在蘇澳港南方18公裡)、東澳裡(在蘇澳港南方9公裡)可登陸,蘇澳港內的個別地段可以登陸。

  蘇澳港北角至頭城:長32公裡。除蘇澳港北側半島為巖石岸不能登陸外,其它均為沙礫岸,岸邊水深3-4米,無礁石,可以登陸。岸上為宜蘭衝積平原,多水田,有鐵路通基隆,公路通臺北、基隆、臺中與花蓮。

  頭城至鼻頭角:長56公裡,陡岸與沙礫岸交錯,礁石甚多,計有登陸困難地段11處,尚可登陸地段11處,其中澳底一段(在三貂角西方7公裡)較好,日軍侵臺時,曾在此登陸。

  鼻頭角至基隆港:長30公裡,岸線曲折,山腳臨海,岸下多礁石,除個別灣澳外,登陸困難。

  基隆港至富貴角:長45公裡,岸線曲折,灣澳較多,有三處較好的登陸地段。(1)野柳岬南側灣澳(在基隆港口西北方7公裡處),長1700米,海灘堅實,海岸傾斜甚徽,低潮時灘寬50-80米,可以登陸。(2)野柳岬西側灣澳,長2700米,海灘堅實,低潮時沙灘寬60-100米,可以登陸。(3)獅子頭鼻西側灣澳(在基隆港口西北方14公裡處),長1600米,海灘堅實,可以登陸,但岸邊有大小石頭。

  富貴角至淡水河口:長26公裡,其中麟山鼻(在富貴角西方3公裡)西南1.5公裡處至淡水河口一段,為沙礫岸,除屯山裡(在三芝西南5公裡)附近外,均可登陸或尚可登陸,但需注意岸邊礁石,登陸後可以逼近淡水鎮,威脅臺北市。

  淡水河口至舊港:長68公裡,海岸平直,大多為沙岸或礫岸,岸下為沙灘,部分地區有磊石,灘寬60-1000米,除下窯村至下寮(在淡水河口西南80公裡,長約8000米)外均可登陸或尚可登陸。岸上除淡水河口南岸為丘陵外,其餘為平原及臺地,平原上為水田,並有許多灌溉用池。淡水河口南側的觀音山(611米)及新竹市北方的坑子口山(127米)為兩個主要制高點。登陸後有鐵路公路通向新竹、桃園及臺北市,因此,從此登陸對臺北市威脅很大。

  舊港至大安港:長75公裡,海岸比較平直,大多為沙礫岸灘,除後龍泊地南側有一小段(長約4000米)不能登陸外,其餘皆可登陸或尚可登陸。其中舊港至鹽水港沙灘較寬,低潮時寬2000-3000米,只宜高潮時登陸;鹽水港至後龍泊地沙灘低潮時寬200-1000米,可以登陸;後龍泊地南4000米至大安港,沙灘寬250-600米,可以登陸或尚可登陸,但中部通霄附近有一連串沙丘,只宜低潮時登陸。這段海岸陸上除河口有小塊衝積平地外,均為丘陵臺地,陸上有新竹市,並有縱貫鐵路和縱貫公路從海邊經過,其中鹽水港附近,鐵路公路都暴露在岸邊,上岸後即可切斷南北之交通。故這段乃為臺灣西部之咽喉。

  3、港灣錨地

  臺灣島北部主要有基隆港、淡水港和蘇澳港三個港口;北岸一些灣澳可供小艇避風,以基隆港東側的深澳灣較好;西岸還有南嵌港、許厝港、嵌頭厝港、紅毛港、舊港泊地、鹽水港、中港泊地、後龍泊地、大安港等河口泊地。

  4、潮汐潮流

  臺灣島北部的潮汐以富貴角為界,以東為不規則半日潮,以西為半日潮,其中基隆港附近日潮不等現象很顯著。潮波來自太平洋,從蘇澳港傳到大安港約需5小時。潮差北岸小,東岸次之,西岸較大,如大潮差蘇澳港1.2米,基隆港0.4米,淡水港2.6米,大安港4.4米。

  沿岸漲潮流東岸向北,北岸向西北,西岸向西南,落潮流反之。海流主要表現在東岸,為一股強烈的終年北向流,稱臺灣暖流;西岸也有一股較弱的北向海流,是臺灣暖流的一個分支。

