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尤邁診所 白求恩精神與協和專家只為那一個個遠來的病人

2020-12-06 第一健康報導

傳播正能量 創造新價值;第一健康報導——健康中國新聞發布與傳播平臺,是踐行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和「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戰略思想的新媒體,專注新時代健康中國戰略實施和健康品牌建設與傳播,是原國務院醫改辦公開表彰媒體。

——第一健康報導專訪北京尤邁診所執行董事戴津津聚焦健康中國本真(第一健康報導北京 記者郝健一) 題記2019 早春二月,戶外雖有絲絲涼意,暖陽折射出的光暈把尤邁診所櫥窗裡的白求恩大夫救死扶傷雕像,映襯的生機勃勃、更加栩栩如生。駐足思瑤,恍如又回到了抗日戰爭的革命根據地,儘管醫療環境簡陋,醫療設備簡單,但人道主義和為人民服務的醫道醫德精神,感染撫慰著那個時代所有的中國醫生,也救治了那個時代為民族解放、為共和國創立和建設而奮鬥的一代代中國人。一間小小的尤邁診所,能夠把呈現白求恩大夫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的雕像放置在每日熙熙攘攘、國內外人流湧動、比鄰協和醫院的東單大街上,其昭示的不僅僅是「白求恩大夫」救死扶傷的故事,更是對現有醫療體制的呼喚-回歸醫療本質,治病救人,以人道主義的公益之心做好醫療。-九劍

櫥窗裡的白求恩雕塑2 月 22 日,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第一健康報導應邀到尤邁診所參訪。「我們認為醫療服務的核心是醫生,醫生不僅能治病,還能醫人心。讓醫療回歸為病人服務的本質」。曾經不是醫療人、如今投身醫療領域的戴津津女士對第一健康報導說的第一句話,竟然是這樣簡單明了。現行的醫療服務體系,病人看病難,看病貴,市場化的病程診斷 360 度閉環,圍繞著以疾病為中心,規範化、標準化、程式化的看病流程,更像是現代化的治療疾病生產車間。身兼北京尤邁慈善基金會理事的戴津津對此深有感觸,她告訴第一健康報導:在尤邁診所裡,醫生仍保留著傳統的個體行醫的特點。

戴津津接受第一健康報導專訪這樣的「感觸」和辦醫之道,出自一家民間診所,記者要探個究竟。尤邁醫學診所所在的位置,幾乎被中國最知名的協和醫院包圍,它是如何生存? 如何發展?如何被認可?如何被提升名望、又如何被中央首長提名批示?戴津津:成立診所的初衷就是提供一個醫患都滿意的平臺,讓醫療環境從尤邁診所開始改變,讓醫生能好好看病,讓患者能看好病。只有德仁兼備的醫生,才是好醫生,才是看好病的基礎,醫療機構給醫生和患者充裕時間,是好好看病的保障。第一健康報導從尤邁診所的醫政流圖裡看到:有大部分來自北京協和醫院退休的醫務工作者在尤邁診所發揮餘熱,他們覆蓋醫療、護理、藥劑、醫聯團隊等各部門。戴津津:「他們具備豐富的醫學知識、人生閱歷和社會經驗,在協和醫院幾十年的工作中,一直保持著嚴謹、求精、勤奮、奉獻的協和精神,在這些老師們的薰陶下,診所形成了一種「傳幫帶」的工作氛圍及人員配置模式。在他們身上,有來自於精英的自律,有老協和人身上科學濟人道的精神,有一切從患者利益出發,為患者選擇最實惠的醫療解決方案的方法,保證充分的醫患溝通,讓醫生和患者有尊嚴的看病。」看病 30 分鐘,是尤邁診所對患者和醫生的允諾為了實現這個允諾,尤邁診所規定每位專家半天內最多只能接診10位患者,充分保證患者與專家溝通的時間。尤邁診所不少於 30 分鐘的就診時間,有效保證了醫生和患者就病情及診治方案進行充分溝通,避免了浮躁和草率,從而最大限度地較少誤診、漏診,醫生可以享受踏踏實實的診療,患者享受明明白白看病的就醫體驗,從精準診治中獲益。根據尤邁診所的回訪調查顯示:患者的總體滿意度達到了 95%。場景:一位 19 歲的藏族癲癇患者,在父親的陪同下走進了診室,因為不會說普通話,一起來的還有一位藏族「翻譯」。「出生的時候有早產嗎?」「抽搐的時候是一邊還是四肢都有?」「犯病的時候是一個月犯一次還是一個月多次?」從患者出生一直問到近況,一問、一答、一翻譯,全國知名神經內科專家、年屆73 歲的老協和吳立文大夫與這位患者的問診時間持續了近一個小時「看病 30 分鐘」保障了醫患雙方的充分溝通。

