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影像界大咖」寶興蜂桶寨開營 關心大自然 發現野趣之美

2021-01-15 四川日報
「自然影像界大咖」寶興蜂桶寨開營 關心大自然 發現野趣之美

滇金絲猴 奚志農攝

毛毛蟲的夢想袁明輝攝

  2010年的第一縷陽光灑在一小群母藏羚羊身上,而農曆十六的碩大月亮正在緩緩沉入地平線。奚志農攝

山溪鯢黃一峰攝於四川臥龍

藏羚羊 奚志農攝

滇金絲猴·母與子奚志農攝

    

□李婷
  獨角鯨一家在北冰洋的水下冰牆迷宮中穿梭,「海鬣蜥寶寶」一出生就遭遇錦蛇的圍堵,盤尾蜂鳥在熱帶雨林裡與蜜蜂搶食花蜜……8月底,BBC生態影像紀錄片《地球:神奇的一天》上映,既向觀眾展現了自然的寬闊美好和生命的多樣性,也讓野生動物攝影師群體再次受到社會關注。
  8月24日-8月30日,野生動物攝影師奚志農攜董磊、黃一峰、吳金黛、袁明輝、張程皓等「自然影像界大咖」,與20餘位學員齊聚「熊貓故鄉」雅安寶興蜂桶寨,開展「野性中國自然影像學校」之攝影訓練營。筆者走近「自然影像界大咖」,為讀者解開自然影像創作密碼。

A

怎樣拍攝野趣?攝影技法並不是全部
  拍攝動物不同於拍人,攝影者不可能事先和動物「約好時間地點」,讓它們出來。以拍攝「滇金絲猴」被公眾熟知的奚志農,第一次去拍滇金絲猴,3年的尋找和等待也只有兩次機會令他滿意。動物具有極敏銳的嗅覺和聽覺,再加上屢禁不止的偷獵現象,野生動物一般對人都十分警覺,想要近距離拍攝到動物更是難上加難。因此,除了配備專業的「大炮鏡頭」「微距鏡頭」等,攝影師也需要下功夫隱蔽自己。
  奚志農介紹,穿迷彩裝、匍匐拍攝、避免發出聲響、不塗帶有氣味的物質等,都是拍攝時需要遵循的基本法則。「昆蟲的複眼、腿上的細毛都對空氣十分敏感。」以微距昆蟲攝影見長的攝影師袁明輝說,日常拍攝中需要將自己隱藏在昆蟲的下風向,以避免氣流帶動氣味傳播。
  2012年,袁明輝路過武漢植物園裡的一棵美人蕉,發現葉子上分布著零星的蟲噬破洞,一隻草綠色的跳蝗來回穿梭。他停下腳步站定等待,心想要是跳蝗能從葉洞伸出腦袋,畫面一定很有趣。果然,在他拍攝20多張照片後,終於抓拍到跳蝗透過葉洞看鏡頭的情景。這張頗具戲劇性的照片名叫《捉迷藏》,2013年3月獲第42屆NWF美國國家野生生物攝影大賽其他動物組高度讚揚獎。
  「動物攝影並不是炫耀設備多先進,技法多高深,去多麼難得的深山老林,拍攝多麼罕見的生物,而是通過拍攝動物,去發現它們的故事,關心自然。」袁明輝說。
  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理念,使他在有「自然攝影奧斯卡獎」之稱的BBC野生動物攝影年賽(WYP)中勝出,在IGPOTY英國國際花園攝影年賽微距藝術組等國際賽事中奪冠,而他也是中國國內唯一拿下世界自然專業類攝影賽事「全滿貫」的人。
  但他十分不屑那些為了拍照不擇手段,不惜冰凍青蛙擺造型,剪掉鳥窩周圍的樹枝以達到畫面簡潔的「黑鏡頭」攝影師。「這種攝影根本沒法參賽,再偽裝也騙不過評委的眼睛,是嚴重違背自然生態攝影道德的!」

