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英語課精讀筆記:Barren Spring貧瘠的春天01

2021-01-11 騰訊網

賽珍珠:貧瘠的春天

《貧瘠的春天》是西南聯大英文課的第一課,摘自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的小說《大地》,文章描寫了中國底層農民的生活。

【作者簡介】

賽珍珠(Pearl S. Buck,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日),直譯珀爾·巴克,美國作家、人權和女權活動家。

1892年10月,出生4個月後賽珍珠即被身為傳教士的雙親帶到中國,在鎮江度過了童年、少年,進入到青年時代,前後長達18年之久。賽珍珠在中國生活了近40年,她把中文稱為「第一語言」,把鎮江稱為「中國故鄉」。作為以中文為母語的美國女作家,她曾在這裡寫下了描寫中國農民生活的長篇小說《大地》(The Good Earth),1932年憑藉其小說 ,獲得普利茲小說獎,並在1938年以此獲得美國歷史上第三個諾貝爾文學獎。她也是唯一一個同時獲得普立茲獎和諾貝爾獎的女作家。1934年,賽珍珠告別了中國,回國定居。

原文【1】

Barren Spring

By Pearl S. Buck

Liu, the farmer, sat at the door of his one-room house. It was a warm evening in late February, and in his thin body he felt the coming of spring. How he knew that the time had now come when sap should stir in trees and life begin to move in the soil he could not have told himself. In other years it would have been easy enough. He could have pointed to the willow trees about the house, and shown the swelling buds. But there were no more trees now. He had cut them off during the bitter winter when they were starving for food and he had sold them one by one. Or he might have pointed to the pink-tipped buds of his three peach trees and his six apricot trees that his father had planted in his day so that now, being at the height of their time, they bore a load of fruit every year. But these trees were also gone. Most of all, in any other year than this he might have pointed to his wheat fields, where he planted wheat in the winter when the land was not needed for rice, and where, when spring was moving into summer, he planted the good rice, for rice was his chief crop. But the land told nothing, this year. There was no wheat on it, for the flood had covered it long after wheat should have been planted, and it lay there cracked and like clay but newly dried.

【標題解析】

Barren Spring貧瘠的春天

barren/ˈbærən,ˈberən/ adj.貧瘠的

標題使用了「矛盾修辭法」(oxymoron),來自希臘語oxymoron,敏銳的傻瓜,oxys,銳利的,敏銳的,moron,傻瓜。後語言學家借用該詞來表達矛盾修辭法,用兩種不相調和,甚至截然相反的詞語來形容一件事物,barren是貧瘠的,而spring是春天,本應萬物復甦、代表著希望,兩者放在一起,起到一種強烈的修辭效果,使得所表達的語義更強烈。

又比如我很愛看的一部美劇行屍走肉,劇名「Living Dead」也是用了兩個截然相反的詞。

【句子1】

Liu, the farmer, sat at the door of his one-room house. It was a warm evening in late February, and in his thin body he felt the coming of spring.How he knew that the time had now come when sap should stir in trees and life begin to move in the soil he could not have told himself.

【句子結構分析】

是修飾the time,是個定語從句,從句用到了should表示「本應該」,說明事實並非如此。

最難理解的可能是這部分,為什麼這個句子會放在這裡?我們得聯繫到部分的結構,明顯是how引導的句子,how he knew的語序也告訴我們這是個陳述語序,看到官方譯文是翻譯成問句的,琢磨一下似乎容易產生歧義。

正常的語序應該是這樣吧:

he could not have told himself how he knew that the time had now come when sap should stir in trees and life begin to move in the soil .他無法告訴他自己他如何知道春天已經到來了。這樣就比較符合邏輯,因為上一句「in his thin body he felt the coming of spring」,他瘦削的身體已經感知到春天的來臨,他無法告訴自己的是「自己如何得知春天已經來臨」。tell sb sth,how引導的從句為賓從,作tell的直接賓語。

注意,he could not have told himself,could not have done 不是虛擬語氣的用法,couldn't have done 只能表推測,相當於 can't have done,意為:「過去不可能做了某事。」

