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I高密度腦電助力中國神經科學發展-祝賀神科所,華山醫院研究成果登頂2020年度腦科學研究進展

2021-02-20 心拓視點

2020年12月16日,中國神經科學學會公布了2020年度「中國神經科學重大進展」科學研究項目,此六項研究積極的推動了神經科學領域的創新發展,充分展示和宣傳神經科學領域的重大科研成果,在此6項神經科學研究中,我們注意到《利用中文語言研究「植物人」大腦意識水平》使用高密度腦電技術開展科學研究,該項研究成果充分驗證了高密度腦電技術在神經科學研究中的優勢性。

2020年5月25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王立平研究組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毛穎/吳雪海團隊在《Nature Neuroscience

》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探索意識障礙患者層級語言加工》的合作研究論文。

 

研究團隊利用高密度腦電技術在意識障礙患者上開展了語言加工相關神經表徵的探索性研究,並將相關神經表徵與機器學習方法相結合,成功實現了對患者意識狀態的診斷和康復預測,為意識障礙患者的臨床診療提供了新的參考(圖1)。

圖1.研究者結合多層級語言序列範式和頭皮高密度腦電(EGI)記錄,幫助臨床醫生對意識障礙患者的意識水平進行診斷和預後判斷 

 

圖2.EGI工程師全力支持神科所,華山醫院教學科研,提供全方位培訓和售後支持

研究團隊可能找到了一種普適的大腦意識水平的評價指標,在昏迷、睡眠、麻醉等一系列與意識水平相關的大腦狀態評估中有著廣泛的潛在應用價值。研究團隊將在今後的研究中進一步優化測試方案,結合多模態測試和記錄手段,進一步提高研究結果的臨床效果、適應面和自動化程度,最終為研究意識障礙的神經機制、意識活動的神經表徵,以及在意識障礙患者上開展相關科學研究提供實驗依據和理論基礎。

 

 

高密度腦電在開展神經科學研究中的優勢:

足夠的空間解析度

傳統的腦電圖可能只有幾個導聯,空間分布非常大導致解析度差,在傳統的10-20系統中,僅僅只有21個導聯,這對於當前的研究需求是遠遠不夠的,在先前的研究中,已有研究表明EEG信號的空間採樣只有達到1-2cm才能確保不丟失信號,要保證達到這樣的空間採樣,就需要高密度導聯來進行空間採樣。

 

預處理方法的準確性

EEG信號旨在記錄頭皮表面的電信號活動,來評估由大腦引起的電位活動。但是要獲得比較乾淨的信號,在一般情況下,都需要進行EEG信號的預處理過程,在此過程中我們通常會經過的預處理步驟,重參考、偽跡剔除等。

 

源定位的準確性

傳統的腦電圖只能在腦部傳播到頭皮表面時顯示其電活動,而無法估計發生源的位置。在現在的分析方法中,源定位信號也是探索大腦功能的重要指標之一。找到準確的神經元活動將是病理解剖學的重要標誌。而現在驗證腦部解剖結構的一種方法是通過MRI圖像來評估源定位,MRI技術將是一個非常耗時的過程,現在通過高密度腦電圖進行反向計算將能有效得到準確的源定位。從而給像臨床上的癲癇定位或者是病理學定位的腦部功能提供更好的準確性。

 

時間成本

在傳統的32、64導電極帽上,打導電膏的時間將是20-30分鐘以上,這對於高密度腦電圖來說,將是一個噩夢,EGI高密度腦電圖採用網狀鹽水帽將128、256導電極帽的準備時間降低到幾分鐘以內,這將時間成本來說,將是一個巨大的優勢。

 

