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採埃孚宣布建立全球軟體中心:軟體定義汽車

2021-01-07 船尾說車

(第347期)

文丨船尾

汽車主機廠ADAS研發人員

汽車無人駕駛領域重點事件共計8條 建議閱讀 2分鐘

01

採埃孚宣布建立全球軟體中心

「軟體定義汽車」大潮下,車企和零部件供應商都在加速轉型,作為其中的一員,採埃孚近日宣布其已為軟體、功能和智能系統中的全新挑戰做好了準備,並通過在明年成立全球軟體中心來積極拓展大量的開發流程解決方案。該軟體中心會由採埃孚軟體解決方案及全球軟體中心副總裁Nico Hartmann博士負責。

採埃孚的解決方案涵蓋軟體、功能和智能系統

圖片來源:採埃孚

「我們的全球軟體中心將負責在整個集團範圍內為未來的架構開發軟體系統,並將其匹配於整個公司的軟體應用」,Dirk Walliser博士說道,「這將使採埃孚能夠協調和標準化新趨勢、技術、方法、流程、工具和功能,從而能夠在通用開發平臺上將所開發出的軟體提供給採埃孚所有部門。」

02

蘋果獲抬頭顯示器專利 可將全息圖像投射到擋風玻璃和側窗上

據外媒報導,近日,美國專利商標局(U.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授予了蘋果公司一項與車輛抬頭顯示器(HUD)相關的專利。該抬頭顯示器採用全息光學元件,可將圖像投射到乘客一側的擋風玻璃或車輛側窗。

(圖片來源:https://www.patentlyapple.com/)

在蘋果的專利背景中,車輛有時會配備抬頭顯示器。典型的抬頭顯示器會將圖像投影到車輛的擋風玻璃上,以便駕駛員可以在駕駛時觀看投影圖像。抬頭顯示器通常用於顯示車輛狀態信息,如速度表信息,使駕駛員安全地查看信息,而無需將視線從前方道路移開。常規的抬頭顯示器使用儀錶板中的顯示器,以給定的入射角將光投射到車輛的前擋風玻璃上來創建虛擬圖像,然後將其以與入射角匹配的反射角,反射到駕駛員的視線中。由於前擋風玻璃的位置通常具有固定的設計參數,因此儀錶板中的顯示器需要精確地安裝在特定位置,以特定的入射角將光導向前擋風玻璃,從而使光正確地從擋風玻璃反射向駕駛員。

03

Smart Radar System推新型4D成像雷達 可探測自動駕駛汽車的盲點

據外媒報導,汽車與工業應用成像雷達技術領導者Smart Radar System宣布將推出Sub-1° 4D 成像雷達(無線電探測與測距)技術,用於自動駕駛汽車。

Sub-1° 4D 成像雷達(圖片來源:Smart Radar System)

Smart Radar System的4D成像雷達技術在4D圖像中採用點雲實現雷達目標。與沒有垂直解析度(X)和幾乎沒有探測點的3D圖像相比,由於目標被以圖像呈現,其形狀會被清晰、準確地標記出來。Smart Radar System的RETINA由現有的CMOS 雷達晶片提供支持,可實時提供物體的高解析度4D圖像。

此外,Smart Radar System還改進了其4D成像雷達的遠程探測能力。現有的雷達水平探測距離可達70米,而Smart Radar System的系統能夠提供360度的視角,利用多臺雷達監控周邊區域,包括傳統車輛難以探測到的盲點。Smart Radar System的尖端產品可以成為自動駕駛汽車的「眼睛」。

04

雷射雷達製造商Innoviz將借殼上市

近日,以色列雷射雷達初創企業Innoviz Technologies宣布,將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Collective Growth Corp.進行反向併購上市,完成上市後Innoviz 估值將達 14 億美元。兩家公司計劃在明年第一季度完成交易。

圖片來源:Innoviz

Innoviz是第四家通過 SPAC 登陸資本市場的雷射雷達企業,此前Velodyne、Luminar 和 Aeva也是以相同的方式上市。Innoviz執行長Omer Keilaf表示:「雷射雷達行業需要更多的時間,現在我們有了這筆資金,它給我們提供了保證,讓我們可以完成此前開始的工作。」

