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拉」試驗重獲資助 胚胎可用於器官移植

2020-12-05 環球網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8月4日報導,美國一項科學實驗旨在將人類幹細胞植入動物胚胎,可以培育出嵌合體「奇美拉」,其體內器官可以用於器官移植。目前,美國聯邦政府正在考慮重新開始資助這項飽受爭議的試驗。

「奇美拉」(chimera)得名自希臘神話中獅首、羊身、蛇尾的怪物,科學家將至少兩組不同基因型細胞構成的生物嵌合體稱為奇美拉。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將人類幹細胞植入到了豬胚胎中,以培育出這樣的嵌合體。這些「半人半豬」的胚胎表面上與正常的豬胚胎無異,但它們體內的胰腺完全是由人類細胞培育而成。

不少人擔心,科學家可能會在不經意間創造出擁有部分人類大腦、甚至有人類意識和思考能力的動物。更有人擔心,攜帶人類精子和卵子的動物胚胎在發育成熟之後會進行交配,從而孕育出動物體內的人類胚胎。

但科學家們則認為,科學界可以採取措施防止這類結果出現。另一方面,此項研究成果將會為醫學研究提供極其寶貴的工具,能夠培育出攜帶人類心臟、腎、肝、胰腺等器官的動物,用於器官移植手術。

由於倫理道德上的爭議性,美國聯邦政府曾一度限制這類試驗的開展。但目前,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正計劃發布一項新政策對「奇美拉」試驗重新進行資金支持。他們將允許嵌合體在豬體內停留28天,之後再將胚胎組織移除豬子宮用於分析研究。此外,他們甚至考慮同意進行更為激進的試驗——利用人類精子和卵子培育動物,用於研究人類發展及不孕不育等問題。

NIH科學政策部門的副主任卡麗•沃利內茨(Carrie Wolinetz)在博客中寫道:「最終,我們還是想要確保這項研究的發展,因為這不僅對人類了解疾病至關重要,還對促進人類健康具有非凡意義。」她相信,這些政策變化能夠以負責任的方式,推動這一前沿領域的發展。(實習編譯:張歡 審稿:李宗澤)