相關焦點

  • 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勢力"概覽2020版發布
    2016年11月,蒲慕明院士等科學家遞交報告,闡述中國腦計劃主要有三大支柱:基於認知方面的神經機制的基礎研究;神經性疾病早期診斷和介入的研究成果轉化;用於發展人工智慧以及機器人的類腦研究。2018-2019年,「中國腦計劃」已經啟航。那麼未來,它的「戰場」會在哪裡?
  • 萬字整理: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研究機構概覽
    2016年11月,蒲慕明院士等科學家遞交報告,闡述中國腦計劃主要有三大支柱:基於認知方面的神經機制的基礎研究;神經性疾病早期診斷和介入的研究成果轉化;用於發展人工智慧以及機器人的類腦研究。2018-2019年,「中國腦計劃」已經啟航。那麼未來,它的「戰場」會在哪裡?brainnews編輯部帶你來系統盤點一下。
  • 首個腦科學實驗室落戶華山醫院 中國腦機接口明年有望人體試驗
    10月23日,陳天橋雒芊芊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TCCI)第一個腦科學前沿實驗室,在大型神經醫學中心上海華山醫院虹橋院區落成投入使用。實驗室包括了腦機接口、睡眠夢境、認知評估、數字醫療等多項內容,進一步支持腦科學研究。
  • 【珍藏】萬字整理: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勢力"概覽
    2016年11月,蒲慕明院士等科學家遞交報告,闡述中國腦計劃主要有三大支柱:基於認知方面的神經機制的基礎研究;神經性疾病早期診斷和介入的研究成果轉化;用於發展人工智慧以及機器人的類腦研究。 2018-2019年,「中國腦計劃」已經啟航。
  • TCCI腦科學前沿實驗室落成,專注創新臨床研究以及成果孵化轉化
    今天,陳天橋雒芊芊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TCCI)第一個腦科學前沿實驗室,在大型神經醫學中心上海華山醫院虹橋院區落成投入使用。實驗室包括了腦機接口、睡眠夢境、認知評估、數字醫療等多項內容,將以國際化和產業化為核心特色,進一步支持腦科學研究。
  • 上海市「腦與類腦智能基礎轉化應用研究」市級科技重大...
    上海市「腦與類腦智能基礎轉化應用研究」市級科技重大專項成果有哪些?專項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潘雲鶴充分肯定了專項一年多來取得的重要進展,對專項項目組在腦認知、腦疾病、類腦智能算法等方面取得的優異成果表示熱烈祝賀。他指出,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融合是世界科學領域的重大難題。復旦大學領銜和集聚上海市和全國的力量,布局和推動這個方面的基礎和應用研究,無論對於腦科學還是人工智慧領域的攻關突破和原始創新都是一個非常大的促進。
  • 陳天橋腦科學機構首發年報 曾有意資助冷泉港
    自2016年底成立腦科學研究機構以來,盛大網絡創始人、慈善家陳天橋在腦科學方面的進展也引人關注。   參與中國腦計劃發展   去年,TCCI還聯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上海周良輔醫學發展基金會,共同組建上海陳天橋國際腦疾病研究所,聚焦腦疾病開展臨床研究,這也是陳天橋在中國腦科學研究方面的第一個重大投資。TCCI還與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建立了戰略合作,吸引了多位中國的優秀神經、精神醫學工作者加盟。
  • 北京腦科學研究正不斷將研究成果轉化成現實—新聞—科學網
    在腦醫學研究方面,北京擁有中國醫科院及北京協和醫院、解放軍總醫院、首都醫科大學及其附屬天壇醫院等一批腦醫學研究和腦疾病研究的優勢機構。在類腦計算方面,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自動化所等在內的全國骨幹研究單位都在北京聚集。「北京一直將腦科學作為重點支持領域,近5年支持腦認知和腦醫學相關經費1億多元。」
  • 陳天橋腦科學研究院首發年報,試圖解碼人腦奧秘
    自2016年底成立腦科學研究機構以來,盛大網絡創始人、慈善家陳天橋在腦科學方面的進展也引人關注。日前,陳天橋夫婦出資成立的陳天橋雒芊芊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Chen Institute,以下簡稱TCCI)公布了第一份年度報告。
  • 腦與視覺科學創新中心在京成立 交叉學科推動神經科學跨越式發展
    新華網北京11月7日電(記者孟菁)在11月7日舉行的第四屆中國臨床神經科學峰會(CNS)上,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北京同仁醫院聯合成立的腦與視覺科學創新中心正式揭牌。  該中心將致力於腦與視覺科學的交叉科學研究,融合神經學科和眼科等領域,集科研、臨床和轉化於一體,依託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基礎研究優勢,結合同仁醫院眼科頂尖的專業臨床和科研資源,開展多維的神經眼科前沿研究。
  •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神經科學研究技術分會學術年會