  三、海峽水文、氣象及對登陸作戰的影響

  臺灣海峽受特殊的地理現象的影響,其水文、氣象條件呈諸多特點,主要可概括為三個方面。

  1、潮汐明顯,潮流多變。臺灣海峽的潮汐是由來自太平洋的潮波而形成的,由於臺灣島的特殊地理位置的存在,潮波從太平洋傳來,至臺灣島東岸時被臺灣島所阻隔,並繞過臺灣島,同時從海峽南北兩口向海峽中部傳播,在福建的平潭至臺中港附近一線匯合,使得臺灣海峽顯現出明顯的潮汐特徵和複雜的潮流方向以及多樣的潮差分布。海峽潮汐從北至南由半日潮變為不規則半日潮到不規則日潮。海口泊地以北及澎湖列島北半部為半日潮,每日出現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日潮不等現象甚微,潮汐比較規則。布袋泊地至安平港及澎湖列島南半部為不規則半日潮。潮差以臺中港附近最大 4.6米,向南北兩口逐漸變小,潮差最小的地方是在日潮不等現象最顯著的地方,即在基隆港與高雄港附近,大潮差僅0.4—0.6米,海水漲落甚微。以基隆港為例,潮汐為日潮不等很顯著的半日周潮,有時甚至出現日潮。其中,日潮不等在冬夏兩季和上、下弦時較甚,春秋兩季和朔望時稍微。潮時不等在高潮時顯著,低潮時較小。潮高不等在低潮時稍大,高潮時稍小。潮流流向基本上與海岸平行,沿岸大於中央,岬角、狹窄水道大於開闊海面。臺中港以北海面,漲潮流自北向南,最大流速2節,落潮相反,自南向北,最大流速5節。臺中港以南至曾文溪口海面則相反,漲潮自南向北,最大流速2.8節,落潮自北向南,最大流速1.5節。由於海流的影響,使臺中港以北的落潮流大於漲潮流,而臺中港以南漲潮流大於落潮流。當夏秋的西南風季節,整個海峽北向流加強,南向流減弱,有時甚至出現在漲潮期間都向北流的「單潮」現象。在冬春的東北風季節,整個海峽南向流加強,北向流減弱,但南向流均不超過北向流。曾文溪至鵝鑾鼻海面潮流不規則,流速一般不超過2節。臺灣北部海裡,漲潮流向西北,最大流速4.3節,落潮流向東南,最大流速5.3節。

  2、氣候覆雜,季風明顯。臺灣海峽地處北回歸線附近,屬於熱帶邊緣的亞熱帶,受季風控制比較明顯的季風氣候區,同時也受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共同影響,呈現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海洋性氣候、大陸性氣候並存的複雜氣候區。夏季一般受海洋氣流的影響,冬季主要受大陸氣流控制,冬幹夏溼是其基本特徵。臺灣海峽的季風分為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兩個風系,風向隨季節變化明顯。10月下旬至翌年3月中旬的冬季,受東北季風控制。風向分為東北風或偏北風,風力強勁,常在4級或4級以上,6級或6級以上強風佔37-53%,海面常掀起2-3米高的大浪。5月上旬至9月中旬的夏季,為西南季風期,風向多為西南風或偏南風,風力較弱,基本在3級或3級以下,5級以下風和4級以下浪佔90%左右。但7-9級颱風較多,平均每年3-4次,風力達12級以上。3月下旬至4月下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的春秋季節為季風轉換期,期間風向多變,雖然也有較大風浪,但相對來說屬風小浪低時期,6級以上的強風佔10-17%,5級或5級以上大浪佔17%。