【語言點】

farmer:a person who owns or manages a farm 農場主;農人

從這個farmer的用詞可以知道老劉是擁有田地的,我們常見的另一個表示農民的詞「peasant」則通常指的是「小農,佃農」,「a poor person of low social status who works on the land」

a warm evening一個溫煦的黃昏

sap/sæp/ n. [植] 樹液;

作動詞時表示「削弱,使虛弱,逐漸破壞」

e.g.The hot sun sapped our energy. 火辣辣的太陽烤得我們虛軟無力。

stir/stɜː, stɜːr/ vi.&vt.微動;攪動

e.g.A slight breeze was stirring the branches. 微風吹動著樹枝。

stir作名詞表示「excitement, anger or shock that is felt by a number of people (一些人感到的)激動,憤怒,震動」

e.g.The TikTok-bashing by the United States has caused quite a stir in recent days. 這幾天,美國打壓TikTok的事情鬧得很大。

【句子2】

In other years it would have been easy enough. He could have pointed to the willow trees about the house, and shown the swelling buds.

【語言點】

這幾句話重點關注一下虛擬語氣

would have done表示「過去本應該會做某事卻未做」。

could (不能用 can) have done表示「過去本能夠做某事卻未做。」注意:其否定形式 couldn't have done 沒有虛擬語氣的用法,couldn't have done 只能表推測,相當於 can't have done,意為:「過去不可能做了某事。」

might (不能用 may) have done表示「過去本可以做某事卻未做。」 注意:其否定形式 might not have done 沒有虛擬語氣的用法,might not have done 只能表推測,相當於 may not have done,意為:「過去可能沒有做某事。」

should have done表示「過去本應該做某事卻未做。」其否定結構 shouldn't have done 表示 「過去本不該做某事卻做了。」

ought to have done表示「過去本應該做某事卻未做。」其否定結構 oughtn't to have done 表示 「過去本不該做某事卻做了。」

need have done表示「過去本有必要做某事卻未做。」其否定結構 needn't have done 表示 「過去本沒必要做某事卻做了。」

the willow treesaboutthe house:about表示「surrounding/around sb/sth 圍繞」

swelling/ˈswelɪŋ/ adj.膨脹的

bud/bʌd/ n.芽

the swelling buds就要抽條的嫩芽;

【句子3】

But there were no more trees now. He had cut them off during the bitter winter when they were starving for food and he had sold them one by one.

【語言點】

had cut和had sold是過去完成時態,表示「過去的過去」,或者表示過去某一時間或某一動作發生之前已經完成的動作。在這句話中肯定是表示過去的過去發生且已經完成,「已經一棵接一棵地把樹賣光了」才無法告訴自己是如何知道春天已經來了。

the bitter winter:bitter,苦的,形容天氣時表示「嚴寒的」

e.g.a bitter wind 刺骨寒風

e.g.It's really bitter out today. 今天戶外的確很冷

be starving for sth極餓的, 餓得很

one by one一棵接一棵

【句子4】

Or he might have pointed to the pink-tipped buds of his three peach trees and his six apricot trees that his father had planted in his day so that now, being at the height of their time, they bore a load of fruit every year. But these trees were also gone.

【語言點】

the pink-tipped buds粉嫩的花苞

peachtrees桃樹

apricot/ˈeɪprɪkɒt/ trees杏樹

in his day:in one’s day 在壯年期;在某人的鼎盛時期;在年輕時,當年

e.g.She was a great dancer in her day. 她曾是紅極一時的舞蹈家。

at the height of their time果樹的壯年時期

at the height of在…頂點;在…的頂峰或鼎盛時期

e.g.In China,at the height ofthe battle against COVID-19, more than 40,000 health workers from across the country rushed to Hubei province, which was the hardest hit by the virus, and two-thirds of them were women. 在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最緊要的時刻,來自中國全國各地馳援湖北的4萬多名醫護人員中,三分之二是女性。

bear/beə, ber/ vi.結果;開花

a load of大量,許多

【句子5】

Most of all,in any other year than this he might have pointed to his wheat fields, where he planted wheat in the winter when the land was not needed for rice, and where, when spring was moving into summer, he planted the good rice, for rice was his chief crop. But the land told nothing, this year. There was no wheat on it, for the flood had covered it long after wheat should have been planted, and it lay there cracked and like clay but newly dried.