吳立文大夫與患者溝通「癲癇患者的問診非常重要,從他的出生、家族史、發病時間、發病規律、發病情形…都要一一了解,這樣才能診斷明確,這需要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與患者溝通, 尤邁診所其實為大夫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吳立文大夫對第一健康報導介紹。「老專家們也希望把餘熱發揮到極致,利用多年積累的豐富經驗和醫學知識, 為診所學術指導,幫扶基層醫院,尤邁為此提供了這個機會,某種意義上也是協和的精神在尤邁醫學診所的延續。」戴津津說。2016 年 8 月,尤邁診所的大病再診斷實踐得到了國家相關領導的認可和批示肯定。一位中央首長在尤邁診所提交的《大病再診斷實踐情況報告》上批轉國家衛健委、北京市及協和醫院負責同志:「協和退休專家發揮餘熱,積極參與社會辦醫,滿足患者多元化需求,控制不合理費用,這一探索應予肯定,使這一形式更為完備。」

領導批覆影印這一批示,為尤邁的正確發展提供了充分信心,決心繼續在分級診療中擴大自身的社會價值。戴津津曾對來採訪的媒體感嘆:「尤邁診所是一家非盈利機構,我們希望醫療能夠真正回歸為人服務的本真,為每一位遠道而來的患者切實提供最優質的醫學診斷,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在這寸土寸金的地方在門市櫥窗置放白求恩雕塑的原因。」(責編 秋時雨)

