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翌霖 | 帕拉塞爾蘇斯及其化學論哲學

2021-02-12 科學的歷程


▲圖1 帕拉塞爾蘇斯

作者 胡翌霖 (清華大學助理教授)

責編 許嘉芩 劉愈


◆  ◆  ◆  ◆  ◆  

我們回到鍊金術。在赫爾墨斯主義的影響下產生的可能是最著名的一個鍊金家就是帕拉塞爾蘇斯。(1493-1541)(圖1)。

帕拉塞爾蘇斯在1527年治癒了巴塞爾的著名出版商弗洛本,隨後被任命為巴塞爾的市政醫生,從而有權在大學講座。他的性格非常張揚,藐視權威,他不用拉丁語而用瑞士德語講座,經常有驚人之語,還把阿維森納的《醫典》和蓋倫的著作放在銅盤裡用硫磺和硝酸鉀公開焚毀。最後激怒了許多人最後被趕出大學,然後流浪到另一個地方,再重複類似的經歷……

他言辭激烈地批判傳統的經院學者,比如他說「你們懂得什麼……你們懂得的不過像痢疾糞便上的一隻西班牙蒼蠅一樣多!」「你們這些卑躬屈膝、卑鄙無恥的詭辯家,你們把我這個神秘世界的君主看成僅僅是一個不學無術、愚昧無知、揮霍浪費的江湖醫生。」

他強調求知不能固守傳統,而要走出學院、不恥下問:「醫生不應只依賴於其學派教給他的知識,而應了解老嫗、埃及人以及諸如此類人的說法;因為在這些事物上,他們比所有學院派更有經驗。」他的格言是:「學習再學習,追問再追問,不要覺得難為情」。

他的追隨者,丹麥御醫塞韋裡努斯說得更加動情:「賣掉你的土地、房子、衣物和珠寶;燒掉你的書本,為你自己買雙結實的鞋子,到山林中去旅行;探索那些峽谷、沙漠、海洋和地球的最深處;記下各種動物、植物和礦物的不同特徵——去向農夫學習關於天空和地球的知識,不必感到難為情。最後,買來煤炭,建起爐灶,點起爐火。只有這樣,你才能獲得關於事物及其屬性的知識。」

帕拉塞爾蘇斯及其追隨者的哲學立場明顯與當時的機械論者不同(見表3),我們不妨把這類哲學稱作化學論。

不同於機械論者把上帝看作一個用圓規創世的幾何學家,化學論哲學把上帝看作一個鍊金術士,他通過「提取、分離、升華和結合」等鍊金過程創造世界。

而這個宇宙好比是一個大坩堝而不是一架大鐘表,例如地球上的火山和雨水正是通過「蒸餾」的過程讓水循環。

機械論哲學只承認物質粒子之間的外在的碰撞關係,而化學論哲學認為萬物有靈,事物之間能夠互相感應。鍊金過程不只是物質粒子之間的碰撞,鍊金產物不只取決於原材料和儀器,更要求天時地利人和,時機和精神狀態都與鍊金有關。

帕拉塞爾蘇斯學派的「武器藥膏」例示了一種超距作用的理論,帕拉塞爾蘇斯的追隨者認為把藥膏塗抹在傷人的武器上(而不是人的傷口上)能夠治癒傷痛。

化學論哲學認為人體這一「小宇宙」與「大宇宙」相呼應,帕拉塞爾蘇斯說道:「你應當知道,所有這一切都存在於人之中,並且意識到,天穹在人的內部,天穹連通其身體行星和恆星的偉大運動產生了呼氣、相合、相衝等你所理解和所謂的這些現象。……(天文學知識)教給你關於身體天穹的知識。……你知道地球的存在僅僅是為了給人出產果實。根據同樣的邏輯,身體存在也僅僅是出於同一理由。於是,從身體內部長出各種食物以供屬於身體的肢體所使用,肢體就像地球的果實一樣生長。」

▲表 化學論哲學與機械論哲學對比

▲《過時的智慧——科學通史十五講》

【本文摘自《過時的智慧——科學通史十五講》第十二講 人工自然:鍊金術與科學革命,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