【句子結構分析】

第一句話比較長,但結構也很容易切分清楚,是主句,繼續使用虛擬語氣,我們可以通過這篇文章感受出來虛擬語氣傳遞出來的那種「遺憾、惋惜」,最令人心碎的,莫過於聽到「如果」、「本可以」,這種「已然失去」的痛苦……

和是and並列的兩個非限制性定語從句,共同修飾wheat fields,兩個定語從句在內容上是相似的,在結構上稍有變化,第一個定從通過在winter後面嵌入一個when引導的定語從句去解釋說明「冬天種麥子」,第二個定從通過for引導的原因狀語從句來解釋「夏天種水稻」。

【語言點】

在往年:上一句In other years,這一句是in any other year than this

快入夏時:when spring was moving into summer

But the land told nothing:地裡啥也沒有、顆粒無收;動詞tell用在這裡是擬人手法,這短短一句話也體現了「英文喜用物稱、中文喜用人稱」的英漢語言差異:

e.g.An idea suddenly struck me.我突然想到了一個主意。

再舉幾個英文中使用擬人手法的例子:

e.g.Recent years have seen a boom of people-to-people and cultural exchanges. 近年來,人文交流有聲有色。

以「時間」作主語,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巧用動詞see來引出背景。

e.g.As the pandemic is unlikely to go away in the near future, the catering industry will continue to feel the pinch.

feel the pinch:pinch「捏、掐、擰」,感受到被掐,擬人手法,表示「受到影響」。

wheat/wiːt/ n.小麥

crop/krɒp, krɑːp/ n.莊稼

crack破裂;裂開;斷裂

clay/kleɪ/ n.粘土

【課文參考譯文】

農民老劉坐在自己只有一間房的門口。那是二月末的一個溫煦的黃昏,他瘦削的身體已經感知到春天的來臨。他怎會知道正是這時候樹木的汁液開始顫動,泥土中的生命開始甦醒呢?他無法給自己一個答案。可是在往年,這本是一件極容易的事情。他本可以指著屋子四周的柳樹,給大家看就要抽條的嫩芽。但是現在樹已經沒有了,嚴冬饑荒時被他全砍了,一棵一棵地賣了。或者他本來還可以指著父親年輕時親手栽種的三株桃樹和六棵杏樹,給大家看那粉嫩的花苞。這些果樹正值壯年,每年都會結下累累的果實。但是這些樹也沒有了。最重要的是,往年他還會指著麥地給大家看。在這塊地上,他冬天種麥子,因為那個時令沒法種水稻;快入夏時,他就會插秧種稻子,而且收成很好。水稻是他田裡的主要農作物。但是今年地裡啥也沒有。沒有離離的麥子,因為該種麥子的時候,田地被洪水淹沒了,現在地都開裂了,像剛乾不久的黏土一樣。