相關焦點

  • 家門口看大病 協和專家「隔空把脈」助力慶元精準醫療
    4月11日上午9點30分,在慶元縣人民醫院遠程會診中心現場,浙江省首個北京尤邁慈善基金會健康幫扶項目遠程視頻會診如期開展,來自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內科專家周立新通過遠程視頻正在對患者治療方案進行指導。慶元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吳新校,主治醫師周雅萍等端坐在第一排的位置,將早已準備好的病史匯報PPT與專家和現場的醫生們分享。
  • 弘揚紅色革命精神、白求恩精神和黃大年精神 吉林大學引導師生矢志...
    作者:吉組軒  近年來,吉林大學高度重視對師生進行政治引領和思想激勵,通過多種方式大力弘揚踐行學校紅色革命精神、白求恩精神和黃大年精神,持續推動全體師生牢固樹立家國情懷,努力傳承紅色基因、系牢紅色紐帶,矢志愛國奉獻、勇於創新創造。
  • 穿越80年,對話白求恩
    在最後的時刻,他把這樣的話寫在信箋上:每年要買250磅奎寧和300磅鐵劑專為治療患瘧疾病者和極大數目的貧血病者……千萬不要再往保定、天津一帶去購買藥品,因為那邊的價錢要比滬港貴兩倍。那是1939年,他叫白求恩。白求恩在加拿大的寓所裡。
  •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師從世界頂尖專家,學成毅然回國,成領域先驅
    講解剖課的張鋆教授,他完全不用課本的,就隨手在黑板上畫,用英文講出來;馮應琨教授在我們臨床實習的時候,讓我和孫燕跟他一起做一項肝豆狀核變性病人的鈣磷代謝研究。我們每天晚上做完功課以後,就去做實驗室研究。"湯曉芙說到,"這讓我認識到,協和醫院的醫生都不是只做臨床,而且必須要做科研,這點給我的印象是很深的。"
  • 一年豪賺126億美元的診所,憑什麼讓全球患者追捧?
    據說林青霞為了懷孕專門來梅奧做過2次檢查,中國的地產大亨馮侖、潘石屹也曾專門飛過半個地球來這兒體檢,對梅奧的服務和醫術讚不絕口。實際上,這種針對政要、明星、富豪的服務,只佔每年營收的5%,梅奧診所每年為130多萬人提供醫療服務,最多的還是拿著醫保的普通人。你更不要被「診所」這個名字誤導。實際上,梅奧是一個有著150年歷史,由位於羅徹斯特的總部和亞利桑那、佛羅裡達這三個地方的大型醫療中心,以及遍布美國的數十家診所組成的龐大醫療體系。
  • 診所違規接診發熱病人被罰!國家衛健委:提高村衛生室和診所疫情...
    針對嚴峻的防疫形勢,多地嚴格管控村衛生室、個體診所等基層醫療機構的接診。當下這種特殊的時候,不嚴格遵守防疫規定,那就面臨著處罰。1 月 10 日,義烏衛生監督所接到投訴舉報:市中心醫院接診了一名 15 個月大的發熱患者張某,患者家屬自述曾在稠江街道某私人診所就診。
  • 精品完備性策略——梅奧診所完美選擇
    就說一點:越是大醫院,往往病人死亡率越高。你說,這是因為大醫院醫療質量差嗎?不是啊,因為危重病人都往大醫院送啊。你看,醫療服務的效果,很難用治癒率、出院率、病死率這些客觀指標來衡量。這就是信息不對稱。那問題就來了:客觀指標無法衡量,消費者甚至都無法了解自己接收到什麼樣的服務,一個醫療機構怎麼建立品牌呢?靠做廣告嗎?
  • 王海龍:新見白求恩晉察冀手稿釋讀
    如果醫生不為傷員工作,那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讀著這滾燙的話語,今天的醫生也應向他致敬。白求恩訓練農民和年輕工人成為醫生(來源:ramonamckean.com)一九三九年春的一次戰鬥中,白求恩又奔赴前線,在戰火中他持續工作了近七十個小時,為一百多名傷員做了手術。一位傷員病危需要輸血,他擼起袖子就獻血。
  • 協和專家為您解讀為何食物過敏的人越來越多
    協和專家為您解讀為何食物過敏的人越來越多 2019-10-11 15:05:39 來源:人民網  |  作者:佚名 | 字號據媒體報導,近幾十年來,全球食物過敏案例明顯增加,英國有7%兒童食物過敏,澳大利亞有9%。為什麼會出現食物過敏?食物過敏的人為何越來越多?《生命時報》記者採訪了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主任醫師、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過敏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孫勁旅教授,解答關於食物過敏的疑惑。
  • 探秘:終於揭開面紗的丁香診所長啥樣
    這一部分不僅有醫生,護士、檢驗科醫生也參與進來,從只靠醫生為中心來提供服務,過渡到通過護士來進行慢病的患者教育。還有兒童遊樂區,估計小朋友再也不會害怕打針了。 丁香診所還可以為患者提供護士和醫生可以上門服務的居家(FAMILY)特色的服務。
  • 毛澤東與白求恩情誼如何 到底見沒見過面?
    2009年他又被中國網民評為一百年來對中國幫助最大、最受中國人民愛戴的國際友人之一。而白求恩則以票數最多排名第一,由此可見,不管是在抗戰時期還是今天,白求恩精神永遠值得我們中國人學習與弘揚。  白求恩與毛澤東惟一一次的延安會面  白求恩是加拿大共產黨員,是一位著名的胸外科專家,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1936年白求恩曾在西班牙參加國際縱隊,幫助支援西班牙共和軍進行馬德裡保衛戰,抗擊法西斯主義。