相關焦點

  • 毒理學及替代史隨想系列一:帕拉塞爾蘇斯與萬物有毒
    說起毒理學的起源,不得不提到600年前的一位鍊金士,帕拉塞爾蘇斯(Paracelsus)(1493-1541)。
  • 馬克思主義哲學(二)馬哲及其特徵
    五、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進步性1、舊哲學企圖把哲學變成保羅一切科學知識的學問,將哲學凌駕於一切具體科學之上,充當科學的裁判。馬克思科學地規範了哲學與科學之間的辯證關係,強調哲學以具體科學為基礎,具體科學以哲學為指導。
  • 馬克思哲學革命的邏輯進程及其思想內涵
    摘 要: 馬克思哲學革命的中心要務是克服舊哲學「解釋世界」的局限, 馬克思由此終結「解釋世界」的舊哲學建立起一門「改變世界」的新哲學。   自改革開放以來, 馬克思的哲學革命一直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常青樹」。馬克思究竟如何變革舊哲學而創立一門新哲學?對此, 不少學者都作了深入研究。國內學術界提出了「兩次轉變說」和「雙重邏輯說」。近幾年來, 孫正聿、張一兵和吳曉明等教授又提出了許多深刻的觀點。
  • 記憶哲學:解碼人工智慧及其發展的鑰匙
    如果將人工智慧時代哲學出場的方式僅僅定位為倫理路徑,這未免過於狹窄了。幸運的是,我們也看到很多學者從不同視角拓展著哲學的路徑,如機器智能的主體性、智能社會發展的挑戰。本文試圖對從記憶哲學角度闡述哲學對於人工智慧發展提供的洞見:記憶哲學提供了一種思考AI的視野,即從記憶角度能夠很好地理解和解釋AI的發展的理論基礎、存在的理論爭論、未來的發展方向及其可能面臨的危機。
  • 「康德先驗哲學及其歷史效應」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
    為推動中國學者對自己的哲學傳統的反思與轉化,推動中國哲學在當代的發展,2018年11月10日-11日,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德國哲學專業委員會2018年年會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舉行。本屆年會主題為「康德先驗哲學及其歷史效應」。  會議由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德國哲學專業委員會主辦,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承辦。
  • 康德宗教哲學的基礎問題及其兩個走向
    這是康德批判哲學時期在概念上設定上帝是最高的道德或理性存在者的根源:上帝是最高的道德存在者,更是自然的創造者和終極原因。如果德福一致是可能的,只能來自上帝的計劃或旨意。但與傳統基督教神學一開始就在信仰中視上帝為一切的起點和終點相比,康德的啟蒙哲學則是從人的道德性存在出發的,即把道德視為人類生活和反思上帝之存在意義的基本起點。
  • 《劍橋文藝復興哲學史》:全面展現文藝復興哲學多樣面貌
    一個問題是:對文藝復興哲學的整體評價而言必需的歷史探索,卻在很大程度上還有待開展。大部分十九世紀的史家熱衷於探尋「現代」思想之根源,而非考慮在不同時代哲學教誨與思辨的興落,由此事實導出了另一個缺失。即便在討論文藝復興著述家時,他們也只是把這些人看作是後世哲學戰場上的小卒,而非其時代的思想家,有其自身的權利。
  • 高中政治《生活與哲學》說課稿《實踐及其特點》
    高中政治《生活與哲學》說課稿《實踐及其特點》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XX號考生,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實踐及其特點》。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寫給現代人看的中國哲學
    由於法家思想是一個論述社會秩序、政治權威和官吏體制效率的龐大體系,與其相關的文本、成員及其性質與特徵本身就是不甚清楚的。因此,從小處(即對法、術、勢三個概念的細緻分析)入手,接著根據韓非綜合商鞅、申不害與慎到學說從而形成全面體系的事實來總結出韓非的核心論說,最後考察法家與儒家在人性、民、善人與善法、臣等話題上的爭論,賴著藉助層層分析得以描繪出一副完整的法家思想地圖。