05

暈車仍是自動駕駛汽車的一大挑戰

自動駕駛汽車可能成為未來主要的出行工具。然而,目前仍有一大挑戰需要克服,那就是暈車。即便是在傳統汽車中,當駕駛員平穩地繞著彎道行駛,車輛沿著山路上下起伏時,後座的乘客通常也會感到噁心。當乘客坐在副駕駛座位上閱讀時,也會暈車。

(圖片來源:https://innovationorigins.com/)

據外媒報導,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Cybernetics)名譽主任Heinrich Bülthoff教授表示,「暈車是自動駕駛汽車發展的一大挑戰。未來,這一封閉式空間將作為移動辦公室,使乘客充分利用旅行時間,為此,我們必須解決暈車問題。」

然而,暈車的確切誘因仍未明確。有一種猜想是,原因在於感官上的衝突,即車輛運動和乘客期望的運動不一致。因此,如果車內人員能夠獲得關於車輛運動的準確信息,如加速、轉彎、剎車等,可能有助於緩解暈車。此前,已有研究表明,即使是在車輛駛入彎道前閃爍信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暈車的風險。那麼,通過顯示器為乘客提供視覺信息是否足以解決這一問題呢?與Bülthof教授共事的科學家們現在正在研究這種可能性。

研究人員讓志願者坐在駕駛模擬器中,隨後,使用虛擬實境眼鏡讓參與者轉移到虛擬的汽車中,接受光學模擬的駕駛路線。在一項實驗中,志願者還會看到雲和光點沿著車輛的側面和地板移動。這些光學記錄旨在提供關於加速、減速和彎道的額外光學信息。然而,研究結果卻讓人警醒,研究人員Ksander de Winkel表示,「在模擬實驗中,我們並未觀察到暈車症狀得到緩解。在所有情況下,除了看看窗外,其他方法都沒有產生什麼積極的效果。」

06

汽車版圖已定,阿里要進場收割了

「電氣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將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改變汽車行業。「早在2014年初,時任雷諾-日產聯盟總裁卡洛斯·戈恩就表達了對谷歌等網際網路企業藉由新四化「入侵」汽車行業的擔憂。同年7月,阿里巴巴和上汽集團籤訂協議,宣布要共造「網際網路汽車」,正式加入「入侵者」名單。

今年11月底,隨著阿里巴巴入股上汽智能高端品牌智己汽車,正式進入到核心的汽車生產領域,其在汽車圈布局也日漸清晰。

網聯化

重組斑馬網聯,定下3年內1000萬輛裝機目標

與百度依靠自動駕駛、騰訊背靠應用生態不同,阿里在汽車領域布局主要依託於終端作業系統。2014年7月23日,阿里巴巴和上汽集團籤訂協議,宣布要共造「網際網路汽車」。

圖片來源:斑馬網絡官網

第二年3月,阿里巴巴和上汽集團各出資5億元發起的網際網路汽車基金投資成立了斑馬網絡,並提出了致力於為汽車全行業提供網際網路汽車整體解決方案的口號。斑馬智行便是由斑馬網絡所打造的基於AliOS的網際網路汽車開放平臺。2016年7月6日,斑馬智行1.0確定了以語音為核心的交互架構、以地圖為桌面的產品理念,首款落地車型為上汽榮威RX5。

斑馬AliOS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中國企業在車載作業系統上的「勝利」。但一方面,一些車企不願放棄自己開發OS,開放用戶和數據入口;另一方面由於斑馬自身股東架構等問題,AliOS業務擴展遇到了阻力。為扭轉局勢,2019年8月上汽集團與阿里巴巴宣布戰略重組斑馬網絡和AliOS,並將合作領域擴大至汽車出行平臺、自動駕駛、汽車行業雲等領域。

相比上一代系統,斑馬3.0版融合了AI技術,搭載了諸如AR-Driving等多項功能。圖片來源:斑馬網絡官網

根據斑馬網絡計劃,未來其戰略規劃主要分為「三部曲」:智能車機、智能座艙、智能汽車。同時進行了一系列組織架構調整,包括設立數字交通服務部、產業數位化部、智能汽車雲部三個新部門;算法工程中心升級為大智能;成立智能交互實驗室、智能服務實驗室、智能駕駛實驗室三大實驗室;原有的戰略規劃部和後裝ECO 產品線則被撤銷。數據顯示,2016年7月至2019年9月,AliOS裝機量僅90多萬輛,其中以上汽榮威品牌為主,還包括名爵、上汽大通、雪鐵龍、斯柯達、福特等車企。而從2019年8月斑馬出行宣布重組至今,官宣合作對象僅新增了一汽大眾一家,未來其想要實現量級的大幅提升,還需要更多品牌的加入。