B

怎樣聆聽自然?自然音效譜曲獲臺灣﹃金曲獎﹄
  除了照片,也有音樂人通過聲音為自然畫下「影像」,本次蜂桶寨訓練營中,臺灣音樂製作人吳金黛,便跟隨生態攝影師一起去探尋自然中的聲音。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吳金黛開始深入到野外採集各種各樣自然的聲音,她常常一個人背著一個錄音機,帶著大耳麥,舉著毛茸茸的大話筒,聽山野的風輕拂樹葉,聽星夜下青蛙的求偶戀曲,聽傍晚的海浪拍打沙灘,聽雷聲暴雨席捲熱帶雨林……她把這些搜集到的天然音符,根據不同種類動物的叫聲之間的音程(音和音之間的距離),配以笛聲、吉他等樂器聲譜曲成演奏曲。
  吳金黛介紹,比如日本樹蛙和蟋蟀聲之間存在天然的音程,再把白腹秧雞「呱呱呱」的叫聲作為歌曲的節拍,用褐鷹鴞「呼呼呼」的聲音來定調,請青蛙叫聲充當打擊樂手,飛鼠、山羌等聲音點綴其間,譜成一首#D小調的《深林狂想曲》,動物的聲音不再是裝飾而是參與主角。
  這張專輯也是第一張臺灣大自然音樂專輯,收錄烏頭翁、臺灣畫眉、五色鳥、莫氏樹蛙等30餘種自然音效。2001年吳金黛憑藉自然音樂專輯《我的海洋》獲12屆金曲獎。「雖然搜集生態錄音聽上去很浪漫。」吳金黛說,但由於採音儀器對聲音十分敏感,為了避免收錄到噪音,保持足夠的安靜,她不僅要將話筒套上過濾雜音的毛茸茸的風罩,還要常常一個人去郊外採集,在臺灣利嘉林道錄音時遇到山豬也被嚇得不行。但她希望通過音樂這個沒有壓力的載體,在不斷突破自己和簡單悅耳的聲音中找到平衡,讓更多人通過聲音來認識大自然。

C

生態影像﹃轉譯﹄什麼?敬畏自然,折射人類情感
  從2000年開始,出生於臺北市的資深生態攝影師黃一峰用鏡頭持續記錄著世界上逐漸消失的熱帶雨林。今年7月,在他第26次去馬來半島東南的婆羅洲熱帶雨林時,除了發現長鼻猴等物種的數量變少外,竟然遭遇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暴雨,狂風把樹都吹倒了。
  「要知道婆羅洲的美稱是『風下之鄉』,颱風不會經過這裡,這種變化很讓人憂心。」黃一峰說,雨林帶給自己的驚喜莫過於生物多樣性,每次去都會發現新的生物。但近年來,隨著雨林的砍伐和氣候變暖等環境因素,這種震驚大於驚喜,原來在京河旁層層疊疊的熱帶雨林也只剩下外圍薄薄的一層。「所以我想做一個自然『轉譯者』,讓城市裡的公眾通過這些照片,重返自然、認識自然,還有很多生命和我們一起生活在這顆星球上。」
  「當你開始拍攝這些動物時,就慢慢地開始關心它們生活的環境。」奚志農說,敬畏自然應是人的基本素養。他從1983年開始從事野生動物攝影起所記錄的經典作品中,既包括擁抱在一起的滇金絲猴母子,也有在雪中跳起「芭蕾」的川金絲猴,以及長著白屁股回首時舒展為心形的藏原羚等溫馨畫面,也不乏偷獵者丟棄的藏羚羊頭等令人唏噓的場景。
  而從事18年生態攝影的袁明輝,希望自然影像能「折射我們人類自己的情感」。2011年10月底,他在武漢曾拍攝過一條在泛黃葉片上剛蛻皮的毛毛蟲,深秋微紅的陽光把它的身體照得金黃透亮。一個不了解昆蟲的人看到秋天的毛毛蟲會覺得沒什麼,但在袁明輝的眼中,秋天的毛毛蟲還在蛻皮,這不僅是一個生命成長的過程,也是這個生命在寒冷中抗爭的過程,就像一個平凡人。這幅取名《毛毛蟲的夢想》的作品,在2013年獲NBP美國最佳自然攝影獎微距世界組高度讚揚獎。
  「其實動物拍攝,有時需要基於了解動物基礎上的一個預設。只有對昆蟲習性充分了解,才知道這個鏡頭的意義。」袁明輝說。

