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全球自動駕駛汽車硬體和軟體最新技術總結

2020-12-05 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車智」(ID:invehc),作者:Michael Yuan,36氪經授權發布。

進入到2020年,自動駕駛技術走到了需要規模商業化證明技術價值的時候。

不管是封閉或半封閉場景的礦區、港口和園區,還是公開道路的RoboTaxi、RoboTruck等,技術都是自動駕駛在不同場景商業化的基礎。

本報告覆蓋了自動駕駛汽車所需要的感知、定圖與定位、傳感器融合、機器學習方法、數據收集與處理、路徑規劃、自動駕駛架構、乘客體驗、自動駕駛車輛與外界交互、自動駕駛對汽車部件的挑戰(如功耗、尺寸、重量等)、通訊與連接(車路協同、雲端管理平臺)等技術領域的討論,並且提供相應的各自動駕駛公司的實施案例。

本報告是由美國、中國、以色列、加拿大、英國等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自動駕駛專家,針對自動駕駛技術的硬體和軟體技術,進行的全面闡述,方便各位讀者能夠從技術角度,了解最新的技術動態,從而全面了解自動駕駛汽車。

本報告的案例大多數來自汽車領域,這也是目前自動駕駛行業最火熱的應用場景,但是,服務個人出行的汽車並不是自動駕駛技術影響深遠的行業,其他的行業,如公共運輸、貨運、農業、礦業等領域,也同樣是自動駕駛技術應用的廣泛天地。

本報告為英文報告,由於時間關係,車智並未翻譯為中文。藉此機會,車智希望外文出色(主要是英文)的讀者朋友,加入車智翻譯組,希望將一些好的報告,翻譯為中文,方便國內的從業者學習,促進國內自動駕駛的發展。

01 各類傳感器

各類傳感器,用於自動駕駛汽車感知環境,如同人類的眼睛,自動駕駛汽車的基礎部件;

自動駕駛汽車的傳感器主要有五種,包括了:1、Long range RADAR;2、Camera;3、LIDAR;4、Short/Medium range RADAR;5、Ultrasound;

這些不同的傳感器,主要用於不同距離、不同類型的物體感知,為自動駕駛汽車判斷周邊環境,提供最重要的信息來源,另外,還有一個環境感知的信息來源是車路協同的來源,這點報告中也有參數。

關於傳感器的選擇,主要是根據下面的技術因素進行判斷:

1、掃描範圍,確定必須對被感測的對象做出反應的時間;

2、解析度,確定傳感器可以為自動駕駛車輛提供的環境細節;

3、視場或角度解析度,確定要覆蓋、要感知的區域需要傳感器的數量;

4、刷新率,確定來自傳感器的信息更新的頻率;

5、感知對象數量,能夠區分3D中的靜態對象數量和動態對象數量,並且確定需要跟蹤的對象數量;

6、可靠性和準確性,傳感器在不同環境下的總體可靠性和準確性;

7、成本、大小和軟體兼容性,這是量產的技術條件之一;

8、生成的數據量,這決定了車載計算單元的計算量,現在傳感器偏向智能傳感器,也就是,不僅僅是感知,還會分辨信息,把對車輛行駛影響最重要的數據傳輸給車載計算單元,從而減少其計算負荷;

下面是Waymo、Volvo-Uber、Tesla的傳感器方案示意圖:

傳感器因為一直暴露在環境中,容易受到環境的汙染,從而影響傳感器的工作效率,所以,都需要對傳感器進行清潔。

1、Tesla的傳感器,具有加熱功能,可抵禦霜凍和霧氣;

2、Volvo的傳感器配備有噴水清潔系統,用於清潔粉塵;

3、Waymo使用的Chrysler Pacifica的傳感器有噴水系統和刮水器。

02 SLAM和傳感器融合

SLAM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因為本地化需要地圖,並且映射需要良好的位置估計。儘管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機器人要成為自主的基本「雞或蛋」問題,但在19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的突破性研究從概念和理論上解決了SLAM。從那時起,已經開發了多種SLAM方法,其中大多數使用概率概念。

