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爽貴陽」10年來最熱 當心體感溫度更「高」一籌

2020-12-04 多彩貴州網

  多彩貴州網訊(楊春竹 本網記者 趙曌)「出門五分鐘,流汗兩小時」、「我跟烤肉的區別,就只差一撮孜然了」、「我不是胖,只是熱得膨脹」……近段時間,各種關於「熱得不要不要」的吐槽在網絡上鋪天蓋地。而習慣了呆在「天然大空調」裡的貴陽市民,不少也在抱怨「說好的爽爽貴陽去哪兒了」。那麼,今年夏天到底腫麼了?多彩貴州網記者從貴州省氣候中心找到了答案。

  ●到底熱不熱? 數據來說話

  在全國多地紛紛開啟一年一度「燒烤模式」的盛夏,貴州情況咋樣?日前,貴州省氣候中心專家段瑩就做了一個數據統計。

  7月1日到26日,貴州85個監測站中81個出現了日最高氣溫超過30℃的情況,共計1156站次。其中,有68個站超過30℃的日數比常年偏多1天以上;85站中納雍、平壩、赤水、安龍、白雲都是歷史同期最大值,其中最長的是赤水站,長達25日,為歷時同期最大值。

  從統計數據看,進入7月以來,全省平均最高氣溫為30.3℃,為近10年來的次極值(極值為2013年的30.6℃);平均最低氣溫22.2℃,與2010年同為近10年來的次極值(極值為2013年的22.4℃)。

  全省一片火熱的大潮中,爽爽的貴陽自然難以「獨善其身」。在上述的統計時間範圍內,貴陽站平均最高氣溫為28.6℃,為2000年以來的次極值(極值為2006年的29℃),為近10年來極大值;平均最低氣溫21.3℃,為2000年以來及近10年來極大值。

  雖然「包攬」了平均最高氣溫和平均最低氣溫兩項「極值」,但不容置疑的是,貴陽的最高氣溫仍未突破30℃「紅線」,這足以讓不少火爐城市的小夥伴們「羨慕嫉妒恨」了。

  ●預報不準還是體感作怪? 專家告訴你真相

  今年確實比往年熱的事實已無可爭辯,但仍有一些市民疑惑,感受到的溫度比氣象部門統計出的實際溫度更高一些。

  對此,段瑩解釋,氣象部門統計的氣溫僅僅代表空氣的冷暖程度,並不能完全表示出人體對環境的冷暖感受。人體感知的溫度是太陽直接照到皮膚帶給人們的灼熱感,屬於太陽直接升溫,而非氣溫;而氣象溫度測定的是太陽照在地面後,返回給空氣的實際溫度。「經過這一地面返回的過程,空氣溫度會比人體直接感知的溫度低。」段瑩說。

  一般而言,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還會因空氣溼度、風速大小、著裝顏色、日射甚至心情等的不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段瑩舉了個例子:在氣溫30℃的環境中,空氣的相對溼度在40%~50%左右,平均風速在3米/秒以上時,人們就不會感到很熱;然而在相同的溫度條件下,相對溼度若增大到80%以上、風速很小時,人們就會產生悶熱難熬的感覺,體弱者甚至會出現中暑現象。

  段瑩補充,生活在中心城區的市民體感溫度更高一些,還有部分原因是城市裡鋼筋水泥多,隨之而來的熱輻射會引起空氣溫度的升高,形成所謂的「熱島效應」,給人感覺到的氣溫也越高。

  「還有一個可能被大家忽視的原因。」段瑩說,人體本來有較強的耐熱能力,當外界氣溫超過35℃時,皮膚就會通過流汗加速散熱,確保體溫不會過度升高,但在城市中電扇、空調等降溫產品,一定程度上會「奪走」人們的耐熱本領,人體越來越不「耐熱」,天氣變熱的感覺也就愈加明顯。

