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鋤禾》是兒童耳熟能詳的古詩。但「禾」是什麼?生長在哪裡?是什麼樣子的?很多孩子答不上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電子產品越來越多,孩子們沉迷於玩手機打遊戲,生活常識極度匱乏。7月16日,記者了解到,安丘市興安街道城裡村78歲的朱瑞祥,自拍自編自費出版了一本書——《認識身邊的植物動物》,圖文並茂地介紹動植物知識,教孩子們學習生活常識。
特意配上英語和拼音,請老師幫校對確保無誤
7月16日,記者了解到,這本《認識身邊的植物動物》有800多幅畫,分為四部分,其中「能提供食物的植物」介紹的是生活中常見的農作物、蔬菜等,向孩子們講述食物是怎樣來的以及它們的生長周期;「園林花卉」主要介紹公園內及路邊常見的花草樹木,如楊樹、迎春花等;「野生植物」收錄了生長在野外、大樹下,甚至小區角落裡經常被忽略的植物,如苦菜、牽牛花等;「小小動物世界」有蝴蝶、蜜蜂等小動物的生命周期和主要特徵。
難能可貴的是,朱瑞祥為每一種動植物都配上了英語和拼音,為確保準確無誤,他還專門請學校的老師幫忙校對。
小麥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農作物,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觀察小麥,朱瑞祥用圖片的形式詳細介紹了小麥的生長過程,包括麥苗、麥子接穗、麥子成熟,以及麥粒如何變成麵粉,麵粉又變成饅頭、麵條等食物,完整的知識鏈可以加深孩子們對麥子的認知。
在書中,朱瑞祥還專門將連翹和迎春花放在相鄰的頁面,分別對兩種花進行特寫,讓人們一目了然。「連翹花瓣長;迎春花花瓣短,花形像喇叭。」朱瑞祥說。
專門編寫了白話詩歌和謎語,方便孩子們記住
記者注意到,這本書中植物部分收錄的多是北方地區常見的種類,書後附有正規的中文科、屬名,供喜歡探求的孩子查閱。大部分植物物種的相關部位,有意識地不再標註名稱,給孩子們留下思考的空間,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如書中的《蓮》,水上的花、葉、蕾部分,由於在公園裡常見,比較容易理解,而左下角的蓮藕多出現在菜市場上,其形象與荷花難以直接聯繫到一起,好學的孩子就會提出疑問。
書中動物部分收錄的大多是北方野外常見的蟲蝶之類,動物的科屬分類繁雜深奧,特別是小動物如昆蟲等,種名鑑定需要極為高深的專業知識,大大超出兒童的接受能力,所以本書中大部分小動物使用更為籠統的分類名稱,如蛾類、蜘蛛、甲蟲等。另外,書中還收錄了少量家養的哺乳動物和家禽。
為了讓孩子們更容易記住這些動植物,本書為多數物種編寫了兒歌、詩、謎語。為適應幼童的理解能力,謎語儘量直白,像口語,像兒歌……如描寫小麥的謎語「秋天種冬季長,來年芒種收穫忙,小苗不怕霜凍,長大露出鋒芒,老來歷經磨練,仍然潔白無雙」。
親戚孩子以為樹上結花生,讓他下定編書決心
本書的作者是今年78歲的朱瑞祥,家住安丘市興安街道城裡村,老人從事機械行業40多年,退休後熱衷於研究地方文化,用手中相機記錄安丘的點點滴滴,是安丘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特邀研究員,同時也是植物研究專家,專注歷史民俗文化,榮獲國家專利29項,著有《安丘植物圖鑑》《老城憶舊》《民間技藝》等書。
《認識身邊的植物動物》是今年4月份剛出版印刷的,書中所有照片都是他自己拍攝、設計。談及寫這本書的初衷,朱瑞祥表示,早在四年前他就有出這本書的想法。有一次去北京看望親戚,讓他下定決心出這本書。「我當時給親戚帶了花生,他們家不到10歲的小孫子問我,花生是不是樹上結的呀?這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現在的孩子生活常識極度匱乏,所以我編寫了這本兒童讀物,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孩子認識身邊的動植物。」朱瑞祥說。
這本書共印製了5000本,朱瑞祥已送給親戚朋友300本,他打算讓這本書走進校園和社區,讓更多孩子了解動植物,掌握生活常識,為成長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