為了更準確地執行SLAM,傳感器融合開始發揮作用。傳感器融合是組合來自多個傳感器和資料庫的數據以獲得改進信息的過程。它是一個多級過程,處理數據的關聯,相關性和組合,與僅使用單個數據源相比,可以實現更便宜,更高質量或更多相關信息。

對於從傳感器數據到運動所需的所有處理和決策,通常使用兩種不同的AI方法:

1、順序地,將驅動過程分解為分層管道的組件,每個步驟(傳感,定位,路徑規劃,運動控制)都由特定的軟體元素處理,管道的每個組件都將數據饋送到下一個;

2、基於深度學習的端到端解決方案,負責所有這些功能。

哪種方法最適合AV的問題是不斷爭論的領域。傳統且最常見的方法包括將自動駕駛問題分解為多個子問題,並使用專用的機器學習算法技術依次解決每個子問題,這些算法包括計算機視覺,傳感器融合,定位,控制理論和路徑規劃

端到端(e2e)學習作為一種解決方案,可以解決自動駕駛汽車複雜AI系統所面臨的挑戰,因此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端到端(e2e)學習將迭代學習應用於整個複雜系統,並已在深度學習的背景下得到普及。

03 三種機器深度學習方法

當前,不同類型的機器學習算法被用於自動駕駛汽車中的不同應用。本質上,機器學習根據提供的一組訓練數據將一組輸入映射到一組輸出。

1、卷積神經網絡(CNN);

2、遞歸神經網絡(RNN);

3、深度強化學習(DRL);

是應用於自動駕駛的最常見的深度學習方法。

CNN——主要用於處理圖像和空間信息,以提取感興趣的特徵並識別環境中的對象。這些神經網絡由卷積層組成:卷積過濾器的集合,它們試圖區分圖像元素或輸入數據以對其進行標記。該卷積層的輸出被饋送到一種算法中,該算法將它們組合起來以預測圖像的最佳描述。最終的軟體組件通常稱為對象分類器,因為它可以對圖像中的對象進行分類,例如路牌或其他汽車。

RNN——當處理諸如視頻之類的時間信息時,RNN是強大的工具。在這些網絡中,先前步驟的輸出作為輸入被饋送到網絡中,從而使信息和知識能夠持久存在於網絡中並被上下文化。

DRL——將深度學習(DL)和強化學習相結合。DRL方法使軟體定義的「代理」可以使用獎勵功能,在虛擬環境中學習最佳行動,以實現其目標。這些面向目標的算法學習如何實現目標,或如何在多個步驟中沿特定維度最大化。儘管前景廣闊,但DRL面臨的挑戰是設計用於駕駛車輛的正確獎勵功能。在自動駕駛汽車中,深度強化學習被認為仍處於早期階段。

這些方法不一定孤立地存在。例如,特斯拉(Tesla)等公司依靠混合形式,它們試圖一起使用多種方法來提高準確性並減少計算需求。

一次在多個任務上訓練網絡是深度學習中的常見做法,通常稱為多任務訓練 或輔助任務訓練。這是為了避免過度擬合,這是神經網絡的常見問題。當機器學習算法針對特定任務進行訓練時,它會變得非常專注於模仿它所訓練的數據,從而在嘗試進行內插或外推時其輸出變得不切實際。通過在多個任務上訓練機器學習算法,網絡的核心將專注於發現對所有目的都有用的常規功能,而不是僅僅專注於一項任務。這可以使輸出對應用程式更加現實和有用。