相關焦點

  • 當北極溫度上升到30度 貴陽還是20多度
    而加長版的三伏天還要熬二十來天……  近日,中國天氣網公布了全國高溫城市榜單▼從早熱到晚的火爐城市▼桑拿城和鐵板城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全球範圍內的情況  今年夏天不僅國內熱  國外也是如此——韓國——
  • 為啥室外體感溫度要比預報溫度高 氣象專家告訴你
    2020年08月17日 18:46:44 | 作者:李璇 | 來源:荔枝網 | 點擊:正在獲取...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c6a6e07218ca4c9fbc65f0c2928e5b10
  • 明明溫度不高怎麼還是覺得熱?都是體感溫度惹的禍
    原標題:明明溫度不高怎麼還是覺得熱?都是體感溫度惹的禍   前幾日,多地氣象部門連續發布高溫預警,京津冀等地氣溫直逼35℃!不過,同樣是35℃,有些地方的35℃讓人「熱到融化」,有些地方的35℃卻讓人「無感」。人們會感受到這種差別,其實都是體感溫度在作祟。
  • 今天貴陽體感溫度只有2℃ 市民「重裝」出行
    11 月 27 日,貴陽迎來持續冷空氣影響的第六天,中午 11 時氣溫僅 4 ℃,市民體感溫度只有 2 ℃,由於溼度大,微風拂面更顯寒冷,街頭市民紛紛 " 重裝 " 出行禦寒。貴陽晚報 +/ZAKER 貴陽石奎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張晨編輯 侯川川 / 編審 李楓 / 籤發 黃震【來源:ZAKER貴陽】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人民日報新知:來,算一算體感溫度
    比如說同樣在10℃的氣溫中,不颳風是10℃,颳風也還是10℃。但是,颳風卻可以讓體感溫度降低。   我們身體平時所感受到的溫度,並不是真實的大氣溫度,而是身體周圍那一層薄薄包裹的空氣層(以下簡稱「小氣層」)的溫度。   天氣冷,氣溫比體溫低,這時候身體在默默無聞任勞任怨地為你加熱小氣層,所以小氣層的溫度是比氣溫略高、而比體溫略低的。
  • 體感溫度是什麼?空氣溼度和體感溫度的關係如何?
    據悉,美國太空總署及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發表報告稱,5月份全球平均氣溫為15.67℃,較20世紀平均值高0.87℃,是1880年有記錄以來最熱的5月,連續13個月刷新紀錄,是史上為期最長。除了美國,中美洲、南美、北歐和亞洲等全球各地,都出現比以往更高溫的天氣,預料今年將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最熱的一年。  看起來,6月延續了5月的高溫勢頭。
  • 什麼是「體感溫度」?
    天冷了可以穿一層又一層衣服,天熱了卻不能脫了一層又一層。現在身在南半球的同胞們,這麼熱的天你們怎麼辦?今年夏季,伊朗有一天當地的體感溫度達到74℃,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極為罕見的高溫。這麼高的溫度,人體組織不會出現變化嗎?解決這個問題前,請先注意「體感溫度」,什麼是」體感溫度「?溫度是真的,但它並非天氣預報通常播報的「氣溫」,而是指「體感溫度」。何為「體感溫度」?
  • 為何體感溫度比測量溫度高?
    今年副高比較強,現在主要盤踞在東部地區,8月份等副高西伸後,我省溫度還會更高。  問:氣象臺明明說35℃,可這天氣都能蒸雞蛋了。大家常常有體感溫度比實際測量溫度高的困惑,這是為什麼呢?  王東勇:實際溫度和人們體感溫度是有差別的。按照世界氣象組織規定,氣象部門發布的溫度是百葉箱中溫度計所測量的溫度。
  • 南航在貴陽——華東方向投入寬體機,助力「爽爽貴陽」暑運
    今日,記者自南航貴州公司獲悉,為更好滿足旅客出行需求,8月4日至8月31日,南航將在貴陽-浦東和貴陽-杭州航線上,投入B787寬體機執飛部分航班。相對於B738機型,B787可提供座位數將由171座提升至266座。其中,公務艙多了14個座位,經濟艙多了81個座位,寬敞的個人空間、豐富的娛樂設施,為旅客營造更加舒適、愜意的乘機環境。
  • 氣象專家:溼度大,體感溫度就低
    監測數據顯示,2014年1月中旬平均氣溫為3.6℃,最低溫度為-2.3℃,低於0℃以下的天數為3天,但在下旬的11天中,平均為9.3℃,最低溫度為-1.1℃,低於0℃以下的天數為1天。  2013年1月中旬平均氣溫為4.7℃,最低溫度為-1.9℃,低於0℃以下的天數為1天,下旬平均為8℃,最低溫度為1.5℃,沒有低於0℃以下的日數。
  • 140年最熱?部分地區體感溫度超55℃,保命重點防好三種病