相關焦點

  • 這個『人鼠雜交』嵌合體胚胎試驗的背後
    奇美拉(Chimera )是希臘神話中一種能噴火的怪物,它長著獅子的頭顱,山羊身子和毒蛇變成的尾巴。而在現代生物醫學領域,奇美拉(Chimera )被用來指代不同基因型細胞所構成的生物體,中文翻譯為嵌合體。
  • 「人獸混合體」胚胎研究開啟!奇美拉神話成真?
    8月4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簡稱NIH)對外宣布,他們正計劃取消對人類幹細胞植入動物胚胎相關研究的資助禁令。如果不出意外,NIH將於明年年初正式啟動對該領域研究的資助計劃。它可以幫助人類建立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加快很多疾病治療方法的研究,降低人體實驗的風險;還有助於解決人類器官移植長久以來的短缺問題。唐騁向記者描述了科學家的思路:先培養一種天然沒有肝臟的動物品系,再做人和動物的嵌合體,讓這隻動物的肝臟完全來自於人類胚胎幹細胞。而這個長在動物身體裡的肝臟,理論上完全是一個人類的器官,或許可以移植給人類使用,很好地解決異種移植帶來的排斥反應。
  • 港大醫學團隊獲國家資助 研發3D列印人體器官組織
    港大醫學團隊獲國家資助 研發3D列印人體器官組織 2020-05-18 14: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港大醫學團隊獲國家資助 研發3D列印人體器官組織
    諾普再生助力港大醫學團隊,推進功能組織與器官體外精準製造技術與重建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目前該研究團隊已獲獲2,744萬人民幣經費資助,是首筆國家級,直接過河、跨邊界資助香港團隊的科研撥款。港大醫學團隊獲國家資助 研發3D列印人體器官組織據悉,香港大學醫學院領導團隊獲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資助,研究三維(3D)空間列印人體組織與器官,目標以五年時間,實現列印全層皮膚、角膜、骨、軟骨、以及主要血管等五種人體組織與器官作臨床前試驗。
  • 中國首次克隆出「哥廷根小型豬」 用於器官移植
    如用未分化的胚胎細胞進行核移植稱為胚胎細胞克隆;用胎兒或出生以後動物的細胞進行核移植稱為體細胞克隆。  進行該項研究的中國農業大學李寧教授帶領的科研小組曾在2005年成功培育出我國第一頭克隆豬。那是一頭我國特有品種——五指山小香豬。當時,科學家共培養了300個胚胎,分別移植到3頭母豬的子宮裡,結果只有1頭豬懷孕,它產下了3隻小豬,其中僅一隻成活。
  • 日本培育轉基因豬 可供器官移植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日前,日本明治大學及京都府立大學研究員組成的研究團隊稱,他們培育出了可供人體器官移植用的豬是人類培育出的第一種可用於異種移植的動物,目前,其器官和組織都已在人體上進行了移植試驗為獲得可移植器官,研究團隊首先從一位胰腺功能障礙的病人身上提取了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
  • 我國科學家培育出「豬3.0」,將來可用於異種器官移植
    近日,由中國科研人員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成功培育出「豬3.0」,有望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具備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及增強異種器官的免疫相容性兩個特性,為無數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帶來了希望。「修不好就換掉」,從某種意義上說,移植是一些終末期疾病的終極治療方案,中國乃至全球對器官移植的需求越來越多。
  • 羊身上"長出"人器官?器官移植研究取得新突破
    在美國,超過11.4萬名男性、女性和兒童正在等待器官移植。每天都有22個人在等待中死去。為了解決器官短缺問題,研究人員正努力利用病人自身的細胞按需培養器官,以消除尋找完美匹配供體的需求。但是,在實驗室中培育出符合人體尺寸的替代器官仍然需要幾十年時間。
  • 西班牙科學家在中國創造首個人猴嵌合體,挽救生命器官移植獲進展
    西班牙《國家報》7月31報導,科學家們通過一項令人難以置信的胚胎剪接試驗,在中國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人猴嵌合體。他們希望這一突破最終能讓醫護人員獲得穩定的人體器官供應,用於挽救生命的器官移植。由西班牙科學家胡安·卡洛斯·伊茲皮蘇亞領導的研究小組表示,他們成功地將人類幹細胞與猴子胚胎結合。他們聲稱,人猴胚胎是可行的,如果實驗過程沒有中止的話,它是可以出生的。
  • 「人獸雜交」可用於器官移植?幹細胞科學家騰訊科學WE大會透露新進展
    目前,器官資源短缺一直是困擾器官移植的難題。人類的器官供給嚴重不足,每年都有大量器官需求缺口。對此,中內啟光提出了新的思路,那就是:能否用動物培養人類的器官呢?中內啟光的研究,將探求在動物體內培育人類靶向器官的可能性,為器官移植開闢新的供給通道。去年7月,中內啟光首次獲得批准進行含有人類細胞的動物胚胎實驗。
