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馬守望者:與馬相伴19年

2021-01-15 人民網重慶視窗

原標題:野馬守望者:與馬相伴19年

  新華社烏魯木齊6月14日電

  新華社記者曲延函、張曉龍、張嘯誠

  一副墨鏡、一頂棒球帽,皮膚曬得黝黑,愛開自嘲的玩笑——與普氏野馬相伴19年的阿達比亞特,活脫一個準噶爾盆地版的西部牛仔。

  在新疆卡拉麥裡山有蹄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與普氏野馬相伴19年的阿達比亞特準備用望遠鏡觀察野馬(6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丁磊 攝

  在面積超過1萬平方公裡的新疆卡拉麥裡山有蹄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簡稱卡山自然保護區),39歲的他如同荒原的守望者,日復一日守望著世界唯一的野生馬種——普氏野馬。

  在新疆卡拉麥裡山有蹄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一處水源地,與普氏野馬相伴19年的阿達比亞特觀察遠處的野馬(6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丁磊 攝

  說起馬,牧區長大的阿達比亞特並不陌生,但幼時偶然聽人提過的普氏野馬,卻烙在他的心頭。

  「有個遠房叔叔在國外考察時曾見過圈養的普氏野馬。當時野馬用鼻子嗅他、在他袖子上蹭了蹭,讓他心裡發酸。叔叔說這是發源於我們國家的馬,應該回到故鄉,這句話我至今也忘不了。」阿達比亞特嚴肅地說。

  普氏野馬發源於新疆準噶爾盆地,曾因捕獵和環境問題一度滅絕。為拯救這一物種,我國自1985年起陸續從國外引回普氏野馬,並在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進行保護、繁育和放歸。

  阿達比亞特(左)和同事將野生動物碰倒的水源地碑重新立好(6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丁磊 攝

  2001年,阿達比亞特如願來到這裡工作。當時野馬數量不多,野馬歸鄉後首次野放也即將進行,大家對野馬都格外細心。回憶那幾年,他感慨道:「每匹馬都有自己的編號,我們記錄的工作日誌具體到每匹馬幾點吃草、吃了多少、幾點排尿、幾點睡覺。遇上野馬產駒,更要整夜守在馬圈外。」

  繁殖中心的野馬成長後會在卡山自然保護區野放,讓它們在自然中最大程度地恢復野性。

  2005年,這位年輕的「西部牛仔」選擇跟隨野馬的腳步,進入卡山自然保護區從事野外監測工作。「當時覺得飛馳的野馬才自由,那裡才是它們的歸宿,我也想和它們一起進入曠野。」

  監測員乘車在新疆卡拉麥裡山有蹄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尋找野馬(6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丁磊 攝

  野外監測一點不比繁殖中心的工作輕鬆。起初,阿達比亞特對野馬習性不熟,跑上八九個小時也見不到一匹馬,「保護區地表駝絨藜長得多,下面是堅硬的土包,車跑在上面晃得不行,我常被顛得頭暈眼花、甚至想吐。不過現在習慣了,覺得像坐過山車。」他笑著說。

  慢慢地,野馬什麼時間去喝水、天熱時在哪兒、颳風時躲哪兒……都被阿達比亞特牢記在心。他常常一個人蹲在山頭,靜靜地看野馬吃草、喝水、玩鬧。十幾年的野馬監測似乎讓他走進了野馬的精神世界。

  「人們都知道狼傲氣十足,但其實野馬也極具個性。」阿達比亞特如數家珍地說,「每群野馬只有一匹公馬,公馬若在挑戰中敗給其他公馬,就必須讓出自己的妻子孩子並離開。有些公馬離群後便不再加入其他群體,獨自在保護區流浪,守護自己最後的尊嚴。」

  一群野馬在新疆卡拉麥裡山有蹄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漫步(6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丁磊 攝

  與野馬相伴的歲月讓阿達比亞特看待動物的視角發生了變化。他說:「外出觀測時,稍微靠近野馬群,公馬就會站在最前面,把母馬和幼馬擋在身後,目不轉睛地盯著我們,一刻也不放鬆。以前我只是腦子裡知道它在幹什麼,但我有了孩子後,才在心裡明白它在幹什麼。」

  阿達比亞特有一雙女兒,野外監測工作讓他無法長時間陪伴家人。回望這些年,他情緒複雜,「有時我甚至羨慕野馬,在小馬駒需要時能擋在它前面……也想過離開,換一個能陪孩子的工作,但我心裡終究放不下野馬,它們像是陪了我19年的老友,已融進我的生命。」

  2005年,這位野馬守望者進入卡山自然保護區時,野放的普氏野馬只有50餘匹,到2019年底,保護區內野馬數量已達到240匹。

(責編:秦潔、張禕)