    會議由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神經科學研究技術分會、深圳先進院主辦,深圳先進院腦認知和腦疾病研究所、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籌)、廣東省腦連接圖譜重點實驗室、深圳神經精神調控重點實驗室、深圳市腦圖譜解析關鍵技術與設備工程實驗室承辦。
  • 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宋彬課題組誠聘博士後、研究助理及技術員
    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發表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Operative Neurosurgery,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等雜誌。2020年榮獲哈佛醫學院頒發的Alfred Pope Award青年學術獎。
  • 計算神經科學: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必要橋梁
    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將帶來腦科學、腦科技的突飛猛進中國要在信息技術產業上成為世界領軍人,應該大力發展神經科學,帶動下一個信息技術產業革命。在美國, 矽谷一些公司(高通(Qualcomm), IBM等)已開始向這一新興的「腦科技」(NeuroTech)產業進軍。同時,發展神經科學也具有戰略意義。
  • 神經科學年會參會人數創新高,陳天橋資助的數字藥物研究落戶上海
    在10月11日舉行的中國最大規模的神經科學學會年會上,來自全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位科學家參與分享了他們在這一學術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全球頂尖的神經領域專家也參與大會,包括劍橋大學心理系主任、前英國神經科學學會主席Trevor Robbins教授和美國耶魯大學神經生物學家羅納德-杜曼Ronald Duman教授都在大會上發表演講。杜曼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雖然起步晚於歐美,但是近年來發展迅速,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成果,未來有望趕超歐美。」
  • 深圳先進院腦信息中心:探索腦科學「信息化」 致力基礎前沿研究
    來源:深圳先進院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周正洪教授合作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維結構,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
  • 上海醫學專家新研究:腦功能區腦腫瘤手術致殘率降低90%
    陳勤奮 攝   中新網上海3月22日電 (陳靜 陳勤奮)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22日透露,該院神經外科專家吳勁松教授領銜的團隊歷時20年,探索建立了多項功能定位技術體系,實現腦功能區的精準保護,成功將腦功能區的腦腫瘤手術致殘率降低90%,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腦科學研究正試圖用基因遺傳機制揭開心理學的種種謎團
    科技日報華盛頓11月18日電(記者何屹)國際社會神經科學第五次年會近日在美國首府華盛頓召開。大會的研究成果表明,目前的腦科學已邁入從分子到行為的跨學科、多層次研究的時代,正試圖利用基因遺傳機制揭開心理學的種種謎團。
  • 心理所「腦與心智畢生發展研究中心「舉辦首次Brain Hack培訓
    4月13至14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腦與心智畢生發展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for Lifespan Development of Mind and Brain,簡稱CLIMB)以Imaging Developing Brain-Mind Association in Vivo為主題在京舉辦Brain Hack活動。
  • 教育對腦科學的期待 腦科學對教育的影響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第十三屆全國學術大會金秋十月,伴著豐收,碩果纍纍迎來一場盛宴。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第十三屆全國學術會議於2019年10月10日至13日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盛大舉行,本次大會主要對近年來我國乃至世界神經科學的最新發展及腦科學研究成果進行研討交流。
  • 陳天橋的腦科學研究院發布2018年度報告:獲10多項突破
    【TechWeb】3月4日,陳天橋雒芊芊研究院(TCCI)發布了2018年度報告,披露了2018年研究所在腦科學領域取得的重要進展,承擔基礎研究的TCCI加州理工,在2018年取得了10多項突破性成果,旗下4位科學家獲得了學術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