07

傳「百度與威馬聯手造車」,沈暉點讚

12月18日,有報導稱,百度或將與威馬聯手造車,目前雙方正對可能的合作模式進行商議。對此,向百度官方及威馬汽車求證,雙方均回應稱:「不予置評」。不過,威馬汽車董事長兼CEO沈暉卻點讚了相關博文。據百度內部人士透露,百度於本月22日即將發布的晶片也將搭載在威馬的全新車型上。

事實上,威馬和百度「緣分」由來已久。今年9月,威馬汽車完成D輪融資,由上汽領投,百度等跟投。而此前百度還領投了威馬的多輪融資,此輪融資完成後,百度依然是威馬最大的機構股東。值得一提的是,就在百度「2020 Apollo生態大會」上,威馬汽車聯手百度Apollo平臺開發打造的第三款全新智能純電動SUV也首次亮相,新車採用全新電子電氣架構,率先搭載由威馬汽車與百度共同開發的全球首個大批量量產的「雲端智能無人泊車系統」,可實現在特定場景下具備L4級別自動駕駛能力,計劃於2021年發售。

威馬聯手Apollo平臺打造的第三款全新智能純電動SUV,圖片來源:威馬汽車

而就在三天前,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百度已與包括吉利、廣汽以及一汽紅旗等車企展開早期接洽,討論成立合資公司的可能性,但未做出任何決定。

行業人士分析,百度此前已經具備和大型車企的合作基礎,自己造車並不是不可能。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造車意味需要投入大量硬體成本,加之蔚來、小鵬等造車新勢力都曾面臨交付難題,百度是否有這個計劃還是未知數。從眼下來看,更大可能是通過技術合作的方式來推進汽車領域的布局。

08

ADAS打響「價格戰」,域控制器升級背後「降本」超50%

整車電子架構的升級(從分布式到集中式),已經勢在必行。但背後仍然存在不小的難題,比如開發的複雜度,以及不斷增加的成本。對主動安全/自動輔助駕駛系統的需求正在增加汽車傳感器的數量,但Aptiv(安波福)公司認為,使用中央處理器可以顯著降低成本。

按照計劃,安波福將推出一個可擴展的平臺,將汽車內的傳感器連接起來,提供2級以上的自動輔助駕駛功能。通過將邊緣側智能傳感器替換為輸入中央處理器的更簡單版本,汽車製造商在使用相同架構的車輛上安裝高級駕駛輔助系統的成本可以降低近90%。這也意味著,新一輪ADAS方案價格戰(核心是通過架構革新來降低成本)即將打響。短期內搶佔市場份額,才能做大市場蛋糕。

此外,安波福表示,不同平臺上的車輛成本平均將降低50%。同時,新系統明年將具備2級以上的能力,也可能提供OTA升級能力(這幾乎是未來三年全球主要走量車型的標準配置)。

關注《無人駕駛俱樂部》,讓你更懂汽車無人駕駛技術!

