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線記者,我全程跟蹤了卡家軍前兩期的集訓和比賽,因為採訪的需要直面過周毅;同時,我也詳細了解了球員們對他的態度。客觀地說,周毅在「卡一期」時的翻譯還沒完全進入狀態;不過球員們普遍反映,他在第二期的表現要優秀了許多,正逐漸融入並可以勝任工作。但就他工作的另外一方面——作為卡馬喬面對公眾的橋梁,周毅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
中國的媒體目前對周毅沒什麼好感,這是事實,大家攻擊他的最重要一點是覺得他中文水平不行。在卡一期時,就有媒體借球員口說理解不了卡馬喬的意圖,以此批評周毅。在昆明時,這個問題的確存在,周毅的翻譯還不到位,特別是他在足球術語上有所缺失,讓球員有時候覺得很難理解。但是到深圳時,這個問題已經不復存在,球員們說得很清楚,周毅說的中文他們理解沒有任何問題。
媒體對周毅的感覺,和球員們的印象截然相反。事實上,球員和媒體對翻譯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說,媒體對翻譯的要求高得多。球員只需要聽懂就行,但媒體不行,媒體希望翻譯能全面、完整、準確地傳遞主教練的意思,甚至還需要他的語言足夠精彩。因此,周毅離記者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在一線採訪時,記者們對周毅的抱怨主要集中在兩點——「他把問題翻清楚了嗎?怎麼卡馬喬的回答驢唇不對馬嘴?」「他聽明白卡馬喬的話了嗎?怎麼卡馬喬說了半天到他嘴裡就只剩下了兩句?」
我是學外語出身的,但我不懂西語。我知道翻譯的難處,因此我不願拿自己的主觀去評判周毅。在昆明,我兩次在卡馬喬接受公共採訪後現場詢問精通西語的同事,問他周毅翻得到底怎麼樣。第一次,同事告訴我:「翻得還可以,卡馬喬的意思基本都表達出來了。」第二次,同事說:「周毅在翻記者的問題時簡單了點,沒有逐字逐句翻。」我記得那個問題是問卡馬喬在右路人選的問題,問得很具體,但同事說周毅給卡馬喬的翻譯只是說:「對邊路問題怎麼看?」由此,卡馬喬的回答自然有些文不對題。
我和周毅有過幾次面對面的接觸,總體感覺是,日常的溝通交流是沒有任何問題跟障礙的,但他的中文理解和表達能力,有時候離記者們寫稿的希望和要求還有不小距離。因此我自己提問時,儘可能用最簡單的詞語把問題表述得簡單扼要;我甚至告誡過一些同行,問題若問得非常繁瑣、過多鋪陳,這種方式對周毅不適用,甚至有可能起到反作用。也就是說,記者和周毅之間也需要互相適應的一個過程。
個人感覺,很多記者對周毅有意見,並不全是業務的問題,其中夾雜了一些主觀情緒。記者們希望翻譯比較隨和、能夠和媒體比較熟絡,但周毅的性格恰恰不是這樣,他是一個有些孤僻、甚至有些高傲的人,一直跟媒體保持著足夠距離,感覺讓人很難接近,這無形中讓他在記者們心中的印象分大大降低。其實,當周毅第一次陪著卡馬喬從北京飛赴昆明,在首都機場的候機廳裡阻止記者採訪卡馬喬之後,他在媒體圈內就一直背負著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