  • 細菌「活墨水」可用於3D生物列印 或用於器官移植
    細菌「活墨水」可用於3D生物列印  加入不同菌種形成不同三維結構  科技日報北京12月7日電 (記者張夢然)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告了一項3D生物列印領域的最新突破:歐洲科學家團隊研發出一種包含細菌的
  • 全球首例,胚胎幹細胞誘導肝臟細胞移植成功
    胚胎幹細胞誘導肝臟細胞移植成功傳統的治療手段需要進行肝臟移植,但日本醫院出於安全考慮,規定只有在患兒體重達到6公斤(出生3~5月以上)後才能進行移植,並且移植過程相當困難。研究中心為了確認這種療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已經接收了五名患者,術後觀察將持續到2022年,器官移植中心的部長笠原群生表示「再生醫療對於患有肝臟疾病的患者來說就是福音!」
  • 日本批准人-動物混合胚胎實驗,真能培育出人類器官嗎?
    為了解決器官移植中供體短缺的問題,日本批准人-動物胚胎實驗,希望藉由動物的體內環境生成人類器官。一些生物倫理學家擔心,胚胎中的人體細胞可能會偏離目標器官的發育,前往動物的大腦並可能影響其認知,進而導致不明生物體的出現。
  • 異種器官移植研究:這些小豬的器官有望移植人體
    而國外有幾百萬的患者等待著器官移植。可見,人體器官短缺問題異常嚴重。前段時間,《自然》旗下的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發表了一項來自杭州啟函生物的研究成果:科學家們成功地做出了第一代可用於臨床的
  • 20年間,胚胎幹細胞的「革命之路」 | Nature長文
    圖片來源:Brivanlou Lab/Rockefeller University胚胎幹細胞(ES)為生命的早期發育提供了豐富的信息。類似於天文學家們回顧宇宙大爆炸,生物學家們也傾向於在這類細胞中尋找生命起源的秘密。科學家們將胚胎幹細胞培育成多種不同類型的成熟細胞,構成機體不同的組織和器官用於測試藥物、構建疾病模型等多種用途。
  • 黃潔夫:我國將成世界第一器官移植大國,但有大量器官浪費|器官移植...
    今天,由國際器官移植協會、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和北京朝陽醫院等單位主辦的2020器官移植科學論壇在京開幕。會上,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稱,希望到2023年,中國能夠成為世界第一器官移植大國。按照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我國器官移植要逐步發展到一年5萬例的規模。
  • Stem Cells:樂衛東等研究胚胎幹細胞移植治療的成瘤性獲突破
    圖示經過3周米非司酮處理caspase-1-ES細胞形成的腫瘤體積明顯減小2011年11月30日,幹細胞權威雜誌Stem Cells在線發表了一篇論文表明,樂衛東等研究胚胎幹細胞移植治療的成瘤性獲突破胚胎幹細胞具有體外培養無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無論在體外還是體內環境,胚胎幹細胞都能被誘導分化為幾乎所有的細胞類型。因此,胚胎幹細胞是細胞移植治療中非常重要的細胞來源。但是,胚胎幹細胞治療存在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即成瘤風險,移植細胞中存在的未分化的胚胎幹細胞會在被移植體內成瘤。因此除去移植細胞中存在的未分化的胚胎幹細胞是國內外胚胎幹細胞治療研究中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 3D列印器官目前發展到什麼程度,可以用於移植麼?
    那麼,到底3D列印器官可以用於器官移植麼?目前在醫療中主要用於哪些方面呢?自19世紀中葉以來,研究人員一直用玻璃和塑料培養皿一層層地培養細胞。類器官有望減少對動物試驗的需求,並提供改進的模型來了解疾病的發生過程。
  • 轉基因豬獲FDA最新批准:可防食物過敏為人體器官移植鋪路
    轉基因豬的「高光時刻」「今天首次批准一種動物生物技術產品既可用於食品,又可作為潛在的生物醫學用途,這是科學創新的一個巨大裡程碑。」FDA局長Stephen M。 Hahn表示。據悉,這種轉基因豬由醫療公司Revivicor「開發」,可以用於生產藥物,為移植提供器官和組織,並為肉類過敏症患者提供安全食用的肉類。
  • 走近異種器官移植 探訪神秘的「克隆豬實驗室」
    實驗室研究員李榮鳳介紹,球形細胞就是卵母細胞,直徑只有大約有150微米,科研人員首先要對其「去核「,就是去掉細胞原有的遺傳基因,然後將前期經過科研人員遺傳進行基因修飾的基因「種」進體細胞注入卵母細胞,形成克隆胚胎。經過5天左右培養,這些經過改造的卵母細胞胚胎會被運送到句容的克隆豬基地,放移植入到代孕母豬的子宮。四個月左右之後,克隆豬就會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