相關焦點

  • 傳奇寶興遊玩攻略徵集大賽正式落下帷幕!最高得票3226票!
    分享了這麼多,下面,記者還得說說咱寶興到底有哪些美景吧!  本著細水長流的原則,此次我們只簡單分享下寶興的幾大主要景區。更多的,就容記者賣個關子,等各位親親自來體驗發掘了哦!東拉山大峽谷之夏  3、東拉山大峽谷景區  東拉山大峽谷景區距成都市區235公裡,位於寶興縣隴東鎮境內,距縣城28公裡
  • 360度玩轉寶興 寶興吃住行全攻略
    四川新聞網雅安5月18日訊(袁洋 劉偉) 寶興縣,取《禮記·中庸》篇中「寶藏興焉」之句命名。位於四川盆地西部邊緣,雅安市北部,氣候宜人,旅遊資源豐富。寶興是世界大熊貓的最早發現地,故又被稱為「熊貓老家」。
  • 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是是大熊貓的發現地。周邊的臥龍、黑水河、喇叭河三個自然保護區,形成一個保護型鐵三角,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處在鐵三角的中心地帶,是邛崍山系大熊貓棲息地關鍵性的走廊帶,對連接邛崍山系的大熊貓棲息地,促進大熊貓種群間基因交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蜂桶寨半野生馴養場現有大熊貓、小熊貓、黑熊、馬熊、野雞、馬雞、貝母雞等多種動物可供遊人觀賞。保護區管理處,建有動物馴養繁殖場,搶救室,科研陳列室。也建有賓館等接待設施。
  • 四川蜂桶寨再次捕捉到雪豹野外影像!
    四川在線消息(孫振宇 記者 遊飛)6月5日,記者從四川蜂桶寨國家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在整理紅外相機拍攝的野外視頻數據時,該局工作人員從位於保護區核心區的一臺相機中,再次發現一段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雪豹的影像紀錄
  • 這個秋天來寶興磽磧藏寨·神木壘賞紅葉行程旅遊攻略在這裡
    這裡的風景自然幽靜,不用焦急,不用被催促,也不會到處都是人肉背景,真正自在。也許神木壘對很多人而言,不算美,但是對於有情結的遊客來說,加絨藏族的民俗文化就讓它已經很獨特了。沒有誰敢說見過最美的景,因為還有更美的在路上。本網通過網友的遊記,整合了相關的旅遊攻略。
  • 四川省地震局監測預報與科技處副處長王雙洪率隊到寶興開展地震...
    檢查組首先與寶興華能公司相關負責人進行了座談,對寶興磽磧水庫地震監測臺網建設和強震動設施運維提出了明確要求,併到磽磧水庫進行了實地檢查。檢查組與縣應急管理局主要負責人、縣防震減災服務中心相關分管同志進行了座談,對寶興地震監測工作和視頻會商系統改造項目進行了指導,充分肯定了寶興在地震監測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績。檢查組還實地查看了磽磧、蜂桶寨地震預警基準站完工情況和鄧池溝綜合觀測臺地震監測設備運行情況。
  • 2020上海科普大講壇「未來科學+」科學營開營 感受科學樂趣
    在這期間,營員們將在專家講座、互動討論、科普影視、科學實驗、文物修復、成果展示等活動環節和志同道合的小夥伴一起感受科學的奇妙與樂趣,在科學大咖與專業導師的引導下體驗科研創新的魅力。此次科學營開營儀式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首席科學家、C919大型客機總設計師吳光輝做開營報告,講座中吳院士以「大飛機的發展歷程」為題,圍繞飛機的前世今生、飛機的趣味科普、國產大飛機的知識等方面展開講述。
  • 青青自然科學營招募年度小學員
    親近自然之美,發現科學之趣。3月30日,青青自然科學營第四期走進華中農業大學博物館,姜昊館長帶著25組家庭探尋蝴蝶的秘密,生動解讀蝴蝶的分類、形態、生活習性等,讓孩子們對這春天精靈全新認識。   科普講座《飛行的花朵》一開場,姜館長就用繽紛靈動的數百種蝴蝶圖片抓住了孩子們的眼球,「哇!太美了……」讚嘆聲不絕於耳。
  • 寶興縣委書記馮俊濤赴雅安經開區調研「飛地經濟」寶興園中園建設...
    10月9日,寶興縣委書記馮俊濤赴雅安經開區調研「飛地經濟」寶興園中園建設工作。縣委常委、統戰部長楊斌,副縣長孫紅兵,縣委辦、縣工業園區管委會、縣夾金山建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及相關企業負責人陪同調研。在寶興園中園,馮俊濤詳細了解園中園建設、產業布局、在建項目進度、入駐企業生產經營、企業所遇困難等情況。
  • 【夏令營】探險旗魚自然探索,千島湖7天雙語成長營‖大綠中國童軍水域夏令營