  3、海流較強,海浪較大。海流就是海洋中海水沿一定方向的大規模流動。臺灣海峽海流受臺灣暖流和大陸沿岸流以及季風和潮流的影響,流向及強弱變化較大。5-9月的夏季受臺灣暖流,即一支終年向北流與西南季風的共同影響,海流為東北流,海峽東部較強,西部較弱,平均多在0.2-0.8節,其中7月最大0.7-3.5節;每年10月由於風向轉變,流向也在改變,海峽東部仍東北流,流速0.2-1.5節,海峽西部變為西南流,流速0.4-0.5節,海峽中部為逆時針轉向流;每年11月至翌年2月,由於東北季風盛行,海流為西南流,海峽西部較強,東部較弱,12月最強,流速0.2-0.5節;每年3、4月,風向又變,海流也變,海峽西部仍為西南流,流速0-0.5節,海峽東部變為東北流,流速0.1-1.2節,海峽中部為逆時針轉向流。澎湖水道終年為偏北流,流速為海峽最大,其以南海域流向紊亂,流速變化亦大,5-8月平均流速1節以上,其餘各月多在0.5節以下。海浪是海水的波動現象,海面起伏形狀的傳播,是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臺灣海峽海浪受風的影響海浪較大,並隨季風影響,呈季節變化。每年10月至2月,因盛行東北風,北一東北方向的海浪佔80%以上,3、4月東北浪減少,南向浪出現,但仍以東北浪為主,佔50%以上,5-8月,東北浪進一步減少,僅佔20%,南向浪進一步增加,並出現西南浪。每年9月,偏北方向浪又恢復優勢,其5級以上海浪佔32%。這些海浪,從外海傳來,抵達淺平的岸邊時,由於深度變淺,波高增大,波長縮短,波形不對稱,前陡後緩,形成拍岸浪,甚至出現碎浪。在較深的海區,遇到突出的岬角,海浪因反射而形成破壞力很強的激浪。

  (二)對登陸作戰的影響

  1、水深的影響。海區水深決定著各種艦艇活動的路線、區域和範圍,從而影響到登陸艦艇的會合編隊,同時影響艦艇的航速,影響登陸方向和地段的選擇。韓戰仁川登陸,當時持反對意見者列舉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飛魚海峽狹窄而彎曲、水深淺,不但成為敵方布雷的理想地點,而且在特別容易受到攻擊的地點上任何一艘沉船都可以封鎖海峽,使其他登陸的艦隻不能通行。

  2、潮汐的影響。潮汐主要影響登陸時間的選擇。它改變了沿岸水深和海灘狀況,對登陸工具搶灘、卸載、離灘,對敵水中障礙的破壞和登陸兵的上陸速度影響很大。在高潮,特別是大潮高潮上陸,登陸艦艇可直接抵岸或距岸較近處抵灘,使登陸灘頭衝擊時間縮短。同時,輕型登陸工具可以利用高潮通過敵設置的防低潮登陸的水中障礙。但是,高潮時破除敵防高潮登陸的水中障礙不易。尤其是高潮之後,轉為落潮,水位降低,海灘逐漸擴大,影響後續兵力上陸,使搶灘、離灘產生困難,甚至造成擱淺。而且,落潮流也影響登陸工具的上陸速度。在低潮,特別是大潮低潮上岸,由於灘頭幹出,敵防高潮的灘頭障礙全部暴露,易於發現和破除。但登陸工具抵灘到上岸的距離遠,登陸兵在灘頭的衝擊時間長,容易造成殺傷。漲潮時上陸,特別是在高潮前一定時間上陸,具有距岸較近,上陸時間短,可強渡敵低潮障礙物等優點。有的地方還可以利用漲潮流提高上陸速度,同時給後續部隊上陸提供良好條件。因此,漲潮時是上陸較為有利的時機。這對於我軍來講具有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1949年,我軍在金門登陸作戰中,由於沒有按潮汐規律辦事,登陸時間選擇不恰當,致使第一梯隊上陸後艦船適逢落潮而擱淺,被國民黨軍隊擊毀,無法接送第二梯隊增援,最後導致整個戰役失利。而在1955年所進行的一江山島登陸作戰中由於正確掌握了潮汐規律,科學地選擇了登陸時間,所以在團第一梯隊登陸後,第二梯隊相隔30分鐘也在漲潮時順利登岸,從而取得了一江山島登陸作戰的勝利。因此,在登陸作戰中必須要根據潮汐規律科學選擇登陸時間。