相關焦點

  • 知馬:普氏野馬
    普氏野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馬,保留著地球上唯一馬的原始基因,別的物種無法比擬其生物學意義。1879年,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在新疆的準噶爾意外地發現了它們,並將其命名為普氏野馬。我國位于吉木薩爾縣境內的新疆野馬繁殖中心已先後9次成功放養了76匹普氏野馬,使新疆野外普氏野馬數量達到300匹。它們都事先接受過適應訓練,佩戴信號追蹤器以便之後跟蹤研究。新疆野馬繁殖中心希望通過此手段恢復野外種群,為後代留下這個物種。
  • 電影《野馬》——蘭亭知音呼喚野馬雅集
    「野馬的呼喚」2009年,趙小玲陪著部隊幾位將軍來到新疆野馬繁殖基地。「現在這些野馬還是半圈養的,基地也沒有像書上寫的早期那麼艱苦。
  • 為什麼家馬需要釘「馬掌」,而野馬則不需要?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確實馴養的馬大多數需要釘馬掌,而在自然界中生存的野馬是不需要的,當然野馬也沒有人幫忙釘馬掌。那麼為什麼馴養的馬需要釘馬掌,而野馬卻不需要呢?釘馬掌的目的是什麼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幾個問題。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釘馬掌?
  • 普氏野馬,馳騁在卡拉麥裡的魅影
    基因之古老,血統之純正,數量之稀少,這一切,使得普氏野馬毫無疑問進入珍稀瀕危物種行列。普氏野馬跟家馬從基因上就有著非常顯性的區別,它擁有33對染色體,而家馬只有32對。普氏野馬習性兇野,它的嗅覺、視覺和聽覺都極為靈敏,即便是在吃草的過程中,也在機警地觀察周圍的形勢,防範非常嚴謹,所以自然界裡,他們的天敵很難接近馬群。
  • 普氏野馬女孩~ 在卡拉麥裡的240小時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過不少「金句」,今年5月18日至19日,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 幾近滅絕的「蒙古野馬」
    綜合6月19日蒙通社、蒙古Medee網新聞:6月19日,從捷克共和國的布拉格動物園又有4匹蒙古野馬(又稱普氏野馬),由捷克的軍用運輸機運抵了蒙古國。這4匹蒙古野馬全部為母馬,是從捷克放歸蒙古國的第九批野馬。這批蒙古野馬先是被捷克的軍用運輸機運抵科布多的布爾根縣機場降落,然後改用汽車運輸,最終被放歸在戈壁自然保護區「Б」區的泰和草原上。2018年,在該保護區的蒙古野馬種群數量是230餘匹。2019年春,共有40匹母野馬產駒,使在該保護區的蒙古野馬種群數量增至270餘匹。
  • 蒙古國尋野馬
    野馬一般由強壯公馬為首領結成馬群,為了爭奪首領地位,公馬之間爭鬥的殘酷性和兇悍程度遠比家馬要強烈得多。野馬的感覺非常靈敏,警惕性也非常高,稍有動靜便處於應激狀態。奔跑能力極強,我們在規定的地方不能再靠近,與馬有著一定的距離,所以野馬保持著安靜狀態。但由於距離太遠,無法拍到更清晰的照片。況且馬的毛色和周邊山石色也有些接近,用鏡頭去找有些困難,拍出來的畫面不夠完美。
  • 莊子的野馬,可不是野生動物的馬,這個字二千年來都錯了
    就連《康熙字典》也認為:田野浮氣曰野馬。《莊子逍遙遊》: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註:日光也。一曰遊絲水氣。顯然,他們都是把莊子的野馬,理解為野生動物的野馬,又把雲霧之氣的變化騰湧當成了野馬的樣子。但是,在西漢之前,馬這個字卻另外還有一種意思,而且跟馬匹沒有關係!
  • 普氏野馬,神秘的珍稀動物!
    在我國新疆的準噶爾盆地和蒙古人民共和國的乾旱荒漠草原地帶,曾經生活著一種野馬——普氏野馬。別看它與現代馬沒有多大差別,但它被認為是歷史上眾多野馬中唯一生存至今的種類,對人類尋求生物進化規律、發展生物基因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 《塞爾達傳說:荒野之息》馬在哪裡抓?頂級野馬快速獲得方法
    導 讀 塞爾達傳說荒野之息馬在哪裡抓?怎麼可以抓到頂級的野馬呢?
  • 為什麼要給馬釘馬掌,野馬卻不需要?釘在馬蹄上,馬不疼嗎?
    我們平時看馬蹄的腳底,認為是平面的,但是如果仔細對它們腳底進行觀察的話,會發現馬蹄的底部是一個「u」字形,而這個字母區域的部分是由馬的角質層構成的,這層角質層會跟著馬蹄的運動以及載重量的多少來受到傷害。馬在古代是作為一種交通工具來使用的,而到了現代,養馬的作用無非兩個,第一是作為代步或是起到休閒娛樂的作用,第二是用來搬運,這兩種目的都在為馬增加負重,而這種負重是由馬蹄來承擔的。
  • 普氏野馬