    探索水域森林,林間探險、尋找生靈,自然課堂尋找山間的生靈,去發現竹節蟲去敬畏神奇的大自然,去敬畏未知的世界生物老師帶領小童軍們在大自然中擦亮一雙雙好奇的眼睛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將成為發現和學習的素材1、報名時如享受同行價,請在支付時備註同行人員姓名;2、支付時請務必填寫小營員信息,以便統計,定製隊服、證書及購買保險;3、為方便備註信息,請1人1單支付;4、入營將由大綠中國童軍組織與監護人籤訂入營合同
  • 國慶自然創客單日營 | 植物的發光帝國,蝴蝶的隱身了,花朵捕蟲器...一起來玩自然科學STEAM!
    >,孩子們研究我們身邊的生命現象,一起解密、一起創造,發現大自然原來是個天才設計師!這種在他筆下美麗又輕盈的小精靈,究竟有何特殊魅力引得大文豪競折腰呢?上圖為納博科夫納博科夫手繪蝴蝶結構圖。 納博科夫曾經是劍橋大學昆蟲學的學生,雖然他沒有選擇昆蟲學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但是對自然的愛,尤其是對蝴蝶的迷戀貫穿他的一生。正如義大利小說家卡爾維諾對大自然和昆蟲的迷戀一樣。 美如扇貝的蝴蝶翅膀,精巧的結構令人讚嘆大自然造化之工的絕妙。
  • 《花香與鳥語》|大自然之美:花兒為什麼盛開,鳥兒為什麼唱歌
    什麼花早晨開,什麼花中午開,什麼花晚上開?小時候有沒有聽過這樣的問題答,你還記得答案嗎?在《道德經》裡有一個說法,叫道法自然。無論什麼道,都是在大自然中形成,並有一定的軌跡可尋。這種關係是自發的,天然形成的,無意識的,自然的規律。
  • 探知大自然奧秘,領略生態之美:中南林科大這場自然教育科普活動有...
    四葉草為何代表幸運……1月3日,湖南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發揮其資源優勢,舉辦了第二屆實驗室開放日暨自然教育科普活動。來自中南大學第二附屬小學、青園小學、怡雅小學、天心區實驗小學等10餘所小學的40多名小學生,在老師和志願者的帶領下,現場探知大自然的奧秘,領略生態之美。
  • 丹麥最著名的動物園,讓人仿佛置身非洲大草原中,盡賞野趣之美
    近距離接觸獅子、長頸鹿、斑馬等野生動物,讓您仿佛置身非洲大草原中,盡賞野趣之美。歐登塞動物園開在居民區的邊上,鐵隔壁就是別人的house,也是挺有意思的。只是不知道是因為我們來的晚了還是季節原因,感覺動物園內遊客很少很冷清,吃飯的店和賣飲料的小店鋪都沒有開,雖然實際上規模可能比不上北京動物園,但無論是從生態環境、原始生活模擬以及寓教於樂、對動物感受的關照各個方面,都是堪稱一流的。
  • 用心呵護自然之美(人民論壇)
    紅日初升,光芒萬丈;月湧大江,悠遠靜謐;夏之原野,蒼翠欲滴;雪後山川,純潔無瑕。自然如同多彩的萬花筒,時刻展示著美麗,也提醒人們用心去感受、用情去呵護。用心呵護自然之美,就是保護人類自身。天人合一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人類衣食來源皆賴自然所賜。近代地理大發現以來,人類開啟了系統記錄生物多樣性、探求自然秩序的進程,博物學、生物學、地質學等學科相繼確立,人類也得以更好地認識自身。
  • 科學家與小記者 | 中國科普大咖王元卓帶來《科幻電影中的科學》解讀
    王元卓大咖大咖 · 來襲 2020年8月14日中國 • 鄭州鄭州人民廣播電臺小主持人小記者特訓營特邀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鄭州市大數據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中國計算機學會大數據專家委員會常務委員,大數據教材編委會委員。
  • 美是源於自然,也是一種發現
    終於到了四十歲,男人才活出了味道,那也是因為身後有個知性的女性,每日為之操勞,加之經濟上略微好轉,自己的心也開始下沉,於是便開始注重儀表了。商家從男人那裡賺不到錢,就注意觀察女人和孩子,尋找她們的需求,發現賺錢的商機,所以認識美依然要從女人開始。中國古代有四大美女,各有各的風味,各有各的故事,引得各路美女盡折腰,古有東施效顰,今有鳳姐學步。
  • 沈向洋王海峰等大咖最關心哪些前沿技術
    沈向洋王海峰等大咖最關心哪些前沿技術 澎湃新聞記者 張唯 2020-10-26 19:57 來源:澎湃新聞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 :用心呵護自然之美
    紅日初升,光芒萬丈;月湧大江,悠遠靜謐;夏之原野,蒼翠欲滴;雪後山川,純潔無瑕。自然如同多彩的萬花筒,時刻展示著美麗,也提醒人們用心去感受、用情去呵護。