相關焦點

  • 汽車自動駕駛產業鏈深度報告:晶片及軟體專題
    在軟體定義汽車時代,產品價 值鏈被重塑,傳統汽車核心競爭要素將會被硬體、軟體和服務所取代, 供應鏈生態也將變革,汽車行業的重點將從依靠硬體驅動的產品逐步進 行轉移,當下的新產品應當是由「硬體+軟體」同步驅動的產品。
  • 汽車自動駕駛產業鏈深度報告:晶片及軟體專題|智能座艙|軟體定義...
    硬體控制器 集中化,SDV 已成為未來行業發展趨勢。在軟體定義汽車時代,產品價 值鏈被重塑,傳統汽車核心競爭要素將會被硬體、軟體和服務所取代, 供應鏈生態也將變革,汽車行業的重點將從依靠硬體驅動的產品逐步進 行轉移,當下的新產品應當是由「硬體+軟體」同步驅動的產品。
  • 百度發布阿波羅計劃,全球首家對外開放自動駕駛技術與平臺
    「Apollo」平臺的結構包括車輛平臺、硬體平臺、軟體平臺、雲端數據服務等四部分。4月19日,百度宣布了一項旨在開放自動駕駛技術的「Apollo計劃」,希望將成熟的技術分享出來,與無數致力於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的夥伴一起,更好更快探索自動駕駛領域。
  • 百度發布阿波羅計劃 全球首家對外開放自動駕駛技術與平臺
    百度將向汽車行業及自動駕駛領域的合作夥伴提供一個開放、完整、安全的軟體平臺,幫助他們結合車輛和硬體系統,快速搭建一套屬於自己的完整的自動駕駛系統。  「Apollo」平臺的結構包括一套完整的軟硬體和服務體系,包括車輛平臺、硬體平臺、軟體平臺、雲端數據服務等四大部分。
  • 歐司朗:憑藉可見光和不可見光技術推動5G時代的自動駕駛技術一路向前
    Gartner預測,到2020年全球將有6000萬輛聯網汽車,在接下來的四年內則將達到2.2億輛。汽車聯網讓大眾離自動駕駛又近了一步,然而,用戶對汽車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擔憂一直是自動駕駛技術普及的一大瓶頸。
  • 信息技術:中國自動駕駛產業發展動態|汽車|大數據|自動駕駛|智能網...
    本文從政策、標準、技術、產業等方面介紹國內自動駕駛發展情況,並與國外自動駕駛產業發展進行對比分析,指出我國在自動駕駛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挑戰,為未來我國自動駕駛產業發展提供參考意見。中國自動駕駛產業發展現狀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技術在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開啟了全球汽車產業的第四次重大變革。
  • 敢於放言超越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小鵬汽車做對了什麼?
    10月24日,第二屆「1024小鵬汽車智能日」在廣州華南理工大學舉行。活動上,小鵬汽車展示了其在智能駕控領域的最新成果,以技術講解和現場演示相結合的形式,讓受眾看到了小鵬車型在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方面的多項黑科技。
  • 自動駕駛技術將重構汽車行業價值鏈?
    我們相信關於自動駕駛汽車的許多問題,不僅將會通過技術創新得到答案,圍繞自動駕駛汽車的新興商業模式也將會解答這些問題。例如,如果監管機構決定對城市內行駛的自動駕駛汽車徵稅,就會有不同的激勵措施,讓車輛保持近距離行駛,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出行,並將成本降到最低。如果汽車公司決定將汽車直接賣給車隊運營商,而非消費者,他們將會以不同的方式分配營銷和研發資金。
  • 用軟體定義汽車,「追勢科技」以Tier 0.5角色發力低速自動駕駛全...
    來源:創業邦不論是平臺開源共享還是巡航裡程翻番,近年來,自動駕駛一度炒得火熱。該領域一度在Gartner行業熱度排名裡居高不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佔據著全球投資的大方向。而時至今日,資本逐漸認識到該領域投資回報的長周期性和不確定性,自動駕駛企業想繼續分羹,就得在殘酷市場洗牌中加倍清醒、真正有的放矢。
  • 「無人駕駛」:採埃孚宣布建立全球軟體中心:軟體定義汽車
    (第347期)文丨船尾汽車主機廠ADAS研發人員汽車無人駕駛領域重點事件共計8條 建議閱讀 2分鐘01採埃孚宣布建立全球軟體中心「軟體定義汽車」大潮下,車企和零部件供應商都在加速轉型,作為其中的一員,採埃孚近日宣布其已為軟體、功能和智能系統中的全新挑戰做好了準備,並通過在明年成立全球軟體中心來積極拓展大量的開發流程解決方案
