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佳節到來,加上同時又是中秋,天氣涼爽,又到了很多人「胡吃海喝」的時節。有的人身材苗條,怎麼吃的不會胖,很健康,而有的人骨瘦如柴,怎麼吃都胖不起來,很煩惱。實際上,從養生的角度來說,太胖和太瘦都不利於健康,太瘦的是脾胃吸收差,太胖的是脾胃溼氣重,兩者都是亞健康的狀態。
看起來脾溼也並非大事,但要記住一句話:脾溼久積則成病!脾溼這個詞我們也經常聽到,但大多數朋友並不十分清晰,到底何為脾溼?若用中醫理論來解釋的話太過複雜,我們可以從平日身體的表現來對號入座,看看你是否中招?
身體若有這6種表現,十有八九是「脾溼」!
1、身體有異味:當我們有脾溼的時候,運化能力就會不足,肝膽排洩功能下降,臭氣就會上逆,於是我們就會聞到口臭或者體臭,如果經常有異味,說明脾溼可能找上門了。
2、大肚腩: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有些人整體身材不算太胖,但是肚子這裡的贅肉怎麼都減不下去,多半就是脾溼。因為當我們遇到脾溼,脾胃的運化能力就會不足,對於脂肪的消耗能力不足,就會堆積在肚子上。
3、眼袋嚴重:其實這個也不難理解,我們回想一下,當我們晚上喝了很多水,第二天起來就會有眼袋,甚至眼睛浮腫,就是因為睡眠時脾胃運化水溼減弱,溼氣滯留在體內。如果我們並沒有補充過多水分也出現眼袋嚴重,就要考慮是否有脾溼了。如果長期如此,還有可能會影響腎臟的功能,務必引起重視。
4、腰腿酸痛:中老年人遇到最多的情況就是關節疼,中醫有句話叫:寒則溼,實則凝,如果寒溼之氣凝聚於關節,就會引發各類炎症和疼痛。此外,平日裡我們並沒有運動卻會小腿酸疼,這些究其根源,也是因為脾溼。
5、容易犯困:中醫說,「溼氣如裹」,溼氣重會影響細胞間的通透性,就像一床溼棉被蓋在人的身上一樣。如果是夏天,午後犯困,那是因為生物規律,屬於比較正常的表現,但若是平時經常容易打瞌睡犯困,說明體內已經有脾溼,脾溼則百病生,所以也要引起重視。
6、大便稀溏:如果又大便稀溏臭味很重,每次都有拉不盡的感覺,也要考慮是不是脾溼,因為脾溼過重的時候,就會表現為「溼氣黏腸」,大便次數增多,總有拉不乾淨的感覺。
以上幾種不同的表現,也未必需要全中,如果有其中3條以上的情況,就要引起足夠的重視,脾溼不僅僅只是亞健康,長期如此會導致氣血不通,代謝緩慢,也是很多慢性疾病的誘因。
灸透以下5個穴位,不受「脾溼」侵擾
如果遇到脾溼的情況,實際上也有很多應對的情況,比較常見的,第一,我們可以喝一點「赤豆薏米茶」,這個中醫書都有記載,注意甄別原料的可靠性就好了。其二,我們也可以把薏米拿來炒一炒(炒至金黃色),然後拿它泡茶喝,因為薏米本身是寒性的,經過翻炒就可以將它的食性改善,胃寒的人也可以飲用。
不過比較好的辦法還是艾灸,因為艾草是純陽之草,可以說是「溼氣」的天敵,因為脾溼的根源還是在於我們的內部環境,如果我們從祛溼化痰、通經活絡入手,就能從根源上去解決問題,脾胃功能變強大了,經絡通了,百病自然也就遠離了。下面我們來說說,在日常養生中比較常用的5個祛除「脾溼」的穴位,供大家學習參考。
1、天樞穴
天樞穴在我們肚臍旁開三橫指的位置,屬於足陽明胃經上的一個重要穴位,同時呢,它又是是大腸的募穴,也就是大腸經氣集中的地方,有升清降濁、疏腸調胃、理氣消滯的作用,如果平時我們能灸一灸或者按揉天樞穴,就能有效地調理脾溼,脾溼一去,脂肪就不再堆積,這也是天樞穴能減肥背後的原理。
2、中脘穴
中脘穴想必大家再熟悉不過了,這個穴位太重要了,中脘是胃經的募穴,也就是胃經經氣集中的地方,如果遇到急性胃寒胃痛、消化不好,都可以找到這個穴位,艾灸或者按揉都能很快得到緩解。同時,這個穴位也是祛除脾溼的一個重要穴位。
3、陰陵泉穴
這個穴位屬足太陰脾經,在小腿內側,位置也不難找,既然是脾溼,找脾經上的穴位當然就是正確的。同時,陰陵泉穴是脾經的合穴,從五行來看,這個穴位屬水,也是祛除脾溼的重要穴位之一。
4、豐隆穴
豐隆穴也是足陽明胃經上的一個穴位,艾灸豐隆有化痰、減肥消脂等作用。豐隆穴自古便是各派醫家祛痰的大寶穴。
5、承山穴
承山穴是膀胱經上的一個要穴,《黃帝內經》認為膀胱經主人體一身之陽氣,而陽氣正是體內溼寒之氣的天敵,承山這個穴位屬於經脈的樞紐,陽氣最為旺盛,通過按揉或者艾灸承山,就能振奮膀胱經的陽氣,祛除脾溼,所以承山也是一個祛溼的要穴。舉個慄子,當你遇到小腿酸痛,按一按承山,很快就能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