  3、海流的影響。海流對海上的船隻、人都有較大的影響。海流的大小、方向對登陸輸送編隊在海上航渡時的航向選擇以及準時在預定地點搶灘上陸都有直接的影響,尤其是近岸海流影響更大。向岸流可以提高航速、節省燃料,有助於登陸工具向岸接近,但退灘困難。背岸流利於退灘,但對登陸工具向岸接近不利。沿岸流易使艦艇偏離預定的登陸點,當沿岸流較大時還可能將船舷側推向海灘,造成橫靠。

  4、風浪的影響。風、浪是登陸輸送編隊的航渡過程中影響較大的兩種自然現象。風會使艦艇偏離預定航線。改變航速,影響編隊保持隊形。較大的風浪使艦艇搖擺,影響艦艇武器的使用,降低射擊的命中率,影響對登陸兵火力支援的效果,艦艇在風浪中顛簸搖擺,易使艦員和登陸兵暈船和疲勞,削弱戰鬥力。大風浪對中、小型艦艇影響更大,特別是平底、吃水淺的登陸艇,由於耐波性能差,風浪過大難以執行輸送任務。尤其是拍岸浪,影響艦艇的搶灘、退灘和卸載以及兩棲車輛的航行上陸。大的拍岸浪撞擊力可超過每平方米20噸,使登陸艦艇、兩棲車輛難抵灘上陸甚至會被撞毀。颱風破壞力巨大,颱風侵襲時,飛機不能起飛,艦艇不能出航,錨泊的艦艇也可能掙斷錨鏈,發生觸礁、擱淺和碰撞事故,岸上設施可能被摧毀。因此,颱風侵襲時,不能進行登陸作戰。在颱風季節不適於進行持續時間較長的登陸作戰。1949年12月,原蘇軍在刻赤海峽進行的登陸作戰,由於氣象預報不準,部隊開始行動後,天氣突變,一連數天大風,有時風力達七、八級,給登陸兵的裝載、航渡和上陸造成了很大困難,預計第一天在刻赤半島登陸的9個登陸隊,只有4個在預定地點上陸,2個登陸失敗,3個被迫臨時改變了登陸點,致使當天計劃在刻赤港以北上陸的兵力僅佔計劃兵力的一半。雖然蘇軍最終達到了登陸目的,取得了戰役的勝利,但原因是多方面的。冒風浪行動有時也能帶來出其不意的效果,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艦隊選擇風浪較大的太平洋北航線,獲得偷襲美國珍珠港戰役的成功。

  5、霧、雨的影響。海霧使水面艦艇定位、目視、通信、射擊都極為困難,並容易偏航、觸礁、擱淺或相撞。對飛機的起、降和飛行安全也影響極大。但海霧有利於實施突然登陸。雨也會降低能見度,給偵察帶來很大困難,並且可能使山洪暴發、河流泛濫、地面泥濘,從而增大登陸兵在陸上戰鬥的困難。

  (三)運用水文、氣象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水文、氣象條件既是一種複雜的、多因素的自然現象,有本身鮮明的特點,又是一種具有明顯規律和特徵的客觀因素,有它可把握的一面。

  1、掌握規律,把握主動。水文、氣象條件規律性十分明顯,這為我們在遂行登陸作戰中,把握主動創造了條件。掌握規律把握主動要多手段入手,採取多種方法。一是要多措施,多渠道收集分析水文氣象資料,尋找規律。收集資料,這是作戰準備階段的一項重要工作,要通過對歷史資料的研究與分析,測出並掌握海區水文、氣象狀況的變化過程和變化趨勢,為把握主動創造條件。二是要不間斷地掌握變化情況,尋找對策,海洋氣候變化無常,我們必須隨時地全時空、全方位、全時段不間斷地掌握當前情況,預測今後可能的變化趨勢,使部隊能根據水文、氣象情況尋找對策、趨利避害,順利實施作戰行動。因此,要結合使用多種手段,如使用各種水文氣象儀器和進行目視觀測;使用氣球、無線電控測儀和氣象火箭探空;使用氣象雷達控測風、雲降水和危險天氣;使用飛機偵察天氣;利用氣象衛星掌握海區颱風情況等,來研究對登陸戰役各階段可能會產生的影響。象第二次世界大戰著名的諾曼第登陸,登陸日和登陸時刻的確定就是隨時掌握情況,把握主動的最好例證。三是適時使用「人工氣象」,變被動為主動。隨著現代氣象科學的發展,人工影響局部天氣已變成現實,因此在實施登陸作戰中,可以把握好時機,在必要和可能的時候,實施人工製造氣象,如人工下雨、人工造霧等,給敵造成困難,為我軍行動創造有利條件,限敵被動為我主動。

