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解析內心痛苦的成因及其釋懷方法

2021-01-13 哲學深度思考

2019年元旦,河南理工大學宿舍,一位大四女生自縊身亡,女孩生前成績優秀,但因疏忽引發宿舍大火,受處分而無法拿到學位證,心生抑鬱,最終選擇了自殺,十分可惜。近些年,自殺已經成為了很常見的新聞,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人們作出了如此極端的舉動?我們又改採用怎樣的方法去解決和處理這些問題呢?這篇文章將從哲學的層面去分析這個問題。

雖然人類生活在真實的世界之中,但邏輯與思維是在自己心中的認知世界裡完成,但這兩個世界並不相同,當外界真實的世界與自己大腦中的認知世界產生距離時,人類就會心生痛苦,距離越大,痛苦也就越發深刻。那位選擇自縊的女孩,便是遭遇了這樣的局面,由於無法承受這種痛苦而選擇了輕生。生命只有一次,當我們遭遇巨大的痛苦,應該如何去選擇呢?

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我們對自己大腦認知世界中的那個理想世界依然戀戀不捨,但現實卻與理想的世界漸行漸遠,導致我們內心的痛苦不斷升華,任何人都無法承受這樣的痛苦。當夢想被現實擊碎,深陷痛苦絕望與迷茫時,我們不妨暫時忘記那個自己大腦中的理想世界,回到現實中來,仔仔細細做好自己經手的每一件事,重新為夢想而積攢實力。在痛苦中無法自拔,只是因為自己無法忘記心中的理想世界,所以才導致自己無法面對現實。所以,那些深陷痛苦,最終選擇自殺的人,在處理自己大腦中的世界與外界真實世界之間的關係時出現了問題,夢想其實只是一個虛擬的世界,而現實才是我們需要面對的世界,為夢想而沉浸在痛苦之中,並不睿智。

每一次挫折與失敗,只是在告訴我們,自己大腦中的認知世界與外界真實的世界並不相同,在失敗與挫折中,我們糾正了自己大腦中的世界對外部真實世界的偏見,使我們對外部世界的認知更加真實,人類的成長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遭受挫折與痛苦的過程,在這種痛苦與挫折中,我們在漸漸走出了自己心中的世界,發現了外部世界的本來面目。避免和減少輕生行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不要沉浸在自己編織的虛擬夢想之中,對夢想的留戀反而使人們不敢面對現實,這便是夢想帶給人們的副作用。「人情反覆,世路崎嶇。行不去處,須知退一步之法。」執著於夢想,有時候並不是一件好事,除了夢想,我們還有父母,還有家人,還有責任,難道為了那個虛無縹緲的夢想就甘心離他們而去?夢想的確很吸引人,但也會給人們帶來無盡的痛苦,所以,不要太依賴夢想。

所有的痛苦只是來自於自己的內心,我們改變不了外部,唯一能夠改變的只有自己的內心,當現實把你打敗的時候,千萬要記住,不要被自己打敗,臥薪嘗膽,積攢實力,待到羽翼豐滿,再去給現實一個狠狠地耳光。有時候,人們要學會退一步的智慧,退一步是為了下一步邁的更遠,所以有些時候,我們需要暫時忘記夢想。