END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 CCF-GAIR 智能駕駛專場不容錯過?我們梳理了這些亮點 |...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 CCF GAIR 2018 智能駕駛分論壇主席鄧志東給出的詞是「第二幕」。他認為,中國自動駕駛的發展從以科研主導為主,邁入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主導的第二幕,並位居全球自動駕駛產業發展的第一梯隊。
  • 軟體定義汽車時代 傳統汽車如何突圍?
    從2020年初至今,特斯拉股價已經從65美元上漲至近600美元,市值超過5400億美元,居全球汽車公司市值排名之首,相當於豐田、奧迪、戴姆勒、通用相加的總和。同樣在資本市場大放異彩的還有比亞迪以及蔚來、小鵬、理想汽車等造車新勢力。在最新的全球汽車市值排行榜上,比亞迪居第四,蔚來超過戴姆勒居第五。
  • 用軟體定義汽車,「追勢科技」以Tier 0.5角色發力低速自動駕駛全...
    來源:創業邦不論是平臺開源共享還是巡航裡程翻番,近年來,自動駕駛一度炒得火熱。該領域一度在Gartner行業熱度排名裡居高不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佔據著全球投資的大方向。而時至今日,資本逐漸認識到該領域投資回報的長周期性和不確定性,自動駕駛企業想繼續分羹,就得在殘酷市場洗牌中加倍清醒、真正有的放矢。
  • AI主動服務,車載微信,從UNI-T身上看長安如何用軟體定義汽車
    作者:陳曦從網際網路巨頭們涉足汽車產業開始,「軟體定義汽車」便成了行業中最時髦也最前沿的一個方向。去年,世界上最大的汽車製造商大眾,組建了一個名為「Digital Car&Service」的軟體部門,其CEO赫伯特·迪思更是公開表示,自己正在領導著一家「軟體驅動的公司」。
  • 汽車自動駕駛產業鏈深度報告:晶片及軟體專題
    在軟體定義汽車時代,產品價 值鏈被重塑,傳統汽車核心競爭要素將會被硬體、軟體和服務所取代, 供應鏈生態也將變革,汽車行業的重點將從依靠硬體驅動的產品逐步進 行轉移,當下的新產品應當是由「硬體+軟體」同步驅動的產品。
  • 鎂佳科技莊莉:軟體定義汽車,中國為什麼會與眾不同
    「軟體定義汽車」成為了所有汽車品牌亟待突破的命題,而這一次,中國品牌有了同一起跑線出發,甚至有可能彎道超車的機會。從目前的表現來看,中國的路況也將成為輔助駕駛正逐步向自動駕駛迭代的最好試煉場。在莊莉看來,軟體定義的未來汽車行業趨勢,中國在面對挑戰的同時,也將擁有巨大機遇。
  • 科技巨頭跨界造車:軟體定義汽車成不可阻擋的趨勢
    造車新勢力市值不斷攀升,科技巨頭「跨界」造車,汽車工業從未像今天這般面臨新的變革,智能汽車越來越受到資本的熱捧。不同於過去以車輛和零部件等硬體為主要收入的傳統汽車行業,軟體在智能汽車中的價值量正不斷提升,甚至為汽車行業的生產模式和商業模式帶來了根本性的顛覆。多位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認為,未來軟體服務將成為車企之間差異化的競爭力,「軟體定義汽車」正在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
  • 無人機會成為另一個「汽車產業」嗎?
    無人機與自動駕駛汽車一樣,都是現代交通運輸在無人駕駛方向上的探索。至少從技術發展上來看,吉利科技旗下沃飛長空總裁、首席科學家郭亮認為,無人機的自動駕駛技術會引領汽車的無人駕駛,這個速度最終會比汽車快:從有人駕駛的飛機,到無人駕駛的飛機(無人機或無人駕駛飛行器),最終一定會過渡到無人駕駛的載人飛行器。
  • 智能汽車昨夜今晨:完全無人駕駛長什麼樣 特斯拉發布可視化預覽
    完全無人駕駛是怎樣的?特斯拉提前發布可視化界面預覽繼上周Elon Musk公布特斯拉聖誕前的軟體更新將包含無人駕駛預覽模式後,本周據外媒Electrek報導,特斯拉已經開始向部分車主推送與完全無人駕駛相關的預覽更新。
  • 軟體定義汽車丨產業重新分工和洗牌期將加速到來?
