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元旦,河南理工大學宿舍,一位大四女生自縊身亡,女孩生前成績優秀,但因疏忽引發宿舍大火,受處分而無法拿到學位證,心生抑鬱,最終選擇了自殺,十分可惜。近些年,自殺已經成為了很常見的新聞,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人們作出了如此極端的舉動?我們又改採用怎樣的方法去解決和處理這些問題呢?這篇文章將從哲學的層面去分析這個問題。
雖然人類生活在真實的世界之中,但邏輯與思維是在自己心中的認知世界裡完成,但這兩個世界並不相同,當外界真實的世界與自己大腦中的認知世界產生距離時,人類就會心生痛苦,距離越大,痛苦也就越發深刻。那位選擇自縊的女孩,便是遭遇了這樣的局面,由於無法承受這種痛苦而選擇了輕生。生命只有一次,當我們遭遇巨大的痛苦,應該如何去選擇呢?
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我們對自己大腦認知世界中的那個理想世界依然戀戀不捨,但現實卻與理想的世界漸行漸遠,導致我們內心的痛苦不斷升華,任何人都無法承受這樣的痛苦。當夢想被現實擊碎,深陷痛苦絕望與迷茫時,我們不妨暫時忘記那個自己大腦中的理想世界,回到現實中來,仔仔細細做好自己經手的每一件事,重新為夢想而積攢實力。在痛苦中無法自拔,只是因為自己無法忘記心中的理想世界,所以才導致自己無法面對現實。所以,那些深陷痛苦,最終選擇自殺的人,在處理自己大腦中的世界與外界真實世界之間的關係時出現了問題,夢想其實只是一個虛擬的世界,而現實才是我們需要面對的世界,為夢想而沉浸在痛苦之中,並不睿智。
每一次挫折與失敗,只是在告訴我們,自己大腦中的認知世界與外界真實的世界並不相同,在失敗與挫折中,我們糾正了自己大腦中的世界對外部真實世界的偏見,使我們對外部世界的認知更加真實,人類的成長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遭受挫折與痛苦的過程,在這種痛苦與挫折中,我們在漸漸走出了自己心中的世界,發現了外部世界的本來面目。避免和減少輕生行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不要沉浸在自己編織的虛擬夢想之中,對夢想的留戀反而使人們不敢面對現實,這便是夢想帶給人們的副作用。「人情反覆,世路崎嶇。行不去處,須知退一步之法。」執著於夢想,有時候並不是一件好事,除了夢想,我們還有父母,還有家人,還有責任,難道為了那個虛無縹緲的夢想就甘心離他們而去?夢想的確很吸引人,但也會給人們帶來無盡的痛苦,所以,不要太依賴夢想。
所有的痛苦只是來自於自己的內心,我們改變不了外部,唯一能夠改變的只有自己的內心,當現實把你打敗的時候,千萬要記住,不要被自己打敗,臥薪嘗膽,積攢實力,待到羽翼豐滿,再去給現實一個狠狠地耳光。有時候,人們要學會退一步的智慧,退一步是為了下一步邁的更遠,所以有些時候,我們需要暫時忘記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