以上。

更 多 閱 讀

相關焦點

  • 鯨魚小班原版精讀課,讓女兒的英語原版精讀之旅不再孤單!
    但是想要在英語學習上達到好的效果,必須做到精讀。說到精讀,家裡面不容易做到。因為精讀並不只是認識單詞、讀懂意思就完了,還需要更專業的指導和更系統的方法。所以,我在一邊堅持陪女兒在家裡讀牛津閱讀樹,一邊在看有沒有合適的線下培訓機構教授牛津閱讀樹的課程。
  • 培養出兩位諾獎得主的西南聯大,國文課本為何讓人念念不忘?
    儘管如此,西南聯大仍然培養出了一大批卓越的人才: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五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八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百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包括我們這一代人熟悉的鄧稼先、朱光亞、楊振寧、李政道、汪曾祺、何兆武、許淵衝等大師,也曾是西南聯大的學生。
  • 精學牛津閱讀樹 伴魚精讀課讓英語閱讀有趣、有料又有效
    在此情況下,伴魚的伴魚精讀課應運而生,通過精讀精講的方式,選用國際經典的分級閱讀教材——牛津閱讀樹為內容,結合遊戲化互動的課程形式,培養孩子的英語閱讀能力,幫助孩子從閱讀中收穫知識、拓展視野。兩人小班互動課,讓英語閱讀趣味橫生記者從伴魚官方處獲悉,在伴魚的產品體系中,伴魚精讀課屬於AI課程,內容和難度上是伴魚繪本的延伸,幫助用戶更系統,完整地學習語言知識,提升閱讀能力。
  • 西南聯大:國難當頭,知識分子的選擇
    位於昆明的雲南師範大學內西南聯大舊址滇越鐵路這條在當年對雲南異常重要的鐵路線,它進入雲南的第一站是碧色寨站,這個小站距離聯大文法學院上過一學期課的小城蒙自約有半小時車程,圍繞著一些保存下來的遺蹟,雲南師範大學建起了一座西南聯大博物館。
  • 紀念西南聯大學子王代璠
    這幾天在網上讀有關抗戰時期西南聯大的歷史文獻,那些與西南聯大有關的親人們的面孔一直在眼前縈繞。我先生的父親王代璠先生,大姑父高鼎三先生,小姑父曹國權先生,當年都是西南聯大的學生。我公公王代璠,是湖南長沙人,生於1917年9月25日。公公的父親王祖淦老先生年輕時東渡日本求學。
  • 讀報刊學英語:在線教育-逐漸認識你的老師-精讀筆記02
    【導讀】今天的精讀文章是選自經濟學人最新一期(Feb.29th 2020),不知道你也沒有發現,這周的三篇精讀筆記是來自3篇不同的外刊文(前兩篇分別來自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和Forbes)。這三篇文章從不同角度來談疫情背景下走進公眾視野的在線教育,前兩篇原文很長,我都只選擇了其中幾段分享筆記。
  • 鯨魚外教培優原版精讀課,為女兒開啟英語學習的大門
    在這期間,女兒表現出了對英語的強烈興趣,基本上每天都要保持一小時以上的閱讀時間,不過因為她認識的詞彙有限,我沒時間的時候,她就只能反覆看自己能看懂的那幾本,於是我就開始計劃給她找一家學習英語的專業機構。
  • 新書上架|翻開這套「西南聯大三部曲」 看陳寅恪馮友蘭朱自清怎麼...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西南聯大在艱難的時代條件下,辦學八年,培養了楊振寧、鄧稼先、汪曾祺等多個領域內的精英人才,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話,一段傳奇。西南聯大的教授到底是怎麼上課的?比如陳寅恪是怎麼講歷史的?馮友蘭是怎麼講中國哲學的?朱自強是怎麼講文學的?很多人並不清楚。翻看天地出版社出版的這套名為「西南聯大三部曲」(《西南聯大文學課》《西南聯大國史課》《西南聯大哲學課》)的書系,則有利於幫助你了解不少。該書系收入了在西南聯大任教過的13位名師的講義和優質文章,分文學、歷史、哲學三類。文學類的代表名師是朱自清。
  • 羅馬尼亞教育家瓦倫丁·波帕做客西南聯大講壇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文凌)日前,羅馬尼亞原教育部長、蘇恰瓦史蒂芬大帝大學校長瓦倫丁·波帕做客西南聯大講壇,為師生們帶來《歐洲教育領域的遠景及機會》的演講。這是西南聯大論壇舉辦第三十八講以來的第一位做客論壇的海外校長。
  • 【樓上是廣告】乾渴的地球(二) | 《經濟學人》精讀筆記
    這是外刊看世界的第429篇《經濟學人》精讀筆記。
  • 西南聯大的輝煌,源自一種什麼樣的力量