  • 溫州塾優秀塾生「周賽珍」分享《我對稻盛哲學的理解及其實踐》
    瑞豐控股集團總裁周賽珍作為溫州塾優秀塾生分享了《我對稻盛哲學的理解及其實踐》。瑞豐集團總裁周賽珍分享中講到第27屆世界盛和墅大會上稻盛先生寄語:以後大家必須自己進行自問自答,把學到的東西進一步深化和實踐。瑞豐控股集團從一家街頭油漆店發展為華東地區塗料行業的龍頭企業。
  • 阿佩爾及其「先驗論證」:作為「話語論辯」的哲學意義
    在歐洲,傳統哲學起源於「知識」,並且構成「知識」的主體部分,廣義的哲學就是普遍科學或者關於普遍之物的科學。要從方法特徵上講,哲學以論證和推論為基本方式,與宗教形成鮮明對照。泛而言之,哲學是「論證」,宗教是「信服」,哲學不「信」而宗教不「證」。
  • 王成軍:成熟時期萊布尼茨哲學中的個體化原則及其困難
    內容提要:個體是萊布尼茨哲學的基石,個體化問題因此也是萊布尼茨哲學的重要問題。在其成熟時期的哲學中,「個別化的知覺+個別化的欲望」,即「整個實體」被萊布尼茨視為單子個體化的原則。可以說,對個體的強調正是萊布尼茨哲學的一個基本特徵①,是其整個哲學的基石和關注的核心②。既然如此,個體化原則(principle of individuation)問題,即「是什麼令一個東西成為這一個東西而不是另一個東西」這個問題就不能不成為萊布尼茨哲學中最為重要的問題之一。甚至可以說,鑑於個體之於其哲學的基石作用,對這個問題的討論應該是萊布尼茨哲學的前提性工作。
  • (轉載)「道」的歷史哲學:地球上唯一的原生文明及其演進與變異|...
    所以說「盜亦有道」(例如黑格爾的「歷史哲學」)。黑格爾盜取中國哲學,卻又盜憎主人。黑格爾曾去巴黎請教漢學家雷慕沙(Jean Pierre Abel Rémusat,1788-1832年),並做了筆記。
  • 從哲學角度看問題:數據、大數據及其本質是什麼?
    數據與本體  根據上述認識,似乎可以通過觀察數據的形成和生產,來理解哲學與科學的在解釋客觀自然議題上彼此消長。  在近代科學初興時期,它並沒有從傳統哲學中分離出來,它被冠之以自然哲學。與之相併行不悖的,有哲學本體論和形上學。後兩者都是試圖以某些觀念描述和解釋外部自然,尋求事物的本質,並在哲學領域合法存在。
  • 什麼是文化哲學
    本期主持:鄒廣文(清華大學教授)本期主題:文化哲學及其構建  主持人語:隨著人類徵服自然的水平獲得極大提高,「文化世界」越來越取代自然世界成為人類生活的基本環境。如何消解人與文化的緊張,怎樣切實使文化成為肯定人的力量,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尺度,迫切需要人類在哲學層面建構自己的話語體系,文化哲學由此應運而生。本期刊發的三篇文章,從三個不同視角,闡釋了文化哲學及其構建的相關問題,希望能引發對此主題的進一步關注和研討。
  • 民國時期的哲學,是在吸收西方哲學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方面,五四時期輸入的主要是唯物史觀,20世紀20年代中後期以後,辯證唯物主義哲學開始大規模傳揚,到30年代便形成了介紹辯證唯物論的高潮。現代西方哲學方面,傳播的則主要是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羅素的新實在論哲學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學。20世紀20年代中後期,西方哲學得到了更進一步的介紹。
  • 哲學這麼好玩——一些有趣的哲學書籍
    關於人生的很多問題,哲學都能給出解答,然而卻總給人以抽象、晦澀之感,令人望而生畏。其實,哲學也可以很好玩。我們就推薦幾本通俗易懂的哲學書籍,以有趣生動的方式對哲學知識進行引導梳理,幫助讀者們在哲學的歷史長河中理清頭緒。《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
  • 論當代科學哲學動態先驗論路徑的實用主義闡釋及其超越的可能性
    這種純粹實用闡釋仍難以真正勾勒出科學進步與合理性的內在理性邏輯,只有最終回歸感性的科學實踐之中,我們才能將科學理論的結構及其相應實踐活動的一致性和同構性展現出來,進而全面揭示當代科學哲學發展的新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