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貴州網訊(楊春竹 本網記者 趙曌)「出門五分鐘,流汗兩小時」、「我跟烤肉的區別,就只差一撮孜然了」、「我不是胖,只是熱得膨脹」……近段時間,各種關於「熱得不要不要」的吐槽在網絡上鋪天蓋地。而習慣了呆在「天然大空調」裡的貴陽市民,不少也在抱怨「說好的爽爽貴陽去哪兒了」。那麼,今年夏天到底腫麼了?多彩貴州網記者從貴州省氣候中心找到了答案。
●到底熱不熱? 數據來說話
在全國多地紛紛開啟一年一度「燒烤模式」的盛夏,貴州情況咋樣?日前,貴州省氣候中心專家段瑩就做了一個數據統計。
7月1日到26日,貴州85個監測站中81個出現了日最高氣溫超過30℃的情況,共計1156站次。其中,有68個站超過30℃的日數比常年偏多1天以上;85站中納雍、平壩、赤水、安龍、白雲都是歷史同期最大值,其中最長的是赤水站,長達25日,為歷時同期最大值。
從統計數據看,進入7月以來,全省平均最高氣溫為30.3℃,為近10年來的次極值(極值為2013年的30.6℃);平均最低氣溫22.2℃,與2010年同為近10年來的次極值(極值為2013年的22.4℃)。
全省一片火熱的大潮中,爽爽的貴陽自然難以「獨善其身」。在上述的統計時間範圍內,貴陽站平均最高氣溫為28.6℃,為2000年以來的次極值(極值為2006年的29℃),為近10年來極大值;平均最低氣溫21.3℃,為2000年以來及近10年來極大值。
雖然「包攬」了平均最高氣溫和平均最低氣溫兩項「極值」,但不容置疑的是,貴陽的最高氣溫仍未突破30℃「紅線」,這足以讓不少火爐城市的小夥伴們「羨慕嫉妒恨」了。
●預報不準還是體感作怪? 專家告訴你真相
今年確實比往年熱的事實已無可爭辯,但仍有一些市民疑惑,感受到的溫度比氣象部門統計出的實際溫度更高一些。
對此,段瑩解釋,氣象部門統計的氣溫僅僅代表空氣的冷暖程度,並不能完全表示出人體對環境的冷暖感受。人體感知的溫度是太陽直接照到皮膚帶給人們的灼熱感,屬於太陽直接升溫,而非氣溫;而氣象溫度測定的是太陽照在地面後,返回給空氣的實際溫度。「經過這一地面返回的過程,空氣溫度會比人體直接感知的溫度低。」段瑩說。
一般而言,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還會因空氣溼度、風速大小、著裝顏色、日射甚至心情等的不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段瑩舉了個例子:在氣溫30℃的環境中,空氣的相對溼度在40%~50%左右,平均風速在3米/秒以上時,人們就不會感到很熱;然而在相同的溫度條件下,相對溼度若增大到80%以上、風速很小時,人們就會產生悶熱難熬的感覺,體弱者甚至會出現中暑現象。
段瑩補充,生活在中心城區的市民體感溫度更高一些,還有部分原因是城市裡鋼筋水泥多,隨之而來的熱輻射會引起空氣溫度的升高,形成所謂的「熱島效應」,給人感覺到的氣溫也越高。
「還有一個可能被大家忽視的原因。」段瑩說,人體本來有較強的耐熱能力,當外界氣溫超過35℃時,皮膚就會通過流汗加速散熱,確保體溫不會過度升高,但在城市中電扇、空調等降溫產品,一定程度上會「奪走」人們的耐熱本領,人體越來越不「耐熱」,天氣變熱的感覺也就愈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