    說實在話,沒有真正的騎上馬飛奔前,對於馬,我是嚮往的,這種熱烈主要是源於武俠文字。但是,一旦真正駕馭它奔騰起來,懸在空中的瞬間足以讓我所有浪漫統統落跑。當陽光帥氣的馬主人問,還跑上一圈麼?我狼狽地搖頭加擺手,堅定地吐出一個字:不。 2004年5月,沿著青藏鐵路,偶見夕陽下藏羚羊、野驢或縱或立的身影,而之於野馬,是2010年9月一次機緣。
  • 人為什麼要給馬釘馬掌,而野馬卻不需要?釘在馬蹄上,馬不疼嗎?
    馬掌的功能其實是一樣的,馬作為重要的畜力,日行數十千米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因此對於馬蹄的保護,就像對汽車輪胎進行養護一樣重要!馬蹄鐵是怎麼釘到馬掌上的,馬的腳就不會疼嗎?因此修馬蹄時,馬主和蹄鐵匠可以觀察馬站著休息時的蹄子的結構是什麼樣的。」
  • 普氏野馬的野性春天
    普氏野馬外形似家馬,但額部無長毛,頸鬃短而直立,夏毛呈淺棕色「光棍漢」群裡投了顆「炸彈」2019年4月中旬,由於維修地下水管道,普氏野馬單身公馬群被隔離到另一場地。半個月後,單身母馬群也因同樣的緣故,被轉移到了與公馬群一欄之隔的場地內。
  • 僅存的純種蒙古野馬
    野馬性機警,善奔馳;一般由強壯的雄馬為首領結成5-20隻馬群,營遊移生活。早在普氏野馬剛剛發現後不久,一些俄、法、英等國的研究機構和博物館就對蒙古野馬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起初,因普氏野馬難以捕獲,僅是一些頭骨和皮張被陸續運回歐洲加以研究和保存,經過幾度嘗試,發現成年野馬幾乎無法捕獲(它們十分機警,逃跑也特別快),於是人們選擇捕捉剛剛出生的小馬。1899年至1903年,共有總計50匹左右野馬被相繼運抵歐洲,成為了第一批由人工飼養的蒙古野馬。
  • 新疆:30匹普氏野馬「深度體檢」
    新華社烏魯木齊11月17日電(記者杜剛)為更好保護世界上唯一的野生馬種——普氏野馬,新疆組織專家近期連續3日為30匹2-3歲普氏野馬進行了全面深入的體檢,體檢項目覆蓋面和採樣基數創歷年之最。這次體檢由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聯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畜牧科學院和自治區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共同完成。野馬中心高級獸醫師恩特馬克介紹,體檢內容主要包括馬鼻疽、馬傳染性貧血、馬流感、非洲馬瘟檢疫,並做了血常規、血液生化檢測、寄生蟲卵檢測。
  • 普氏野馬:我們是不幸的「幸運兒」
    然而,1878年的一天,一切都發生了變化。這天,追風祖先們生活的土地上,突然出現了一群身材高大的頓河馬,每一匹頓河馬的背上都馱著一個大鼻子白皮膚,被稱為人的生物。對於人這種生物,野馬們雖見得不多,但卻並不陌生,早在600多年前,它們就曾見過這樣一群被馬馱著的生物。讓追風祖先們感到奇怪的是,眼前的這群人,每一個都拿著一根前方帶孔的棍子。
  • 潛心研究,為普氏野馬回歸野化護航
    冒著零下20多度的嚴寒,科研人員把驅蟲藥拌入胡蘿蔔、玉米粉飼料中給野馬投喂,採取糞便樣本,將其中的馬副蛔蟲、野馬繁殖研究中心高級獸醫師恩特馬克說。北京林業大學李凱教授團隊與野馬中心合作近二十年,系統地開展了普氏野馬寄生線蟲病、胃蠅蛆病病原體鑑定與監測、馬胃蠅區系以及黑腹胃蠅種群遺傳結構、野生馬科動物蠅蛆病流行病學等研究。
  • 科學家成功克隆一匹已經死了四十年的普氏野馬!下一步準備克隆長毛...
    (Przewalski,或普氏野馬)克隆馬,普熱瓦爾斯基馬是一種產於中亞大草原的瀕危野馬,這隻克隆馬的出生象徵著它的同類重新燃起了生存的希望。普氏野馬(Equus ferus przewalskii)正處於滅絕的邊緣。由於狩獵、人類進入其領地、與牲畜的競爭以及嚴冬等一系列因素的綜合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草原上的野生普氏野馬數量急劇減少,人類最後一次在野外見到普氏野馬是在1969年。幸運的是,動物園裡還有一些普氏野馬,但數量不是很多。
  • (社會)新疆:30匹普氏野馬「深度體檢」
    新華社烏魯木齊11月17日電(記者杜剛)為更好保護世界上唯一的野生馬種——普氏野馬,新疆組織專家近期連續3日為30匹2-3歲普氏野馬進行了全面深入的體檢,體檢項目覆蓋面和採樣基數創歷年之最。這次體檢由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聯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畜牧科學院和自治區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