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權即將交替,中美仍將處於「戰略競爭」狀態,從中長期看,雙方關係並不全然悲觀,穩定環境下的良性競爭及充分對話甚至可開啟合作契機。但包括知名評論家札卡利亞等學者專家認為,由於現狀基礎脆弱及權力均勢有利於北京,臺灣與香港短期內可能是「最危險的熱點」。從現實面分析,拜登政府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已無力單獨因應臺灣問題,臺灣更不能單靠美國,兩岸問題終須由兩岸自行解決,這是民進黨「政府」不可迴避的責任與挑戰。
川普政府視大陸崛起為「美國最大威脅」,採取「全面反中」政策,而民進黨「政府」甘為「抗中代理人」,在北京強烈批判民進黨「挾洋自重、以武謀獨」之下,兩岸關係急轉直下。美國主動提升「臺美關係」、大量對臺軍售、美國軍機軍艦頻頻穿航臺灣海峽,不但不能「嚇阻大陸」,反而造成臺海空前緊張局面。當前大陸發動「武統」的機率極低,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應是兩岸最大公約數,但大陸追求統一目標不變,兩岸敵意仍深,更缺乏互信、溝通機制,美國學者的觀察並非無的放矢。
臺灣要將「善意」化為行動
去年10月底,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重申「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習近平12月31日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提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決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凸顯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及臺海和平穩定的基調。在「無限期維持現狀」、「運用經濟力量施壓」、「以『北平模式』強迫屈服、佔領外島、封鎖及入侵」等眾多處理臺灣問題選項中,所謂的「武力統一」或「武力犯臺」顯然不是大陸決策的優先考慮。
蔡英文在元旦談話中重申,「在符合對等尊嚴的原則下,願意共同促成有意義的對話,也期待兩岸人民會逐步恢復正常有序的交流」。但這些高來高去的政治語言無法打開兩岸嚴峻的局面,如不能將「善意」化為具體行動,終將走上對撞之路。
根據臺防務部門統計,2020年大約380架次解放軍軍機「侵擾」所謂「臺灣西南防空識別區」,其認為這種「灰色地帶作戰」並未因為美國政權空窗期而降低。臺防務部門還指出,開年以來,解放軍軍機持續進入「臺灣西南空域」,「除了測試臺灣軍方應變能力,以此作為突破口,擴大活動範圍外,更深層戰略意義在對數量處於劣勢的臺空軍進行壓力戰、消耗戰,讓第一線的戰管人員、飛行員、維修人員承受極大壓力,進而瓦解我方意志」。
另外,大陸積極整合最先進信息科技,快速推動「科技戰」、「網絡戰」,癱瘓對手的作戰神經,連美國軍方都備感壓力,臺灣更首當其衝。臺軍方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也說,大陸過去20年來強軍的成果,代表他們現在已大幅超前臺灣,「時間肯定沒站在臺灣這邊」。
大陸從未停止推動統一
同樣的,蔡英文雖一再呼籲改善兩岸關係,建立對話管道與交流機制,但各「部會」的「去中國化」及「反中」心態與作為並未配合調整。「文化部」要對在臺授權出版的大陸出版品進行「送審申請許可」,「衛福部」因新冠肺炎種種歧視大陸的雙重標準,乃至陸委會呼籲「陸方不要將臺灣人民視為疫苗的試驗品」,這種「隱性臺獨」、「文化臺獨」只會加深雙方的敵意,破壞雙方的互信基礎。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認定大陸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確認「和平與發展」主旋律,並依此展開對外關係布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與《中歐投資協定》象徵大陸積極運用經濟力量,以和平手段強化與主流國家的關係,消除國際社會敵意,進而突破美國的圍堵。但即使大陸目前不考慮「武統」,推動統一進程從未遲緩。如民進黨仍拒絕改善兩岸關係,以為仰賴「美國保護傘」就可安心過日子,將坐實了臺灣是「危險區域」的警訊。
本文摘編自臺灣《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