相關焦點

  • 為何分手後有人痛苦有人釋懷?因為一種是失去,一種是放手
    ,有人釋懷。分手感到痛苦的人,是因為他痛失了良緣;分手感到釋懷的人,是因為他選擇了放手。用一句比較簡答易懂的話來說,就是愛得深的人分手後比付出少的人痛苦。痛苦者雖然分手之初會感到非常難過,甚至想要給已經分手的對方打電話,即使他明白兩個人在一起就如同刺蝟般只會互相傷害,分手是正確和應當的。
  • 情緒暴力化研究:怎樣解析情緒暴力化內心活動方程式
    解析情緒暴力化內心活動方式目的,就是達到自我消化,抑制情緒暴力化。怎樣解析情緒暴力化內心活動方程式?一、情緒發酵方程式的解析。情緒發酵是對客觀事物不斷認識和自身體驗不斷變化過程,它含了認知、記憶、體驗的複雜過程,而且它伴隨於整個情緒過程。
  • 為什麼那些內心強大的人都能承受別人承受不了的痛苦?
    著名哲學思想家蘇格拉底平靜地面對死亡,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其肉體的疼痛無人能夠承受。生命的奧秘很神奇,內心越是強大的人,越能承受人生的苦難,而越是能承受苦難的人,內心就會越發強大,一個無法承受苦難的人,註定是一個內心弱小的人。
  • 《關於痛苦的七堂哲學課》:無意義痛苦指向痛苦的終極意義
    現代功利主義最具代表的哲學家之一的約翰·穆勒,被他的父親從小培養,成了一名精緻的功利主義者,一切都是從有用性方面培養,他15歲,就完全掌握了古典文學、哲學、法學、歷史學、經濟學以及數學,當他申請在劍橋大學就讀時,遭到了拒絕,因為那裡的教授們已經沒什麼可以教他的了。但是他幸福嗎?
  • 面對感情的背叛,最難釋然的,是內心的恥辱感
    作者:艾聞(情感自媒體人)一個人,如果這一生遭遇了感情的背叛,那麼,這個陰影大概就會一輩子存在於內心,很難徹底走出來。這種走出來,與婚姻本身無關,不管是兩個人又和好如初,還是各分東西,經歷過背叛以後,有很多東西是難以真正釋懷的。在遭遇背叛的最初階段,該不該信任對方,要不要原諒,是不是離婚……諸如此類的問題會困擾你。
  • 心理學案例分析:如何直面內心的痛苦
    在經歷了孩子天折的痛苦後,她開始每天失眼,不斷想念死去的兩個孩子,有時候連在工作中都不能集中精力。她還總是埋怨自己沒照料好孩子,導致他們一個個離地而去。 這種罪感使她一蹶不振,陷入無休止的自我譴責和自我折磨,就好像孩子還活著一樣。她說:「每當我又為孩子的離去而痛苦時,我就感覺到孩子好像並沒有離去,而是還和我在一起,還整天在我周圍玩耍。」
  • 電鏡方法及其對顆粒物特徵及源解析的應用論壇在西安召開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美國RJ Lee集團、美國沙漠研究所和國際空氣與廢棄物管理學會中國學會共同組織的「電鏡方法及其對顆粒物特徵及源解析的應用論壇」(Symposium on Microscopic Applications to Ultrafine Particle/PM2.5/PM10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於7月18日在陝西省西安市召開
  • 高中政治《生活與哲學》說課稿《實踐及其特點》
    高中政治《生活與哲學》說課稿《實踐及其特點》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XX號考生,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實踐及其特點》。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 醍醐灌頂的書,推薦5本哲學入門書籍
    ,為你一一解析論證推理的秘訣,可謂哲學入門工具書的不二選擇!其敘述年代從希臘文明的興起一直到現代的邏輯分析哲學。該書的寫作目的是要揭示「哲學乃是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並不是卓越的個人所作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經有各種體系盛行過的各種社會性格的產物與成因」。故在這部哲學史中,羅素特別對他認為對西方哲學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闢專章作了較詳細的論述。
  • 文化哲學面向現實的方法論視域