    在主題為「軟體定義汽車從幕後走向臺前」的圓桌討論環節,BlackBerry QNX大中華區首席代表董淵文、億咖通科技智能生態事業群副總經理孫曉欣、中科創達執行總裁武文光、大眾問問CEO張人傑、地平線副總裁、智能駕駛產品線總經理張玉峰進行了熱烈討論,其中,億歐汽車分析師何奇擔任圓桌主持人。
  • 汽車自動駕駛產業鏈深度報告:晶片及軟體專題|智能座艙|軟體定義...
    在軟體定義汽車時代,產品價 值鏈被重塑,傳統汽車核心競爭要素將會被硬體、軟體和服務所取代, 供應鏈生態也將變革,汽車行業的重點將從依靠硬體驅動的產品逐步進 行轉移,當下的新產品應當是由「硬體+軟體」同步驅動的產品。
  • 哪些公司在製造無人駕駛的「眼睛」?
    你有朝一日看見無人駕駛汽車在路上奔馳,那麼只能說明一個問題:無人駕駛汽車終於擁有了「靈敏的眼睛」。而這雙「眼睛」不是別的,正是雷射雷達。
  • 華為智能汽車戰略深度解析
    華為是全球領先的 ICT (信息與通信)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深耕布局智能汽車+車聯網。早在 2013 年,華為便宣布推出車載模塊 ME909T,並成立「車聯網業務部」。隨後數年間,華為在車聯網的端(車載智能及聯網設備)、管(車聯網基礎設施)、雲(車聯網平臺)等領域相繼推出相關產品。
  • 2020,全球自動駕駛汽車硬體和軟體最新技術總結
    本報告覆蓋了自動駕駛汽車所需要的感知、定圖與定位、傳感器融合、機器學習方法、數據收集與處理、路徑規劃、自動駕駛架構、乘客體驗、自動駕駛車輛與外界交互、自動駕駛對汽車部件的挑戰(如功耗、尺寸、重量等)、通訊與連接(車路協同、雲端管理平臺)等技術領域的討論,並且提供相應的各自動駕駛公司的實施案例。
  • 自動駕駛領域迎來全面盈利的歷史奇點時刻
    「拿掉安全員後,自動駕駛車從技術上需要克服的東西可能就沒有太多了。」自動駕駛公司AutoX內部人士李政(化名)對「深潛insight」表示。 在無人駕駛計程車的發展上,國內也並沒有落後太多。 疫情之下,國內自動駕駛行業逆勢而上,在過去的幾個月中發生多起大額融資事件,小馬智行獲得豐田汽車4億美元投資,滴滴宣布旗下自動駕駛公司完成首輪超5億美元融資。
  • 自動駕駛的另一個突圍方向
    其中「傳感器融合」、「無人駕駛工程師」是高級類別的納米學位課程,主要合作夥伴有奔馳、英偉達、Uber ATG、滴滴出行、寶馬和麥拿輪,授課內容為英文,配備中文字幕。「無人駕駛入門」則是百度和Udacity合作開發的初級課程,主要講授貝葉斯思維、C++入門基礎、複雜數據結構、機器學習與計算機視覺等,要求你事先掌握初級 Python 或 C++ 編程基礎和代數知識。
  • 「無人駕駛」:蘋果為地圖系統增加卡爾曼濾波器;雷射雷達迎來大...
    (第339期)文丨船尾汽車主機廠ADAS研發人員汽車無人駕駛領域重點事件共計8條 建議閱讀 2分鐘01長安汽車宣布加快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轉型11月14日,長安汽車品牌日在央視《第一發布》節目中與公眾見面。
  • 特斯拉又「革命」了,馬斯克開始重新定義電池
    而這個使命中最關鍵的詞是「加速」,特斯拉似乎是一家不願按照「正常速度」發展的企業,「加速」是一種常態。這種「加速感」也體現在了創始人馬斯克的「超前發布」之上。在智能和自動駕駛領域,特斯拉緊趕慢趕的完成了算法、系統、甚至是晶片的自研,除了半導體的製造,特斯拉幾乎把一個汽車產業鏈條上的所有軟硬體上能力的分工全都大包大攬了。
  • 英特爾旗下Mobileye計劃開發一款軟體定義雷達 專門用於自動駕駛汽車
    1月13日早間消息,據報導,英特爾公司無人駕駛汽車子公司Mobileye負責人周二表示,該公司希望轉用自己的雷達技術,並希望在2025年之前將每輛車使用的雷射雷達傳感器減少到一個,以降低無人駕駛汽車的成本。
  • 英偉達發布自動駕駛模擬仿真系統 可收集無人駕駛數據
    據路透社報導,英偉達Nvidia公司發布了一款自動駕駛模擬仿真系統,通過雲計算能力來模擬無人駕駛汽車在行駛過程中所遇到的突發情況,收集相關數據。近日,Uber無人駕駛汽車交通肇事致死案件在業內引了激烈的討論,關於無人駕駛汽車的安全性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