  • 只存在於神話中的神獸饕餮,悄悄來到人群中,開起了小診所
    剛上班那幾天,葉雲便覺得有點不對勁。病人來的時候都是一臉的焦急和痛苦,可林軍似乎有妙手回春的本事,沒幾次便能讓病人痊癒。照理說,病人該千恩萬謝才是。可每個痊癒的病人,走的時候都是一臉的冷漠,連一句「謝謝」也不曾說。林軍倒也不介意,每次治好病人,總能見他的臉上出現一抹淡淡的紅暈,看起來特別滿足和享受。
  • 協和醫學院八年學制75分及格,「神人」不少
    新華社資料圖作為一個在協和大院長大的子弟,對那以後發生的所有事情,我都不再驚訝而更認為順理成章:協和人衝上武漢第一線。獨立承擔起重症病房的救治任務。頂尖專家掛帥重症病區。如果她看到哪個病人表情痛苦,還會丟下手裡的事去直接詢問。有時護士提醒她說,待診室裡來了「特殊病人」,林大夫總是嚴肅地回答:「病情重才是真正的特殊……」著名外科學家、中國現代基本外科奠基人之一的曾憲九教授,也有讓後輩終身銘記的一件事:協和醫院原外科鍾守先主任回憶說:「有一次,我們正在查房,一位護士跑過來說,隔壁病房有一病人突然不行了。
  • 向生命致敬 向醫師致敬(一):不忘醫者初心——記北京協和醫院劉正印
    從武漢到北京,他們手握生命的重量;他們一生如一日的呵護,只為對得起醫生的稱號;他們謹記每一句囑託,擔負起治病救人的使命。中國醫師節, 向生命致敬,向醫師致敬!↑拼版照片:劉正印肖像(左圖,2月24日拍攝於湖北武漢, 季春紅攝;右圖,8月14日拍攝於北京協和醫院,新華社記者張玉薇攝)。
  • 住院10天只花100元 河南協和醫院涉嫌騙保被處理
    新華網鄭州9月10日電(記者雙瑞)位於鄭州市伊河路上的河南協和醫院最近人頭攢動,住院時交300元押金,出院再退200元,住院十幾天只花100元,辦有省、市醫保或新農合醫保的慢性病老年患者覺得撿了大實惠。記者從鄭州市社會醫療保險中心審核三科獲悉,他們已到院方實地考察,並發出暫停該院醫保服務資格的通知。「哪便宜,就上哪看病。」
  • 北京協和醫院:用生命守護生命,以集體力量戰勝疫情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曼玉攝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5月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曼玉)5月5日,最後一支撤離湖北的國家醫療隊——北京協和醫院援鄂醫療隊的代表來到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布會,分享在武漢治療期間的經驗和收穫
  • 白求恩是個「發明家」!你知道嗎?
    眾所周知,白求恩為了支援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在晉察冀抗日前線,他以精湛的醫術救治了大批八路軍傷員和當地患病群眾,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白求恩不僅是一位戰地醫生,他還在艱苦的條件下,就地取材,研製出了多種方便實用的醫療器械。近日山東衛視《中國面孔》解讀了一位非常特殊的「中國面孔」,告訴一個你所不知道的「發明家」白求恩!
  • 《白求恩在晉察冀》的創作靈感從何而來?呂其明是這樣回答的
    圖說:舞臺上的呂其明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攝拎著一隻紅色無紡布袋子,裡面裝著《白求恩在晉察冀》總譜,昨天,90歲的作曲家呂其明在2020上海重點舞臺藝術創作劇本研討會現場,亮出了其代表作《紅旗頌》姊妹篇。
  • 比白求恩更偉大的人:P. Roy Vagelos博士
    _Roy_Vagelos對中國人民的偉大貢獻毛澤東同志在1939年12月21日的《紀念白求恩》一文中說:「一個外國人,毫無利己的動機,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作他自己的事業,這是什麼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每一個中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這種精神。」
  • 協和醫學院紀念吳憲先生創建生物化學系100周年 傳承大師科學精神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日前在京舉辦「緬懷吳憲先生創建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系100周年」紀念活動,並為新命名的「吳憲大樓」揭牌。 協和醫學院紀念吳憲先生創建生物化學系100周年,傳承大師科學精神(央廣網發 北京協和醫學院供圖) 2020年是北京協和醫學院生化學系建系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