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AI系統結合優化的CT掃描技術,「雙管齊下」打造「智慧冠脈CT」,改變醫療服務困境。上海市胸科醫院供圖
中新網上海9月28日電 (陳靜姚君)中國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數眾多,許多冠心病患者發病前並無明顯症狀。幫助患者儘早高效地發現心臟「隱患」是醫生們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
記者28日獲悉,上海的醫療機構率先探索引入人工智慧AI技術,並全面升級掃描技術,冠脈CT總體等候時間縮短了90%;掃描技術的升級大幅減少了患者受到的輻射劑量。
冠脈CT是一項無創傷性檢查,主要用於篩查及診斷冠心病。它能夠判斷血管粥樣斑塊的大小、質地以及導致的血管狹窄、阻塞等情況,為臨床診斷提供重要依據。
於紅建議高危人群應將冠脈CT納入常規健康篩查項目。上海市胸科醫院供圖
記者當日走進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胸科醫院(上海市胸科醫院)。逾六旬的許先生剛剛做完冠脈CT檢查,感受和往年截然不同。他坦言:「以前,做冠脈CT檢查很麻煩,我心跳比較快,每次做檢查,都要吃藥控制心跳,還要練習屏氣,有時候要折騰半天才能完成檢查。」但是「這次,我只是躺在那兒,『唰』一下,幾分鐘檢查就做完了,太方便了。」許先生是「三高」患者,還有冠心病家族史,醫生建議他定期做冠脈CT檢查。
據介紹,上海市胸科醫院藉助人工智慧AI技術,多維度提升冠脈CT檢查能級,患者等候排隊時間大大縮短的同時,輻射劑量亦減少了80%,冠心病篩查效率大幅度提升,為推廣普及奠定基礎。
CT心臟掃描會得到約300張橫截面照片。醫生們需要以此進行立體三維重建,形成一幅幅完整的心臟、冠狀動脈立體高清照。按照傳統方法,對放射科醫生來說,「冠脈CT」的立體三維重建不僅是腦力活,更是體力活。上海市胸科醫院放射科主任於紅形象地告訴記者,在冠脈CT掃描出的數百張照片裡,心臟血管影像就像散落的珍珠一樣分散。 立體三維重建時,醫生就如同「串珠子」 ,需先把這些「珠子」從照片中「找」出來,再串接起來,重建出可供診斷的一根心臟血管。
立體三維重建時,醫生就如同「串珠子」 , 重建出可供診斷的一根心臟血管。上海市胸科醫院供圖
上海市胸科醫院放射科副主任醫師江一峰介紹,每個人的心臟有大大小小近10根這樣的血管,每處理一位患者的冠脈CT圖像,醫生們就要花上至少30分鐘。這導致了冠脈CT檢查效率低、患者等候時間長等狀況。民眾和醫生們都不滿意。
人工智慧AI系統結合優化的CT掃描技術,「雙管齊下」建成的「智慧冠脈CT」改變這一醫療服務困境。於紅透露,有了AI系統「加持」, 在處理患者CT片時,人工智慧可以在短短5分鐘內,完成血管的立體三維重建,自動生成心臟血管的立體高清照,並整理出初步診斷報告。醫生們自此告別機械繁瑣的「串珠子」操作中,更加專注於病情評估和診斷分析, 檢查報告更詳盡、準確和細緻。
醫院方面透露,現在,患者來院做一次冠脈CT,預約時間由以往的一個月縮短至2-3天,檢查後48小時內就能獲得診斷報告,總體等候時間縮短了90%。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該院全面升級了掃描技術,將以往「機槍」掃射式掃描改為「狙擊槍」式精準打擊,心臟「撲通」跳一下,全部掃描就完成了,患者受到的輻射劑量減少了80%,檢查變得更安全。
醫院方面披露的統計數據顯示,自去年5月至今,該院的「智慧冠脈CT」已完成近1萬例患者檢查。於紅建議:「高危人群應將冠脈CT納入常規健康篩查項目,定期為心臟血管『拍拍照』,培養『早篩查、早發現、早診治』的良好健康意識和習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