  2、掌握重點,把握要害。水文、氣象對登陸作戰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面對複雜紛雲的諸多因素,要同時滿足各方面的需要,無疑是十分困難的。因此,掌握重點、把握要害是必須十分注重和把握的一個問題。就整個登陸戰役來說,登陸日期和攻擊時刻的選定是整個登陸作戰最敏感而又最關鍵的問題,必須選擇對影響登陸日期和攻擊時刻比較小的水文、氣象條件。從作戰階段考慮,水文、氣象條件必須首先有利於突擊上陸階段的戰鬥行動,這是登陸作戰的最重要階段,勝敗在此一決。從作戰力量考慮,水文、氣象條件必須首先有利於登陸兵的行動為重點,圍繞怎樣有利於快速將登陸兵送到對方岸灘來考慮水文氣象條件各因素的影響。從作戰方向考慮,水文、氣象條件必須首先以滿足主要登陸方向和主要登陸地段的戰役行動為重點,圍繞如何保障主要登陸方向和主要登陸地段決心任務的完成,來綜合考慮水文、氣象條件諸因素的影響。

  3、因時順勢,靈活處置。水文氣象的影響是一個複雜的綜合體,它雖有規律可循,又有保障重點可依,但因登陸作戰是渡海進攻,其特殊的作戰樣式,決定了在考慮水文氣象對作戰行動的影響時,必須因時順勢,靈活處置,不能一味強調或呆板死守。一方面,要在科學分析基礎上,敢於打破常規和思維定勢,創造良機。美軍韓戰的仁川登陸,麥克瑟正是在全面分析作戰形勢和當時仁川港附近海區的水文、氣象條件以後作出的超乎常人的決斷,並力排眾議,獲準通過,最終贏得登陸的勝利。在這一點上,也可以說它是因時順勢,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打破常人的思維定勢,取得的勝利。另一方面,要善於審時度勢,捕捉戰機。要善於抓住稍縱即逝的有利時機,果斷作出決策去贏得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諾曼第登陸時間的確定是最好的例證。當時,也即1944年的6月,艾森豪確定6月5日某時發起登陸,但從4日開始天氣變壞,海峽風力很強,雲層低厚,海灘上還有薄霧。當時,眾多將軍們幾乎不敢去考慮近日天氣有變好的可能,但到6月4日下午氣象顧問報告,「天氣出現轉機」,未來大概有36小時是好轉天氣,艾森豪正是抓住了這36小時千載難逢的時機於6日發起了戰役,而德軍由於無法準確地作出氣象預報,都沒發發現這36小時的天氣變化,面對當時氣象條件,6月4日西線海軍司令克郎克還報告「看來目前不會馬上有大規模的登陸」,德軍高級軍官休假的休假,全然不知盟軍的行動,盟軍最終贏得了諾曼第登陸的勝利,順利開闢了第二戰場,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轉折點。