    就是在中國內外形勢最為嚴峻、生存條件最為艱苦惡劣的八年時間裡,西南聯大卻在科學研究和學生培養方面創造出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奇蹟。2020年1月2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觀了西南聯合大學舊址。西南聯大留給世人的不僅是輝煌的校史,更有豐富的精神食糧,這就是愛國、科學、民主。尤其在抗戰的烽火連天之中,愛國恰恰又是這個佔據中國學術高地的大學最鮮明的旗幟。 「七·七事變」後,國難當頭,北大、清華和南開的知識分子以自己獨有的方式表達愛國之情。
  • 在三四十年代,楊振寧沒學過物理,僅靠自修便考上了西南聯大
    受到家風薰陶楊振寧,自小就展現出聰慧的一面,4歲識千字,16歲被西南聯大物理系錄取,20歲就已經大學畢業。西南聯合大學是動蕩時期多所著名高校南遷昆明合併創立的一所綜合性大學,名師薈萃的物理系涵蓋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的所有優質師資力量。我國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王竹溪、周培源都曾在此任教。
  • 在三四十年代,楊振寧沒學過物理,僅靠自修便考上了西南聯大
    受到家風薰陶楊振寧,自小就展現出聰慧的一面,4歲識千字,16歲被西南聯大物理系錄取,20歲就已經大學畢業。 西南聯合大學是動蕩時期多所著名高校南遷昆明合併創立的一所綜合性大學,名師薈萃的物理系涵蓋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的所有優質師資力量。我國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王竹溪、周培源都曾在此任教。
  • 下一場戰爭(四) | 《經濟學人》精讀筆記
    這是外刊看世界的第59篇《經濟學人》精讀筆記。
  • 兩大傳說級高校——西南聯大vs國立中央大學
    要談起中國高等教育史,有兩大傳說級高校是繞不過去的話題,那就是抗戰時期只存在八年的的西南聯大和曾經的亞洲第一國立中央大學,西南聯大是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組建,國立中央大學則是由張之洞創辦的三江師範學院演變而來,這兩所大學在當時甚至後來都是其他高校難以望其項背的存在,那麼這兩所學校到底誰更勝一籌呢?
  • 經濟學人:澳大利亞的大堡礁 | 精讀筆記(上)
    筆記食用方法
  • 中國"神翻譯"做客西南聯大:大學英文不及楊振寧
    原標題:中國"神翻譯"做客西南聯大:大學英文不及楊振寧   27日,剛剛榮獲2014年全球翻譯界最高獎項「北極光」傑出翻譯獎的國際著名翻譯家、詩譯英法唯一人許淵衝做客西南聯大第十五講。為聽眾帶來「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聯大與哈佛」的精彩演講。
  • 西南聯大,特殊時期的哲學課:梳理中國哲學,增強民族自豪感
    西南聯大,這雖然只是一個學校的名字,但也代表了一個特殊的時代。在中國最危難的時期,因為有西南聯大的存在,作為立國之本的高等教育在中國才沒有中斷,而西南聯大培養的那些人才成為中國今後建設的棟梁之才。為什麼西南聯大培養的人才數量和質量都遠遠超出之前或之後幾十年呢?
  • 步步閱讀怎麼樣,牛津樹精讀課最全實測來了!
    網站創始人宇媽深耕教育行業10多年,體驗過將近100家的英語培訓班的課程,訪談過多個教育專家,會根據家長需求和預算來推薦課程,會對每個機構的體驗課、師資、收費和效果等做個專業的評測,不會推薦大課時,還能拿到優惠價,感興趣的可以百度搜索下【宇媽測評】,對於選課這塊總能給你答案。
  • 英語美文欣賞:Spring Thaw萬物的復甦
    Every April I am beset by the same concern--that spring might not occur this year."You'll wake up one morning and spring will just be here."   每年四月我總是被同一個念頭困擾著——今年的春天可能不會來了吧。四周的景色一片悽涼,小山、天空和森林灰濛濛的,就像畫家的名作畫成之前畫布上的底色一般。我情緒低沉,15年前我初次來到緬因州,一次四月裡下雪的時候我便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