    140年最熱強溫都被你趕上了…… 日前,一則#140年來最熱的6月#登上熱搜。據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數據稱,今年6月,是140年來(從1880年NOAA開始記錄溫度算起)最熱的6月。
  • 「暑期遊·貴州攻略」|爽爽貴陽惹人醉 暑期旅遊正當時
    7月18日,由中國國旅(貴州)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組織的廣東地區100名遊客,乘坐貴廣高鐵抵達爽爽貴陽。這也是疫情後貴陽市接待的跨省旅遊首發團隊,標誌著貴陽全面恢復跨省旅遊接待。身著苗族服飾的姑娘正在車站外用貴州獨特的禮節「攔門酒」來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受疫情影響,跨省遊從今年1月24日起暫停。今日抵達貴陽的是我們首發團的客人,整個首發團收客量達2000多人,從7月18日起會分批次進入貴州。」
  • 體感溫度≠天氣預報溫度
    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而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受到的空氣溫度。體感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環境、溼度、風速、日射、著裝顏色、體質、城市「熱島效應」等,但主要有四項:一是溫度,即天氣預報的溫度。二是溼度,通常溫度比較高,溼度比較小,人體不感覺到難受,因為人體表的水分被蒸發掉會感覺比較乾爽。
  • 溼度和風與體感溫度的關係?
    近日的冷空氣南下,溫度降到十幾度還是挨得住的,然而下午一下雨,空氣溼度高,潮溼還格外陰冷,氣溫明明比早上高,然而早上還能瀟灑肆意,下午就只剩瑟瑟發抖。關鍵它不僅下雨還颳風,時時刻刻讓人活在被刺骨陰冷支配的恐懼下。為什麼同樣溫度,溼度變高就顯得格外冷呢?哪怕溫度變高了,高溼度下竟也覺得還不如低溫低溼暖和?——這個,就涉及到水寒效應了。
  • 北京又冷到上熱搜了!體感溫度只有零下20度?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weather情報局團隊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北京又冷到上熱搜了,雖然最低氣溫在-13℃左右,但體感溫度卻在-20℃以下。
  • 體感溫度接近40℃這幾天當心中暑
    從25日開始,今年以來最大範圍、持續時間最長、體感最炎熱的一輪高溫來襲。雖然25日有雲層遮住了太陽,但出門還是流大汗,不開空調在室內坐一坐也會汗流浹背。這就是三伏天的威力,截至15時,市區溫度35℃,溼度57%,此時的體感溫度應該接近40℃。在接下來穩定的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我國中東部的大範圍高溫還可能進一步升級。
  • 昨天的體感溫度讓人迷惑 23℃的天為啥感覺比30℃還熱?
    一看實時溫度,才23℃。這怎麼可能?前段時間先後幾次30℃,都沒感覺這麼熱。昨天,在鄭州市區開車,關上車窗如蒸籠,冷風空調不得不提前打開了。這氣溫怎麼才23℃?23℃的氣溫咋給人炎熱的感覺呢?我們首先來解答第一個疑問,即昨天的氣溫究竟有多少度。
  • 體感溫度計算方法研究
    其基本原理是夏季人體對每天的氣溫極為敏感,當溫度高、溼度大時,感覺悶熱,反之則較為舒適;冬季則氣溫低,溼度大,感覺寒冷。在舒適的溫度範圍內,人體不需要用出汗來散熱,溼度的影響還不太明顯,但在高溫和低溫時,隨著溼度的增高則愈加明顯。
  • 體感溫度與預報溫度區別大
    天氣預報的氣溫與人體實際感受到的溫度存在差異,特別是夏季,感覺溫度比預報的高很多。為什麼?體感溫度與天氣預報的氣溫是不同的概念。天氣預報的高溫單純是1.5米高處的氣溫。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會因溼度、風速、太陽輻射(或日射)、著裝顏色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 都熱暈了才30℃?專家:體感溫度不等於實測溫度
    有的市民說,明明感覺非常熱,但是氣象部門發布的最高溫度只有30℃多一點,這讓人不太理解,有些網友甚至懷疑氣象部門數據的準確性,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氣象部門:體感溫度和實測溫度不是一回事    以8月3日為例,氣象臺播報市區當天的最高氣溫為30.4℃,很多網友表示質疑,一些人認為氣溫應該不低於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