相關焦點

  • 【地理微視】颱風的成因、結構、移動路徑、影響;颱風的移動路徑與副高的關係
    2.名稱:颱風(在西北太平洋上)、颶風(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3.形成條件:①熱力條件:較高的洋面溫度②水汽條件:源源不斷的充沛的水汽③動力條件:南北兩半球信風相遇的激蕩處,垂直方向上空氣強烈輻合上升5.分布地區:主要集中在孟加拉灣北部及沿海地區,中國東南沿海(主要在廣東、臺灣、海南、福建登陸),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加勒比海和美國東部海岸。
  • 海峽兩岸丨洪秀柱:臺灣只是地理名詞,國家統一是目標
    一直以來,儘管因為一些原因沒能實現完全統一,但臺灣都是我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的事實並非外來勢力所能改變的,也不是民進黨當局靠著各種「臺獨」戰略所能抹除的。國民黨表達了黨內對於「九二共識」在歷史上做出重大貢獻的肯定,但在之後卻向大陸政府提出了更多的限制條件,對於日後繼續堅持「九二共識」等方面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態度。面對這樣的情況,國民黨內部也有人提出了自己的擔心,如果和民進黨當局走到一起,可能會變成「小綠」。但對於這樣的這樣的言論,國民黨主席江啟臣給出了堅定的態度,表示必然不是「小綠」,而是正藍。
  • 2017中國十大軍事影響力事件:作戰飛機首次飛過對馬海峽
    2.新軍事變革的進展中國的新軍事變革並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在2017年尤其顯得大刀闊斧。通過對陸軍集團軍的重組、空降兵和海軍陸戰隊的擴建,中國軍隊在「老大難」的陸上力量轉型方面已經取得了突破性成就。隨著師改旅、團改旅和新一批基地的建設,中國空軍的編制和作戰體系正在發生變化。
  • 臺灣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控制美日的咽喉要地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多國家對我們的寶島虎視眈眈?臺灣省簡稱「臺」,是中國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臺北,地處中國大陸東南海域,東臨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
  • 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影響,這個民族形成了以武立國的習俗
    在西方,地理環境理論又稱為「地理環境決定論」,其理論由來已久,最早對地理環境闡述的是古希臘時期的希波拉底。他認為地理環境對人的體質和性格具有決定作用,正是氣候條件使他們在緊張的勞動中保持堅韌不拔的毅力。公元前4世紀的亞里斯多德認為,地理位置、氣候、土壤等決定著民族和社會的發展。希臘半島位於溫帶,這賦予希臘人優秀的品質,如勇敢的精神和發達的智能等。
  • 臺灣那時地理課題,匪夷所思!
    廖信忠《我們臺灣這些年》這是一個臺灣青年寫給13億大陸同胞的一封家書,主要講述了過去30年臺灣老百姓最真實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匪夷所思的地理課題 下列對於江西省的敘述,何者是錯誤的?或者還有這種題型,請問:浙江省發展漁業較江蘇省優越的地理條件是?(1)大陸棚較廣大;(2)市場較大;(3)海岸較曲折;(4)港口較不易結冰。
  • 臺灣島的軍事地理位置重要性,5個航母戰鬥群也比不了
    ,是中國的一個省,其軍事地理位置優勢非常突出。  我們來看這樣一張圖片:    圖中標註的各個機場,是臺灣島內主要的軍用和民用機場。轟-6K的起降滑跑距離約為1700米,其作戰半徑達到3500千米,發射巡航飛彈時能對5000千米外的目標發起攻擊。即便是F-16一類的中型戰鬥機,從上述基地起飛也能建立800千米以上半徑的防空圈,或500千米以上的攻擊火力圈。
  • 世界地理小區域——土耳其海峽
    馬爾馬拉海位於亞洲小亞細亞半島和歐洲的巴爾幹半島之間,東北經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黑海溝通,西南經達達尼爾海峽與愛琴海、地中海相連,是亞歐大陸之間斷層下陷形成的內海,海岸陡峭,平均深度183米。在亞洲的海岸上,綿延不斷的小山,一列挨著一列,形成裡壓斯型海岸,即海岸線的總方向與山脈構造線走向大致直交的海岸,也稱為橫向海岸。下面為馬爾馬拉海地理位置示意圖及裡亞斯型海岸形成示意圖。
  • 臺灣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從地圖中了解臺灣地緣價值
    臺灣島的地理位置到底有多重要,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我國第一大島臺灣島地處我國大陸東南海域,東臨太平洋,西臨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南臨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臺灣省由我國第一大島臺灣島及澎湖列島等島嶼組成,總面積約3.6萬平方公裡,人口約2360萬。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臺灣暖流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臺灣暖流,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水溫高於周圍海水的海流,通常自低緯流向高緯,水溫沿途逐漸降低,對沿途氣候有增溫、增溼作用;也形容人的心理感受。   臺灣暖流又稱日本暖流。北太平洋副熱帶總環流系統中的西部邊界流。