    作者:胡長栓(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教授)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本體現,也是道路、理論、制度自信能夠根植於人們內心的深層動因。
  •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解析3點如何擺脫來自親人的負能量
    ,大致1800萬個家庭成員、伴侶、友人都在為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親人而痛苦,卻無計可施。這樣的關係,讓雙方像在雞蛋上行走一樣,稍有不慎就會激化矛盾,帶來無法想像的後果,或者是彼此深陷糾纏、痛苦的深淵,他們承擔著彼此親密關係中各一半的責任,同時他們還要為自己的一半負責。
  • 佛洛伊德:夢的解析
    佛洛伊德:夢的解析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精神分析運動的開創人和奠基者,他不僅為人類精神研究,尤其是無意識研究,開啟了一幅全新的思想圖景,而且發現了一種窺探人類浩瀚的內心世界和精神生活的新工具。
  • 「無意義痛苦」的悖論
    面對這些痛苦,我選擇使用「無意義痛苦」一詞。我承認這個詞有點奇怪,因為《關於痛苦的七堂哲學課》大部分內容是關於人們如何在痛苦中尋找意義:藝術家在痛苦中找到創造出重要藝術作品的靈感;精神的尋求者在苦難中找到通向信仰的道路;哲學家在苦難中找到本質的救贖以及對人類基本美德的錘鍊。但我認為,「無意義痛苦」一詞說得通,原因有二。
  • 馬克思主義哲學(二)馬哲及其特徵
    五、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進步性1、舊哲學企圖把哲學變成保羅一切科學知識的學問,將哲學凌駕於一切具體科學之上,充當科學的裁判。馬克思科學地規範了哲學與科學之間的辯證關係,強調哲學以具體科學為基礎,具體科學以哲學為指導。
  • 時間面前,一切終將釋懷
    曾經以為,有些人,永遠不會原諒;有些遺憾,永遠不會釋懷。不曾想,在時間的推移下,很多事情,不知不覺間,早已變得無足輕重。無論好事,還是壞事,在時間面前,一切終將釋懷,都會成為過眼雲煙。時間能慢慢淡化你內心的不甘,慢慢撫平你心底的遺憾。
  • 記憶哲學:解碼人工智慧及其發展的鑰匙
    如果將人工智慧時代哲學出場的方式僅僅定位為倫理路徑,這未免過於狹窄了。幸運的是,我們也看到很多學者從不同視角拓展著哲學的路徑,如機器智能的主體性、智能社會發展的挑戰。本文試圖對從記憶哲學角度闡述哲學對於人工智慧發展提供的洞見:記憶哲學提供了一種思考AI的視野,即從記憶角度能夠很好地理解和解釋AI的發展的理論基礎、存在的理論爭論、未來的發展方向及其可能面臨的危機。
  • 胡翌霖 | 帕拉塞爾蘇斯及其化學論哲學
    只有這樣,你才能獲得關於事物及其屬性的知識。」帕拉塞爾蘇斯及其追隨者的哲學立場明顯與當時的機械論者不同(見表3),我們不妨把這類哲學稱作化學論。不同於機械論者把上帝看作一個用圓規創世的幾何學家,化學論哲學把上帝看作一個鍊金術士,他通過「提取、分離、升華和結合」等鍊金過程創造世界。
  • 電化學阻抗譜的應用及其解析方法
    交流阻抗髮式電化學測試技術中一類十分重要的方法,是研究電極過程動力學和表面現象的重要手段。
  • 叔本華意志論,人的本質是欲望,欲望的本質是痛苦
    叔本華在25歲時,就寫出了第一本作品,叫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也算年輕有為,畢竟在這個年齡寫出哲學作品的人在哲學史並不常見,可是遺憾的是這本作品出版以後,無人問津,只售出僅僅的幾本。後來叔本華通過一篇博士論文,取得了柏林大學教授的職位,叔本華很討厭當時代的一個大哲學家叫黑格爾,認為他是一個沽名釣譽的騙子,裝神弄鬼的詭辯家。
  • 笛卡爾小傳:解析幾何之父,「我思故我在」的西方現代哲學之父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貝利薩留)【1596年3月31日】笛卡爾小傳:解析幾何之父,「我思故我在」的西方現代哲學之父某著名礦泉水的廣告,講述一名年輕的女子和一名老人,在街頭偶遇的故事。你一定想不到,這名老人的原型,竟然是解析幾何之父,「我思故我在」的哲學家——笛卡爾!(某礦泉水廣告)1596年3月31日(明萬曆24年),笛卡爾出生於今法國中部的笛卡爾鎮(原名圖賴訥拉海,1967年為紀念笛卡爾而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