  • 汽車:Mapper使用Uber-Precise道路掃描儀幫助未來的自動駕駛汽車
    導語:加利福尼亞州的公司憑藉其內部設備,可以為自動駕駛公司提供關鍵的最新地圖數據。在2016年,優步就已經開始著手一個全球測繪項目,希望能夠為其司機提供有關接送地點和交通模式的更多有用數據,據說該公司投資5億美元(3.8億英鎊)用於測繪項目。
  • GFM2020|理想汽車王凱:真正的自動駕駛可能還需依靠量子計算機突破
    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主辦的2020全球未來出行大會(GFM2020)上,理想汽車首席技術官王凱表示,目前自動駕駛的硬體、算法上沒有完全形成突破,真正的無人駕駛很有可能需要在量子計算機進行突破才能真正意義上的完成
  • 戴姆勒將縮減規模 重心轉向電動與自動駕駛汽車
    智能製造網訊 當前,全球汽車產業迎來科技大時代,我國智能汽車、網約車、自動駕駛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得到政策、資金等層面的大力支持。2020年11月,自動駕駛行業發展又取得了哪些新成果?發生了哪些新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 一文概覽自動駕駛汽車定位技術
    本文將介紹自動駕駛汽車的定位技術,主要包括GN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RTK(實時運動定位)和慣性導航。定位,是讓自動駕駛汽車找到自身確切位置的方法,這對自動駕駛汽車來說非常重要。當你在駕駛一輛車時徹底迷路了,你不知道自己在哪兒,而這時你有一張全球的高精度地圖,定位的任務就是確定你的車輛在這張高精度地圖上的位置。
  • 專注以色列自動駕駛汽車業務 英特爾矽谷裁減「數十名」自動駕駛...
    (圖片來源:路透社)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據說為了精簡運營,英特爾在位於帕洛阿爾託(Palo Alto)的矽谷創新中心(Silicon Valley Innovation Center)裁減了「數十名」自動駕駛汽車研發人員。
  • 全球自動駕駛供應商 Top 40
    AImotive成立於四年前,似乎完全專注於將完全無人駕駛的汽車推向市場。 該公司提供一系列軟體和硬體解決方案,包括專門設計用於以節能方式處理AI任務的晶片。
  • 騰訊自動駕駛總經理蘇奎峰:軟體與服務是騰訊自動駕駛業務的核心...
    本次峰會由蘇州市相城區人民政府主辦,蘇州高鐵新城管理委員會、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新智駕承辦,江蘇省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盟、江蘇省人工智慧學會智能駕駛技術專業委員會、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中國移動通信集團等單位協辦。
  • 【Car路裡學堂·汽車技術】2020年汽車軟體行業研究報告
    以剎車輔助駕駛為例,在駕駛 員剎車信號不足或過慢的情況下,內置的一套軟體邏輯將被激活,讓制動系統 自動做出相應的減速。在電控單元中快速進行的一次次軟體迭代循環,為汽車正 常運作的基石。汽車電子電氣架構(Electronic and Electrical Architecture,文中簡稱 EEA)最初由德爾福公司提出,以博世經典的五域分類 拆分整車為動力域(安全)、底盤域(車輛運動)、座艙域/智能信息域(娛樂信 息)、自動駕駛域(輔助駕駛)和車身域(車身電子)等 5 個子系統。
  • 自動駕駛地圖與定位技術產業
    2、WaymoWaymo是谷歌旗下自動駕駛公司,目前具有全球最先進的自動駕駛技術。Waymo在2009年開始為自動駕駛創建地圖,目前以滿足美國多個城市的L4級別自動駕駛。Waymo的高精度地圖由谷歌地圖發展而來,有強大的數據與技術背景,目前其製作的高精度地圖僅用於自己的自動駕駛,並不作為商業化產品。
  • 「所有特斯拉都具備完全自動駕駛所需的硬體」 馬斯克四年前吹得...
    四年前的2016年10月19日,特斯拉宣布,所有當時正在生產的特斯拉汽車都具有完全自動駕駛硬體。大約四年後,特斯拉汽車使用了更多的無線軟體,也引入了更多的新功能,但是和「完全自動駕駛」相比,仍有不少差別。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本周在社交媒體上說,一些「專家和細心的司機」將在下周二拿到「完全自動駕駛」(FSD)測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