  • 1974年的今天,人民海軍為馳援西沙,第一次穿越臺灣海峽
    這也是人民海軍第一次穿越臺灣海峽,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1949年,國民黨在解放戰爭中遭到全面失敗,不得不敗退臺灣。1949年10月,解放軍金門戰役失利,登陸部隊3個團九千餘人全軍覆沒。經過此戰,解放軍深刻意識到兩期登陸戰不同於以往,是非常複雜的作戰樣式,因此推遲登陸臺灣的計劃,購買登陸艦艇、軍艦和飛機,強化戰役準備。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
  • 臺軍事戰略演變:回歸守勢有助兩岸和平發展
    臺灣海峽堪稱太平洋上最不「太平」的地方之一。作為中國內戰的最後一個戰場,半個多世紀以來,雙方隔海列陣,劍拔弩張,冰冷地對峙著。在此期間,隨著兩岸實力消長、兩岸關係發展和國際形勢變化,臺灣的軍事戰略進行了多次重大調整。今年以來,兩岸關係回暖,和平發展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主題,臺灣軍事戰略也呈現由攻勢回歸守勢的態勢。
  • 臺灣海峽規劃三條通道方案 海峽大橋技術已成熟
    在昨日舉行的海峽兩岸公路發展與安全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元培自豪的宣布,"我們已經具備了在閩臺之間建設跨海峽大橋的技術,這座不採用傳統橋面通行設計的大橋,對抵抗颱風、地震等惡劣的自然條件。  林元培說,臺灣海峽的通道建設在地理條件、設計和建造技術上都不是問題,隨著兩岸往來的密切,海峽兩岸的通道將來肯定不止一條。林元培還提出了大橋箱內設施建設的方案以抵禦閩臺兩地常遇的颱風等惡劣天氣。
  • 世界地理小區域——索科特拉島
    下圖示意索科特拉島的地理位置及島上的典型植被。完成(1)~(3)題。(28分)(1)簡述索科特拉島地理位置的主要特點。(8分)(2)生態習性是生物與環境長期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固有適應屬性。依據材料信息,推測索科特拉島上植物的生態習性。(12分)(3)如何利用索科特拉島的優勢條件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 時事地理|臺灣花蓮地震|關於臺灣最全地理知識整理,今年必考考點
    曉慧老師最近看到臺灣花蓮又一次的地震了,具體情況就來跟著老師一起看下吧!還能帶你梳理一遍臺灣地理知識!臺灣島是中國的第一大島,位於祖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太平洋,南隔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望,西瀕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臺灣海峽呈東北——西南走向,北通東海,南連南海,東北與日本琉球群島間相距約600公裡。
  • 陸委會稱地理上臺灣不是大陸一部分 國臺辦:該補補課
    陸委會稱地理上臺灣不是大陸一部分 國臺辦:該補補課 2017年05月25日 11:23:29  來源:中國臺灣網
  • 臺灣地名的大陸情結:懂中國地理就不怕迷路
    冠以故鄉地名,以慰思鄉之情   「臺灣的漢族人口基本上都遷自閩粵兩省,當年他們的祖先到臺灣『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習慣將落腳地冠之以大陸家鄉的地名,以慰思鄉之情。」 陳名實認為,臺灣眾多的地緣村和血緣村,是海峽兩岸地緣相近、血緣相親的最好體現。
  • 地圖看世界;地理條件對世界各國及地區的影響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真理,只有相對的正確;任何真理若時間、空間等條件發生了變化,適用範圍同樣會發生變化。(是否是因為地球的在宇宙中的特殊位置造就了地球是宇宙中唯一產生文明的星球)人同植物一樣都是地理環境的產物。
  • 臺灣中學地理教科書:依舊稱北京為「北平」
    21:匪夷所思的地理課題在中學地理方面,教的內容都還是1949年前國民黨統治大陸時的地理劃分,所以在課本裡用的都還是舊稱。浙江省發展漁業較江蘇省優越的地理條件是(1)大陸棚較廣大;(2)市場較大;(3)海岸較曲折;(4)港口較不易結冰。青島的氣候,冬不嚴寒、夏不炎熱的主要原因是(1)充分受海洋調劑;(2)冬迎西北風;(3)夏、秋有颱風侵襲;(4)夏季背東南季風。
  • 常識地理知識點:洋流分布及影響
    常識是行測考試必考的知識點之一,地理知識出現頻率也是比較高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都會有所涉及。在自然地理中洋流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那麼今天中公教育專家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從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規律和洋流的性質及影響兩個方面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